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意义

2015-02-01 17:35万东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3期
关键词:二聚体血浆下肢

万东文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意义

万东文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140例疑似DVT形成患者作为疑似DVT组(其中132例患者经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确诊为DVT形成为彩超证实DVT组), 同时选择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 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D-二聚体的检验结果。结果 疑似DVT组患者平均血清D-二聚体值为(1526.44±560.45)pg/L, 彩超证实DVT组患者平均血清D-二聚体值为(1862.55±826.35)pg/L , 对照组平均血清D-二聚体值为(145.33±86.35)pg/L。彩超证实DVT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疑似DVT组与彩超证实DVT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D-二聚体测定快捷、经济、无创, 敏感性以及特异性高, 可作为DVT的排除标准,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下肢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早期诊断

DVT形成是临床上一类起病急且病情严重的疾病, 严重者还可并发肺动脉栓塞, 造成患者猝死, 预后极差。大多数患者发病隐匿, 给早期的明确诊断带来困难。下肢深静脉造影是DVT形成诊断的金标准, 但是对技术及设备要求较高,同时患者有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的风险, D-二聚体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 简单、迅速且无创[1-3]。作者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140例疑似DVT形成患者, 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疑似DVT形成患者140例(疑似DVT组), 其中男78例, 女62例, 年龄21~83岁, 平均年龄50.5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明显肿胀、疼痛, 取膝下15 cm、膝上15 cm、踝上15 cm位置测量健侧与患侧下肢周径差值>2 cm。患者病史:长期卧床患者26例, 高血压患者30例, 糖尿病患者30例,静脉曲张患者5例, 骨科手术后30例, 创伤14例, 产后患者5例, 无明显诱因者20例。同时选择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70例, 女70例, 年龄22~81岁, 平均年龄52.4岁。两组受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本院应用ACL TOP(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美国德灵试剂盒,所有受检者抽取空腹静脉血1.8 ml, 注入2 ml 109 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剂试管中, 混合均匀处理后获得乏血小板血浆,以备使用。采用免疫比浊法(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检测两组血清中D-二聚体含量。D-二聚体参考值为500 pg/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疑似DVT组患者平均血清D-二聚体值为(1526.44±560.45)pg/L, 对照组平均血清D-二聚体值为(145.33±86.35)pg/L。疑似DVT组中132例患者经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确诊为DVT形成(彩超证实DVT组), 8例患者经彩超排除DVT形成。彩超证实DVT组患者平均血清D-二聚体值为(1862.55±826.35)pg/L, 彩超证实DVT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疑似DVT组与彩超证实DVT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DVT形成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 患者血液在静脉系统内由液态转化为固态进而阻塞血液回流, 部分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 有较高的死亡率, 预后极差,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5]。大多数患者发病隐匿, 给早期的明确诊断带来困难。相关辅助检查又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难度[6]。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而对于疑似DVT形成的患者排除诊断尤为重要, 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成为诊断DVT形成的重要参数。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水解后的降解产物, DVT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差异, D-二聚体即可作为DVT的排除标准。发生DVT患者, 其机体的凝血-纤溶系统出现异常改变, 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单体特异性降解产物, 它可以将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比较准确的反映出来[7-9]。在患者发生继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在血浆中含量升高, 它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指标。

综上所述, 血清D-二聚体测定快捷、经济、无创, 敏感性以及特异性高, 可作为DVT的排除标准,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 余美琴, 李俊来, 曹晓林, 等.老年DVT患者D-二聚体的临界值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1):32-34.

[2] 王国杰, 张灼锦.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DVT的早期诊断价值.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14):2368-2370.

[3] 李晓强, 王深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3, 50(3):53-57.

[4] 孙黎, 胡志德.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来自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结论.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20):2718-2720.

[5] 晏蕾.血浆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8(30):10-11.

[6] 李朝明, 郑琦.Wells评分和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骨折患者DVT形成中的应用分析.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2013,6(1):42.

[7] 孟红兵.骨折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检测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7):74.

[8] 张春荣.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12):1440-1442.

[9] 薛文成, 万楠, 罗军, 等.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2):113-11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3.028

466001 周口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2015-06-15]

猜你喜欢
二聚体血浆下肢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