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微”路径

2015-02-02 21:28邓涛徐晓
采写编 2014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邓涛+徐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习近平语)务必明确,青年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须带好青年,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使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与广大师生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塑造青年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责任。我们要精心谋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高度认同之的正能量当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以紧跟时代高唱一曲响亮的“青春之歌”。

一、新媒体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工具

什么叫做“新媒体”呢?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给出的释义:新媒体即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当下属于新媒体者——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近两年来,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设备的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学生是目前中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群体,占比约为三成。网络日渐成为学生表达、交流、学习以及娱乐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群体——“网络新一代”的“主力军”,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始终充满了新媒体元素。在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迈进全民时代的大视野下,移动互联网渗透到了大学生群体的每个角落、每个时段,这给他(她)们展示个性提供了绝佳平台。现如今,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应用风行高校,大学生的新媒体表达与思想的移动化传播已成现实景观。

我们身处当下之“微时代”,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资源,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现代传播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勇立时代潮头的新媒体当仁不让、义不容辞,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在肩。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双重效应

分析掌握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深刻影响,是加强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依据。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天之骄子”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选择偏好明显地对其政治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其一,新媒体的“海量”、开放性使得教育内容丰富多元,但隐蔽性、“碎片化”的特质自然带来西方资本主义对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冲击与渗透;其二,新媒体的“无处不在”、多主体大大拓展了教育范围,实则一种即时性的传播,但多主体性极易导致教育的话语主导权地位被动摇,直至颠覆;其三,新媒体的融合性、互动性推动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但传播技术和方式的变革常现局面难以掌控之“困局”。

内容者,核心价值观是也;“器”者,如日中天之新媒体。用新媒体传播先进文化,如何包容引领人才培养、彰显核心价值观自身的精神力量呢?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优化内容、健全机制,以辩证的思维、开放的心态看待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深刻影响,坚持与时俱进、主动出击,兴利除弊、网为我用。

三、“中心”、“主客体”、“平台”和“手段”呈现出四大变化

我们须直面高校党的建设的四大变化,方能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篇章。

首先,党建工作“中心”变化。过去“中心”指教学科研,现在的理解“中心”就是人。第二,党建工作“主客体”变化。传统思维理解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现在理解师生互为主客体。第三,党建工作“平台”变化。过去思政课是“虎”,现在添了新媒体这个翼,所谓如虎添翼。第四,党建工作“手段”变化。近年来,新媒体的“神通”让高校党建工作的手段日益“高新”,频频“升级”。

“90后”们是与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共同成长起来的新生一族,其天生地价值观多元,公共参与意识、民意表达诉求“双升”,象牙塔里的年轻人追求自我,传统的教育规律有待完善,我们必须顺势而为——探索新媒体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其已经呈现出“隐性影响、引导为主”等明显有别于传统教育规律的发展趋势。笔者认同《第一财经周刊》记者徐涛的新论:没有谁能颠覆教育,但每个人都知道教育需要些新思维——用技术掀翻课堂,每个新媒体的小工具都可以撕开一个小口子,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四、应用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须去“三化”,力避“硬灌输”

所谓去“三化”,是指去简单化、去内部化、去短期化。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或者说自觉践行,必须改变思想教育方法,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去简单化甚为关键。不能把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高校的“独家专属”。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各阶层合力完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解决的是最深层次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赞成理论灌输,主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但两位并不主张教条式地“硬性”灌输。特别是恩格斯晚年,对硬性灌输明确提出过批评。恩格斯晚年对“硬灌输”的批评启示我们:育人好比种庄稼,农人是“帮助”庄稼生长,而不是代替庄稼生长,更不能拔苗助长。要避免“反复地咀嚼一些大家早已知道的东西就够了的简单化、形式化的教育”(列宁语)。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模式、方法,不断提高理论“灌输”的实效性。高校大课(讲)堂解码(析)核心价值观,需要“细、小、实”,将其教育融入大学生活、思想实际,以期收到潜移默化、细雨无声润万物的良好效果。

面对面、实打实和零距离,真正使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心中,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知行合一,落地才算真成效,贵在行,就是说关键要看行动。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创造出一种现代的教化方式,让广大青年学生都能沐浴在核心价值观的阳光雨露下主动思考、积极有为。须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五、搭建可视、可读、可感、可交流的载体平台

调研乃是“预科”,因为没有调查就无话语权。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是推动决策科学化的关键,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是我国目前6.4亿网民和逾5亿手机网民的绝对“主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要求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根据调研目的和实施操作方式的不同,可以探索运用网络问卷、网络投票、网络讨论及网络观察等形式,面向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研。

利用、创设、构建有效的新媒体宣传载体现已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迫切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可视、可读、可感、可交流的载体平台。全力围绕“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使命,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奋发有为。

——尊重大学生,以开放的态度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组织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托微叙事平台,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进行有的放矢、入情入理的解释,从而使核心价值观更富有时代性、立体感和生活气息;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局限,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及时答疑解惑,增进双方互动,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完课就走”的弊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互联网专业课等主渠道作用,将网络文化法治、道德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之中,以实现大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

——学生支部建设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在网络微叙事平台下,支部可以实现由实体到虚拟的转变,可以考虑建立微信“支部圈子”、QQ“支部群”等,学生党员沟通交流将更为方便及时,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会更强。

——既可以召开面对面的党员交流会,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易信、QQ群、YY、陌陌等开展虚拟会议或活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提升支部成员之间的沟通质量。还可以通过支部微信群进行民主生活会,以收集支部所在班级或年级的群众意见建议。

——组建共青团组织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全力做好共青团网络宣传引导工作。众网络宣传员要扮演好网上正面声音——核心价值观等的“放大器”。多制作一些贴近生活、接地气,“很萌”的视频、图解、动漫动画等,提升趣味性、愉悦感和跳跃度,确保传播效果。

——在通过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中,加强舆论监测与引导,坚守大学精神,为高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对舆情的监测引导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舆情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高校应该建立常态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并培养好高校新闻发言人和网络发言人。大学生高度认同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大学生党员群体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舆情监测的信息支撑力量。

本文为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3-201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的研究成果

(邓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徐晓,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大学生就业趋势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