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研究

2015-02-03 22:14赵燕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有效性

赵燕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和声乐艺术的双双发展,高校声乐教学质量较之以往也有了鲜明的提升。而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则成为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鉴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有效性的含义谈起,并对如何提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  有效性  提升分析

一、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效益和体验总称。效率是单位教学时间内所获得的教学成果。效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体验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感悟和思考。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三者是一种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效率是前提,效益是过程,而体验则是最终目标。三者统一为一个整体。所以说,充分提升声乐教学的有效性,不但是声乐教学的需要,更是对声乐本质艺术规律的体现。

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分析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以要将充分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具体来说,首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包含什么是声乐艺术,为什么要学习声乐,通过声乐学习达到怎样的目的。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高校声乐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误区。即将声乐视为了一个工具,而不是一门艺术。初中、高中阶段学习声乐,是为了考入理想的大学。而大学期间学习声乐,则是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是将声乐视为了一个功利性的工具。在这种认识下,声乐艺术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就被遮蔽,学生领略不到这种魅力,自然也不会对声乐学习产生兴趣。而且声乐学习又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停滞和反复,如果学生仅将声乐学习视为是一个工具,那么很容易就会放弃,这对于他们的声乐学习和一生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说,教师要彻底纠正这一认识,从展示声乐艺术的魅力入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声乐之美,继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可以在音乐鉴赏中,针对某一位名家的演唱进行探讨,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领略大师的风采。又比如通过教师精彩的示范等,让学生将教师视为榜样。此外还可以从分析作品入手,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来激发起学生歌唱的欲望。以上种种措施,都能够从本质上纠正之前的功利化认识,而是从声乐本质的艺术规律出发,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声乐。树立起这种认识之后,兴趣就会得到激发,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自然是不在话下。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与一般文化课相比,声乐教学具有鲜明的技能性特征,所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正是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而主流的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之间的接触是十分密切的,只有师生双方积极配合、相互信任,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提升高校声乐教学有效性的又一个重要保障。具体来说,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强调“师道尊严”,殊不知这样传统落后的观念,已经起到了不良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既然跟着自己学习,那么自己就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只需要跟着教师的节奏即可。这种方式更适合于一般文科课教学中,却不适合于声乐教学。因为声乐教学具有抽象性特征,需要依靠学习者的感觉、想象等心理活动。这无疑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如果教师将自己的观念和体会强加给学生,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十分压抑,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教师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而不是统领者。所以要求教师正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在学习中犯下的错误,并予以积极有效的帮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其次是教学观的重新树立。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无上荣光的职业,其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观却发生了偏差,比如很多教师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受益,在校外担任兼职教师,而使校内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的教师为了更快的出成绩,偏爱那些基础水平好的学生等。这些行为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严重影响了教师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重新梳理自身的教学观,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高效的教学模式

前文中提到,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但是其效率低下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新世纪前后,全国高校普遍进行了扩招,学生激增,而教师数量却没有成比例的增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则势必会使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对此,一些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探索出的小组教学模式,则能使这一问题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和解决。所谓小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性格性别等要素,将学生划分为一个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授课。表面上看来,其是一对一模式和集体课模式的折中,其实却不然。一方面,因为小组成员在基础水平、性格特点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对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采用集体解决的方式,同时大大节省了教师、琴房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因为小组成员的数量不是太多,所以教师仍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所以其集合了一对一课和集体课两种形式的精华。而且通过小组的建立,有效避免了之前学生们“单兵作战”的状态,从客观上营造出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那么就可以进入到高一层次的小组中;相反,如果学生不够刻苦和努力,水平出现了下滑,那么则将降低一个层次,这就从无形中给了学生以一定的压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能够和教师一起,进行高效的学习。

(四)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长期以来,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及时、公平、公正的评价,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或冷静的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都是学习中的极大收获,自然也就获得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要么是根本没有教学评价,要么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该环节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所以对该环节的变革也是势在必行。具体来说,首先是变革评价主体。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但是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很难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如果评价和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那么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应该引入更多的评价者。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学生自评能够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给了学生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而学生互评则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帮助教师对整个教学状况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其次是变革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量化制,即打分。殊不知一个简单的分数,并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而且也没有体现出学习过程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也应该采用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价法,就是一种在国外受到普遍好评的评级方法,其主张为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个档案袋,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作为最终评价的重要参考。这样一来,就能使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且更加公平和公正,使评价真正发挥出了其在教学有效性提高上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而获得无限的教育效果,一直都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其已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那么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则要重点在有效性的提高上下功夫,实现更高质量的追求。然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位或几位声乐教师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所有声乐教育者,都能够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声乐教学一定能够迎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艳秀.谈声乐有效教学[J].文学界(理论版),2010,(04).

[2]解伟.如何提高声乐教学语言的有效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8,(12).

[3]徐龙.从声乐教学的方法看声乐教学的有效性[J].艺术研究,2008,(01).

猜你喜欢
高校声乐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美声唱法
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
红色歌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