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与常态研修实施策略研究

2015-02-01 04:23汪文华韩宣文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6期
关键词:全员研修校本

汪文华,韩宣文

(1.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安徽 合肥 230061;2.中国教师研修网,北京 100120)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以区县或地市为基本单位,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组织教师开展常态的网络研修。通过建立区域教师培训的新机制,实现区域教师培训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进一步提高试点地区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1]总结一年来开展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发现某些问题确实存在,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有效解决,否则难以完成项目的目标任务。[2]

一、社区建设及网络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网络研修等同于远程培训或网络教研

试点项目在组织管理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试点项目,如安徽省固镇县由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另一种是由县级教学研究机构负责试点项目,如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由区教育局教研室负责。由于责任主体不同,对网络研修社区的功能发挥取向也有所不同,前者侧重教师培训,后者侧重教学研究。

在具体目标内容方面,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利用网络研修平台实施全员培训,组织教师通过远程学习完成年度全员培训所设置的远程培训任务,并进行在线的交流研讨和资源服务等;而县级教学研究机构则利用网络研修平台实施教研活动,组织教师通过远程途径和手段完成年度教研计划所设置的网络教研任务,并进行在线的交流研讨和问题指导等。可见,这两种情况都与试点项目的要求有差距,没有实现“开展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真实学习结合、教研和培训结合的‘混合式学习’”[3],研训分离、以训代研或以研代训。

(二)网络研修等同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

推动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研修社区与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与校本研修相对接,支持教师常态研修[4],是试点项目的内容之一。教师研修常态化是试点项目的基本目标取向。然而,调研中发现,上述两类责任主体在将网络研修社区与校本研修相对接方面也存在差别,一个侧重校本培训,一个侧重校本教研。

值得注意的另一种情形是,将网络研修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画等号,即不能够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服务于教师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送培送教”,而只支持校本研修活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集中培训及其“送培送教”由培训院校实施,远程培训及其“送培送教”由远程培训机构(非试点项目的支持机构,即中国教师研修网)实施。这使得“混合式学习”难以实现,更谈不上“建立区域教师培训的新机制,实现区域教师培训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进一步提高试点地区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5]

(三)试点项目与“三通两平台”建设脱离

教育部提出的“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目标——“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理应是试点项目的环境与条件的有效支撑,然而在调研中却发现三个问题:一是农村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所必需的学校通宽带网络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实现;二是部分教师特别是老年教师不具备计算机操作与网络学习技能(没有达到“人人会”);三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或教学研究机构)没有被纳入“三通两平台”建设之中,拉大了试点项目责任主体单位与中小学信息化的差距。

(四)试点项目与区域性教师发展项目脱离

调研中发现试点项目与区域性教师培训项目脱离的情况比较严重,其原因是“大一统、一刀切”自上而下的试点项目网络研修活动所导致的区域针对性不强、学校和教师个性化缺失。一般情况下,试点项目地区是以教师全员培训为主的,网络研修是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式之一,不能离开全员培训年度主题而“另辟蹊径”,这会加重教师的学习负担。

区域性教师发展项目除了全员培训之外,还包括“名师工作室”、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如课例研究、行动研究)等。但是,试点项目地区真正能够将这些教师发展项目与试点项目统筹整合的并不多见,尤其是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责任主体的试点项目地区。为此,试点项目地区应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搭建“名师工作室”“教改实验室”和“教学研究室”等网络平台,或者将当地已有网络平台与网络研修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联通,而不是与试点项目各唱各的调,“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样,试点项目地区便能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6]

二、社区建设与常态研修的策略与路径思考

建构试点项目的问题对策,探寻社区建设与常态研修的思路与途径,需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社区建设与“三通两平台”建设结合

“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目标,而试点项目正是落实“三通两平台”尤其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举措。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依托网络研修社区实现教师优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和中职教师,让教师先应用,让每位教师有一个自己的网络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等[7];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探索区域内教师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机制”[8],为教师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和数字学习资源。因此,试点项目的社区建设与“三通两平台”建设必须紧密结合。

1.优先发展试点项目地区“教师发展中心”培训信息化水平。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教育部要求,“各地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9]。那么,承担试点项目的县(市、区)应率先成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为共享优秀培训师资和优质培训课程资源提供保障。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一是能够为本地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二是具有支持本地区教师有效开展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的网络平台,实现区域教师培训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促进教师变革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2.将试点项目地区的社区建设纳入“三通两平台”建设考核。虽然各地对“三通两平台”建设的考评包括了教师网络研修方面的内容,但是没有明确地将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纳入其中。这说明“三通两平台”建设对试点项目还没有起到直接的作用,试点项目地区的网络学习空间教师人人通远没有实现。

将试点项目地区的网络研修社区建设纳入“三通两平台”建设考核的机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为:一是促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教师培训的有机结合,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减少经费投入,减轻教师学习负担;二是为依托网络研修社区开展教师培训提供条件与资源保障,促进混合式学习的推进,带动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和教师学习方式变革;三是有利于试点项目地区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

(二)网络研修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及其监测结合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认为:“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上,而且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10]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14年至2017年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简称“提升工程”)。[11]提升工程是在标准引领下,要求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推行移动学习;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通过建立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12]

1.依托教师研修社区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和指导,保证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网络研修的操作技巧和问题解决策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师积极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创建教学课程资源活动方案,参与网络研修。[13]这是试点项目自身发展的重要任务。

提升工程所推行的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即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14];而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推行移动学习,则是依托网络研修社区进行,通过模式改革和方式变革,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因此,全员提升培训以网络研修社区为载体,网上学习与网下实践相结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其一,网上学习、网络研修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其二,网下实践与校本研修推行实践性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15]

