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筋凤髓判》史源例考

2015-02-06 14:39李世进
法制博览 2015年33期
关键词:史实来源

《龙筋凤髓判》史源例考*

李世进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龙筋凤髓判》四道判词内容来源于真人真事:田慎的奏状背后涉及安西四镇弃置风波;默啜进攻幽州时任都督梁亶实指张仁愿;田达真名田归道;被刺杀的崇俨实为明崇俨。研究进一步表明《龙筋凤髓判》在认识初唐有关历史事件及人物方面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龙筋凤髓判》;判目;史实;来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科举法律与文学视野下的唐代判词研究》(11YJC751041);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唐代判词多维研究》(10C1018)。

中图分类号:D929

作者简介:李世进,男,湖北襄阳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引言

判词是唐代科举选官考试专用文体。不少判词的内容涉及当时的法律,文字表达上以骈文居多。因此,判词兼有法律、科举与文学研究多重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近些年来,唐代判词研究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唐代判词保存下来的有一千三百道左右,其中,张鷟的《龙筋凤髓判》(下文简称《龙判》)和白居易的《甲乙判》(又名《百道判》),是极少数流传下来的判词专集,代表了不同阶段判词的特点。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对这两部判集做过比较,但是他对《龙判》的评价很低。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作者对《龙判》评价比较公允,但也未揭示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1998年霍存福先生在《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发表了《〈龙筋凤髓判〉判目破译—张鷟判词问目源自真实案例、奏章、史事考》一文,考证了三类八例判目来源。该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洪迈以来人们对《龙判》评价不高的一般看法,认为“实际上,张鹜判词问目是武周、中宗两朝的实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其对法律史研究助益良多,或能带来研究角度、研究方式的突破。”[1]

自该文发表以来,笔者尚未发现从史实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的文章。2013年6月法律出版社出版了蒋宗许、刘云生等人的《龙筋凤髓判笺注》一书。该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其笺注成果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但是,遗憾的是该书对史实并不重视探究,笺注者虽然认为书中的案例有原型存在,但其事主自然不便于揭示真实姓名,因此,其中当事者没必要去作考证(见该书《前言》)。该书在正文中又强调:“此书判词所涉事主皆为假设,故不作笺注。”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妥当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本文对《龙判》四例判词的史源进行考索,其中“田达”一例,霍文未考证清楚,其余三例霍文未提及。

二、安西四镇弃置风波

疏勒镇军大使左骁卫将田慎状称:安西路远,沙碛极深,国家镇遏,甚为劳弊。一住十年,死亡殆尽,欲益反损,请停四镇。

(前略)田慎名参越骑,位典戎韬,仗节乌垒之前,扬旌绛宾之右。不能因利乘便,蹑充国之英规;矫制申功,展陈汤之盛绩。羸师深入,追广早以长驱;煮弩充饥,慕耿恭之无退。岂得暂辞艰弊,不顾宏图,才住十年,即停四镇?功无缩地,阻境界于边庭;虚奏闻天,失威严于大国。遂使皇威旷荡,莫渐于流沙;圣泽滂沱,不行于近碛。区区炎汉,犹拓土以开垣;赫赫隆唐,拟抽边而削地。诚合解退,以肃朝章,所请无端,告记为允。[2]

安西四镇(焉耆疏勒、于阗、龟兹)始设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随后在高宗、武后时期因政治军事情势变化曾数次弃置交替。学界对弃置情况还存在分歧:例如,吴宗国在《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8-223页)一书中认为唐在永徽二年(651)、咸亨元年(670)两次废弃四镇,其后于垂拱二年(686)唐军主动撤离四镇,天授三年(692)唐收复四镇。王小甫在《唐初安西四镇的弃置》(《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认为唐初四镇弃置有三次:第一次,咸亨元年(670)罢弃,上元二年(675)复置。第二次,仪凤三年(678)吐蕃等攻陷四镇,调露元年(679)复置。第三次,垂拱二年拔四镇,长寿元年王孝杰率兵收复。

安西四镇弃置风波是此道判文产生的具体时代背景。

张鷟对唐初尤其是仪凤三年安西四镇弃置情形比较了解。仪凤二三年间,唐与吐蕃在西域争夺日益激烈,唐朝一面以西州为基地派兵到龟兹附近与吐蕃争战;一面派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出兵青海策应,同时在关内河西二道招募人员从军。张鷟时任职宁州(属关内道),接受招募,以襄乐尉从军河源,为河源道行军总管记室,与黑齿常之一同随李敬玄出击吐蕃(张鷟在黑齿常之幕府中见闻在其《朝野佥载》卷六中有记载)。仪凤三年九月,李敬玄、刘审礼以十八万唐兵败于论钦陵,吐蕃向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

