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周精彩展演回顾浓妆艳抹总相宜

2015-02-03 10:52赵婉婷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情歌山歌原生态

赵婉婷

2014年11月7日晚七点,来自我国云南富宁壮乡的“坡芽歌书”民间合唱团,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上演了一场“坡芽情歌”合唱专场音乐会。“坡芽歌书”这个颇富诗意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还有些陌生。所谓“坡芽”,是一个毗邻中越两国边境的边陲村寨,位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剥隘镇,“芽”指壮族染制五彩花糯饭时所用的一种“黄色的花”,“坡芽”意为开满黄饭花的山坡。所谓“歌书”,乃是坡芽村人记载与传承民歌的独特方式。它以状似原始的图画文字,将81首民歌记录于一块宽约一尺、长二尺余的土布上,每一物象对应一首歌调;当地壮语称为“布瓦吩”,意为看着图画唱歌的一块布。与壮乡其他村子一样,坡芽村庄也有“自幼习歌”的习俗。对于他们来说,“坡芽歌书”就是习唱情歌的教科书,从相遇相爱直至相约终身,壮族男女以此对歌联情。情歌歌词常作赋比兴,简洁含蓄犹如《诗经》。这次音乐会上演的十三首坡芽情歌,就是以符号与文字表达的情爱之音。

音乐会一开场,两位“坡芽歌书”女性传承人一边清唱坡芽情歌,一边手持那块古老传奇的画布走上舞台,将八十一个密密麻麻的、用红色植物汁液勾勒的陌生字符展示给观众。而后,年轻的“坡芽歌书”合唱团演员手持道具与乐器,从观众席两侧出场,混声齐唱着一首《赶珑瑞》,正式开始今晚的演出。每年三月的“赶珑瑞”是壮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了唱歌、跳舞、赶集之外,也是青年男女相遇恋爱的日子,故而又名“赶风流街”。以欢快轻巧的《赶珑瑞》迅速活跃气氛之后,二十多个演员立刻分男女两队,静静地开唱一首曲调轻柔的《命好才相会》。在合唱指挥的引领下,统一有序的气息控制,很有分寸的轻重起伏,精心安排的男女真假声混搭,再加上成熟的肢体语言和自不必说的良好音准,这就是“坡芽歌书”合唱团带给观众的初印象——“专业”。他们演唱的曲目本身也是经过专业作曲家的二度创作,原先较为朴实简单、变化不大的坡芽情歌旋律得到崭新的扩展和演绎,比如《水母鸡》的开头加入了音效渲染,《火烧芭蕉》以戏曲角色和锣鼓点开场,再加上密集的固定节奏和打击乐烘托,突出了原先民歌的诙谐性质;除此之外,我们也能够从表层的民歌旋律之下明显听出一些专业创作的手法,比如ABA的曲式安排,常规和声进行与终止式等等。尤其是《舍得舍不得》,这首作品的主题是流传广泛的郎恒山歌,改编成多段体之后长度大大扩展,从主题发展、旋律进行、和声调式变化乃至节奏型的安排、收束方式、高潮控制都十分“学院化”。相比之下,《哪里鹧鸪飞》听上去改编幅度不是很大,它的主题是一个山歌旋律的循环往复,还原了坡芽情歌那种悠长不断的气息感;简洁的旋律通过不同的歌唱方式——独唱、对唱、齐唱搭造出了音乐的层次;《鹧鸪飞》的情绪是动情相思而暂不得,这种处理清清淡淡的,反倒很有韵味。与此手法类似的还有《逗趣歌》,很常见的民歌体裁,音乐亦十分纯朴,演员们还加入了男女边对歌边嬉戏的舞蹈,力图让观众感受到热闹的乡间生活场景。在演出的中场,由四位“坡芽歌书”传承人穿插了一次“原生态”表演,只见他们围坐在一起,其中一位歌者往画满月亮、动物、植物等物象的画布上随手一指,另几位歌者当即会意,开口便唱。观众们从他们未加修饰的声音中,听到了这些民歌最原初的样子:像山歌一样自由的节奏,长线条的气息,但旋律跳进很小,回环往绕,不断重复且篇幅非常短小,男女对唱真假声切换,声音低而轻。情歌第一要义是“情”,虽然言语不通,但我们的确从他们毫不做作的歌声、动作乃至表情之中感受到了真挚。之后,“坡芽歌书”合唱团重又登台,以象征礼仪的壮族《酒歌》以及《坡芽放歌》结束了整场音乐会。

