西藏农牧民贷款意愿及制约因素
——基于2013年入户调查

2015-01-31 10:16潘爱华孙前路刘天平彭岳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农牧民借贷信贷

潘爱华,孙前路,刘天平,彭岳林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西藏大学 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西藏农牧民贷款意愿及制约因素
——基于2013年入户调查

潘爱华1,孙前路2,刘天平2,彭岳林2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西藏大学 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依据课题组2013年对林芝地区402户农牧民的调查数据,对西藏农牧民贷款意愿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揭示现阶段西藏农牧区居民贷款意愿与影响因素的基本事实。研究结果表明:农牧民已经认识到信贷对家庭经济的促进作用,农牧民贷款意愿较高;西藏涉农贷款门槛有所降低,但正式金融机构手续繁杂、利率高、贷款额度小等因素仍是农牧民正式金融借贷中由“想贷”到“用贷”的关键;农牧民短期、小额借贷活动更倾向于邻里、亲友间的非正式金融借贷;家庭现金收入少,农牧民家庭负担也进一步限制了农牧民的借贷行为。

贷款意愿;制约因素;农牧民;西藏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对西藏特殊民生问题须实行特殊政策,强调“中央投资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向农牧业倾斜,向基础设施倾斜”[1]。为促进西藏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投放的积极性,中央对西藏实行特殊费用补贴政策,截止到2014年3月末,西藏各项贷款突破1 200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81亿元,为西藏农牧区发展注入了强大资金支持。[2]构建“竞争适度、开放有序、多元化、多层次”的西藏信贷体系尤其是涉农信贷金融市场体系对全区“整乡推进、培训转移、产业带动、贫困安居”的新阶段扶贫战略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西藏农牧区“三农”问题是全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12年年底,西藏总人口307.62万人,其中农牧区人口237.64万人,占总人数的77.70%。[3]为了促进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保证农牧区居民获得资金支持,自治区已形成“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分工合理、服务高效、监管有力”的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①,在各方的努力下,西藏农牧民贷款普及面更宽,贷款利息优惠力度更大。不过,西藏农牧民贷款意愿究竟如何,目前哪些因素制约了农牧民贷款行为,这些问题都需要依据入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因而在现有农牧民贷款行为研究基础上,探析西藏农牧民贷款意愿,厘清农牧民家庭因素对贷款行为的制约,对促进西藏地区政府政策制定以及农牧民利用借贷资金脱贫致富具有双重意义。

一、文献回顾

信贷是农户改变初始资源禀赋的方式之一,因而农户借贷意愿与影响因素备受学者们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均从不同角度证明,信贷能够有效促进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方式,提高家庭收入。在我国,尽管有很多商业银行,但它们由于运营成本、财务风险及低回报等原因,大部分在县级以下地区未运营,因而小企业和农民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4]宏观层面,低收入国家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贷款非常困难[5],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贫困陷阱的强度和影响力[6],而较好的信贷准入政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7]微观层面,农户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方式获得借贷资金,相比而言,正式借贷资金大多用于生产性投入,而非正式借贷资金大多用于非生产性投入。[8]同时,评估农户信贷约束对家庭经济影响大多使用家庭或男户主为单位的分析,而忽视女性的信贷约束负面影响[9],与男性相比,女性本身更有可能成为信贷约束。[10]实践层面,Mpuga运用Probit,Tobit和多项Logit模型估计了乌干达农民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认为信贷需求与家庭位置、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家庭财产等强相关,同时强调受过较高教育者、年轻人、富裕家庭的信贷需求较高。[11]Jia等运用我国华北平原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存在高度管制的正规信贷市场,信贷补贴政策往往支持地方精英,而非基层。农村非农信贷促进了农业转型,但政府主导的信贷项目在促进农业投资中效率较低。同时指出,中国农村信贷市场是支离破碎的。[12]借贷资金形式层面,Turvey等利用山西、甘肃及河南1 557份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家庭—生产交互模型分析了中国农村朋友、亲戚间非正式借贷的经济意义,他们认为,中国农业部门融资中农村非正式信贷不容忽视,除信贷配给外,影响家庭非正式借贷行为的因素还有很多。[13]同时,由于正式借贷资金和非正式借贷资金往往同时存在,农村贷款者甚至更倾向于朋友、亲戚间的借贷,而非正式借贷。由于借款人具有监督贷款者信息的优势,他们往往会为不能或不愿意向正式金融机构提供抵押的贷款人提供服务。[14]

