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歌剧三首男中音咏叹调之比较

2015-02-03 13:43马兴智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男中音威尔第咏叹调

马兴智

摘要:威尔第(Giuseppe Verdi)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在世界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意大利籍音乐家之一。他的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在男中音这个声种中,有被专门称之为“威尔第男中音”的一组。将作曲家的名字和某个声种直接连接在一起称谓的,在世界歌剧史和声乐史上非常少。威尔第对男中音声部的重视程度以及他对男中音声部潜力的挖掘、功能的发挥都是绝无仅有的。威尔第偏爱男中音声部是因为他选择的歌剧的题材决定了他歌剧的人物必须是男性为主,而男中音因其音质与音区的特点特别适合表现威尔第歌剧的主题。

关键词:威尔第  男中音  咏叹调

在威尔第的歌剧中,男中音角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他一生创作的26部歌剧中,其余24部歌剧均有由男中音担任的主要角色,其中6部以男中音为第一角色。我们熟知的男中音角色有:《弄臣》中的利哥莱托,《纳布科》中的纳布科,《假面舞会》中的雷纳托,《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奥赛罗》中的亚戈,《唐·卡洛》中的罗德里格等。威尔第男中音声部角色的创作基本围绕政治权力斗争、父爱、复仇与谋杀这三个主题展开,以政治人物型、父亲型、复仇型人物居多。从威尔第创作的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三种类型角色男中音咏叹调《我的末日就在眼前》、《你们这群卑鄙该死的朝臣》和《是你玷污了她的灵魂》作为出发点,对三首咏叹调进行对比与分析,从而对威尔第男中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做一些探讨。

一、威尔第笔下的男中音角色及其选择的原因

威尔第笔下的男中音角色基本属于三个主要身份:第一,政治人物;第二,父亲;第三,复仇谋杀者。

(一)威尔第重视政治人物题材选择男中音的声部角色的原因

政治斗争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为威尔第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政治斗争主要是由男性参与的,而且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要求人物本身要具备沉稳、威严、有较深的城府、能够掌握权术等特质。男高音的音色决定了其适合扮演的是青年的角色,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年轻就是最大的弱点,而男低音的音色又显得有些苍老,这就使既年富力强又稳重深沉政治人物用男中音来扮演最合适不过。

(二)威尔第重视父亲主题选择男中音声部的原因

亲情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感情,而在现实社会中父亲对子女的爱除了无私的自然属性之外还掺杂了很多复杂的社会属性的因素。这就使得父亲这个身份在特定的环境中充满了矛盾。威尔第笔下多部涉及到父亲角色的剧目中作为儿女的男主角、女主角几乎都是青年。按正常的结婚生子的年龄推算,其父亲应当处于中年阶段。所以男中音的音色特点正是扮演中年在家庭中具有权威性的父亲角色的首选。

(三)威尔第重视复仇与谋杀选择男中音声部的原因

首先,威尔第所处的时期舞台上表现极端的刺激性场面是当时人们所热衷的。在当时的文学作品、歌剧脚本中,个人的情感、自尊被描写道了极致,每个人物都是极端的自我主义者,当自尊、利益、荣誉受到侵犯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极端的方式解决——复仇、谋杀。而从事谋杀、复仇的人物不仅要心狠手辣,还要心智成熟、有力量和胆量。这就使得中年男性成了实施复仇、谋杀的最好的人选。因此威尔第这一类型的角色多由男中音来扮演。

二、三首咏叹调的人物分析

(一)从咏叹调《我的末日就在眼前》分析人物罗德里格

罗德里格在这部歌剧中是一个起到串联作用的人物。他是一位有着浓厚人文思想的贵族,受到国王的信任,同时他又是新教的领袖,是弗兰德人民反抗压迫运动的领袖,他不满西班牙宫廷的封建专制,同情受西班牙残酷统治的弗兰德的人民,理想就是拯救弗兰德的人民,他为了理想不顾一切,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受这个思想支配的,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他是处于国王的对立面。他是王子卡洛的挚友,但从政治意义的角度看,卡洛又仅仅是他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但把解放弗兰德的政治理想寄托于王权,这就注定了它必然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罗德里格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的心理分析:罗德里格来到狱中见卡洛的目的就是由自己承担造反的罪名,而救出卡洛。他懂得保全了卡洛就是自己信念的胜利,就为自己的政治理想留下了可能实现的希望。所以这时他已经把生死看的很淡然了,“死”对于他来说只是实现政治理想的一个手段。所以在面对死亡时他仍感到很快乐,这首咏叹调里出现了将死之人对活的人的安慰与鼓励。

