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们的公共说理能力

2015-02-02 21:24耿银平
采写编 2014年5期
关键词:论战理性暴力

耿银平

8月22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刊登了王丽的《我们应当学会公共说理》的文章:最近读《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一书,作者徐贲为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该书论述了如何进行公共说理的规则及其价值。《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七年级学生的“说理评估能力”有进一步要求:“评估作者在支持结论和立场所用的论据是否适当、确切、相关,并注意有偏见和成见的例子”。其中“偏见”和“成见”的提出则涉及社会公正,而不仅仅是逻辑。“理性话语的价值观是与他人平等、尊重、以说理相待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不羞辱他人、不欺骗他人、不歧视他人、不伤害他人,不使用任何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对待他人。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价值观。”事实上,说理能力即公民素养。“它是与人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传承了人类共同文明和自由、平等、理性的价值,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公共说理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且越早越好。约翰·洛克把人类心灵看成是一块空白的书写板。这也是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即开始学习公共说理的依据。

任何公共说理,公共讨论,都是“人”的对话、“人”的交流,只有把对“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平等、尊重、文明等落实到实处,“人”的真实的观点、原汁原味的表述,基于平等的平台之上,基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精神底线之上,才能得到自然而最大化呈现。当然,建立在这种公平、公正、平等基调之上的观点的碰撞,也才是最有价值的观点、最让人信赖的观点。让公共说理、公共讨论,成为价值营养品、观念营养品。

也只有让公共说理,建立在“不羞辱他人、不欺骗他人、不歧视他人、不伤害他人,不使用任何暴力”的文明的、道德的、充满绅士风度的精神平台上,作为“人”的文明的礼仪、温文而雅的道德素养、谦虚谨慎的君子作派,也才能得到自然释放,因为公共说理,本就是公共文明、公共道德发展和公共素养的平台。是文明推动、道德推动、观念推动的催化剂。

所以,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才重视这种公共说理教育,让孩子养成理性的说理、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说理、平等公正的说理、充满尊重的说理,站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去说理。“说理”有了“公共”的前缀,也才能发挥真正的争鸣和争锋价值,让“互通有无,相互进步,观念多元,追求真理”的公共性格得到落实。

还是会想到我们的公共说理,在较多的公共事件论战中,所谓的专家的论战、名人的论战,唾沫乱飞,文章中夹裹了太多的冷嘲热讽、充满了太多的人格的嘲讽和奚落,比如崔永元和方舟子的有关转基因的论战等。更有甚者,还动用公共身份、公共权威,动不动给人扣帽子、打棍子。

还有,网友跟帖这个“公共说理自留地”,因为说话自由,口无遮拦,有的网友的声音根本就是谩骂、羞辱,动辄把个人情绪和不满,上升到对整个国家、民族的羞辱上。所谓的公共说理的理性,已经被个体的冲动取代;充满绅士风度、基于事实的论述,已被不负责任的情绪所夹裹;充满尊重的底线,已被当街骂娘、泼妇骂街的震怒所取代。公共说理中的“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循环论证、虚假两分法、无凭据推理”,甚至会出现“人云亦云、谩骂、偏见、势利、老百姓的话、吹嘘、‘科学根据、证词、恫吓战术、株连”的情绪大棒、权威大棒”,在我们不少地方,总能找到知音,总是一种遗憾。“说理”脱离了“公共”的前缀,其社会价值效应也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这种说理,因为充满了太多的不负责任、信口开河、羞辱他人,挑战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不仅扰乱了互联网的清明秩序,相互尊重、温文尔雅的社会人文氛围、文明素养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冲击。

见贤思齐,所以我们也不妨学学美国的公共说理课,静下心来,学习说理的技巧、说理的能力,成为一个会说理、能说理、善说理的负责任的“大众麦克风”。当然,我们更应该把尊重、平等、自由的理念融入到话语中,让我们的声音,充满理性,充满温和,充满正义感,成为绅士一样的“公共喇叭”。

(作者系教师、媒体特约评论员)

猜你喜欢
论战理性暴力
反性别暴力
欲望膨胀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曹刿论战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