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农业革新,尽管三者主体不同,实施阶段也有差异,但均需要资金支持。农户贷款难,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农村信贷制度整体上与农村现状和农户需求不适应。[15]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期,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外出务工的货币收入对农村信贷有很强的替代作用,民间互助型借贷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户对正规信贷资金的需求。[16]在影响因素上,秦建群等运用12省(市)3 051份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信贷需求与影响因素,认为农户年龄与信贷需求呈倒“U”型关系,家庭规模、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借贷行为。[17]马永强以10省农户借贷调查数据为例,分析了农户借贷现状与民间借贷偏好,认为(正式)信贷约束、贷款利息成本、风险、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人口特征影响了农户选择民间金融行为,同时指出了我国农村现行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小、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效果不佳的原因。[18]周小斌等利用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探寻了影响农户借贷需求的主要因素,发现借贷需求与经营规模、家庭投资、支付倾向正相关,而与资金支付能力负相关。[19]与上述观点不同,牛荣等通过对陕西千阳县农户的借贷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满足了60%以上农户借贷需求。牛荣等同时指出,贷款利率偏高、程序复杂及授信额度有限制约了农户贷款行为。[20]匡桦等引入“隐性约束”和“声誉约束”对影响农户借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正规金融机构确实存在“隐性约束”,非正规金融市场最为看重农户的声誉,但也存在一定风险。[21]

总体而言,有关西藏农牧民贷款的研究文献较少,而以农牧民为视角的借贷意愿与制约因素分析更是一片空白。在现有的文献中,大多强调信贷运行状况[22]与农牧民贷款困难原因[23],缺乏对资金使用主体(农牧民)相关的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目标由以下三方面构成:其一,利用课题组2013年两次入户调查数据,对西藏农牧民借贷现状进行描述,并分析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信贷需求差异;其二,对影响农牧民信贷需求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析家庭因素对农牧民信贷需求的影响;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与入户调查见闻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牧民增加信贷需求的对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文数据来自课题组2013年8月和10月对林芝地区进行的两次入户调查。其中,第一次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05份,第二次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份,问卷总有效率为87.39%②。样本点以林芝地区更张镇(4个村)、百巴镇(3个村)、米瑞镇(3个村)农村居民为主,选择这些样本点的原因在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剔除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剔除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受城镇的影响,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

1.样本统计描述

在本次调查数据中(表1),贫困户③共计162例,占40.30%,非贫困户240例,占59.70%。就被调查者性别来看,在贫困户样本中,男性69人,占36.90%,女性137人,占63.72%。非贫困户中男性人数比例较高,其中男性占63.10%,女性占36.28%。分年龄段而言,样本大多集中在36~55岁之间,其中36~45岁共计153人,占总样本的38.06%,45~55岁128人,占总样本的31.84%。在文化程度分布上,贫困户文盲与小学的比例均较非贫困户高,分别占64.49%和57.80%,而初中与高中以上人数比例较低,分别占42.31%和37.04%,这是因为尽管近30年西藏基础教育投入资金较多,教学硬件也得到明显改善,贯彻实施了由幼儿园至高中的“三包”政策,但由于西藏地域广阔,贫困家庭难以支付上学的间接成本,加之传统农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学生辍学率较高。在家庭经济状况认知方面,调查数据基本呈正态分布,其中认为家庭状况一般的189例,占47.01%,其次是认为家庭状况贫困的,占20.65%,认为家庭经济富裕的仅有27例,占样本总数的6.72%。

