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果糖联合聚乙二醇辅助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2015-02-01 17:35李明强王砚砚徐德魁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3期
关键词:血氨肝性聚乙二醇

李明强 王砚砚 徐德魁

乳果糖联合聚乙二醇辅助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李明强 王砚砚 徐德魁

目的 观察乳果糖联合聚乙二醇辅助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67例肝性脑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32例)和联合组(35例)。单一组应用乳果糖治疗, 联合组在单一组的基础上联合聚乙二醇辅助治疗, 给药观察14 d,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氨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氨差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果糖联合聚乙二醇辅助治疗肝性脑病能更明显的改善患者的排便情况和降低血氨水平, 不良反应少, 得到患者的认可, 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乳果糖;聚乙二醇;肝性脑病;疗效

肝性脑病是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 有效治疗肝性脑病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1]。肝性脑病是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由肝功能失调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2]。肝性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昏迷、意识障碍等。在临床实践中, 常见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患者合并便秘症状, 部分患者应用乳果糖不能使其排便次数增加, 这使得乳果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加用聚乙二醇的目的是促进粪便的排出, 使氨及内毒素等有害物质加速排出体外, 更加有效的辅助肝性脑病的治疗。为探究乳果糖联合聚乙二醇辅助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 本次研究共选取67例肝性脑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将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67例肝性脑病的患者, 分为单一组(32例)和联合组(35例), 除治疗过程中死亡1例、12 h内即出现严重腹泻(排便>10次/12 h)而退出1例外, 单一组31例, 联合组34例完成试验(最终研究对象为65例), 两组间肝硬化的病因、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精氨酸调节氨基酸代谢、还原性谷胱甘肽保肝、改善肝代谢、抗感染、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 单一组应用乳果糖(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 规格:100 ml)治疗, 口服10 ml, 3次/d;联合组在单一组的基础上联合聚乙二醇4000散(博福-益普生公司, 规格:10 g×10), 冲服10 g, 2次/d。神志尚清、能配合饮水的患者口服给药;神志不清、不能进水的患者经鼻饲给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72 h内的排便情况、给药前后血氨水平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价标准[3]针对患者排便次数进行疗效判定:排便次数较前无增加, 为无效;较前增加1次/24 h, 为显效;较前增加≥2次/24 h, 为有效(总排便次数>5次/24 h者,定为有效的同时用药减量)。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单一组患者中, 显效20例(62.5%), 有效4例(12.5%), 无效8例(25.0%), 总有效率为75.0%;联合组患者中, 显效30例(85.7%), 有效3例(8.6%),无效2例(5.7%), 总有效率94.3%, 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氨水平的变化比较 单一组患者治疗前血氨值及治疗后血氨差值分别为(108.35±34.96)、(32.97±13.34)μmol/L;联合组治疗前血氨值及治疗后血氨差值分别为(106.35±33.10)、(52.76±13.80)μmol/L, 治疗前血氨值的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 P=0.813>0.05);治疗前后血氨差值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9,P<0.01)。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单一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 联合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临床大量的实践发现, 降低氨的吸收, 加强氨的排泄,促进氨的转化是临床治疗肝性脑病的主要治疗方法[4]。乳果糖是不吸收性双糖, 在肠道内不被吸收, 可被结肠细菌分解成乳酸和醋酸, 使肠道pH值降至6以下, 从而可阻断NH3的吸收, 同时肠道pH降低可使血液中NH3弥散入肠道, 与H+结合生成NH4+, 随粪便排出体外;乳果糖具有渗透活性,可使水、电解质保留在肠腔而产生高渗效果, 故属于一种渗透性泻药, 其渗透性可以刺激肠道的蠕动, 利于肠道将氨根离子排出[5]。聚乙二醇具有良好的水溶性, 并与许多有机物组份有良好的相溶性, 可以加速肠道对氨根离子排泄, 降低血氨浓度。在临床实践中, 常见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患者合并便秘症状, 因饮食、运动减少、低钾血症等因素造成排便减少。部分患者应用乳果糖不能使其排便次数增加, 甚至用药3 d未排1次大便, 这使得乳果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加用聚乙二醇的目的是促进粪便的排出, 甚至人为造成轻微腹泻的倾向, 使氨及内毒素等有害物质加速排出体外, 更加有效的辅助肝性脑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 乳果糖联合聚乙二醇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1] 肖政, 尹雄章, 黄泽中, 等.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30例.医药导报, 2013, 32(5):623-625.

[2] 胡晓武.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观察.安徽医药, 2010, 14(9):1076-1078.

[3] 梁扩寰.肝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653-674.

[4] 关琳, 苗鹏, 孙明军, 等.益生菌联合乳果糖、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医师杂志, 2015, 17(2):280-282.

[5] 荆燕, 赵秀华.乳果糖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2013, 53(9):72-7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3.122

116001 辽宁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

2015-06-26]

猜你喜欢
血氨肝性聚乙二醇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apri与血氨联合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高胆红素对干、湿化学法测定血氨的影响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胸腺肽α1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产生的影响
聚乙二醇渗透胁迫对苜蓿幼苗营养器官离子含量的影响
血氨在肝硬化患者消化道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肉牛尿素中毒的诊治效果观察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与甘露醇在结肠镜检查准备中的应用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