2.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学习效果即时监测和网上测评。提升工程要求,“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16],也就是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对教师学习情况进行过程监测,并有效应用监测数据。利用过程性监测数据提升培训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首先,根据监测数据,试点项目承办机构完善培训实施方案;其次,根据监测数据,督促试点项目地区进一步加强管理,使中小学校校本研修更有针对性;第三,建立过程性监测日评、周报、半月公示、每月通报制度。

“测评”是提升工程四项任务(标准、培训、测评、应用)之一,包括前测(训前自测,自主选学、满足需求)、中监(过程即时监测,提升效果、保证质量)、后评(网上自测为主,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为此,网络研修平台要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支持教师网上自测,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17]试点项目承办机构网络研修平台的测评系统要上挂国家平台、下联试点项目地区的中小学,实现与试点项目地区师训管理部门和中小学的网络联通,组织诊断性测评(前测)、监控过程性测评(中监),实施终结性测评(后评)。

(三)网络研修与年度全员培训主题结合

多头培训、重复培训,是调研中教师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对于试点项目来说,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切实减轻教师学习负担,是提升网络研修效果的应有任务。但现有的试点项目地区却存在一名教师在一个年度既参加试点项目网络研修,又参加“国培计划”项目培训、省市县骨干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等的情况。又比如,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的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18]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尽可能避免重复培训和项目分散等情况的发生。

1.统筹整合试点项目网络研修与区域教师全员培训项目。以一线中小学教师为参与者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成员的一般特征为:教师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的来自教育强区,也有的来自教育欠发达地区;有成熟教师、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也有新手教师。因此参与研修的教师在学科、经验、背景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19]区域教师全员培训也是这样。因此,试点项目网络研修可以与区域教师全员培训进行整合。

统筹整合的基本思路是:试点项目地区依托网络研修社区开展全员“混合式学习”,将网络研修与集中培训、“送培送教”和校本研修统整起来;在试点地区师训管理部门统筹下,建立试点项目承办机构为主体、集中培训和“送培送教”承办机构(一般是高师院校和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以及中小学校参与的全员培训项目合作机制。这样,可以避免“任务切块”所导致的各自为政、内容重复、训后不管和校本走样等情况的发生。让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能够真实发生;让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的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得以建立;让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成为现实。

2.聚焦年度全员培训主题优化试点项目网络研修活动设计。通过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解决自己的实践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活动的一致需要,也成为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总体目标。[20]针对教师研修社区中的中小学教师对各类资源的使用行为,网络研修社区的核心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查找或分享教学素材、教学管理经验、参加主题活动等;而内容正向影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转变。[21]网络研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应主要通过主题活动来落实,以符合教师学习的三大定律,教师“为儿童而研修”“为成长而研修”。[22]为儿童研修需要将研修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研究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的水平只有在课堂的教学中才能成长。[23]

为此,教师全员培训的主题应该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网络研修的主题活动应该聚焦年度全员培训主题。如五年周期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年度主题可以依次为:有效学习内容、有效学习指导、有效学习模式、有效学习评价和有效学习研究。那么,试点项目地区的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就可以分年度聚焦一个主题,每年度集中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现实问题。这样,网络研修就能够通过周期规划、年度设计、阶段方案(主题→专题→话题)扎实有效地开展。

(四)网络统一研修与区域性教师发展个性化项目结合

调研中发现,由于习惯于“大一统”“一刀切”,导致试点项目地区以社区统一的主题研修活动为主,区域性、个性化缺失;即便自我组织的主题研修活动也往往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远程培训、网络教研或网络环境的校本研修,没有鲜明的特色。“为了研修而研修”不可取,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因此,要将社区统一的主题研修与名师培育式、特色打造式、课题引领式等区域、学校、学科研修活动和教师自行组织的研修结合起来,有以下四条具有层级的实施路径:

第一,依托网络研修社区建立网络“名师工作室”,以造就一位名师、培养一支团队、带动一门学科、产生一批成果。

第二,依托网络研修社区建立网络“教改实验室”,以聚焦一项教改、锻炼一支队伍、凝练一种思想、辐射一个区域。

第三,依托网络研修指导团队引领教研科研,将网上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网上远程教研、网上远程科研结合起来,实现网络研修整合创新。

第四,依托网络研修平台环境优势吸纳非试点项目的网络研修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自组织的教师研修活动“名家”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自律性、创造性的教师研修体制[24]的建立,从而形成“为成长而研修”的教师研修文化。▲

[1][5]杜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在北京启动[EB/OL].[2013-01-23].http://www.jyb.cn/crjy/crjyxw/201301/t20130123_525939.html.

[2][3][4][8]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委托教师教育学会实施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EB/OL].(2012-11-21)[2013-01-25].http://yxsqsd.yanxiu.com/2013/zcwj_0125/29.html.

[6][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EB/OL].(2013-05-06)[2013-05- 0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05/151910.html.

[7]杜占元.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2-05-2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01207/139233.hrml.

[10]俞水.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3-11-30(3).

[11][12][14][15][16][17][1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2):3-4.

[13]郑仲仁.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研修社区的枢纽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13(7):66-68.

[19][20]杨卉.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研修活动设计——以同侪互助网络研修活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9):43-48.

[21]秦良娟,李斌,吴新杰.教师研修社区教师采纳行为与教学能力提升的关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2):63-70.

[22][24]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挑战[N].光明日报,2013-05-22(16).

[23]李振村.顾泠沅:沉潜乡村教育二十年[EB/OL].[2010-01-29].http://www.jyb.cn/Teaching/jxsd/201001/t20100129_338602.html.

猜你喜欢
全员研修校本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全员核酸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