2.贷款状况分析

总体而言,样本中农牧民贷过款的187例,占46.52%,未贷过款的215例,占53.48%(图1),并且容易发现,贫困户的贷款比例远低于未贷过款的比例,相差近30个百分点(28.40%),与此相对应,非贫困户贷款比例较贫困户高30.83个百分点。这说明大部分农牧区推行小额信贷以来,尽管每家农户均持有不同小额信贷资质(金卡、银卡、铜卡),但使用面往往集中在较为富裕农户,这也进一步说明,贫困户投资渠道的狭窄,甚至没有投资渠道,贫困户中仅有的贷款农户,用途往往也集中在房屋修建上。

3.样本的可信性

为确保分析问卷的可靠性,问卷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图2),其中被调查者对问卷的理解程度一般及以上者占81.34%,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分别占13.43%和5.22%。在对自家经济状况了解方面,51%的样本选择了非常了解,其次是比较了解,占25.12%,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分别仅占4.48%和1.24%。在对金融机构政策了解情况方面,一般了解的比例最高,占48.51%,其次是不了解,占21.14%,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仅占6.72%和13.43%,这表明农牧民本身对金融机构的了解程度偏低。调查中发现,农牧民对金融机构政策仅仅是通过村干部政策宣传和自己办理信贷业务的了解,获得信息的渠道稍有欠缺。但总体而言,样本对问卷理解程度较高,被调查者对家庭经济状况也比较熟悉,问卷可信度较高。

三、贷款意愿分析

1.家庭类型、性别与贷款意愿的交叉

就样本贷款意愿而言(表2),被调查者“想”贷款的比例高达78.61%,“不想”贷款的仅占21.39%。这一结果表明,现阶段农牧民家庭经营自有资金不足,或缺乏借贷资金来源。换言之,西藏农牧民有较高的信贷意愿,农牧民自身自我发展意愿较强。但我们必须看到,农牧民内部贷款意愿差异较大。在家庭类型分布上,贫困户“想”贷款的比例更高,较非贫困户样本高近6个百分点。这就表明,非贫困户更需要银行信贷资金,但当真要到银行贷款时,又缺乏资产抵押或门路,其家庭贷款意愿往往得不到满足。在性别维度上,男性样本想贷款的比例高达90.37%,较女性样本想贷款的比例高22个百分点,这一调查表明男性贷款意愿更高,换言之,男性更有利用外来资金改善家庭状况的愿望。

2.样本年龄与贷款意愿的交叉

就被调查者年龄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样本贷款意愿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其中21~35岁年龄段贷款意愿最强,高达86.05%,56岁及以上样本有贷款意愿的比例也超过50%。这一统计结果表明,年轻的农牧民更有贷款欲望,由于20岁大多还未成家,贷款意愿稍低,但由于年轻农牧民获得新知识的范围较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加上切身感受到家中的经济状况,对家庭经济状况改善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其贷款意愿较高,仅低于21~35岁年龄段样本。21~35岁样本成家立业者较多,新成立家庭相对缺乏农村经营资金积累,加之该年龄段思维比较活跃,且已具备家庭抉择的能力,农业经营更需要资金支持。

3.样本文化程度、家庭状况与贷款意愿的交叉

表3显示,样本文化程度与贷款意愿基本呈倒“U”型,即,文盲半文盲贷款意愿较低,但也占69.16%,初中文化水平样本贷款意愿最强,占92.3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样本贷款意愿比例也超过80%。这表明尽管绝大多数样本有贷款意愿,但文盲与高中文化程度的样本相对比例较低,其原因有很大差异。文盲或半文盲样本由于缺乏相关文化知识,其思维角度与深度往往不及相对高学历者,其家庭经营方式与投资渠道有一定的追随性。而高中及以上学历样本往往是农牧区家庭经营与投资方式的领导者,很多已经是村干部或致富能手,其家庭财富积累在村域间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贷款意愿相对较低,但由于投资方式较多,贷款意愿也超过80%。

