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桑干河流域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创新成果

2015-02-01 01:52冯石岗梁思远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桑干河蚩尤黄帝

冯石岗,梁思远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浅谈桑干河流域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创新成果

冯石岗,梁思远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创新的基础之上的。桑干河流域的人类文明遗址数量多、分布地域广、时间跨度长,曾经生活在桑干河流域的人类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光辉灿烂、影响深远的文明成果。这些文明成果涵盖技术、制度、精神各个方面,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桑干河;文明起源;创新成果

桑干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是中华文明起源这个课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东方人类之源、华夏文明之源作为其两个文明特质,使得桑干河流域在中华大地上大放异彩。如果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建立在技术、思想等各方面不断创新的基础之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桑干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许多多创新成果涌现,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在当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各个方面带来了改变,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文物古迹:各种技术创新

桑干河流域的人类文明遗址分布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横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各个时期。从技术创新成果这个角度来说,所发掘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遗址以小长梁遗址、许家窑-候家窑遗址和峙峪遗址为代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遗址以“三祖文化”遗址遗迹群和姜家梁墓葬群为代表。

(一)旧石器时代的技术创新成果

小长梁遗址位于阳原盆地东缘的大田洼乡官厅村西北,于1978年被发掘,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挖掘获得石器1800多件、骨片若干、各类动物化石等,轰动了当时的考古界。观察发现,遗址中发掘出的骨片有人工留下的痕迹,包括打击痕迹、砍砸痕迹和刮刻痕迹。这表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在生产实践中突破了石器的局限,扩大了工具的种类,他们学会了用动物的骨头做工具,这种工艺日趋成熟,而后发明了骨器。这无疑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人类就是在这样的创新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许家窑-候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北部,于1976年被正式发掘,属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发掘获得大量石器、骨器、角器和人类化石、动物化石若干。在种类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079件不同型号的石球。这些石球有毛坯、半成品、浑圆的成品,向我们展示了许家窑人炉火纯青的石球制作工艺。许家窑人生存的时期是泥河湾古湖大规模干涸,逐渐形成草原、灌木和森林相间地形的阶段,那时候野生食草动物数量繁多,许家窑人以猎食动物为主要谋生手段。那些出土的大大小小的石球就是他们捕猎动物的工具,他们用兽皮将石球包裹起来并留下长长的皮绳,在捕猎动物的时候,将石球像现代社会的链球那样扔出去,这样不仅提高了命中率,还避免了石球的浪费。许家窑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爆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令现代人叹为观止。

峙峪遗址位于桑干河上游黑坨山东麓的峙峪河第2阶地上,于1963年被发掘,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掘出石制品2万余件,多为小型石叶、石核、石片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石器的制作方法上,峙峪人在沿用北京人文化的某些传统技术(如砸击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新的制作方法(如间接法)打制小石叶。此外,有证据表明,峙峪人已经掌握了弓箭,这表明狩猎技术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在出土的石制品中,有一件不同于其他石制品的斧形小石刀,其刃部是石制,柄部为骨制,这表明了峙峪人已经掌握了不同材质间的拼接技术。在峙峪遗址所发掘的种种文物,向我们传递出峙峪文化的创新性质。在之后发掘的虎头梁遗址中,大量出土的楔形石核和楔形石核与骨、木棒等材质拼接而成的复合工具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古人类对这种技术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二)新石器时代的技术创新成果

桑干河流域的人类文明遗址构成了完整的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各个分期。上个世纪,考古学家们陆续发掘的很多旧石器时代遗址已经陆续有新石器时代的文明产物出现,并出现了栽培农作物的迹象。众所周知,磨制石器、陶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上述情况的出现就生动的体现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逐步过渡。

姜家梁墓葬群位于阳原县东城镇西水地村东部,于1995、1998年两次被发掘。共发掘并清理多座房址、墓葬,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在姜家梁墓葬群中,墓葬的制式有统一的特色,男性陪葬物多为石斧、女性陪葬物多为石纺轮,这表明这个时期男女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所出土的文物更为精美、技术更加精湛,除却各类石器、彩绘陶器,还出土了一个形状美观的玉猪龙。姜家梁墓葬群所呈现给我们的是相比前文所述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更要高级的文化,可以说,我们可以在此窥探到文明的曙光。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姜家梁这批古人类属于古华北类型居民,其文化类型属于红山文化,他们很可能是黄帝、炎帝和蚩尤三大部落战争、融合的产物。

5000多年前黄帝、炎帝、蚩尤及其各自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野战争、融合所留下的直接证据就是“三祖文化”遗址遗迹群。可以说,“三祖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开端的部分。在现今的涿鹿地区,可考证的遗迹遗址多达二十八处,在这些遗址遗迹中发掘出的文物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三祖文化”遗址遗迹群中最著名的当属黄帝城遗址。黄帝城遗址位于涿鹿县矾山镇南部,是黄帝建立大一统国家之后所建的都城。史籍记载,黄帝部族在阪泉之战中获得了胜利,将炎帝部族收编,形成炎黄联盟,又在之后的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联盟,在之后的一系列战争中,黄帝均获得了胜利,他率领天下各个部族合符釜山,建立了大一统国家的雏形,并定都于涿鹿。因此,黄帝城遗址中充满了生活气息,仰韶时期的陶片、瓦片之类的东西随处可见。通过这些出土文物和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发现,黄帝时期的技术创新是体现在衣、食、住、行多方面的。

