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优化

2015-02-01 01:52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通识学分教学管理

罗 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优化

罗 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公选课中出现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优质师资缺乏、教学监督体系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管理监控模式、拓宽优质课源和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等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改进措施。

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优化;措施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博雅教育、全人教育、通才教育,是指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化教育为基本定向,但适当开展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设置一定比例的通识教育课程已逐渐成为共识,为大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是重要举措之一。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除了一部分为必修课,如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大多数还是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修的公共选修课。要重视公共选修课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根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具体要求,公共选修课分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艺术类和自然科学类四大类,是对公共课平台的补充和扩展。公选课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课,课程设置注重文理渗透。各专业学生(艺术类除外)要选修艺术类课程1门,2个学分;本科各专业学生公选课学分不低于10学分(含人文科技讲座2学分),专科生不低于6学分。其中,文、理科互选课学分要达到4学分以上。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学分可计入公选课范围,修读文科类二级学院的课程视为人文社科类选修课,修读理工类二级学院的课程视为自然科学类选修课,修读经管类二级学院的课程视为经济管理类选修课,修读艺术类二级学院的课程视为艺术类选修课。

一、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公选课)具有课程设置多元化、课程种类多样化的特点,为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品格健全、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基础。虽然各高校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已有明确的认识,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校的公选课面临虽普遍开设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教学效果不明显,未能很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表现为公选课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方式、课程考核制度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规划

很多高校对于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缺乏宏观的调控和管理,也没有合理的课程规划和建设资金投入。由于高校开设公选课的教师群体较少,公选课的开课总数量不足,容易导致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情况。处于只要教师提交开课申请就可以开课的自发状态,至于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缺乏有力的调查实证。对于课程教学的内容、学科结构的设置、知识体系的更新,没有整体规划和全局性的考虑;普遍存在开课课程重复、混乱,课程之间不能进行合理的衔接和互补的情况;教师开设和取消课程较随意,无法保障课程的连续性;课程的名称虽不尽相同,内容却大同小异;不同学科的课程类型设置不合理,人文社科类课程偏多,自然科学类和艺术类课程开设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多种类、多层次的需求。

(二)缺乏优质、稳定的师资队伍

受传统的注重学科专业建设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普遍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关注度不高。高职称教师尤其是教学名师较少开设选修课,开课教师多为初级、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或来自各教辅单位、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和学生辅导员,他们大多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教师对开设公选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选课学生来自不同院系的不同专业,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差异,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老师上课对知识点的讲解难度加大;二是选修课班级课堂规模大,少则近百人多则数百人,且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管理难度大,难以维持较好的上课纪律,影响教学效果;三是由于学生人数多,老师很难做到每节课都点名,加上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应付了事,导致课堂缺勤率较高,甚至存在混学分的现象,很难调动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三)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公选课大多安排在周五晚上或周末上课,特定的时间段使教学督导组难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评估、督导,容易出现教学监控不到位的现象。由于公共选修课具有学科门类广,知识点更新快、课程种类多的特点,不同的授课教师对教学过程、授课方法、知识点的把握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及如何上好这门课程难以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和淘汰机制。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专业结构和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教学效果难以用统一、明确的标准进行评判。

(四)缺乏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

公共选修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填鸭式”教学手段生硬、缺乏创新;班级人数太多且学生之间相互不熟悉,老师很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受师资力量短缺、教学场地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一名老师、一叠讲稿、一份课件就可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种一成不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缺乏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公共选修课作为考查课,一般根据学生上课的出勤、上交作业情况给出课程成绩,即使组织考试也多以开卷的方式进行,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学习选修课就是为了拿学分,只要按时考勤并上交作业就肯定能拿到学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导致老师在为学生给成绩时主观随意性较强,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综合素质到底提升多少很难界定,通过开设公选课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未能很好实现。

二、优化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策略

公共选修课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制约着课程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应校正公选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科学定位、完善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公选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公选课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公选课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公共选修课在高校课程体系的科学定位

为保障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要对传统教育思想、理念进行更新变革,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过程与专业技能深化相对接,探索实践“知识+技能”、“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需明确公共选修课的重要作用和科学定位问题。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否定通识教育类课程重要性的错误思想,明确专业课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科学定位,理清开设公共选修课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系。课程设置上,协调专业理论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加大选修课所占学分,设置创新与技能竞赛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分。合理构建公共选修课学科结构,可参照美国哈佛大学的选修课构成比例,即自然科学29%,社会科学31%,人文类40%。既要从思想上对公选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科学定位有明确认识,也要从实践角度对现有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加以规划调整。

(二)完善课程管理模式的改革

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制定总体的课程建设规划,形成科学地课程管理体系。一方面,明确课程建设方向与目标、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确定重点建设课程,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健全相关配套措施、落实建设资金等。加大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公共选修课精品课程建设,奖励优秀课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从政策保障、奖励经费、经费配套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推进公选课的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可尝试对教务处作为主管单位全权负责管理公选课的模式加以变革,形成以开课的二级学院管理为主、教务处管理为辅助的分权型管理模式。即:教务处负责安排公选课的建章立制、总体规划、学科设置、课程衔接顺序等宏观领域;课程的开课规划、课程审批、考核管理、质量监控、任课教师及上课时间安排等由开课的二级学院负责。

(三)重视公选课课程建设,有效拓宽课源

公选课课程质量不高、开课数量不足的现状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这一现状亟需改变。第一,为便于教学管理部门对公选课的开课进行宏观的管理和调控,改变由任课教师自愿申报开课的方式,采取个人自愿申报与二级学院下达强制性教学任务相结合。第二,鼓励高职称教师、教学名师、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开设不同学科类型的课程,可涉及文、理、工、法、管、医、艺、体、科技等多个学科领域,保障课程资源的供给,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第三,为丰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对优质课源的需求,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开发网络公共选修课程即尔雅课程,建立以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依托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第四,考虑到公选课班级人数较多、学生专业背景不尽相同上课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可采取适当提高教师的课酬标准或增加课时系数的方式,调动老师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增加课源。

(四)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应成为教师潜心探索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的巨大动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具体,以更好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参与精神,使每堂课都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让他们感觉老师像朋友一样具有亲和力,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公选课不同于专业课,它的教学成果不是简单的理解一个原理或记住一个公式,而是体现在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可聘请不同专业的资深教师、专家作为教学督导成员,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科学监控课程教学质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方法、知识水平等形成客观、准确的评定。对于学生反响好、评价高的课程,给予任课教师额外的物质奖励。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尝试新的考核形式,形成包括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期末测试、课堂考勤、调查报告、论文发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标准。这种新型的考核方式不仅体现了选修课教学的特殊性,也是检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结

公共选修课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升人文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通识教育类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质量监督、考核方式等加以改革和创新,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实用性,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各高校应重视公选课的课程建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1]陈廷柱.学习型社会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

[3]周苏.公选课随堂问卷调查得到的结论[M].北京:信息安全技术科学出版社,2007.

The Optimization of University Public Elective Course Teaching Management

LUO P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system,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extending students' knowledge, training humanism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developing innovation ability. Regarding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lack of excellent teachers, imperfection of teaching supervis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provides sugges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asonable plann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completing curriculum management monitoring system, expanding high quality courses and promoting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 teaching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measures

2015-05-13

罗 平(1983-),男,安徽亳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公选课)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268)的研究成果。

G642.0

A

1008-8156(2015)02-0032-03

修回日期:2015-06-10

猜你喜欢
通识学分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