在家庭经济状况维度中,贫困家庭有贷款意愿的比例最低,仅占67.47%,贷款意愿较高比例集中在较富裕和一般家庭之间,分别占89.06%和80.42%。与笔者预计相一致,较富裕家庭与一般样本家庭代表了整个样本的基本水平与方向,家庭经营较为活跃,对资金的需求较高,而富裕家庭相对较低,一部分原因在于自身家庭积累与农牧区家庭经营范围相对狭窄所致,即富裕家庭自家资金基本能够满足家庭经营需求,贷款需求偏低。

四、制约因素分析

1.贷款了解程度与信息获得途径的制约

小额信贷的认知程度与贷款意愿紧密相关,在调查中,对小额信贷了解的仅有165例,占41.04%,其中贫困户中了解的59例,占所有贫困户的36.42%,非贫困户中了解的也仅占44.17%。农牧民对小额信贷了解程度较低,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农牧民信贷意愿较低的原因。在获取信贷信息上(图4),村委会干部的口头宣传和村宣传栏是村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分别占37.19%和34.59%,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信息的比例仅占4.92%,这是因为由于地缘关系,农牧民活动范围有限,农牧民(尤其是远离城镇农牧区居民)获取信息局限于村主任、村干部这一宣传渠道,获取贷款信息方式属于被动式,信息量较小,且有时传达失真,致使农牧民缺乏利用信贷资金的信息。尽管小额信贷在西藏已较为普及,农牧民贷款资质也得以有效区分,但农牧民持有的金卡、银卡、铜卡等贷款资质,使用率却并不高。

2.贷款障碍制约

在农牧民贷款的主要困难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手续繁杂(30.35%)、利息高(20.65%)和贷款额度小(17.16%),见图5。在不同贷款困难问题选择中,农牧民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导致其对贷款困难的认知同样存在差异,即在缺乏担保人、缺乏抵押物及没有关系门路等原因的选择上,贫困户家庭较非贫困家庭的比例要高,而非贫困家庭更倾向于选择贷款手续与贷款额度这两个原因。这表明由于非贫困家庭较为关注小额信贷,或曾经有过贷款行为,对贷款政策与流程较为熟悉,同时,由于家庭较为富裕,家庭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信贷额度需求较贫困家庭低。而贫困家庭贷款最大的困难在于担保人或抵押物,这也正是贫困家庭贷款难的根本原因。

3.家庭收入与负担制约

西藏农牧民(尤其是远离城镇地区)收入渠道相对狭窄,除传统农牧业外,其他货币收入极少。表4统计结果显示,样本贫困户农牧民家庭总收入在1.5万元左右,非贫困户基本在2万元左右。在较低收入水平下,若除去政府补偿资金部分,家庭收入比例更低。与此相对应,农牧民家庭总支出较高,分别占总收入的90.76%和76.94%。这是由于西藏农牧民与市场衔接度较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状态,自家财富积累往往以实物(牛、羊头数)为主,牲畜产品(羊毛、羊绒、牛奶等)也往往用于家庭消费。在家庭负担上,贫困户农牧民对子女教育负担的认知较为深刻,调查中发现,农牧民子女教育负担并非来自教育的直接成本(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而是来自教育的间接负担(路途消费、低龄儿童教育陪护等)。在人情礼往与老人赡养负担上,基本处于一般水平。加上西藏农牧区各类保险尚未大范围推广,农牧民对信贷的需求也仅仅局限于“想而不贷”阶段。

注:人情礼往负担、子女教育负担及老人赡养负担,无负担=1,较轻=2,一般=3,较重=4,非常重=5.

