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2015-02-01 07:33刘铮张伯伟张丽刘玉振康轶青杨贺才程四国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5期
关键词:血液制品溶血性回顾性

刘铮 张伯伟 张丽 刘玉振 康轶青 杨贺才 程四国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刘铮 张伯伟 张丽 刘玉振 康轶青 杨贺才 程四国

目的 了解本地区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 从而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4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血液中心的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 以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 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79例, 占28.83%。在79例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中, 男34例, 女45例, 分别占43.04%和46.96%。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 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54例, 由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5例, 由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有9例, 由洗涤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例, 其他类型的血液制品未见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报告。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比例明显高于血浆类血液制品(包括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结论 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 应尽可能使用滤白红细胞, 确保血制品残留的白细胞量<5×106/L, 避免发热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合理输血

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的一项重要医疗手段, 但输血又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1]。目前, 临床上通过交叉配血和对供血者与受血者标本的核对及免疫合血的应用, 已使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降低, 然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病率却为10%~40%, 特别是多次输血、妊娠、肿瘤、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更高[2]。其中,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较为常见[3]。本文通过收集2013~2014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血液中心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 以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以了解本地区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 从而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2014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血液中心的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 统计其相关信息。

1.2 方法 统计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以及不同血液制品类形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情况。

1.3 判定标准 确定输血前无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1~2 h内或更长时间内体温升高1℃以上(>38℃)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2 结果

2.1 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的情.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79例, 占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28.83%。在79例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中, 男34例,女45例, 分别占43.04%和56.96%。患者年龄8~85岁, 平均年龄55.4岁。41例有既往输血史.38例为首次输血。

2.2 不同血液制品类型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情况 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 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54例, 由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5例, 由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有9例, 由洗涤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例, 其他类型的血液制品未见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报告。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比例明显高于血浆类血液制品(包括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3 讨论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热性反应主要是由患者体内存在的白细胞、血小板抗体与献血者的白细胞、血小板发生作用的结果[4]。通过对反馈到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占所有上报的输血不良反应的28.83%, 性别与该类型输血反应的发生无关, 但是多次输血却可导致其发生率明显升高。这是由于反复输血后, 机体产生的多种免疫性抗体造成, 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血小板抗体等, 输血时对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 引起发热[1]。

通过分析发现: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与血液制品的类型密切相关。其中, 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比例明显高于血浆类血液制品(包括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这是因为临床使用的悬浮红细胞未过滤除去其中的白细胞、血小板, 并有一小部分血浆残留, 所以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较多。临床研究表明, 白细胞<5.0×108/U, 可有效避免因白细胞抗体所致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5,6]。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输血规范中, 要求血液中心发送的临床用血制品残留的白细胞量应低于5×106/L[5]。这些国家的血液中心一般采血后室温存放4~12 h, 个别单位存放24 h后进行血液过滤脱除白细胞。这是因为过早除去白细胞担心会削弱对污染菌的杀灭作用[5]。但是由于滤白成本高, 过滤后不易长时间保存等原因, 对所有的悬浮红细胞进行白细胞过滤至今未能在我国得到推广作用[7,8]。

通过对反馈到本中心输血不良反应尤其是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了解了本地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为临床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 应尽可能使用滤白红细胞, 确保血制品残留的白细胞量低于5×106/L, 避免发热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1] 林静霞, 任俊, 肖帆, 等. 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5(3):291-294.

[2] 刘建萍, 于付, 张丽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中外医疗.2011(17):107.

[3] 陈金美, 任艳丽, 李春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 北京医学.2007(4):249.

[4] 单明华.226例输血反应临床分析.北京医学.2014(11):966-967.

[5] 王玫, 路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临床预防.齐鲁医学检验.2004(2):68.

[6] Bordin JO, Heddle NM, Blajchman MA. Biologic effects of leukocytes present in transfused cellular blood products. Blood.1994.84(6):1703-1721.

[7] 蔡旭.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10):43.

[8] 刘坤学, 谭琼, 邓安彦.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中外医刊.2012.31(11):7-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212

2015-09-09]

450000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猜你喜欢
血液制品溶血性回顾性
执业药师在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都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类及血浆类血液制品退回的现状分析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索拉非尼治疗肝移植后肝细胞癌复发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华兰生物(002007):血液制品回暖 疫苗业务有亮点
国内应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的回顾性研究
512例老年结核病患者T-SPOT.TB结果回顾性分析
240例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回顾性研究
副溶血性弧菌保藏条件研究
不同副溶血性弧菌菌株成膜能力及成膜影响因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