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家庭康复效果分析

2015-02-01 17:35袁海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3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康复家庭

袁海波

40例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家庭康复效果分析

袁海波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进行家庭康复干预的治疗效果。方法 40例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家庭康复干预, 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 高于对照组的6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进行家庭康复干预,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脑卒中;家庭康复干预;疗效

脑卒中是由于脑内动脉阻塞、狭窄或破裂, 而引起的脑内血液循环障碍,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或昏迷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一般脑卒中患者在病发时送至医院救治, 在病情稳定后出院回家,因缺乏恢复期的康复锻炼, 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效率。为了提高患者回家后的康复效果, 加强家庭康复干预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而且也可减轻家庭照顾的负担。本文探讨本院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与家庭康复干预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 其中男21例, 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5±11.5)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后确诊, 排除重症肝肾功能损伤或恶性肿瘤等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0例。对照组中男10例,女10例, 年龄45~78岁。观察组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46~8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关此类疾病的一些健康知识, 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提高重视, 加强治疗后的护理和防护意识,从而减少患者复发的几率。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家庭康复干预, 具体方法:先建立家庭康复干预小组, 成员由医师、护理护士和心理咨询师组成。之后由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 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及家庭访视的时间。家庭访视及康复指导时间需持续进行1年, 在患者恢复前期, 干预小组第1个月、每周需到患者家进行康复指导1次;第2个月每2周到患者家进行康复指导1次, 持续2个月;之后每个月到患者家进行康复指导1次即可[2]。第1次到患者家进行家庭康复干预时, 医师需与护理护士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到场, 医师要告知护士如何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锻炼, 同时让患者家属一同学习, 在干预小组未到访期间可持续帮助患者进行家庭康复锻炼。让患者进行正确坐姿、被动或主动翻身、侧卧、站-座等练习;进行手指握拳、松拳、肢体合并和分离等活动锻炼, 促进其肌力恢复;后期让患者加强运动锻炼,进行行走、穿衣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等;刺激其神经功能的恢复, 并提高其自理能力。同时在家庭干预小组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时, 心理咨询师可根据患者表现的抑郁或焦虑等不良心理进行针对性疏导, 增强患者康复期锻炼的信心。

1.3 疗效判定标准[3]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如厕、穿衣或洗脸等行为基本能够自理, 意识、语言或肢体肌力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评分呈轻度;有效:患者如厕、穿衣或洗脸等行为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 意识、语言或肢体肌力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评分呈中度;无效:患者如厕、洗脸等各种行为需完全依赖他人进行,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评分呈重度。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显效5例(25.0%), 有效8例(40.0%), 无效7例(35.0%), 总有效率为65.0%;观察组患者显效15例(75.0%),有效4例(20.0%), 无效1例(5.0%), 总有效率为95.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病发因素包括患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及体重过重等;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4],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 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长, 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5]。为了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 临床在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 制定了家庭康复干预的对策, 通过上门指导来加强患者恢复期的康复训练, 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医师先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 建立家庭康复小组, 之后定期到患者家进行康复指导, 教会患者正确的坐卧位方式、肢体活动方法及语言训练等, 并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 稳定、安抚患者焦虑的心理, 提高其康复期治疗的信心。而且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可见, 观察组患者均经家庭康复干预后, 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家庭康复干预在脑卒中恢复期的重要作用。家庭康复干预不仅可以督促患者进行肢体运动、改善其麻木无力的症状,并促进其改善意识、语言等精神功能损伤程度, 同时减少后遗症及致残的几率;加之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疏导,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有资料显示, 出院后采取家庭康复干预的患者与住院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对比, 在康复训练方法及效果差异不明显情况下, 可明显减少出院后采取家庭康复干预患者的住院费用。同时应注意的是, 在采取家庭康复干预时,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康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并教会患者家属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 在康复小组不能进行家庭康复指导时, 能够正确的督促并辅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同时还要叮嘱患者应尽量自己进行各项康复活动锻炼, 以此来提高其自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进行家庭康复干预,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理活动能力,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陈雅文, 梁小平, 林黎, 等.家庭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23):3342-3343.

[2] 胡青梅, 石霞萍, 周继兰.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协作网有效性研究.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23):72-74.

[3] 谢冬玲, 朱丽芳, 刘惠宇, 等.头皮针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认知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6):542-543.

[4] 陈香芬.家庭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及认知能力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32):4-6.

[5] 雷芬芳, 岳景齐, 邓翠珍, 等.家庭康复干预模式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15):3264-326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3.209

130062 长春市绿园区中医院

2015-05-08]

·实验研究·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康复家庭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家庭“煮”夫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恋练有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