4.小额资金筹措难的制约

为分析农牧民邻里间借贷能力对农牧民小额信贷意愿的影响,调查中我们专门设计了农牧民家庭村际居民关系问题。统计结果发现,样本中大部分情况下邻里间能够相互帮助,不帮助的仅占0.5%,见图6。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非贫困户对邻里关系间相互帮助的认知要高于贫困户,这可能与不同家庭农牧民经济活动类型有关。除此问题以外,我们还设计了“您在本村或邻村借1万元的难易程度是?”样本认为容易和比较容易的超过80%,这也进一步说明,农牧民间存在较为明确的非正式信贷环境。调查中发现,在3万元以下借贷活动中,绝大部分样本更偏好邻里或亲友间借贷,除了手续复杂等原因外,没有必要向银行借贷思想较为普遍。

五、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综合前文分析,随着西藏传统农牧经济向现代农牧经济迈进,大部分农牧民(尤其是年青一代)已经认识到信贷对家庭经济的促进作用,贷款意愿也普遍较高,这充分表明农牧民具有对现有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生活水平提高的强大动力,但在制约农牧民贷款行为由“想贷”到“用贷”的因素中,信息仍然是最为重要的。由于西藏地域广阔,农牧民从村干部处获取信贷信息比例较高,在信息传达过程中,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难以保证,致使部分农牧民办理贷款手续过程中频繁往来于村与银行之间。因而,在涉农贷款有效扩大的同时,农牧区信贷改革势在必行。

在影响农牧民借贷的因素中,直接制约农牧民向正式金融机构实施借贷行为的仍然是借贷手续繁杂和借款利息,贷款额度小排第三位,占17.16%,缺乏抵押物和关系门路比例较低,仅占5%左右。这一方面表明农牧民已经具有一定的财富积累,绝对贫困户相对较少,以小额信贷为主体的西藏涉农信贷在额度上已满足不了农牧民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西藏金融机构在农牧区放贷抵押以及担保条件有所放松,农牧民小额信贷门槛得以有效降低。因而优化涉农贷款手续、进一步扩大贴息贷款范围、提高小额信贷额度成为近几年西藏涉农小额信贷改革的关键。

由于西藏农牧区经济接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牧民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及畜产品销售率不高,大多以自家消费为主,因而现金收入较少。在家庭负担上,尽管农牧区已经实施了“三包”政策,农牧区子女从入园到高中毕业的直接教育成本基本由国家承担,大学农牧类专业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但由于地缘关系,农牧民子女入学(尤其是幼儿园及小学)的路费、陪护等间接费用较高,加之现金收入来源相对狭窄,农牧民信贷行为进一步得到限制。因而,西藏涉农信贷的推广需要以进一步减轻农牧民家庭负担为前提,而家庭负担的减轻与农牧区整个经济发展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非短期得以缓解。

农牧民邻里、亲友间的非正式借贷与正式信贷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系统,并不像一些学者认知的两者是完全对立的个体,似乎正式信贷必须统领整个农牧区信贷市场,非正式信贷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正如前文研究表明,农牧区非正式信贷会制约正式信贷在农牧区的普及。调查中发现,涉农信贷往往运作于以村为单位的个体亲友间的非正式信贷或农牧民房屋修建等较大经济活动中,而农牧民小额、短期信贷选择往往倾向于邻里、亲友间。农牧民之间借贷也在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正式借贷市场在农牧区服务的不完善与不到位[24]。因而,涉农贷款的推进,不能将视角局限于金融机构内部金融产品的创新,更应该关注牧民对信贷的需求与期望。

注 释:

①这一体系主要由《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关于转发〈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通知〉的通知》及《西藏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有差别加罚息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组成.

②问卷的整理与录入工作由西藏大学农牧学院2010级农业经济管理本科学生李莎同学完成,在此特表示感谢.

③贫困户是指家庭持有政府或民政部门颁发的贫困证或低保证,两者有其一即认为该家庭为贫困户,而表中家庭经济状况是指被调查人对自家经济状况的整体感觉.

[1]温家宝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详见http://tibet.cctv.com/20100125/101549_2.shtml.

