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中的爱情题材

2015-02-03 21:15郝建军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题材爱情

郝建军

摘要:二人台是一种以民间流传为主要发展方式的剧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代表黄河中游两岸人民对人性的一种表达。二人台剧本中丰富的题材是北方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二人台剧本的题材主要分为以反映爱情生活、社会生活、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的三类。

关键词:二人台  题材  爱情

“食、色、性、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对人性作了深入的剖析。二人台这种一直以民间流传为主要发展方式的剧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代表黄河中游两岸人民对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同异曲同工。正如著名民族音乐学家赵星所说:“二人台说白了(题材方面)就是表现贫苦人民在封建势力重压和自然灾害面前的两种需求,即对温饱的需求,对甜蜜爱情的需求”。他们的这种最底线的渴望却往往是一个普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对于处在阶级重压和自然灾害夹缝中的“受苦人”来说这点基本需求已几乎成为他们追求和渴望的全部。

围绕这些,也产生了二人台题材中丰富的内容,“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在其中占到了大部分份额。社会生活类,历史题材料也相继充实了二人台剧目,使二人台艺术逐步得到扩展壮大。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渗透,求同存异,并不断向其他地方剧种、民歌中吸取营养使剧目的题材得到进一步的提纯精炼,无论从量到质都有很大提高。

“二人台”这种形式从研究的角度看是剧,是民歌,是歌唱,而在广大的农村、牧区贫苦的农牧民群众看来,那不光是“唱戏”,那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受苦受累之余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发泄方式。唱“曲儿”为了“解心宽”(许月英山西省著名二人台艺术家语),更为重要的是二人台中有他们几乎能看到和想看到的一切,想说的一切。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世代相传,有爱、有狠、有悲、有喜,有知识,有乐趣,有历史的红红火火的二人台玩艺儿是他们的终身之爱,魂迁梦绕难以割舍。民彦中经常有“宁可三天不吃饭,也要看某某某的二人台班”这种说法,可见二人台在北方黄河流域地区百姓心中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蒙汉人民杂居地不但是二人台音乐文化的发源地,而且也是音乐普及率极高的地区,这种广泛的地域生活基础造就了二人台题材的丰富。这丰富的题材不仅是他们生活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更是表现他们智慧、理想、创造的精神家园。”

纵观二人台剧本,与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一样都离不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往往借用某个具体的事件来传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从而表达他们对美好向往之情。其次为生活类,内容丰富广阔朴实生动。另外还有少数以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的戏,表达对英雄历史人物的传颂赞美之情。传统爱情故事,神话传说内容虽少,但也在剧本中有描述和穿插。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大部分剧本中都是以反映一类为主,而穿插另一类,进行综合的叙述。

一、反应美满的爱情生活题材

男女青年借助某个事件为载体互吐爱慕之情的自由恋爱式,一般多为喜剧型结尾。

例如《卖菜》较为典型,家境贫寒的青年刘青以卖菜为生,通过他去王家营卖菜,趁王母不在,与其二姑娘私定婚约,表白终身。刘青故意装睡二姑娘故意“偷拿菜”,二人在戏耍中让这久藏心中的爱进一步得到升华,把相思之情互相吐露,最后点破主题。全剧以道白、表演为主体,以唱为辅助手段。

再例如《打樱桃》描述“哥”、“妹”二人以打樱桃踏青为事由,其实“约会”才是他们真正的主题,一路上二人相互嬉闹,互相帮助。借“樱桃好吃树难栽,朋友好为口难开”的唱词为转机,互相表述相思爱慕之情,本剧最大特点是对相思之苦的描述,语言直白、生动,感人至深。借用民歌“想亲亲”中的手法,深究“想你”想到什么程度,在表达上可谓巧夺天工。例1:“想你想你真想你,/锄地抱了个坷垃锤,/哎呀,差点儿打断哥哥的腿。/“熬稀粥没下一粒米,熬了半天白开水。”/“半后响才想起吃早饭,煮饺子下了锅山药蛋。”/“耕地 闹了个饸烙床,绳线搭在猪身上。”/除了数不尽的思念,还有眊妹妹的痛苦经历。/头一回眊你你不在,/叫你爹打了哥哥两烟袋,/头上打起个疙瘩来。/二回眊你你不在,/叫你妈打了哥哥一锅盖,/差点打出脑浆来。/为了真挚的爱情历尽苦辛,大有“生死置之度外”的执着,最终换来“你变条鱼来我变池水,鱼傍水来水养鱼,咱二人永远不分离。”的美好结局。

