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践行者

2015-02-03 08:06王霞刘磊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36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泌尿外科医师

王霞+刘磊

他有着精干的外表、睿智的眼神、沉稳的面容,极富学者的魅力和风范;而这样一位儒雅的学者,在手术室里却犹如一位带兵打仗的将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断挑战外科手术的极限。

他喜欢微笑,温文尔雅,用自己的热忱感染着身边的人;他热爱工作,数十载如一日,在临床、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知道他的人提及他时,无不竖起大拇指。

在病人面前,他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在科里的其他大夫面前,他是一位精明能干、关心下属的领导;在学生面前,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知行合一的老师。

他,就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马潞林教授。

临床中不断开拓

马潞林教授是在2001年1月调入北医三院工作的。当时的泌尿外科基础比较薄弱,只有21张病床,9名大夫,前一年手术量仅267台,而且像膀胱全切、较大的泌尿系肿瘤、肾移植、腹腔镜等手术均未广泛开展,连前列腺增生也只做开放手术。如今的泌尿外科,年手术量已近3000台,年门诊量已超过10万人次,年住院量也已达4000余人次。目前床位110余张,有着一支30余名医生组成的团队,下设微创泌尿外科、器官移植、泌尿生殖系肿瘤、泌尿系结石、男科、尿控等多个专业组;学科覆盖面广,综合实力雄厚,已经跻身于国内一流临床科室的行列。

成功的背后是他对卓越的追求,更是他锲而不舍的坚持,正如他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所言:“坚持在自己进入的每一个行业里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或在某项边缘科技方面遥遥领先,在市场竞争中才有明显的优势,正循环就开始了。”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北医三院泌尿外科发展肾移植和腹腔镜技术。

马潞林教授来北医三院之前的研究方向是肾移植,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北医三院开展肾移植是非常艰苦的。由于需要配型、联系肾源、取肾、肾移植等步骤,人手不够,工作很难进行。但是,他不畏艰难,将问题一个个克服,在第一年就完成了100余例。此后,随着人才队伍的壮大,肾移植术前配型、手术技术及术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11月,北医三院泌尿科已累计完成肾移植1300余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马潞林教授总说,一定要在临床技术上跟上时代的潮流,并不断进取,如果固步自封,很快就会落后。比如,在移植技术蓬勃发展以后,马潞林教授认为肾移植不能仅做到数量上的增加,还应该挑战更尖端的技术。于是,他又带领科室同仁开展胰肾联合移植。胰肾联合移植是移植中一项较难的技术,手术时间长,手术技术要求高,围手术期风险高。科室曾发生过胰瘘,胰液侵蚀血管,造成动脉出血死亡的病例。即便这样,马潞林教授也顶着压力,排除万难,共进行胰肾联合移植30余例,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北医三院成为国内开展该项工作最多的医院之一。

马潞林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并做了很多技术改良,如动静脉处理使用Hem-o-Loc代替直线切割器,生殖腺静脉仅用超声刀电凝,大大减少了患者的费用,相关技术改良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Urology》上。

2003年,在科室肾移植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时,马潞林教授敏锐地发现腹腔镜微创技术是泌尿外科最有发展前途的一项技术,决定大力发展,于是科室便经历了腹腔镜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而起步之艰辛、过程之艰难,只有马潞林教授自己最能体会,但是他坚持下来了,而且做得有声有色。现在马潞林教授已成为腹腔镜领域国内最知名的专家之一。目前,国家卫计委已批准北医三院泌尿外科为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为北京市最早被批准的两家基地之一。

在腹腔镜领域,马潞林教授还不断创新技术,走在前沿。他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腹腔镜膀胱全切、Studer原位膀胱术、单孔腹腔镜技术、完全腹腔镜肾癌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等。同时也做了很多技术改进,如在腹腔镜前列腺癌切除术中采用前列腺悬吊技术;发明了一个特殊的尿道探子并获得了专利,使手术的一些步骤更为简便;在肾部分切除术中对于特殊病例采取了不阻断,不缝合切除术,减少了手术的损伤……