[2]陈 林.一季度我区涉农贷款181亿[N].西藏日报(汉),2014-04-18.

[3]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数通电子出版社,2013.

[4]Dong F, Featherstone A M.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ies for Chines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 bootstrapping approach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2006, 4(1): 57-75.

[5]Gine X, Goldberg J, Yang D.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a field experiment on dynamic incentives in rural credit markets[R]. The World Bank, 2010.

[6]Deininger K, Squire L. New ways of looking at old issues: inequality and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57(2): 259-287.

[7]Eicher C K, Staatz J M.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1998 (Ed. 3).

[8]Barslund M. Microeconometric Application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M].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2008.

[9]Fletschner D. Women's access to credit: does it matter for household efficienc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 90(3): 669-683.

[10]Fletschner D. Rural women’s access to credit: 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intrahousehold dynamics[J]. World Development, 2009, 37(3): 618-631.

[11]Mpuga P. Constraints in access to and demand for rural credit: Evidence from Uganda[J].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 2010, 22(1): 115-148.

[12]Jia X, Heidhues F, Zeller M. Credit rationing of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J].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 2010, 70(1): 37-54.

[13]Turvey C G, Kong R, Huo X. Borrowing amongst friends: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l credit in rural China[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0, 2(2): 133-147.

[14]Boucher S, Guirkinger C. Risk, wealth, and sectoral choice in rural credit market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 89(4): 991-1004.

[15]李春来.中国农村信贷制度的演变及其适应性[J].当代经济研究,2004,(10):63-66.

[16]陈 鹏,刘锡良.中国农户融资选择意愿研究——来自 10 省 2 万家农户借贷调查的证据[J].金融研究, 2011,(7):128-141.

[17]秦建群,吕忠伟,秦建国.中国农户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 Logistic 模型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11,(5):27-33.

[18]马永强.中国农户融资现状与民间借贷偏好分析——来自全国农户借贷调查问卷[J].经济学家, 2011,(6):28-37.

[19]周小斌,耿 洁,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8):26-30.

[20]牛 荣,罗剑朝,孔 荣.影响农户借贷行为因素的对比分析——基于陕西省千阳县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8):53-59.

[21]匡 桦,李富有,张旭涛.隐性约束, 声誉约束与农户借贷行为[J].经济科学,2011,(2):77-88.

[22]赵 燕,师晓娟.积极推进西藏农牧区小额信用贷款发展探析[J].西藏大学学报,2012,(4):67-70.

[23]旺 堆,张 伟.面向特定市场的机制设计:西藏农牧户贷款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8):126-129.

[24]史清华,卓建伟.农村居民的储蓄与借贷行为——基于晋鄂豫苏吉5省3年的调查[J].学习与实践,2007,(6):40-55.

责任编校:张 静,罗 红

Research on the Loan Intention and its Restricting Factors of 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

PAN Ai-hua1,SUN Qian-lu2,LIU Tian-ping2,PENG Yue-lin2

(1.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2.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 Linzhi 860000, Chin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which the research group got from 402 household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Nyingchi prefecture in 2013,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s loan intention , and reveals the basic facts between the loan intention of residents in Tibeta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rmers and herdsmen have realized the credit could stimulate the family economy, the farmers and herdsmen’s loan intention is high; Because Tibet agriculture loan standard is reduced, and the complex procedures , high interests and loan limits of the 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ecame the key for farmers and herdsmen’s financial borrowing from “want to loan” to “use loan”; As for the short term and microfinance activities , farmers and herdsmen are more likely tend to informal financial relationships with neighbors,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little family cash income and farmers and herdsmen’s family burden further limit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themselves.

willingness to get a loan;restrictive conditions;farmers and herdsmen;Tibet

2014-12-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ZH156);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13BJY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2XMZ02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藏项目(12XZJA790001)

潘爱华,女,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学。

F832.43

A

1007-9734(2015)01-0039-07

猜你喜欢
农牧民借贷信贷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
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