本剧不同于《卖菜》之处为以唱词为主,表演道白的成份相对较少,大量吸收民间文学中民歌的营养,“唱情”可为到极。

二、反应不幸的爱情生活

真是幸福的爱异曲同工大致相同,不幸的爱情却各有各的不幸。单相思之苦,男女新婚分离别恨的苦,死妻丧夫的痛,封建婚姻制度下错乱的不合理的家长制带来的痛苦的婚配。悲喜的情感生活造成他们对美好的向往更加迫切。不幸的诉说荡气回肠感天动地,永远屹立在贞节的丰碑上。让人同情让人感伤。

例2:《担水》讲述青春女儿嫁了个年少郎。“童养媳”这种旧社会的特殊婚姻状况,也令人非常痛苦。

不怨爹呀不怨娘,/单怨她媒婆坏心肠,/她给我寻下个小女婿,/又秃又瞎又尿床。/小秃我流泪跪一旁,/先叫一声老婆后叫一声娘,/小丈夫不要叫我娘,/我扶你快睡上床,/只恨那媒人黑心肠,/不能埋怨你小儿郎。

通过戏文可以清楚的看到,主人公只能把这种不合理封建婚姻制度所造成的痛苦和仇恨浓缩到媒人身上,对自身遭遇的不幸却无能为力,间接地对这种不合理制度提出质疑,但个人面对这种普遍强大的社会现象也只能含泪而忍,别无它法。

类似的题材还有《探病》中的刘干妈,《方四姐》中的方四姐,父母过怕了穷日子,希望女儿嫁个有钱有势的,同时在媒婆的花言巧语中幻想多得些“实惠”——“彩礼”。于是家长私定女儿的终身,完全不考虑女儿的幸福。婚后才第一次见到夫君面,情不投意不合,刘干妈忍受了一辈子,在女儿的婚事上坚决不再重蹈覆辙,积力支持女儿翠云的自由恋爱。方四姐虽两人中意,但夫家是把这桩婚事当愁来报的,于婆百般叼难,几往周折倍受摧残大难不死方才解脱,从火坑中被救出。但《方四姐》中大闹于府的片段,我们可以感觉到对这样制度的强烈反抗初露端倪。刘干妈代表老年妇女形象与方四姐代表的年青女儿形象,她们的不幸展示了这种包办婚姻的现象在旧社会是相当普遍的,这两个剧目是二人台剧目中的经典,更通过人们喜欢的程度折射出二剧在反映社会爱情不幸方面的深刻性和代表性。

盼望等待郎君的单相思题材在二人台中也很多。如《惊五更》、《绣荷房》、《尼姑思凡》等这类题材往往以“旦角”唱腔为主,以女性自我抒情表达为主,单方诉说思郎之情,生角不出现或有多少量搭句,纯粹站在女性的角度上表“情”。《进兰房》表现女主人公独守空房,等待贪花贪洒的丈夫。有焦急、有报怨,漫漫长夜满腹柔肠,孤枕边泪如泉涌,正如剧中所唱“金钱难买恩和爱”,深刻地反映出女性对爱情的保护和对家庭和美的向往之情。

《惊五更》表现少女在闺房焦急等待来约会的郎君。

《绣荷包》表现姑娘在春天给远在“河套”地区打工的心上人绣寄情之物荷包的过程。十绣中无不流露出相思与盼望之情,通过所绣内容与绣的过程,也体现姑娘的心灵手巧与用心良苦。