(二)从咏叹调《你们这群卑鄙该死的朝臣》分析人物利哥莱托

利哥莱托是所有歌剧人物中的一个另类,生理上的残疾注定了他在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必须与众不同,但他和常人一样也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为了生存他不得不低三下四,以牺牲自己的尊严来换取伯爵的宠信,在遭到嘲笑时依然苟延残喘。这种生活的压抑、心灵的重创也使他的人格发生了扭曲。他以报复为自己的乐趣,借助伯爵的权利与喜好完成他自己对社会和朝臣们的不满。他在失去妻子后独自抚养女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女儿成为他全部的精神寄托。在他回到女儿身边面对女儿的时候,对女儿的慈爱又完全展现出利哥莱托善良的一面。对于社会黑暗面的认识使他只有选择禁锢的方式来保护女儿,而正是这种禁锢使得伯爵以苍白的谎言轻而易举的骗取了少女的芳心,从而酿成了最后的悲剧。而整部歌剧也是以利哥莱托的爱、恨、情、仇作为线索串连起来的。

利哥莱托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的心理分析:最珍爱的女儿被朝臣们掠走,他清楚的知道女儿将面临的是什么样的下场,为女儿焦急已经使他的心理处于崩溃的边缘。此时的利哥莱托心理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是对女儿担心,另一方面则是对朝臣们的愤恨。想救出女儿的迫切心情使他完全忽视了自身的能力以及身体的残疾,试图以一己之力强行闯入。他明白没有办法以自己的能力解救女儿的时候,并没有放弃而是转而哀求朝臣中的一位马鲁洛,希望马鲁洛能够站在他的立场上帮他一把,哪怕替他说句公道话。当发现所有朝臣对他的态度都是一致的时候,他内心的那份焦急、无助在此时变成了绝望的泪水。

(三)从《假面舞会》中咏叹调《是你玷污了她的灵魂》分析人物雷纳托

雷纳托在威尔第塑造的男中音角色中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物。雷纳托的身份是总督里卡尔多的秘书,他对于上司里卡尔多是绝对的忠诚的。但从情感的角度上来说他对里卡尔多信任与忠诚已经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在他的心目中总督不仅仅是领导,还是自己亲密的朋友。他关心里卡尔多的安危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在总督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不仅直言不讳阻止总督的冒险行为,而且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总督。而正是发现了总督以最龌龊行为践踏了他的爱情,亵渎了他的忠诚。才使得他对总督的忠诚立刻土崩瓦解,从极度忠诚一下子变成了背叛。他背叛并亲手杀死总督不仅仅是对总督染指他的妻子行为的报复,更是他在人性中对于忠诚的强烈报复。

雷纳托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的心理分析:面对自己最亲密的两个人的“背叛”的事实。雷纳托此时的心理是极其混乱的,很多往事都在此时涌向心头。他甚至想以杀死妻子来发泄自己胸中的怒火,他面对深爱的妻子始终不忍心痛下杀手。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自己不顾生命安危保护的人居然能够做出“勾引”自己妻子的勾当。于是心中所有的怒火都指向了总督里卡尔多。愤怒使雷纳托失去了理智和冷静处理问题的心态。

三、三首咏叹调的相同之处

通过对三部歌剧中著名的男中音咏叹调的人物分析,在这三首咏叹调表现出的艺术特征来看相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主要分三个时期,这三首咏叹调都是选自于威尔第创作的中期,这一时期是威尔第创作的一次转型他逐渐从爱国主义的题材转向关注人性冲突的题材。在《唐卡洛》、《弄臣》、《假面舞会》这三部歌剧中都表现出对于人性的多方面、多角度关注。

(二)在威尔第中期创作的这三部作品的咏叹调中我们可以发现,剧情和音乐结合的十分紧密。音乐生动的表现了角色的心理和动作的变化。例如罗德里格中弹后在讲话时的时断时续,雷纳托想起总督对于忠诚的背叛时内心的怒火,以及利哥莱托面对朝臣们的冷漠泪流满面的哀求。

(三)三首咏叹调都包含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是构成戏剧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人物塑造上,威尔第更加注重男中音角色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其他角色的戏剧冲突展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使人物性格、形象更加丰满。在整部歌剧中矛盾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在这三首作品中矛盾冲突都被推向了极致。例如:罗德里格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平静的面对生死,利哥莱托在得知女儿被抓到公爵的府邸后表现出的歇斯底里,雷纳托对于总督的愤恨使得自己失去了起码的理智。

