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距离教学的基点
——突出思想性文本特点,生成恰当教学对策

2015-01-31 12:29卢衍黄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9期
关键词:思想性基点语言文字

卢衍黄

(漳平市联兴小学,福建漳平364403)

相同的文本在不同的年代解读结果也是不同的,文本解读与教育目标、教学目的相关,并且都能找到相宜的解读方法。解读文本的方法主要有:社会学、文章学、语义学、哲学解释学。“社会学、文章学解读是两种不同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前者是从文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及功用视角去解读,后者是从文本的结构体式视角去解读。社会学的解读方法,就是读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其思维便将文本的基本信息指向社会结构、社会价值和意义,文本的中心主题就变成了对社会结构的剖析和社会价值、意义的反映。于是,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主题就被概括为‘这篇童话反映旧社会里贫苦儿童的生活,揭露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同样地,如果读者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的中心主题就变成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反映。文章学解读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对待实用文本的方法去对待所有的文本,把文本的意义和价值看成是某一种思想、情感的体现。这样就把本可以有多种意义的文本解读变成只能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解读,对文本的理解也因此停滞在某一权威解读上,文本也因此失去被解释的空间。由此,社会学方法将解读者的视野限定在对社会结构和社会意义价值的关注上,文章学方法则保证了这一视角的唯一正确和权威,二者联姻共同将某种符合思想政治教化目的的解读推上了唯一权威的宝座。”[1]因此,思想性文本与其他文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关键是解读方法的科学运用,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

从学生阅读能力分析,学生阅读能力与文本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特别是思想性文本,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作为一线教师无法回避“思想性强,价值指向明确、具体,或歌颂伟大人格、革命情谊、爱国情感,或讲述道德伦理、规则意识、人性救赎”模式化思想性文本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入选教材的文本承载传统文化和思想,而且多是成人化作品和政治性作品,但其作者写作时的“读者意识”并非小学生,这些文本对他们而言,都存在阅读的距离,语文教学就是如何利用这个“距离”作为教学的基点,展开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再者,教材改革永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学生发展的需求。借用一个科技现象来说明:当一种产品问世,便意味它已经过时了。但是这些“过时”的作品总是文化长流里的一个阶段,或者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存在完全适合学生阅读的“高纯度”文本,透过这些思想性文本,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体现文化内核的语言价值。那么这些文本还是有教学价值的,只不过需要选择适合的方式教学,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这类文本的特征,培养相应的学习、反思能力,这也是语文素养培养内容之一。学生阅读能力成长不可能永远接触好的文本,教材是文化世界的一个缩影,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接触更多的可能是思想性文本,甚至连思想性都没有的文本,如此学生阅读评价批判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对待此类文本,教学有时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利用阅读的距离找到教学的基点,从而撬动语言文字学习。

针对此类文本,突出文本特点比掩盖特点更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当然需要恰当的解读方法。“运用社会方法解读教材文本,有利于开发文本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显示时代特征,对一些政治性、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而言,这种方法是很必要的。”如果从“人本交融”的哲学解释学出发,其理论要义为:“理解得以发生的条件是读者的‘前见’或‘前理解’(包括个人的语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传统、生活阅历等),由此强调理解具有语言性、历史性、创造性;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双方‘视域融合’的过程,以读者自身的解读情境为中介的建设性整合。”[2]归结思想性文本教学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如果只看到“思想性”,简单地以思想教育为目标,就容易上成思品课,学生觉得无聊、无趣、无用,文本就没有编入语文教材的价值,所以主要原因不在教材,而在教学。如果从语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来分析,单从“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阅读目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3]等课标要求来看,也可以得知教材允许师生对“反思和批判”创造性地使用,突出语言文字思想性的特点,思想性文本在培养学生以阅读反思和批判精神学习语言文字方面,还是可以体现出其独特的教学价值。

一、发现思想情感的距离,找准教学基点

凡是思想性强的文本,学生阅读起来总是与之存在距离,因为没有类似的感受,更不可能有类似的经历。但是我们也会发现,思想与情感相关,情感比思想更具有普遍性,如父爱之情、朋友之情、爱国情怀等。所以此类文本需要适当还原,引导学生“经历”情感过程,经历文字背后的内容,丰富感知,感悟语言文字包含的作者情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同身受,思想性就不会单纯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阅读指示。

[案例]

《梅花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片段“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从来都是顶天立地的!你们知道有哪些人物?