从医院的弱势学科

到国家重点专科

回顾自己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工作的这十余年间,科室从医院相对弱势的一个学科发展成为国家重点专科的历程,马潞林教授深深感到正确的理念和积极行动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做科室管理的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知行合一”。

2001年1月12日,马潞林教授正式调到北医三院担任主任工作。他回忆说,当时自己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北医系统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在全国范围内都位于领先地位,有非常好的发展平台和资源及政策支持,科室具有良好发展空间和外部环境。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泌尿外科当时在医院里还是一个弱势科室。科室床位少、医生少,手术量及疑难手术少。当时咨询了5个轮转医师,没有人愿来我科工作。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阅读历史是马潞林教授的一大爱好。“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强大的文化,具体来说需要科学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引、坚持不懈地践行。”马潞林说,“我想科室发展也是如此,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先前科里的工作制度是,门诊医师与病房医师分开,门诊医师开住院条交给住院总医师,由住院总医师负责叫病人安排床位,奖金的发放按职称分级进行。这样下来便存在一些问题,如门诊等住院时间过长,个别病人不能及时入院,经常找住院总医师抱怨甚至吵架,一些病人因等不及入院也造成病源的流失;一些不适合手术的病人也收入院造成床位紧张;各组医师工作积极性不高,都觉得自己很辛苦。为解决这一问题,马潞林教授召集科室核心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修改规则。将医师分成几个小组,2个本院医生一组,职称高低搭配,每组7~10张床,每组配备2~3个进修医师或轮转研究生。各组医师兼任门诊和病房工作,需住院病人由各组收治各自床位,按手术量发放奖金,奖金发至各组。“刚开始一部分人反对这一方案,我提出先试行3个月;3个月后,如果多数人反对再恢复原方案,这才算通过了这一方案。结果是充分调动了各级医师积极性,2个月后在床位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月手术量由80例左右增至167例,而且未再有医生抱怨辛苦。”此外,针对泌尿外科各亚专业都不强的情况,马潞林教授采取了“在发展中解决矛盾、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以点带面发展”的理念进行学科建设。2012年,在马潞林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成功获得了原卫生部国家重点建设专科。

回首当初各项工作步履维艰的开展历程,马潞林教授感慨地说:“这里凝聚了我和科里多名同事的辛勤汗水,通过努力,我们获得了患者极大的信任,病人也越来越多,移植专业也越做越强。”

在发展科室的同时,马潞林教授不忘推广先进技术。2002年至2004年,他们成功举办了三届国家级器官移植学习班;2006年至2008年,举办了三届国家级亲属肾移植学习班,培养了500余名临床器官移植工作者。2004年至2014年,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国家级腹腔镜学习班,学员累计5000余人。2008年以来,已举办了49期全国泌尿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研讨班(每期为期一周,每期15人左右),共计参加人员800余人。如今,马潞林教授的学术影响已遍及全国各地。

马潞林教授也非常注重科研,多年来他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做了许多建设性工作,近年来在腹腔镜技术改进方面又做了大量工作。他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 “985工程”的科研基金2项,国家973循证医学基金1项,国家“211工程”科研基金3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重点项目基金2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外杂志上发表SCI收录的论著15篇,国内发表的文章100余篇。主编了《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学图谱》《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学(第二版)》,主译了《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图谱》《辛曼泌尿外科手术学》,并参与编写了《泌尿外科内镜诊断治疗学》《泌尿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多部泌尿外科论著。

“不仅在医疗方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我也同样秉承“知行合一”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是我们一直不曾停止的追求。”马潞林教授表示,科里每周两次坎贝尔泌尿外科学习,一次英文文献学习,一次疑难病例汇报,两次病例讨论,如无特殊原因,都由他自己来主持,十年如一日,不仅他自己,科室整体理论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截至目前,该科已获得国家自然基金5项,其他基金8项;科室每年发表SCI论文可达6~10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该科示教室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句话:“医生的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马潞林教授常常提起这句话,并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三大法宝运用自如。