(四)三首咏叹调在音乐的表现上也有着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三首男中音咏叹调在唱腔上纯熟自然,贴近人物的形象和心理。威尔第保留了意大利传统风格的宣叙调、咏叹调,使男中音的旋律更加深刻、传神,长短句和句式更加自由。在保持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样式的同时,威尔第尝试了多种的方式来扩展分曲音乐结构的规模。(如主题的循环再现、唱叙交替等)弱化了咏叹调和宣叙调的界限,增加了戏剧的容量,音乐的连续性在局部范围内得以加强。除了优美的旋律之外,三首咏叹调根据剧情的需要在调式上都进行了多次的转调,丰富的和弦以及充满变化的伴奏织体与配器使得三首咏叹调在音乐的表现上显得十分丰满。大量的附点音符、切分音、同音反复以及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结合使用,都让咏叹调充满了威尔第独有的风格。

(五)三首咏叹调演唱难度都是极大的。在这三首咏叹调中,音域跨度都很宽:《我的末日就在眼前》c1—#f2,《你们这群卑鄙该死的朝臣》c1— g2,《你玷污了纯洁的灵魂》a—g2,这就要求演唱者无论是中低声区还是高声区都要十分稳定。威尔第对男中音的发声技术的穿透力和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在这三首咏叹调之中高音都是在音乐和剧情的最高点所以这里的高音必须饱满,并且要有浑厚稳定的胸声共鸣。另外无论是戏剧张力的表现还是人物内心的变化都需要人声去表现,这就对演唱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难度使这三个唱段成为考验男中音素质的经典作品。

四、三首咏叹调的不同之处

这三首咏叹调表现出的艺术特征来看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作所选用的题材的不同。三首咏叹调虽然都选自威尔第同一时期创作的歌剧作品但三部歌剧题材是完全不同的。《唐·卡洛》的主要是以政治斗争为题材,《弄臣》以父爱为主线着重于表现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假面舞会》则是以背叛与谋杀作为创作题材。

(二)人物在剧中的角色地位不同。选自不同题材的三部歌剧中男中音角色的地位是不同的。歌剧《弄臣》中利哥莱托是这部歌剧的第一男主角,所有剧情都是围绕利哥莱托而展开的。歌剧《假面舞会》中雷纳托是以第二男主角的身份出现的,从忠诚到背叛,他在剧中是矛盾的主体,整部歌剧围绕里卡尔多与他的矛盾所展开。歌剧《唐·卡洛》中罗德里格是以第三男主角的身份出现的,他在剧中起到的是线索的作用 。在整个政治斗争过程中他一直处在王子卡洛与国王菲利普斯中间,处在西班牙的旧势力与弗兰德的反抗中间。由他把整个歌剧中的矛盾、冲突串联起来。

(三)心理变化与外在动作的表现不同。在这三首咏叹调中主人公都存在着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同外在动作表现却都是不同的。雷纳托一直是在自己的内心中挣扎,唯一的外在动作变化就是种种对总督的指责和对过去美好时光回忆在情绪表现上的对比。罗德里格在中弹前后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中弹前的从容赴死到中弹后对卡洛的嘱托以及最后临死前的呐喊,而这种内心的变化却由于中弹的事实无法用过多外在动作来表现。而利哥莱托从内心的愤怒到发现自己人单势孤而求助于马鲁洛,再到最后哭泣着祈求众朝臣的怜悯。心理的种种变化都由相应的外部动作所表现。

五、三首咏叹调比较研究的意义

歌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包含了音乐、戏剧、舞蹈等诸多门类的艺术形式。想要唱好一段咏叹调就必须从整部歌剧的总体上把握剧情、音乐,了解自己所塑造的角色,明白作曲家如何用音乐表现戏剧内容,推动剧情的发展。

通过对威尔第三部歌剧中的三首男中音咏叹调的研究,我们可以较为详细的了解威尔第在《弄臣》、《假面舞会》、《唐·卡洛》这三部歌剧中为男中音在剧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男主角咏叹调的创作风格。从这三首咏叹调中了解人物在剧情之中的身份、地位,演唱时所表现出的动作以及相应的心理变化。通过在歌曲的旋律、调式、和声、语言等多角度理性的分析,为演唱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使演唱者能够更加贴切的按照作曲家的意图完成作品。同时通过对三首咏叹调的异同之处的比较,为更好的把握威尔第创作中期所塑造出的不同类型的男中音角色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西教育厅2013年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威尔第歌剧体系中男中音声部的分析与研究》结题论文,项目编号:SK13LX234。

猜你喜欢
男中音威尔第咏叹调
秋天咏叹调(组诗)
轩辕柏之歌
黄河男中音独唱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马蹄岛(男中音独唱)
人生咏叹调
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