生:……(说了几个当代官员)

师: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是个顶天立地的人。

生:(面面相觑)

师:……

这是本课关键的教学片段,但是由于教师一厢情愿,师生、文本互动很难有序、深入,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当下语境,学生阅读基础和教学目标存在相当大的距离。阅读情感的产生无“理”,即非“水到渠成”。其实作者和编者都希望在这一片段中,梅花与人物相融,梅花魂与民族魂相生。如果教师不急于从人物身上找出骨气,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领悟梅花魂,就能够发现学生阅读的距离,文本与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的距离,找准教学的基点,着眼于情感产生的内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不难保持语文本色教学。

首先,从联系密切的情感内容入手,作为教学的基点,拉近阅读的距离。学生对梅花如对青松一样熟悉,学生不难理解“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明白“寒冷”“风欺雪压”衬托出梅花魂。作者以同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突出民族魂:“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所以“磨难”“欺凌”是学生感悟“顶天立地”的教学基点,两者之间是师生、文本对话的有效区间。

其次,从语言文字的背景入手,作为教学的基点,缩短阅读的距离。学生最熟悉的中华民族磨难是抗日战争。当中顶天立地的有大人物、小人物,甚至有学生的同龄人。学生说出的人物各式各样,才能生成民族魂,而不是由几个伟人就代表一个民族。民族魂应是厚重的、延续的、有生命力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能体会到参与“保钓”活动的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敬佩平常生活中不平凡的人。

再次,从作者本身入手,作为教学的基点,从作者的视角,消除阅读的距离。课文的主角“外祖父”和梅花魂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陈慧瑛的外祖父——新加坡著名的富商、爱国华侨洪镜湖先生,以及无数的海外华人,都是凝成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精神的一分子。他们也是梅花魂的写照,是“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之一,类似的还有当年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福建学生对此并不陌生,甚至熟悉。如果教师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外祖父的举止神情背后的故事情感,学生就能更好地和编者对话,师生的对话便不在话下。梅花魂——外祖父——有气节的人物——民族魂,就能水到渠成。

最后,从朗读的角度出发,从语言运用入手,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基点,缩短阅读的距离。这段外祖父说的话长短句交错,语气强烈,语调高昂。用了三个感叹号,其中一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越过逗号,直接用停顿最短的顿号与感叹号结合,以及三个“最”字,表达出极致的情感。而且两个字就停顿的有两处,三个字停顿的有三处,四个字停顿的有四处,五六个字停顿的有七处。并且以“……愈……愈……愈……愈……”递进的方式表达情感。和其他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形式与内容相融,理与情共生,阅读的距离便自然消失了。思想性文字融化在情感性内容里,阅读体验便自然而然深入了。

二、发现思想逻辑的距离,找准教学基点

思想情感的产生是有背景的,它的发展也是有逻辑关系的,如果内容顺理成章,可以吸引学生深入学习。教学要擅于发现学生与文本思想逻辑的距离,找准教学基点,特别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其变化升华,从字里行间都能找到依据,避免空洞的说教,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例如《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内容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议花生是文本重要内容,父亲说的话是关键——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它来源于父亲说的前一句“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父亲的总结也来自大家的看法——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相比之下种花生便是次要的,开头非常一般,没有吸引读者的地方。文本开头“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教学时通常作为引子,内容不难理解,也不用多花时间,顶多体会一下“居然”的用法。或者通读一遍也可了结。读完全文回味开头的“平常”,才发现它的关键作用。其实花生引起大家的关注主要就是这一点。“空地”“荒着”“开辟”都说明花生的生命力和“不讲体面”。正是由于开头简洁的叙述,让读者明白“不讲体面”并非单纯的外表,“有用”也并非单纯的实用,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不抱怨环境,不追求名利,自立自强,无私奉献。这个中心思想在整篇文本叙述过程中的体现是非常充分的,没有一个例外,逻辑强,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同化。通过延伸这个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点,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就有现实意义,同时促进学生对此语言现象的关注和深入学习。“居然”也强调了花生对大家的影响,可见它不是通过“体面”而是通过它的精神吸引人的注意。这样,后文的议论赞美是自然而然的,全文内容结构显得紧凑有序。过去有人说它是单调说教的文章,没有丝毫道理,那是粗读浅思的结果。前后联系就不难感悟到文本语言的凝聚力,散发出语言的魅力。通过一般性内容发现关键处,它有益于拓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所展示的人文性也能与时俱进,什么时代也不会过时。这就是课堂教学彰显经典文本现代活力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味跟从删减经典的做法。

