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脑溢血患者的急诊内科急救治疗

2015-02-02 04:28刘均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9期
关键词:脑溢血突发性残疾

刘均荣

突发脑溢血患者的急诊内科急救治疗

刘均荣

目的 评价突发性脑溢血患者急诊内科急救效果, 分析急救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内科既往收治的74例突发性脑溢血患者病历资料, 对比预后良好与不佳者临床资料。结果 74例患者中, 8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4例脑水肿, 3例脑水肿合并消化道出血, 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院内5例患者死亡;存活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35 d, 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33分, 平均评分(28±8)分;发病至1个月后,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死亡5例、1例植物生存(仍住院)、34例重度残疾、20例轻度残疾、14例恢复良好;预后良好者年龄、发病至送院时间、出血量低于预后不佳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突发脑溢血急诊内科患者整体预后相对更好, 这与收治患者病情相对较轻有关, 出血量、发病至送院时间、有无并发症、年龄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脑溢血;急诊内科;急救

突发性脑溢血即急性脑出血, 是最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病类型之一, 约占脑卒中10%~20%, 多见于40~70岁中老年人,起病多与血压突然升高、脑内微血管破裂有关[1]。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 突发性脑溢血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及时、有效的开展急诊急救, 抑制疾病进展、减轻脑组织损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2]。本次研究就某院突发性脑溢血急诊内科急诊急救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急救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急诊内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突发性脑溢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临床确诊;③急诊内科停留, 转或未转外科治疗;④排除院前死亡者。共纳入患者74例, 其中男44例, 女30例, 年龄44~72岁, 平均年龄(57.2±6.1)岁。发病至送院时间11~43 min, 平均送院时间(22.3±3.4)min。后期评估出血量:13~122 ml, 平均出血量(71±11)ml。

1.2 方法 院前急救:①评估危重程度, 立即检测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瞳孔, 评估昏迷水平, 判断脑血管意外类型, 鉴别发现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及时发现心率失常、衰竭征象, 鉴别发现四肢发绀等缺氧缺血症状;②对危重症如深度昏迷、呼吸不齐、血压过低、体温下降者, 立即送院, 车载治疗, 对于病情尚稳定者可就地施救, 轻抬至车上, 运送时避免身体、头部振动;③转运时, 适当抬高床头、头偏一侧;④清除口腔分泌物, 促患者排痰, 若舌后坠无法解除, 以开口器钳拉舌头, 保障通气效果;⑤建立双静脉通道;⑥查颅内压升高, 给予静脉注射20%甘露醇脱水, 酌情给予利尿、静脉滴注葡萄糖;⑦收集患者分泌物、血样。

急诊内科:①降低颅内压, 避免脑疝形成, 3 d内安排补液, 而后逐步降压;②直接运送CT室行颅脑扫描, 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 同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记录数据, 据病史、病情迅速评价患者病情, 对症治疗;呼吸道不通畅者行气管切开;颅脑上升者佩戴冰帽;若有消化性溃疡病史, 及时给予止血药物;③落实内科治疗方案, 若无脑疝发生、凝血机制障碍、继发出血风险较小者, 可安排CT引导微创穿刺引流术。

1.3 疗效判定标准[2]采用GOS评分法评价患者预后:1分死亡, 2分植物生存, 不能与外界互动无反应, 3分重度残疾, 能按照吩咐动作, 但不能独立生活, 4分轻度残疾, 能独立生活, 但无法恢复正常工作、学习, 5分恢复良好, 恢复工作、学习, 其中1、2、3分为预后不佳, 4、5分为预后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4例患者, 8例有并发症, 4例脑水肿、3例脑水肿合并消化道出血、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院内5例患者死亡, 均有并发症。存活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35 d, 出院时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33分, 平均评分(28±8)分。发病至1个月后, GOS评分死亡5例、1例植物生存(仍住院)、34例重度残疾、20例轻度残疾、14例恢复良好。预后不佳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 年龄44~72岁, 平均年龄(59.1±10.9)岁,发病至送院时间11~43 min, 平均送院时间(25.4±4.1)min, 出血量27~122 ml, 平均出血量(99±19)ml。预后良好:34例, 男18例, 女16例, 年龄48~70岁, 平均年龄(51.4±7.3)岁, 发病至送院时间12~40 min, 平均送院时间(14.2±6.1)min, 出血量13~72 min, 平均出血量(32±5)min。预后良好者年龄、发病至送院时间、出血量低于预后不佳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本组患者死亡率约为6.76%, 预后良好率45.95%, 略优于脑出血治疗整体水平, 与纳入标准有关, 本组患者已剔除院前死亡者。急诊内科收治患者病情相对更轻, 并发症少且轻,无严重脑疝、严重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 后者是致患者死亡、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3]。突发性脑溢血急诊内科急救路径已基本成熟, 但不同医院急救效率差异较多, 急救队伍医技水平、救护车抵达效率、地区居民自救能力都可能直接影响急救效用。本次研究中, 预后良好者年龄、发病至送院时间、出血量低于预后不佳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突发性脑溢血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突发性脑溢血急诊内科急救技术包括机械通气、低温颅脑保护、药物、微创介入、体位护理等, 尽可能完善细节、合理用药(如严格控制甘露醇、降压药使用剂量水平)、提高整体质量、明确掌握病史与既往用药史非常关键[4]。

[1] 王景超.急性脑血管病209例院前急救分析.临床急诊杂志, 2010, 11(5):313-314.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81.

[3] 孙霄云, 霍晓川, 张振兴, 等.甘露醇应用时间及剂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影响.中国药房, 2010, 21(48):4545-4546.

[4] 刘振旭, 张秀云.服用阿司匹林与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21):229-23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9.139

2014-12-29]

516000 广东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脑溢血突发性残疾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基于HTML5的脑溢血康复护理软件设计
脑溢血后如何急救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藏医涂擦疗法对血瘫(脑溢血)病康复期的临床观察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