马潞林教授面对病人一遍一遍的询问,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地倾听和回答。对来诊的病人,他总是亲自问诊和查体,不让病人漏诊,也不会让病人过度检查和治疗。在门诊经常有病人对他说:“马教授,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而马潞林教授给病人解释病情时,也总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具体,无论病人的文化层次如何,都能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可能有时更重要的不是手术本身,而是判断该不该手术、什么时候手术以及做什么手术,从马潞林教授身上也总能感受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术前,他总会让大家一起讨论病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遇到需要自己参加的手术,他会更仔细地了解病人的情况,结合病史、查体以及影像学的资料反复揣摩,制定出缜密的手术计划,并在心中演练出手术的具体步骤。

马潞林教授在手术方面,不但精益求精,而且科里其他大夫遇到有困难的疑难手术时,马潞林教授总能有效地解决。他多次在全国性的泌尿外科会议或学习班上演示手术,其精湛的手术技艺得到了同行的交口称赞。已有许多在其他大医院认为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无法得到治疗的患者,如肾癌合并腔静脉瘤栓、巨大肾上腺肿物、困难的肾部分切除等,都慕名前来就诊,在马潞林教授的主刀下得到了有效治疗。

在周围熟悉他的人眼中,马潞林教授总是处于忙碌和思考中,他会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记在记事本上,如果你要和他谈一件事,他总是会翻一翻他的记事本给你一个明确到分钟的时间段。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马潞林教授在工作的安排上有条不紊,并保证每周固定两个早晨和他的学生进行一个小时的学习和交流时间。

马潞林教授对学生从无训斥,即使遇到学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他也不愠不恼;但同时,他又要求十分严格。有一次一名学生写了一篇关于肾细胞癌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肾部分切除手术时与肿瘤边缘的距离,将0.5cm写成了2cm,他看了后便问1cm是多长,学生随便比划了一下。他微笑着告诉学生手术时空间距离是多么重要,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写文章的时候也一定要实事求是、严谨细致,最后他让学生回去用尺子量一量1cm到底有多长,从此那位学生再也不敢马虎了。

马潞林教授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真正博学的人才。有一次一名学生在汇报一个尿路上皮肿瘤专题时,提到巴尔干地区发病率较高。马潞林教授便问巴尔干地区包括哪些国家,当时那位学生没有回答上来。后来,马潞林教授特地抽时间在他办公室的世界地图上指给学生看,并且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等。还有一次,他见大家对外汇储备问题不太了解,便专门让有所了解的师兄给大家普及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大家的英语口语水平,他请了一名外教每周与大家练习。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同学们都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马潞林教授常同学生交流思想,他每周二、周四早晨都会用半小时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阅读到的新文献等。他非常尊重学生的科研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认真去做。在这种环境下,泌尿科的研究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习惯。有时候他也给学生讲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人觉得格外亲切、诚恳。例如,他讲到实习时为了等一个想看的手术,一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讲到当初为了提高移植术后的管理,他总是整个周末不休息,一直守在病房。学生们无不被他这种精神所打动。

马潞林教授的诲人不倦,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学生上,还体现在对待科里的其他年轻大夫身上。日常工作中,他对他们的问题均能做到有问必答。此外,他还会争取许多机会让大家学习,比如请知名专家来进行讲座,让大家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出国学习和学术交流;而对于临床上普遍遇到的问题,他则会邀请相应科室的专家与大家交流。

有的人生来就是为了一份事业而活着,马潞林教授就是这样的人。生活中他步履匆匆,干练而又迅疾,疲倦仿佛不敢靠近他的影子,这种快节奏是他一贯的作风。马潞林教授很少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事、做人,他会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他的言谈举止,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特别富有人格魅力。马潞林教授的那种风度、那种威严、那种智慧,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典范。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泌尿外科医师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中应用研究
预防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护理对策
临床实习医师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
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三缺一
中国医师节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医执业医师全真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