三、发现思想表达的距离,找准教学基点

纵观这类思想性文本,“思想性强,价值指向明确、具体”。语言文字表达有其鲜明特征,或直接,或间接表达,非常集中。学生习作在这方面的能力却较弱,学生往往有思想却难于表达或表达充分。如何具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是思想性文本教学基点之一,也是思想性文本重要的教学价值所在。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在突如其来的空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是生活在平常日子里的人难以感受的,但是近年来几次大地震中的影视报道还是证实其人性及行为的可信。因此思想表达方式具有借鉴的意义和教学的价值。学生在习作中很难具体表达思想情感,与文本思想表达存在距离,这就是教学的基点。课文通篇文字都极力表现父爱之情,直接展现,毫不掩饰。这种表达方式在学生习作中基本见不到,学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当然让读者过目不忘的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浓缩式描写,令人震撼,学生乐于学习模仿。这种描写方式还需要延伸拓展,才能灵活运用。同一组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放大式描写,与之形成时间在不同的思想情感变化中的经典表达模式。这样建立在思想情感之上的语言文字学习比直接单纯的学习方式要有效得多。思想性强,价值指向明确、具体的思想性文本,如果能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而不是贴标签、标语式,就能够从语言文字学习表达思想方法,生成教学价值。

为了用好思想性文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需要特别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有相似阅历的人能理解其思想指向,可以与文本产生共鸣。”共鸣其实就是有效对话的过程,小学生阅读这类思想性文本需要借助资料,这也是自主阅读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对话的“四个要素”之间,学生是最弱势的因素,或者只会听从教师按部就班,或者一问三不知,无言以对。而编者、文本展示观点展现知识等无不以作者风格为基础,所以作者因素是提高学生对话水平的要素。再者,教师是对话的强势因素,之所以如此,也与之备课时充分利用资料,包括了解作者资料是分不开的。因此,作者对师生而言是有交集的,课堂上是有共同语言的,可以成为对话的内容,学习的助手。另外,文本语言是作者的语言,语言作为作者思想的载体,与作者内在紧密相连、相关。当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遇到问题,从作者内在入手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用好作者资料也是一个学习方法,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运用能力,运用作者资料就是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思想性文本可以通过资料变得更加充实而不空洞,还原生活,还原形成过程,更易于阅读理解和感悟。文本通过资料增强吸引力,同时资料本身就具有吸引力。“吸引力是影响‘阅读’是否发生,并能否进行下去的主要因素。”“此时读者要克服排斥力,寻找其吸引之‘物’(如查找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料)。”“‘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是优秀读物吸引读者,乃至形成其审美魅力(快感)的要害。”[4]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是“人人心中有”,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才可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这些的前提又是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运用资料。同时,阅读运用资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资料与教学息息相关,思想性文本教学更加需要。

因为时代的原因,学生有思维开放的特点,越来越多的课文内容思想情感和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力、理解水平存在一定的距离,由此文本思想与学生生活甚至产生隔阂。教师如果能够在上课伊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因素,挖掘思想性文本语言魅力,直接拉近他们二者之间的距离,就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角色,潜心阅读,达到少教或者不用教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便有更多的时间有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功的作品对读者来说都会是有针对性的“接近”文字,选入小学教材的课文内容当然是针对小学生的生活、思维、审美习惯。只要做细致入微的解读,就不难从中找到学生的影子,唤醒学生潜意识中阅读的积极因素,拉近与思想性文本的距离,促进自主阅读、探究阅读,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捷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修订具有周期性,无论如何也难以与时俱进,需要教师“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因噎废食,一味拒绝,教师能做好的是发现学生与思想文本的阅读距离,变成教学的基点,上出语文味,上好语文课。当然我们并非对思想性文本全盘接受,少数连语言文字学习的价值都不具备的,或者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可以省略,而那些能够表现人类真善美思想的文本则可以在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素养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教学价值。▲

[1][2] 王建峰.1949年后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方法论检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5(2):87-9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4.

猜你喜欢
思想性基点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卷 首
起承转合+思想性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新时期长篇小说语言、内容结构和思想性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