此后数年,唐与吐蕃在西域争斗时断时续。神功元年(697)吐蕃论钦陵向唐朝提出拔四镇为议和条件,引起广泛廷议。“时朝廷以四镇十姓事,欲罢则有所顾;欲拒,则有所难。沉吟久之,莫之能决。”[3]

狄仁杰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极为凋敝,乃上疏请裁撤四镇,将其交给阿史那斛瑟罗代管。

疏中说:“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开守西域,事等石田,费用不支,有损无益,转输靡绝,杼轴殆空。越碛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4]

疏中建议:“窍见阿史那斛瑟罗,阴山贵种,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镇,使统诸蕃,封为可汗,遣御寇患,则国家有继绝之美,荒外无转输之役。如臣所见,请捐四镇以肥中国,罢安东以实辽西,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则恆、代之镇重,而边州之备实矣。”[5]

崔融对狄仁杰的看法提出异议,乃上《拔四镇议》认为“今若拔之,是弃已成之功,忘久安之策。……而议者但忧其劳费,念其远征。曾不知蹙国减土,《春秋》所讥,杜渐防萌,安危之计。”[5]

在双方意见不一情况下,郭元振乃献疏提出解决办法:“今宜报陵云:‘国家非吝四镇,本置此以扼蕃国之尾,分蕃国之力,使不得并兵东侵;今若顿委之于蕃,恐蕃力强,易为东扰;必实无东意,则宜还汉吐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即俟斤部落当以与蕃。’如是足塞陵口而和事未全绝也。”[3]最后,武则天接受了郭元振的建议与吐蕃议和。

判文中提出放弃四镇的原因与狄仁杰的上疏极其相似。张鷟反对借劳弊为由裁撤四镇,抽边削地的做法,其主张与崔融相同。

按照陈寅恪的说法,唐朝实行“关中本位”政策,安西四镇所处的广大西域地区,对唐帝国的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唐政府不会轻易放弃对四镇的经营。张鷟判文未能从战略的角度认清保留四镇的意义,是其不足之处。

安西四镇弃置问题不仅在《龙判》中以拟判形式出现,还在唐代制科考试中以策问方式出过真题:

其一,长寿三年(694)策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问:“神农曰:‘金城千里,汤池百步,而无粟者弗能守也。’然则师出以律,咸资于糗粮;兵虽尚奇,必藉于流衍。皇周八肱有截,四海无虞,折冲樽俎之间,旋军衽席之上。而吐蕃小丑,时扰于沙场;默啜遗凶,偷生于玉塞。由是任以精卒,寄以边陲,车徒置骑,实赖防御。飞刍挽粟,转馈之弊尤深;疆里屯田,播植之功难就。欲使人无忧于半菽,岁有积于如坻,强国富甿,伫聆良策。”[6]这道题提问核心是在遥远边塞驻守,如何解决军粮供应问题。

其二,神龙三年(707)兵部策沈谋秘算科举人问:“安西迥途,碛北多寇,自开四镇,於兹十年。及瓜戍人,白首无代;分阃节使,丹方归:未悟恢边之益,且疑事远之弊。今赤曷既并於黄姓,默啜复觇於庭州,汉掖徒张,胡臂未断,而内匮积谷,外非足兵,於何出践更之师?奚使闲穹庐之党?息人静国,有策存乎?”(第二道)[6]这道试题提出如何解决“事远之弊”及“内匮积谷,外非足兵”问题。

三、默啜贼入赵定前后

兵部奏:默啜贼入赵、定,却取幽州,居庸程出。都督梁亶牢城自守,不敢遮截。请付法。依问,得款:古之用兵,全军为上,亶既全幽州城,不合有罪。

(前略)梁亶忝司金鼓,谬掌铜符,既典军容,兼知州务。理须击蛇作阵,列鹗为军,驱貔貅而扫蚩尤,纵熊罴而扑玁狁。山陵向背,握元女之灵符;日月虚空,操黄公之秘术。岂得拙于对寇,怯于用兵?拥坚甲以自防,坐重城而固守。不存邀截,故纵奔驰。脱翔鸟于高林,送游鱼于深水。无心捉搦,鸱挂网而还飞;有意宽疏,鼠入橐而重出。空执全城之语,虑贻纵敌之辜。宜据刑书,准条科结。[2]

