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并发症探析

2015-02-02 04:28马志峰吕建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9期
关键词:双下肢髋臼假体

马志峰 吕建峰

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并发症探析

马志峰 吕建峰

目的 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行外侧入路的并发症。方法 选择120例行外侧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研究, 为所有患者行1~4年的随访调查, 观察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分析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 总结并发症应对措施。结果 120例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15/120), 其中假体松动、人工关节脱位各3例, 髋臼磨损、异位骨化、关节深部感染各1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 双下肢长度差>2 cm者2例。结论 行外侧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 容易发生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双下肢不等长、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需要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给予其积极的应对。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外侧入路;并发症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髋臼发育不良等疾病的高效方案, 可以有效地减轻疼痛等症状, 促进关节外形与功能的恢复。但是,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类创伤性的手术, 容易引起肌肉功能障碍、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影响到预后效果[1]。但是, 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时, 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差异[2]。本院此次对外侧入路的120例全髋关节置换者实施研究, 回顾分析了其并发症状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为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男53例, 女67例,年龄最小33岁, 最大79岁, 平均年龄(53.12±8.54)岁。其中, 61例为股骨头坏死, 32例为骨关节炎, 7例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 12例为股骨颈骨折, 8例为强直性脊柱炎。

1.2 方法 取健侧卧位置于手术床, 使背部与手术床呈45°角, 将软枕置于健侧的髂部、肋部、大转子、外踝部、膝盖外侧, 使头部高度与躯体的中轴保持平行。于股骨大转子下部8 cm处作切口起点, 从股骨外侧缘行走, 经由大转子顶端, 到达后上方10 cm部位时为止。切开阔筋膜, 将其张肌向前方牵拉, 臀中肌向后牵拉, 使臀中肌的深部结构与股外侧肌充分显露。采用电切刀将之腱前部切断, 纵向分离股外侧肌, 使股骨大转子显露。找到与止腱相距0.5~1.0 cm的部位, 将髋关节的外旋短肌群切断, 实施缝扎止血, 然后向后翻起外旋短肌群的近断端, 稍作分离后, 显露髋关节囊,可扪及股骨头。以电切刀将臀小肌起腱、髂股韧带及转子间嵴部位的股外侧肌起腱切断, 对患肢进行内收、外旋等动作,将股骨头脱出, 显露髋臼。清除髋臼部位的增生骨质, 以髋臼锉将髋臼到软骨下骨点部位进行磋磨, 使其均匀出血, 对髋臼大小进行测量, 并进行试模, 置入髋臼金属杯。对下肢进行屈曲与内旋, 使股骨近端显露, 对股骨近端的髓腔进行扩充, 并置入股骨柄假体。妥善安装大假体, 对髋关节进行复位, 冲洗伤口, 止血, 缝合切口, 以敷料对其加以覆盖。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 监测生命指标。治疗后行1~4年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0~85 min, 平均手术时间(58.52±14.35)min;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为1.2~3.5 d, 常规防感染时间为3.0~5.5 d;患者住院时间为9.5~19.0 d, 平均住院时间(12.20±2.51)d。1.0~4.0年随访期间, 120例患者的并发症如下:3例(2.50%)假体松动, 3例(2.50%)人工关节脱位, 1例(0.83%)髋臼磨损, 1例(0.83%)异位骨化, 1例(0.83%)关节深部感染, 4例(3.33%)下肢深静脉血栓, 2例(1.67%)双下肢长度差>2.0 cm,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2.50%(15/120)。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包括外侧、前外侧、后外侧、后侧入路等入路方式, 不同的入路方式在患者预后效果、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极为必要[3,4]。本院此次选择的120例患者均为行外侧入路手术者, 15例发生并发症, 总发生率达到12.50%, 与其他报道提出的发生率大致相同[5]。研究者对120例患者几类常见并发症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并发症应对策略, 如下所示。

3.1 假体松动(3例) 假体与骨组织无法顺利结合、假体不牢固、假体磨损、骨水泥混合不够均匀、骨吸收、前倾角失误均是引发假体松动的原因。针对这一问题, 术前应当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与骨量情况, 为其选择合适的假体, 并妥善地安置假体与前倾角。

3.2 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 此并发症是髋关节置换最常见并发症, 可使患肢功能受到影响, 严重者还会造成致死性的肺栓塞。目前, 低分子肝素可用于术后抗深静脉血栓治疗, 疗效较高, 医师可在术前及术后采用这一药物为患者行预防性干预。此外, 也可在术后帮助患者行早期下肢肌肉功能锻炼。

3.3 双下肢不等长(2例) 双下肢长度相差>2 cm, 容易引起支撑跳跃步态及坐骨神经麻痹等问题, 主要分为功能性不等长、器质性不等长两类。如要降低此并发症发生率, 必须在术前对不等长类型加以分析, 准确判断骨盆倾斜的可修复性以及骨盆、腰椎的代偿存在与否。

3.4 人工关节脱位(3例) 这一并发症也较为常见, 但因外侧入路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小, 发生率稍低于后外侧入路等,原因主要包括软组织的早期张力较差、髋臼缘和假体颈撞击、患者活动不当、感染、假体松动下沉等几点。术前, 医护人员应当为患者髋部肌肉实施全面检查及评估。术中置入假体时, 确保髋关节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选择外侧入路时, 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双下肢不等长、关节深部感染等并发症, 需要在围手术期对其加以干预, 以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1] 林碧霞.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18):149.

[2] 张晓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并发症与护理对策.安徽医学, 2011, 32(4): 536-537.

[3] 陈波, 黄海洋, 杨政伟.髋关节强直畸形16例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疗效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 32(22):2460-2462.

[4] 赵德伟, 崔大平.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三维步态分析.中华外科杂志, 2009, 47(2):132-135.

[5] 张娇.脊髓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促进LBP和sCD14的表达.免疫学杂志, 2013, 29(3):273-27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9.051

2015-01-04]

463500 河南省新蔡月亮湾医院

猜你喜欢
双下肢髋臼假体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