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乐舞思想浅议及其在舞蹈实践中的体现

2015-02-03 10:52陈洁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陈洁

摘要:“儒道乐舞思想”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或许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引发出些许新的思考。通过以上对先秦儒道乐舞思想的简单疏通,可以发现儒道乐舞的主旨是“乐与政通”。

关键词:儒家乐舞  道家乐舞  形神合一

乐舞是我国古代艺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乐舞以它所独有的魅力,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的发展。先秦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思想、学术大讨论的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各学派乐舞思想逐渐形成。大家各陈己见,对乐舞的看法也针锋相对,大不相同。儒家认为,乐是由人的情感变化而产生的,人受到外界的刺激产生情感,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就会有乐是人的情感的产物,而情感则是由外在事物激发所引起的。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乐的产生,这样产生的乐,不仅仅只是声音的变化,更有着不同的舞姿。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而道家则主张恬淡无为,摒弃情欲,提倡复归无欲素朴的人类本性和人类社会。如:“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阴阳调和”,方能“四时迭起,万物遁生”;天人合一,方能“道可载而与之俱也”。秦皇时的《吕氏春秋》中写到: “乐,成于阴阳变化,又和于阴阳之调”,这深刻的说明先秦时期的乐舞思想大致可概括为“忽儒忽道、儒道互补”。本文以下章节主要对儒、道两家的乐舞思想做一个简单的表述。

一、儒家乐舞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对乐舞本质的论述最为深刻。其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可概括如下:孔子的乐舞思想——乐则韶舞;孟子的乐舞思想——乐民之乐;荀子的乐舞思想——乐得其道;韩非的乐舞思想——好质恶饰。孔子的“礼乐”思想建立在“乐与政通”的观念上,正所谓“正礼乐而兴邦家”,孔子对“非礼”之乐愤然斥责,提出要“乐则韶舞”,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礼将不礼之际,孔子希望人们能自觉循礼,把循礼当成人生之快事。 孟子“与众乐乐”,“与民同乐”的乐舞思想是其“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体现,孟子把“礼乐”的核心从“法先王”的“乐则韶舞”转到了“顺民心”的“与民同乐”上,开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教先河。 荀子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立乐之方”,“立乐之术”,其核心为“和”,不仅强调“乐”的形式和功用之“和”,还要“移风易俗”,“以道制欲”,才能“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齐民而不乱”。 韩非的乐舞观是其政治观的附属品,“不务所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韩非希望建立一个合“法”的社会秩序与孔子拼死维护一个合“礼”的社会氛围没有什么本质差异。汉武帝的“外儒内法”而治也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秩序也印证了这一点。

纵观以上儒家思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儒家学者们认为,从一个国家政权的音乐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如何,音乐和执政是息息相通的。如《乐记·乐本篇》载:“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今天翻译过来是:由清朝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所以这个时期的乐就更加祥和安乐。正因为认识到乐与政是相通的,所以儒家十分强调“乐教”,乐舞学在儒家中,礼乐相互作用,表里相容。在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等价差别,乐又在阶级社会中扮演者调和阶级思想的角色。通过调和,达到为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稳定,麻痹思想的政治目的。

(二)儒家乐舞教育思想不仅仅包含他们对乐舞教育功能的认识,还有着他们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如《乐记·乐本篇》所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今天翻译过来是:由于外界事物的激发,导致人心的情感变化,从而产生了有心而发的音,于是用‘声表现出来,这种有变化,有规律的声在相互作用下便产生了“音”。在“音”的演奏形势下,配合干、戚、羽等道具翩翩起舞,便形成了“乐舞”。《乐记·乐象篇》载:“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集解》作“器”)从之”。今天翻译过来是:“人们用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金石丝竹来演奏各种乐,用诗歌来表达思想,用各种舞姿和动律来体现乐的内容和精神情感。三者均有人的内心所发情感产生,而乐仅仅只是伴奏功能。”

儒家学派追求尽善尽美的乐舞以及最崇高的艺术审美。儒家在后世的乐舞思想上,始终追求这一思想境界和审美理想,并运用了大量的理论去论证,对乐舞在哲学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

二、道家乐舞思想

由老子提出,经过庄子发展的道家乐舞思想,在发展我国古代乐舞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尽管乐舞活动在道家学派中被否定,但是,他们的这种否定仅仅只是从人性复归的方面。他们认为,礼乐是使人类和社会堕落的体现和根源,“五音”如同“五色”,能够诱发人类的欲望,迷失人类的善良和本性。他们提倡复归人类真善美的本性、老子的“大音乃希声”的自然乐舞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自然”以最原始的状态和思想,充分体现了道家学派对原生态的本然的实物面貌的推崇。老子的“大音乃希声”是古代哲人对乐舞思想的最初哲学升华。我认为“大音”可等同与“天籁”。由此可见“大音希声”的含义是乐舞最高最美的境界,需是与“道”相符合的,即天成的非人为的,天为而自然、朴素虚静、至美至善是永恒的美。这就是老子的乐舞思想之精髓所在。

庄子推崇的自由情感,天然纯真的乐舞思想。

在老子的思想前提下,庄子又提出了一系列的求真求自然地思想体系,如:“天籁”、“地籁”、“天乐”、“至乐”以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而无极而众美从之”等等。提倡反异化、求自然的精神,从而把我国古代乐舞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情感生命是庄字哲学的内在核心。尽管乐舞在道家并没有形成主张和态度,但是,庄子的哲学思想却渗透着浓郁的艺术和美学的内容。“道”在老子和庄子对乐舞的看法中有着十分深刻的阐述。舞蹈艺术不仅仅只是形体美的象征,而是讲究形神合一,达到身体与精神的完美结合。有形无神,形如同木偶。老庄道家乐舞思想中提到的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正是表达了这个观点。在舞蹈艺术中,运用好神形结合的思想观点,就可以塑造出形神兼备的动人形象来。

“儒道乐舞思想”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或许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引发出些许新的思考。通过以上对先秦儒道乐舞思想的简单疏通,可观:由孔子开始,经孟轲,荀况的阐发经韩非高度变异,其主旨是“乐与政通”。与其对峙,或互补,或游离的乐舞思想——道家的乐舞思想,如:老子的“大音乃希声”以及庄子认为乐应顺应自然等观点,这种“思想”和“思想”之间的争鸣,大大的促进了当时乐舞理论的发展,并为今后的乐舞哲学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王世德.美学辞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