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穿着没有美感的兽皮、树叶、树皮以避寒,而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众多骨针、石纺轮、陶纺轮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学会缝制衣服,而到了黄帝时代纺织品开始出现。《通鉴外纪》中记载道:“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祭为先蚕。”据《轩辕本纪》记载,黄帝时期,“有臣胡曹造衣,臣伯余造裳”。可见,黄帝时代不仅有了丝织物作面料的衣服,还有了上衣和下裳的区分。在黄帝时期,人们已经学会了播种五谷并用陶制品煮食食物,《周易·系辞下》记载道:“黄帝……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云笈七签·轩辕本纪》载:“帝作灶。”《古史考》载:“黄帝作釜甑”。在黄帝时期,人们已经学会制造不同形制的房屋,这些房屋的制式甚至奠定了中华民族建筑的基础。[2]在行的方面,通常认为黄帝发明了舟车,这也是黄帝轩辕氏的由来。对于黄帝发明舟车的事情,《淮南子·说山训》、《路史·前纪》等史籍中均有所记载。此外,炎帝发明了耒耜等农具,蚩尤最先将铜运用到农业生产和军事中。虽然这些创新成果不一定都是由炎、黄、蚩三祖发明创造的,有可能他们三人只是作为一个代表或者统称,但可以确信的是,在那个时代,技术创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礼法习俗:制度文明贡献

人类跟其他动物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人类具有社会性,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形成了文化。一开始,人们依靠采集植物和狩猎动物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开始出现,人们之间有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随之出现,这就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性。黄帝时代正是原始的公有制开始消退、私有制开始产生的时期。私有制一产生,各个部族为了争夺更多的水源、土地和财富就会相互争斗,黄帝部族正是在战争的过程中获得了胜利,统一了其他部落。在统一之后,天下大势已定,以黄帝为首的管理者就会制定各种规则、制度来巩固和平的局面,可以说,黄帝时代制定的这些规则、制度就是礼法习俗方面的创新成果。

黄帝建立了官职制度。《史记·五帝本纪》载:“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意思是说,在合符釜山,定都涿鹿之后,黄帝制定了官职制度,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并且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监督各个部落。《史记·历书》载:“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黄帝除了设立了掌管日常政务的官员之外,还设立了专司天象、历法、祭祀之类事物的官职。虽然说史籍的记载难免有一些夸大成分,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至少我们应当承认,黄帝确实在当时任用了一些专职人士来管理各个部落的事务。

黄帝建立了“分土而治”的治理模式。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壄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大概就是说,当时黄帝划野分疆,将万里方域划为九州,分土而治。在当时物质条件落后,交通、通讯极其不便利的情况下,采用“分土而治”的确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黄帝首先创立了巡游制度。《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可见,黄帝在合符釜山,定都涿鹿之前就曾“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在天下初定之后,又经常四处迁徙。黄帝在其统治范围内游历,显然是具有体察民情、安定部落的目的。[3]

此外,据史籍记载,黄帝还推算了历法,与岐伯探讨医学,留下了传世的《黄帝内经》;炎帝创建了市场;蚩尤首创了刑罚制度等等,可见,以炎、黄、蚩三祖为代表的老祖先们在礼法习俗方面的创新是不可忽视的。

三、华夏统一:和合精神基因

“和合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个人文精神,“和谐”就是“和合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和合”贯穿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早在文明初始,黄帝在统一华夏的过程中,就体现着“和合精神”,可以说“和合精神”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因。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作为黄帝统一华夏过程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战役,可以说是中华军事史的一个开端。史籍记载中,这两次战争都极其激烈,充满了神话色彩。“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发生的战争。相传黄帝部族出动了猛兽,甚至水、火等手段,进行了三次战争才获得胜利。在胜利之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了联盟。而“涿鹿之战”就是炎黄联盟与蚩尤部族之间的战争。蚩尤是苗族人的祖先,在当时是九黎族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生性勇猛、行事狠厉,尤其在战争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能力,被后世人称为“战神”。史籍中记载的“涿鹿之战”比“阪泉之战”更加惨烈,更具神化,甚至还有神仙通过操纵自然气候来参与战争,当然这可能与当时自然气候不稳定有关,人们将气候的突变归结到神仙身上。“涿鹿之战”炎黄联盟获得胜利,在吞并了蚩尤部落之后,黄帝又率部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最后统一天下,合符釜山。正是黄帝、炎帝、蚩尤三祖在涿鹿境内进行的战争、融合等活动形成了华夏民族,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到,虽然战争不可避免,但是“和合”却是最终目的。在天下初定之时,黄帝并没有继续发动战争,而是制定各项制度稳定局势,教民众稼穑之方法,用一种稳定的社会局面来使人们休养生息。这就表明了,“和合”是中华民族血液中一个最主要的基因。从五千年前的炎、黄、蚩三祖时代,到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无论在哪个朝代、时期,中国都很少主动对外发动战争,“和合”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

总之,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我们的祖先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一步步地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进步、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安俊杰.泥河湾寻根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82.

[2]何炳武,党斌.黄帝时代的物质生活[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16-17.

[3]韦禾毅.黄帝时代的政治文明[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8):35.

Discussion of the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Sanggan River Valley Civilization

FENG Shi-gang, LIANG Si-yuan

(The College of Marxism Study,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 innovation. The human civilization of the Sanggan river basin has some features like site number, wide distribution, and long time span.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Sanggan river valley had created a batch of another batch of bright and profound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The results of the civilization cover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system and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origin, the results of civilization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the Sanggan river;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innovations

2015-04-20

冯石岗(1955-),男,河北冀州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导。研究方向:冀文化、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冀文化论纲”(项目编号:HB13SH033)的阶段性成果。

G122

A

1008-8156(2015)02-0001-03

修回日期:2015-05-12

猜你喜欢
桑干河蚩尤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塞北桃源桑干河
大战蚩尤
桑干河(外一首)
蚩尤之歌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黄帝战蚩尤
施大畏连环画选页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