别离苦的戏,一般为幸福的“二人世界”因生活所迫外出或其它情况的“暂时”分离的唱情戏。有时这种“暂时”的别离有可能转变为决别,所以给男女双方的离情别诉增加了几分凄苦,因为“受苦人”的命运,“走西口”的过程到处充满艰难与险阻,狂风野兽随时都可能使这些走口外的男人们迷失方向甚至失去生命,而他们对这一切只能是听天由命。别离苦,别离后漫长的冷清和等待更苦。与幸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离别前是物质的“苦”,至少精神是幸福的,离别后,物质和精神双重的苦,无异于雪上加霜。他们盼望的只是一种“未卜”的幸福。以《走西口》为代表的唱情戏(硬码戏)就是反映这类题材的代表性剧目。可以说《走西口》、《打金钱》支撑起二人台这个剧种,把这种爱的表达放在漫长的移民大潮时代,不但对二人台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似平凡朴素的别离给多少走西口的人们带上了沉甸甸的“精神食粮”,这份牵挂鼓舞和激励了多少代外出打工的移民。还是这份情,把蒙汉人民,晋陕蒙冀等二人台流传地区的人心紧紧扣在一起,形成一种不以行政区划为主,而是以“西口文化”为主体发展的二人台文化区。以黄河中游的“几字弯”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走到哪里溶和到哪里,传播到哪里,形成了深深不息、代代相传的二人台民间文化现象。

在《走西口》一剧中,先是玉莲的等待,后是见夫后的猜测,得知非走不可后,给丈夫的绵长入微的“安顿”,语言朴实生动,字字真情入理,直到送行末了的暸望,感人至深。……

《送情郎》、《送四门》、《送夫郎》中反映的内容也是表别离苦的,是送情郎哥哥去赶考的,虽是别离凄凄切切,但由于加入些“文人气”,比起《走西口》在表达式上方式和内容都有较大差异。“苦”是一样的“苦”,“切”是一样的“切”,由于个人社会及事由的差别导致“入就是不一样的入”,虽为同一类别,但差异却很大。

死妻丧夫类。这是特殊的人生不幸,这种不增造成了残缺的美,给爱情生活类别中注入一种别样的味道,使人们站在一个特殊的角度去理解爱情生活的深层内涵。没有爱情渴望它,有了爱情又怕失去它,失去之后才更加珍惜它。永远失去了心爱的伴侣,只留下痛苦的回忆,就光自已的痛苦还不算什么,最痛苦的是孩子跟着自己受苦那才更痛。这类型戏给人们的教育和反思是最大的,对心灵的振撼力也是极强的。悲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对演员的唱功、阅历、表演的要求也很高。往往在演出现场观众常常是在热烈的掌声中流淌着感人的泪水。

《光棍哭妻》通过一年十二个月中,无妻有妻的家庭生活对比,在衣食住行、逢年过节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凄惶难当的光棍苦。

正月里来是新春,                   五月里来午端阳,

运气不好死女人,                   雄黄烧酒艾叶香,

要死大人都死尽,                   有妻人家包枣粽,

留下娃娃谁照应,                   光棍无妻喝了碗冷米汤,

啊呀我的亲人,                      没老婆的好凄惶。

《上坟》是描写十八岁的寡妇生活感情的悲苦。自身孤独没有依靠,与夫家人的相处维持比男子丧妇在某种意义上“苦”的成份更大、更广,夫权社会对独身女人事非曲直的压力是巨大的。

A:正月里来是春节,/家家户户过新年。/寡妇也把新年过,/手端上银灯挂在灵前。B:四月里来四月整,/公公进了媳妇门,/我劝媳妇你走了吧,/籽种口粮不够用。

C:春天兰天紫个兰兰的天,/老天爷杀人没深浅,/死骡死马没打紧,/杀死丈夫活要命!

D:十八岁的寡妇泪盈盈,/叫声嫂嫂你是听/守寡自有守寡的心,/谁敢半夜鬼叫门。

E:十八岁的寡妇泪盈盈,/叫声兄弟你是听,/抬柴担水不求你,/手拿上罐罐把水寻。/全家东西都丢下,/就是丢不下你哥哥的好恩情。

A表达个人年节时的伤感与无助。B还要面对夫家老公公的驱赶。C直诉苍天杀人没深浇。D要向夫家妇人表明自己要守孝道与妇道。E反映生活尽管艰苦,遭受无情的打击还要维持好家庭关系,不为什么,“单为报答死去的丈夫的好恩情”(戏词)。

猜你喜欢
题材爱情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