在学者汪瑶《文字叙事——坡芽歌书与坡芽情歌》的讲座中,她曾谈到,如同其他民族民间音乐一样,坡芽歌书目前也存在三种状态:一是“原生态”,即基本保持传统、尚未变异的原初面目;二是“次生态”,即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扩充;三是“新生态”,指引用外来音乐元素进行再创作。显然,这场“坡芽情歌”音乐会是一场“新生态”展演,间或加入了与“原生态”的对比。作曲家们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原先男女对唱定情、短小简单的山歌调,变成了有指挥、有编排、表演于舞台的无伴奏合唱。“原生态”音乐被发现,而后衍生变异为更符合当代社会城市人审美的艺术形式,这已是多年来相当数量的民间音乐在“走出去”之后选择的道路,也是无数次“继承与发展”这个老问题争论过后的结果。所谓“原生态”音乐,依托于未被破坏与“污染”的生态与文化环境,适应于“前现代”的生产方式与人际交往模式,但这种状态不可能恒久——悖论的是,它一旦“被发现”,就意味着“将改变”。坡芽歌书虽说直至2006年才被发现,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以及所知人尚少,文化生态相对来讲保存较好,但我们已经看到,如今的“坡芽歌书”合唱团表演的山歌改编版才是呈现于观众面前的主流形态,原先的情歌被催化为专业作曲家的作品。本次“坡芽情歌”音乐会作品的编创者之一刘晓耕谈及过自己创作这些作品的心得,从其话语间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先入为主的西方音乐思维是不可避免的,“原生态”与专业创作之间必然会存在一种张力,同时也是一种压力。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何去检验“新生态”的成功与否呢?我想这其间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标准,对于大众而言,听觉的接受度是先决的,审美需求是最单纯的动机,他们对坡芽山歌的印象取决于“好不好听”;对于编创者而言,他们的目标是竭尽全力保存坡芽情歌最本真的状态,希望“手法”与“素材”和谐共处而不是紧张冲突;而对于本民族人来讲,他们在意的也许是新的音乐“像不像”,即有没有失真?在音乐会结束之后,有一位老师问及坡芽山歌传承人是否喜欢作曲家的改编,他们用非常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满意之情:“我们的歌更好听了。”事实上,在这几方角色中,身为坡芽山歌传承者的“局内人”的认可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这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坡芽情歌”合唱团的成功。在现代社会冲击与审美变革之中,坡芽情歌的转型是一种必要,也是一种必然。从听众的角度来说,坡芽情歌的改编依然有上升空间,不止有一种套路可以发展;我们期待多种风格的共容并存,也期待即使没有“原生态”作参照,依然独立、自成一体的好作品。

如今,有关“坡芽歌书”的研究工作已在学界展开,它特殊的存在方式引起了民俗学、符号学、文字学、图像学、人类学以及音乐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有的学者对其起源年代、形成背景以及内容意义作了详细考证,有的学者从文字学角度对其进行界定,还有从审美、民俗和“非遗”保护方面作过研究。虽然坡芽歌书是以“民间文学”的名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根本属性还是音乐,它的图像符号是指向民歌演唱的,可是在音乐学领域,相关成果则稍显滞后,目前仅有寥寥几篇从音乐角度着眼的研究性论文。坡芽歌书作为一个特殊载体,在民歌传承、曲调分析以及变异形态等方面尚待深入探讨,特别是其蕴含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潜力,望日后能够引起音乐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坡芽歌书”合唱团指挥叶明菊曾在音乐会中吐露了一番肺腑之言:合唱团队员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来自各个基层单位,有小学教师、公务员、乡镇文化站职工,还有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的家乡很偏僻,生活与教育条件相当艰苦。深受感动的叶明菊于是决定留下,与他们一起探索坡芽情歌的“活态”传承。通过组建合唱团、参加比赛与演出、成立研究所、出版《坡芽歌书》、申报“非遗”等等一系列工作,如今的“坡芽歌书”已有了一定知名度,这背后是许许多多像叶明菊一样的人,他们选择了坚守。从地方政府、专业音乐工作者到坡芽村村民,他们用不同的方式齐心协力保护着坡芽文化。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他们维护传统的热诚以及对外界接纳的期待,也看到了一条趋于完善、成熟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链。正是在这样的尝试与协作中,身处激流中的“原生态”民间音乐,完成了它的记忆与分享。

猜你喜欢
情歌山歌原生态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彝寨情歌
七夕情歌
绵绵情歌
苗山歌
苗山歌
原生态静宁苹果
月下情歌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