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中倒影》看德彪西音乐色彩的表现

2015-02-03 13:43王诗瑶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色彩

王诗瑶

摘要:在印象派音乐中,光感与色感的表现已趋于成熟,德彪西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意象集》中的《水中倒影》就是最好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水中倒影》和声、触键和踏板等方面进行阐述,让我们对德彪西色彩的运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日后作曲家大胆使用音乐色彩的表现手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印象派 《水中倒影》  德彪西  色彩

在物理学上,色彩是指由不同波段的光在眼中的映射。而音乐色彩指的是听觉上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音乐主体的情感感知和音乐认知。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就是用色彩性的音色来描写水上反光的例子。它所描绘的不仅仅是景象,更重要的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就好比是泛起的层层涟漪,令人捉摸不透。

一、《水中倒影》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彪西作为印象派音乐的领军人物,摆脱了传统音乐教条的束缚,它没有古典音乐的严谨深刻,也没有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是虚无缥缈的感觉和变幻莫测的色彩。《意象集》第一集中有三首曲子,分别是《水中倒影》、《向拉莫致敬》和《运动》,其中第一首《水中倒影》最受人们喜爱。这首乐曲不是直接描写水中的景色,而是通过光与色的细微变化来描述对水的感觉,把视觉与听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此之后,和声的运用在音乐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二、《水中倒影》音乐色彩的表现

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创作于1909年,是印象派音乐代表性曲目之一。该作品从表面上看来呈现一派静态景象,但是在演奏或者欣赏的时候便会发现,不仅包含了平静的水面,还不时能感受到有波浪袭来,同时也可以捕捉到风声的方向,流水的方向以及静与动的转换。

(一)借鉴印象派绘画特点

19世纪70年代,法国画家罗德和莫奈开创了印象派绘画的先河,而印象派音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却有着相似的艺术表现成分,其共同点在于对色彩的应用和表现。绘画艺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没有了色彩,画家也就无从下手。而音乐色彩涉及内容广泛,在表现上较为抽象,主要指在听觉上的一种主观感受。印象派作曲家吸收融合了印象派绘画的特点,通常会把自然元素当作最好的创作素材,例如:花园、塔、雨等。他要求抓住事物一瞬间的印象和感受并立即用音乐记录下来,从而表现出自然与内心感受的和谐与统一。

《意象集》中的这首《水中倒影》,就是印象派绘画与音乐的最好体现。朦胧的月光、微微的清风、潺潺的流水、沙沙作响的枝叶,表现出变幻、神秘的感觉。这种用音响去描绘光与色的变化,是印象派特有的手法。

(二)和声与调式调性的运用

德彪西善于将作品中的音乐效果与和声的色彩性巧妙结合,他喜欢运用和声胜过优美旋律,在音乐语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打破传统和声的束缚,使用完全没有半音的全音音阶、中古调式、东方五声音阶。他运用五声音阶创作钢琴作品,主要是受到印度尼西亚佳美兰音乐的影响,随后他便深入研究并领会其精髓,把这些富有东方韵味的东西融入到音乐作品中。除此之外,德彪西还经常采用块状和弦以及四、五层叠置和弦,进行方式以平行为主。同时还加入了很多不协和的音程,让人在听觉上有种模糊、虚幻、神秘的感觉。德彪西本人说《水中倒影》是“和声化学的最新发现”。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色彩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触键与踏板运用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将作曲家自己的丰富情感融入其中。德彪西的作品对触键的要求极高,与古典音乐的触键方法截然不同,他要求演奏者放平手指,用指腹抚摸琴键,使得听者感觉不到琴锤的敲击。和弦的触键很难,每个指头下键的力量要平均,必须把它弹得很细腻,声音要均匀且富有粘性,要听到其中的每一个音,这些和声的变化就像是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这首作品从最弱到最强的标记中,ppp—p运用了20余次, mf—ff则运用较少,且绝大多数的渐强渐弱都是在ppp-p的范围内进行,强则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紧接着一般变为突弱或者快速的渐弱,这种突然的变化,更能体现作品朦胧神秘的美感。

而要弹奏出波光粼粼的景象,正确使用踏板也不容忽视,它并非是简单的上下交替的机械装置,而是演奏者表演时的“调色板”。除了传统的根据和声换踏板之外,也要根据音响色彩与层次有所改变。为了追求一种梦幻的效果,有时延音踏板不一定要完全踩下,可使用二分之一踏板或者三分之一踏板,甚至四分之一踏板等。而有时在抬踏板的时候,稍稍有一些保留,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弱音踏板的运用也是常见的,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力度,更重要的是音色,更有朦胧之美,从而使音响色彩更为丰富。

要正确又细腻地表达作品的内涵,演奏者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之外,还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由自己的触键所产生的细微变化,踏板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反复尝试中进行练习,仔细揣摩,从而获得微弱的“色差”。

三、结语

《水中倒影》虽然篇幅不长,但在印象派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颠覆了传统音乐的听觉感受,使听众仔细聆听才能领略其中的美感。德彪西将色彩作为音乐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必然与音乐文化的创新息息相关。这不但体现了色彩的应用,更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作曲家如何在音乐的色彩性上进行传承与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杨秦生.印象派绘画和印象派音乐的色彩应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2][美]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M].克纹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3]司松林.浅谈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2).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5]潘伟.德彪西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猜你喜欢
德彪西印象派色彩
「印象派画家」金农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神奇的色彩(上)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印象派大师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