默啜,突厥骨咄禄之弟。骨咄禄死时,其子尚幼,默啜遂篡其位,自立为可汗。默啜贼入赵州、定州,攻取幽州之事发生在圣历元年(698)。事情起因及过程,杜佑《通典·边防典》(卷一九八)[3]记载,本年默啜表请与武太后为子,又请和亲,欲将其女嫁与李氏宗室子弟。后来默啜得知嫁的并非是李氏子弟,而是武承嗣子武延秀,大为不满,遂打着助立李氏的旗号举兵反叛。

武太后令司农卿武重规、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幽州都督张仁亶率兵三十万击之;左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统兵十五万以为后援。默啜又出恒岳道寇蔚州,陷飞狐县,进攻定州,杀刺史孙彦高,焚烧百姓庐舍,虏掠男女,无少长皆杀之。不久又围逼赵州,长史唐波若翻城应之,刺史高叡抗节不从,遂遇害。默啜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八九万人,从五回道而去。沙吒忠义及李多祚等皆持重兵,不敢战。河北道元帅纳言狄仁杰总兵十万追之,无所及。

《旧唐书》(卷一九四)记载此事内容当本之《通典》,只是略有文字改动。《新唐书》卷二一五、《资治通鉴》卷二〇六所记内容也与《通典》类似。

判文中提到的梁亶,原型疑为张仁亶,因为张时任幽州都督。据《旧唐书·张仁愿传》(卷九三)记载,“张仁愿,华州下邽人也。本名仁亶,以音类睿宗讳改焉。”[4]万岁通天二年(697),“擢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会突厥默啜入寇,攻陷赵、定,拥众回至幽州,仁愿勒兵出城邀击之,流矢中手,贼亦引退。则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4]

事实上,张仁愿在幽州并非“牢城自守”,而是主动迎击,勇于对默啜用兵,绝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张鷟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目的应该是讽刺此事件中有的唐将怯战现象。上文提到的沙吒忠义、李多祚等皆持重兵,不敢战,可以想见默啜兵势之强。不过,进一步分析,此梁亶还可能是影射孙彦高。

张鷟在《朝野佥载》(卷二)中记载:“周定州刺史孙彦高被突厥围城数十重,不敢诣厅,文符须征发者于小窗接入,锁州宅门。及贼登垒,乃入匮中藏,令奴曰:‘牢掌钥匙,贼来索,慎勿与。’”[7]孙彦高因怯懦无能被默啜所杀也就不算意外了。

四、田达即田归道

田达当讨救之际,索马不与,拒门不开。覆奏往来,宜失机速,合处极法。不伏。

田达襟神劲烈,志节坚贞,天子之腹心,皇朝之爪牙。鸡鸣高树,风雨不易其音;尘尾长松,冰霜不改其操。一兵一马,咸待竹符;门闭门开,皆凭木契。循环复奏,务在从真;仓卒辄来,焉知非诈?薛广断鞅,情发于衷;郅恽拒门,意无非恶。一心可以事百主,百心不可事一君。苟不践于邪途,固无亏于正道。卫绾敦实,谨厚见称;王陵朴诚,真专可尚。宜除旧过,不夺前班,则劝沮有归,政刑无失。[2]

霍存福在《判目破译》一文中曾涉及到此道判目,但他说:“此事也是政变过程中发生的。田达系羽林军军官,手握兵马,职当守门,故而能‘索马不与,拒门不开’。唯其人两《唐书》无传,不得详考其事。”[1]其实,田达即田归道,《旧唐书》有其本传,《资治通鉴》对此事也有记载。

《旧唐书·田归道传》(卷一八五):“累迁左金吾将军、司膳卿,兼押千骑。未几,除尚方监,加银青光禄大夫。转殿中监,仍令依旧押千骑,宿卫于玄武门。敬晖等讨张易之、昌宗也,遣使就索千骑。归道既先不预谋,拒而不与。及事定,晖等将诛之,归道执辞免,令归私第。中宗嘉其忠壮,召拜太仆少卿。”[4]

张鷟在判中赞田达是忠臣,其行为是忠于职守的表现,与中宗“忠壮”的评价是一致的。

《资治通鉴·唐纪·中宗神龙元年》(卷二〇七)对此事的记载与《旧唐书》略同,不具引。

田归道的事迹在张鷟所著《朝野佥载》(卷三)中也有一些记载:“春官尚书阎知微和默啜,司宾丞田归道副焉。至牙帐下,知微舞蹈,宛转抱默啜靴而鼻臭之。田归道长揖不拜,默啜大怒,倒悬之。经一宿,明日将杀,元珍谏:‘大国和亲使,若杀之不祥。’乃放之。后与知微争于殿廷,言默啜必不和;知微坚执以为和。默啜果反,陷赵、定,天后乃诛知微九族,拜归道夏官侍郎。”[7]

