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生错误资源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2015-02-06 06:17福建省上杭县明强中学范景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夹角变式向量

◎福建省上杭县明强中学 范景山

利用学生错误资源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福建省上杭县明强中学 范景山

学生在掌握前人经验、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他们也正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在不断的纠错过程中渐渐成长、成熟,最终走向成功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信息,并把该信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追根溯源,找出错误原因,及时地帮助学生从错误的漩涡中跳出来,开展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错误资源;有效;数学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肤浅到深刻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同样的道理.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抽象性、科学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主要特点.学生的知识学习,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把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认为:“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然而,学生在掌握前人经验、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他们也正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在不断的纠错过程中渐渐成长、成熟,最终走向成功的.因此,作为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捕捉学生的错误信息?如何把该信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及时地帮助学生从错误的漩涡中跳出来,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一、实验举证,捕捉错误信息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错误认识和应用往往来自于对该知识的不求甚解,其结果必然与真理存在偏差.因此,要帮助学生找出这些偏差,关键要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定义、定理及公式等的来龙去脉.

【案例1】高中数学必修4第113页A组第4题:平面上三个力F1、F2、F3作用于一点且处于平衡状态,F1=N,F1和F2的夹角为45°,求:(1)F3的大小;(2)F3与F1夹角的大小.

当学生出现这种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首先,你可提问学生:“这种做法对吗?如果对,请说出其依据是什么;如果错,请说出其错误的原因.”这种提问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主动地去的思考和观察.

我们可以给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10克的砝码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秤的秤钩上,使两弹簧秤之间的夹角为120°(它们与铅直线的夹角均为60°),当砝码处于平衡状态时,让学生们观察,弹簧秤的指数是否均为5克?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弹簧秤的指数均为10克.

可见,实验与观察并举是发现错误的一个直观而有效的检验手段.

【案例2】学生在开始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往往会记成cos(α-β)=cosα-cosβ.为了帮助学生发现此类错误,教师可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他们采用赋值检验法.如α=90°,β=45°时,等号左边的值为,而右边的值为.显然,这时cos(α-β)=cosα-cosβ是不成立的.进而发现,自己已将公式记错了.

【案例3】学生在开始学习等差数列{an}的性质时,往往会记成am+an=am+n(m,n∈N*).为了帮助学生发现此类错误,教师可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他们也采用赋值法,即特值检验法.如对任意一个非零的常数列,将其代入检验后,上式均不成立.进而让学生发现,自己已将公式记错了.

二、追根溯源,找出错误原因

当学生发现错误后,作为教师,首先应该鼓励他们:“你们已经进步了,因为正确的认识往往是从发现错误开始的.”

其次,教师再激励学生:“当一个人认识错误后,更需要很好地改正错误,而要彻底地改正,又更需要找到犯错的根本原因.你们说,是吗?”学生们异口同声:“是!”

师:“那么,案例1的第(1)小题中的错误解答F3=,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像‘数的加法’一样去做加法运算呢?”学生无言以对.

师:向量的定义是什么?

生: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师:数与向量有何区别?

生:数是只有大小的量.

师:因此,向量的加法能等同于数的加法吗?

教师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终于让学生明白了刚才的错误所在.

分析发现,刚才的错误正是暴露了学生对“向量加法”的错误理解,其错误在于将“向量加法”与“数的加法”混为一谈,其根源在于对“向量”的理解等同于对“数”的理解.

再看案例2中的错误cos(α-β)=cosα-cosβ和案例3中的错误am+an=am+n(m,n∈N*),通过分析也发现,学生没有掌握公式的来龙去脉,进而无法对公式进行实质性的理解,导致对公式的记忆显得肤浅毛糙、不求甚解,学习跟着感觉走.

三、探寻秘方,对症下药

当学生找到了错误根源后,教师应该趁热打铁,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想办法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再回过头来看,案例1中F3=F1+F2=F1+F2的错误应改为

师:F1+F2=?

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并争相着回答:F1+F2=

可见,教师适时适度的启发诱导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催化剂.

接着,我继续开展与学生互动的教学.

师:如果按原来的错误解法去做,那么题中的条件“向量F1和F2的夹角为45°”又有何意义呢?

听了这一提问后,学生们对式子F1+F2=F1+ F2的错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师:向量的模的公式a=?,进而提出F3与F1、F2关系如何?

生:a=a2,且F1+F2=-F3.

师:如何利用这两个等式去求F3呢?

听了这样的启发之后,学生们顿时豁然开朗.

再看案例1中的第(2)小题?

师:如图所示,设力F1和F3的夹角为θ,则.显然,分母的值容易算,但分子的值又该如何去算呢?顺着学生的这种错误思路,指出此法行不通.

生:那该怎么办?

师:F1和F2的合力是F3′,它与力F3构成怎样的关系?

生:互为相反向量.

师:换过一种思路,我们能否利用F3′与F1的夹角π-θ来考虑?cos(π-θ)=?

师:这样看来,应该另寻一条出路.由于F1+F2=F3′,因此我们可以得到F2=F3′-F1,于是有F22=(F3′-F1)2,即

师再问:F3·′F1=?

生:F3′·F1=F3′·F1·co(sπ-θ).

师:至此,同学们能求出θ了吗?

生(异口同声):能!

作为教师,我们这时就应及时地对他们的回答给予积极鼓励,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四、变式训练,夯实知识根基

所谓数学变式训练,即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训练中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解题现状,利用转化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分析、解题能力.

比如,在掌握了案例1后,我们可进行下面的变式训练:

变式1.已知F1=1,F2=2,F1和F2的夹角为60°,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此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中较短的一条的长度.

师:接下来又怎样计算F2F1呢?

师:接下来,如何利用已知条件F1和F2的大小(即的大小)及其夹角60°计算呢?

观察学生的神情,看似有点遗忘,教师因势利导,再加以启发.

通过这样的一番启发之后,学生们顿时豁然开朗,争相着回答.这时,教师可以叫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很快,学生就做出来了:

至此,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下面就可以让学生练习变式2与变式3.

经过以上变式训练之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一下:“这些题目的解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均采用了什么公式?对我们今后的解题能带来什么启发与思考?”

五、反思错误,培养优良学习品质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竭”.思考可以使人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思考可以使学的东西更扎实,未来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人.

而反思就是对自己经历过的思想、心理感受及行为的体验和思考,它是一种更能促进自身发展的思考.爱迪生说过,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中有了反思的习惯,那么他必将是成功的学习者.

比如,在帮助学生解答完案例1时,教师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总结一下学生所犯过的错误.

师:在案例1中,你们为什么会出现F1+F2=F1+ F2的错误呢?

师:那应该怎么用呢?

……

其实,教师巧妙的设问教学(尤其是反问)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反思”这种优良的学习品质.

用心对待教育和教学,用心对待学生,我们就会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可开发和利用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才会有效而生动,才会富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王钦敏)

猜你喜欢
夹角变式向量
向量的分解
聚焦“向量与三角”创新题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探究钟表上的夹角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求解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两个路径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直线转角塔L形绝缘子串夹角取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