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十三岁的际遇》阅读课

2015-02-02 00:16耿学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际遇字里行间结构

耿学荣

内容摘要:《十三岁际遇》,是十三岁就进入北大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特殊的经历,不一般的情感,加之全文以抒情为径,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浑然一体的文章。让我们“旁外人”去阅读理解内容,品读感悟情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我们七年级同学来讲难度可想而知。“理清结构层次,抓住情感脉搏”的教学思路,使我们能拨开云雾,看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颗火热的心,感悟到作者那份细腻的情感。

关键词:理清 结构 感悟 情感

语文组办公室的几位同事一直连续几天都在谈论相同的一个话题:《十三岁的际遇》如何教学的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对文本认真研读,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了“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情感”的教学思路。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理清文本的结构层次

《十三岁的际遇》的课文编排自然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我”与北大的“缘”;第二部分“我”回忆了北大学习生活的两年时光;第三部分写“我”是不系之舟。

第一部分的阅读中,紧扣“缘”字人手。让学生能从“我”在七岁、十岁、十三岁、十六岁不同的时间,都与北大有过因缘的特殊经历中体会“缘”字的真正内涵。

第二部分的阅读中,抓住过渡句“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一句来进行,很自然把第二部分内容分成三个层次。两年的北大学习生活值得回忆的往事很多,可写的内容不少。而作者紧抓能够体现北大特色的内容来写。写入北大时光两年生活的情况,从写北大图书馆,写北大的人两方面来写。写北大的人,写入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朝气,敏锐的思想,横溢的才华的北大的学子,写入北大的老师治学、为人、育才。借助过渡句,学生能对文章的层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第三层,作者则用“汗水,泪水,欢笑,格外充实的时光”总结了北大的两年时光。

第三部分,作者借助两首诗表达了对北大的复杂情感。

阅读课文的教学,对文本结构层次的整体把握是十分必要的。当我们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有了整体感知,较清晰的把握之后,我们也就扫清了理解的障碍。《十三岁的际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的结构层次的理解阅读中,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结构层次在写作方法上的指导。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脉搏

阅读教学中,深入领悟作品内容蕴含的情感,是理解作品把握文题的关键。《十三岁的际遇》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条作者的感情的钮带,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把握,我主要引导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抓住不同年龄阶段“我”对北大的情感。

从七岁时对北大的向往,到十岁时的幼稚而表现出的自信与执著,十三岁时对北大充满的兴趣与好奇,以及十六岁时逐渐走向成熟后对北大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情感。学生可以按照时间的线去探寻。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作者的情感

作为一名北大学生的“我”,仍然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不系之舟”志向,表达出作者依偎北大,热爱北大,又必然要离开北大,去发现新大陆,去海洋深处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这样复杂而深邃的情感。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作者用了一连串相关的比喻,“玫瑰”“绿阴”喻指两岸诱人的景色,“宁静的港湾”是前进的避风港,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对理想的追求和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深入领会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作者复杂情感。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中,既有扎实的叙事基础,又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这篇散文将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情感,而对北大既依恋、感激,又决心自由飞翔复杂的情感,正出于对创造的渴望。全文以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依恋”为感情线索,这条线贯穿全篇。文章的第三部分则是这种复杂情感的融合。对于这种情感的品读,要静下心来,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感悟作者那种复杂却真挚的情感。学生在自由阅读第三部分内容,能够品味出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作为一名仅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饱含情感、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的学生,我们与她相比,虽然有距离,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的故事中汲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的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的精神。“理清结构层次,抓住情感脉搏”的教学思路,使我们能拨开云雾,看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颗火热的心,感悟到作者那份细腻的情。endprint

猜你喜欢
际遇字里行间结构
爱上泉州南音的“字里行间”与“清雅韵质”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施特劳斯字里行间阅读法的应用价值及存在的问题
半包围结构
你和我
汪曾祺专辑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