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第一钢琴叙事曲》

2015-02-03 13:43唐丹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叙事曲钢琴音乐肖邦

唐丹

摘要:本文从研究肖邦的创作的历史背景角度出发,以最具代表性的"第一叙事曲"为例,以求能够更准确和细腻的演奏肖邦的叙事曲。

关键词:肖邦  叙事曲  钢琴音乐

一、作曲家介绍

(一)肖邦的生平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肖邦(1810—1849)生于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早在7岁时就根据波兰民间音乐改编《波兰舞曲),8岁时登台演出。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肖邦一生只为钢琴作曲,他所运用的和声技巧已经在当时超过了传统界限。钢琴作品中无不显露出他精湛的技巧和卓越的想象力。他的经历和发自内心的情感给与他创作灵感,作品不不仅仅限于古典音乐的纯真,同时具有浪漫音乐的色彩,被后人被为新浪漫主义的代表。肖邦的后半生流亡在外,期间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具有大量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来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对亡国的愤恨。

(二)肖邦音乐创作的时期

1.华沙时期(1810~1830年)

肖邦在这期间受到音乐沙龙以及波兰一些贵族生活的影响,这期间的作品内容明朗、愉悦,华丽的音乐线条贯穿整个作品当中,富有浪漫主义气质的创作风格同时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特点,比如在他的《a小调波罗乃兹舞曲》、《玛祖卡舞曲》 等作品中多有体现。

2.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当时波兰的独立的民族运动不断地走向高潮,反对外国殖民的迫害,人民纷纷争取自由,这深刻影响的影响着肖邦的创作思想,使其作品中所具的浓郁的民族性特点。1830年10月在华沙的告别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获得巨大的反响。

3.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年~1845年)

这个期间的作品更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日趋娴熟的技艺使他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他所创作得作品涉及到钢琴领域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圆舞曲、即兴曲、夜曲、前奏曲、玛祖卡舞曲,到结构极为复杂的奏鸣曲、叙事曲,都有着巨大的发展。

4.创作晚期(1846年~1849年)

1846年~1849年间,波兰民族运动几经挫败使这位艺术家在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时爱情的破灭,亲人的离世,自己病情的逐渐恶化,多方因素造成其创作风格上带有一丝忧伤之情。流露出对生活最后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无限思恋。

二、第一叙事曲的演奏诠释及创作特点

(一)叙事曲演奏诠释

开始由引子引入主题。开始就运用开放式分解和弦,深沉的情绪,像人们在思考着生活,生活究竟是什么?深情地引入主题,主部主题句子在第八小节弱起开始,一个属低音,预示着作品情绪沉落。接着出现一个回旋性动机确定出到此时作品的调性。主题开始时的哀痛之情溢于言表,仿佛低诉自己的苦闷和疑惑。26小节开始第二乐段,此时织体逐渐复杂化,八度弹奏低音,情感被宣泄爆发出来。回旋性的旋律走向使情感渐渐平静。前一乐句36 小节开始的表现记号为弱,用一五指弹八度,要求手掌的掌关节撑开手指自然放松,用肘关节的带动手指的运动。肘和臂部应尽量放松,肘部向右上方旋转带动手腕。在这里手指的灵活与肘部的运动很关键,44小节处短小旋律音型速度很快要求手的站立,快速转移都需十分灵活。48小节处开始八度的上下回旋以及半分解和旋的连接,右手的半分解和弦反复弹奏两个八度,跨度很大连续的八度这就要求手腕放松灵活,在此处作曲家大胆地引入终止式,并在其后 转入降E大调,进入副部。

副部主题为单二部曲式,主题转入大调,积极地情绪像是在对祖国充满无限遐想。整体的旋律线条较长, 旋律有着较强的歌唱性并且做到呼吸的流畅性。左手要求连贯流畅。右手要弹出歌唱性,有一定的表现力。

发展部开始( 94-96小节) 持续低音烘托出低沉、阴郁的情感。之前美好的回忆终于被现实无情的打断了, 涌上心头的痛苦交织一起此段中得到爆发用了极不和协的重向主解决。这种和声的处理看似很稳定, 却不踏实依然是悲痛的情绪。左手的和弦弹奏时需激动些。右手多为三个声部,从这里开始八度为主要音八度弹奏时要把八度弹得像单音旋律一样,这就是肖邦在钢琴技术上的难点。除了细腻的触键,还要用到手臂、手腕以及内心的情感。手指快速贴键滑奏,把同一力量在指尖上弹出句子并且流动起来,从而达到连贯的效果。126小节处开始弹奏分解和弦。要求运用手腕的带动,如果单纯的手指弹,很容易疲劳僵住,手腕要给手指力量。

再现部( 166-208)再现了副部主题,分析几点原因:1.开始与结束都在g小调上保证了前后调性的统一。2.再次回到g小调结束将阴郁的情绪色彩转变。3.具有着创新的写作方式使奏鸣曲式不再是传统的奏鸣曲式而是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二)第一叙事曲的特点

1.体裁带有文学性

这首第一叙事曲带有文学性,它根据米茨凯维支的诗歌写作而成,这首诗歌为叙事曲带来音乐的哲理内涵,以及从音乐结构到整体局部的布局都具有一定的呼应。从情绪上,表达出诗歌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

2.结构不同于传统奏鸣曲

庸人遵守规则,天才创造规则,之前的奏鸣曲式,遵循着传统奏鸣曲的布局,肖邦的这首叙事曲,传统被肖邦打破,用技术来为音乐服务,这种结构布局更好烘托再现部。

3.凸显“音画”特点的音响

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大特点是交响曲的文学性、绘画性。在音响呈现出画面感,展示乐曲像一幕戏剧的开演,主部的音乐就像主人公失魂落魄并且愤慨的走向舞台的中央,连续的转调表现了人物的困惑。在困惑的争斗中,音响凸现,音乐出现第一次高潮。接着悲伤的副部出现了,展现人物在悲伤中徘徊,寻找革命的动力。最后达到火焰般的高潮。肖邦的最过人之处,正是给予音响上的展现。

肖邦的叙事曲作为一种独特器乐体裁,发挥了更多的独创性。《第一叙事曲》用独到的音乐表现出一部悲壮的史诗。

参考文献:

[1]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郑兴三.钢琴音乐文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叙事曲钢琴音乐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肖邦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现状及措施
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琴键上绽放的法兰西玫瑰
性依存叙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