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2015-02-03 05:28陈东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研究分析钢琴演奏

陈东

摘要:钢琴演奏是一门二度创作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演奏者心理因素会对整个演奏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多数教师都将演奏技能视为了教学的重点,心理调控方面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鉴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钢琴演奏  心理调控  研究分析

一、钢琴演奏中心理调控能力的不足

在当下的钢琴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下的琴房中,都能较为熟练地演奏,但是一到了公开场合,就会出现紧张、胆怯等心理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的表现。其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指演奏者的演奏技能。包含演奏基本功、识谱、背谱等多个方面。比如演奏基本功,很多演奏者都认为自己的基本功已经足够扎实,能够在任何场合、环境下熟练的发挥。而之所以还会出现紧张,则仍然是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人再紧张,也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和性别搞错,所以真正扎实的基本功,是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予以从容自如的发挥和运用。又比如识谱。很多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一味的追求速度,一心只想把曲子演奏熟练,而忽视了很多谱面上的细节。而到了公开演奏时,想要表现出这些细节时,则因为没有进行过训练而心有余力不足。所以演奏者个人的态度、素质和能力,正是导致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的主观原因所在。

其次是客观因素。除了主观因素之外,一些难以为演奏者自身所左右的客观因素,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如舞台实践的频率、演奏的具体环境等。比如舞台实践频率方面。舞台表演的经验越充足,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就越小。但是在当下的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舞台表演机会少之又少,仅在一年两次考试中能够登台演奏,这就使学生对舞台环境十分陌生,增大了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又比如在演出环境方面。舞台演奏是一种公开的表演活动,钢琴的变化、台下观众的行为等,都有可能导致演奏者的精力不集中。而当出现这种状况时,又因为缺少相关的处理经验,所以导致了失误的产生。

二、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扎实的演奏基本功

前文中提到,之所以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或者说,公开演奏正是检验一个演奏者基本功是否扎实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然后多种方式和方法并用,将基本功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基本演奏技能始终处于一个稳中有升的状态中。比如可以定期进行对基本功的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也可以将基本功列为钢琴考核中的重要内容,并占有一定的比例,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等。这种对基本功的夯实,除了能够使演奏得到直接的保障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能够让学生逐渐建立起一种自信,相信自己的演奏技术没有问题,不但能够从容的驾驭作品,而且还能灵活有效的处理一些突发问题。这种从技术到心理的双提高,正是夯实演奏基本功的意义所在。

(二)提供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

自上个世纪初末的高校扩招后,音乐专业的学生数量一直居高不下,这种数量上的庞大,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舞台实践方面,很多学生在一个学年中,只有在寒暑假的两次考试中才能够登台演奏。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要求的,于是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多给学生以舞台演奏的机会,正是提升他们心理调控能力的直接渠道。具体而言,作为学校来说,要认识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积极完善各种实践设施、建立实践基地等,使舞台实践尽可能的常态化。作为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和学校形成积极的配合,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尽可能的为学生争取到上台表演的机会等;另一方面则是要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比如每一个钢琴教师都会带多个学生,所以完全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演奏会,每一个学生都要登台演出,并接受教师和其它学生的评价。作为学生来说,也应该真正认识到提升舞台实践能力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除了和学校、教师形成良好的配合之外,也要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所以说,多给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完善和成长,正是有效避免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途径。

(三)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

长期以来,高校钢琴教学中,都将对学生钢琴技能的培养视为了教学的重点所在,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没有认识到钢琴学习的本质目标。为什么要学习钢琴演奏技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演奏钢琴。而良好的演奏发挥,绝不是仅仅是靠技能的熟练就能获得的,心理就是另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凡是有利于学生演奏质量提升的,都应该体现在钢琴教学中。所以引入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开设心理学课程也已经是刻不容缓。具体来说,通过对心理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心理因素在整个钢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心理因素是怎样发挥能动作用,运用不当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等。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既能够有效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同时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更好的予以把握和运用。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开端。很多学生之所以在演奏实践中出现心理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在演奏中患得患失,从而影响到了正常的发挥。所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自信的心态,乃是提升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关键。首先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是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来源,成功的经历越多,对自己就越肯定,自信心也就越强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和肯定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也可以适当提升一下曲目的难度,让学生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收获等。其次是让学生学会自我鼓励。除了他人的肯定之外,自我肯定和鼓励,也是自信心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要肯定自己的能力。比如在登台之前对自己说:“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够圆满的完成演出”等自我暗示和鼓励的话语,只有具备了自信,才能让自己的心安静和沉稳下来,所演奏出的声音才是高质量的。

(五)提升舞台演奏的应变能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语道出了舞台表演的难度。很多表演者都在台下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但是仍有可能对一些突发状况而措手不及,这时候演奏者的应变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此,一方面要对尽可能的增加自己对舞台的熟悉程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走台、多预演、多观摩,这将使自己的紧张情绪得到很大幅度的缓解。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预案。比如如果弹错了音该如何处理,客观环境出现了变化如何处理等。而且关键在于,要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心态。失误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当出现失误后,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将失误的影响降至最小化,而不是出现消极心理,甚至是破罐子破摔,要沉着冷静地掩饰小失误,尽量将失误降到最低,并能以饱满的热情不受影响地继续下面的演奏,听众们同样会被演奏者的沉稳吸引而忽略这样的小瑕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演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对于演奏者技能、心理、素养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高校钢琴教学中,不能仅关注对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是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灵活的进行心理调控,从而为获得高质量的演奏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给更多的教师以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范欢欢.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的成因与克服[J].音乐时空,2012,(11).

[2]徐晓银.影响钢琴演奏表现力的心理因素及其调节艺术[J].艺术教育,2012,(06).

[3]金鸽平.钢琴表演艺术的心理调控意识[J].音乐探索,2011,(02).

[4]张宇.浅析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及其调节[J].黄河之声,2011,(06).

[5]刘娟.浅谈钢琴演奏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音乐天地,2010,(06).

猜你喜欢
研究分析钢琴演奏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浅谈如何提高初学者的钢琴演奏能力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