五、明崇俨被杀疑云

太卜袁纲善卜,所言立验。有术士崇俨,夜无故被杀,不知头首,使纲筮之,竟不知贼处。御史弹纲情有向背而不言,付法。

(前略)崇俨薄解医方,微知小伎。遭费祎之刺客,遂陨轻姿;遇袁盎之仇人,俄顷重耳。莫知贼首,须察真踪。纲为研寻,竟无的状。将为隐避,爰被奏弹。理须直守正途,不可偏居小节。何也?龟称圣智,不能免宋元之钻;龙号神明,不能脱夏豢之网。郭璞洞林之妙,竟被严诛;京房易传之微,终从大戮。知有所不察,神有所不通。既处重刑,恐亏平典。[2]

文中术士崇俨即指明崇俨,两《唐书》有传。崇俨被刺之事,《朝野佥载》、《大唐新语》、两《唐书》、《资治通鉴》诸书皆有记载。

《朝野佥载》(卷三):“俨独卧堂中,夜被刺死,刀子仍在心上。敕求贼甚急,竟无踪绪。或以为俨役鬼劳动,被鬼杀之。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信哉!”[7]

《大唐新语》(卷四):“明崇俨为正谏大夫,以奇术承恩。夜遇刺客,敕三司推鞫,其妄承引连坐者众。高宗怒,促法司行刑。刑部郎中赵仁恭奏曰:‘此辈必死之囚,愿假数日之命。’高宗曰:‘卿以为枉也?’仁恭曰:‘臣识虑浅短,非的以为枉,恐万一非实,则怨气生焉。’缓之旬余,果获贼。高宗善之,迁刑部侍郎。”[8]

《旧唐书·明崇俨传》(卷一九一):“仪凤二年,累迁正谏大夫,特令入阁供奉。崇俨每因谒见,辄假以神道,颇陈时政得失,帝深加允纳。……四年,为盗所杀。时语以为崇俨密与天后为厌胜之法,又私奏章怀太子不堪承继大位,太子密知之,潜使人害之。”[4]

《新唐书·明崇俨传》(卷二〇四):“累迁正谏大夫。帝令入阁供奉,每谒见,陈时政,多托鬼神为言。至为武后作厌胜事,又言章怀太子不德。仪凤四年,为盗所刺于东都,好事者为言:‘崇俨役鬼劳苦,为鬼所杀。’而太后疑太子使客杀之,故赠侍中,谥曰庄,擢子珪为秘书郎。命御史中丞崔谧等杂治,诬服者甚众。及太子废,死状乃明。”[9]

《资治通鉴·唐纪·高宗调露元年》(卷二〇二):“偃师人明崇俨,以符呪幻术为上及天后所重,官至正谏大夫。五月,壬午,崇俨为盗所杀,求贼,竟不得。赠崇俨侍中。”[10]

赵守俨《〈旧唐书章怀太子传〉辩疑》一文根据《通鉴·考异》所引《御史台记》资料,认为,事发不久即得真刺客,李贤之得罪,实与崇俨被刺无关。所谓“疑贤所为”武后不过以崇俨一案为借口,欲陷之死地而已。[11]

从以上材料看,张鷟认为明崇俨遇害是“攻乎异端”所致,与太子李贤似乎没有关系;从判词看,他也认为用占卜的方法寻不出凶手也是情有可原的。两《唐书》则认为与太子李贤有关;《大唐新语》、《资治通鉴》没有明确说是否与李贤有关。总之,明崇俨被杀的真相,现在不能确知。

六、结语

以上所考《龙判》四道判词所涉人物事件,在当时皆产生过重要影响,这进一步揭示了《龙判》的史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霍存福.龙筋凤髓判判目破译—张鷟判词问目源自真实案例、奏章、史事考[J].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19-27.

[2]蒋宗许,刘云生,蒋信,谭勤,陈默.龙筋凤髓判笺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杜佑.通典[M].长沙:岳麓书社,1995.

[4]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董诰等.全唐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6]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7]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赵守俨.赵守俨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1998.

猜你喜欢
史实来源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适时增加基金来源
让历史史实“活”起来——以《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例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关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来源
经略中原的若干史实辨析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