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论纲

2015-02-11 15:38邱仁富李梁
党政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培育价值观

邱仁富+李梁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培育与践行内在统一。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路径在于培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掌握群众,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推动现代人的发展的精神需要,关键在于两个因素:理论的主体性和理论本身的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遵循理论发展的逻辑、实践发展的逻辑和文化发展的逻辑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逻辑;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1-0045-06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及今后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公民社会在精神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国家的需要程度以及理论主体本身的自觉程度。片面强调理论满足现实,并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积极引领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在得到人民群众认同、支持的基础上成为自觉信仰。

一、培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培育”,根据《现代汉语》的解释,主要是指生物的发育成长,使某种感情得到发展,或培养教育等含义。培育和培养不同,培育强调在适宜条件令某事、某物成长或繁殖。

培育是一种过程。培育作为国家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路径,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79年3月29日,宋庆龄在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儿童,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和革命未来的大业,我们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新的长征,要由青少年来接力。培育儿童的工作,涉及到整个社会,关系儿童,人人有责。” 〔4〕 1987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的通知中指出:“培育良好作风,要靠思想教育、严格训练和制度约束,靠艰苦磨练和点滴养成,靠领导干部作表率。” 〔5〕从而可以看出,政府一直以来就对“培育”二字给予关注。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主要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长,主要指称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培育,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发育成长、不断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和话语权;不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社会多元价值、多元社会思潮交流的环境中健壮成长,展现作为主流价值观的理论魅力、说服力、凝聚力、引领力等。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主要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认同、支持和践行,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群众头脑,成为他们社会生产生活的价值观念指针,让群众真信、真用。

就第一个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建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的结果,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本质,由此,它是一个刚刚脱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要不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力量,使之内在不断发展起来,不断增强其理论魅力、说服力、凝聚力、引领力。

就第二个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对人民群众的培育,其主体是人民群众。使得人民群众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实现培育的高度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供信仰支撑。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种过程,培育并非等同于建成。这个过程本身就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问题。“三个倡导”作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论述,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即是说,现阶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是培育“三个倡导”。

同时,也必须看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封闭的培育没有出路。既然如此,就不能现在马上固定几个词语去培育、去灌输。相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继续深化解放思想,破除一些条条框框,打破一些传统的固定思维。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阶段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回避其阶段性,而且要充分把握其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其发展本身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有其自身的规律。毛泽东说过:“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6〕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握阶段性,才能有的放矢。当前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说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仅停留在初始阶段,只有当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相当广泛的理解和认同,并内化为其行为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算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培育存在风险。就如同改革一样,培育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在全球化视界下,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不断增加,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要考虑其风险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潜在道德风险和心理风险等。所谓道德风险,就是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在人们的道德素养、道德水平提高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尤其在把握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上,容易被先入为主的西方概念所操控。不可否认,当前社会上一谈到民主、自由、平等的话题,都习惯性地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如果没有培育好,容易坠入西方概念控制的恶谷。这一点必须引起关注。

所谓心理风险,指的是由于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做到入脑入心,加强针对性。并且,要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切切实实解决群众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在坚定不移地维护群众的现实利益的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否则,泛泛而谈的、空洞的陈词滥调,容易引起群众的心理抵触。当然,心理风险还包括人民群众认同的风险。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关系到培育的成败。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加强科学预测,在思想领域,不能简单、机械地以“试错”的方式进行,必须要在科学研究、深入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必须看到,在封闭形式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避免地要面临风险。以史为鉴,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培育,与时俱进,才能化解各种潜在的风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然性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也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全面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7〕,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如何,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对治理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战略,这是实现现代社会治理的重大转变。但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管理方式到现代化治理方式的转化首先是一个价值考量的问题,其次是价值引领的问题。进而言之,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要从主流价值的层面说清楚、讲明白。而且,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必须要以主流价值观为指导,只有在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才能汇聚国家力量,共筑中国梦。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具有现代性的价值指引。只有理念和观念的现代化,才能推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此,《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8〕这就是要在思想层面、价值层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价值指引。

其二,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掌握群众,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在改革进入攻坚时刻,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群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科学理论的了解和认同,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在于掌握群众,并使之内化为群众的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行为方式。只有以坚持科学的力量来武装群众,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言,“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10〕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有效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群众所接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指引和价值导航。

其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现代人的发展的精神需要。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在于人民的奋斗(诚然是指在党领导下的奋斗),只有国家好、社会好,个人才会好,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紧密关系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要紧密。个体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推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有利于社会进步。

同样,个人发展好,社会发展好,国家才能发展好,这也是一条硬道理。在全球化视域下,国家发展的全球性视角,需要每一个人拿出自己的政治意愿和国际眼光,才能使国家建设得更好。这就需要培育群众的现代理念,认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列宁指出:“只有通过与现实的经常接触,人们的头脑才能摆脱传统观念势力的束缚。” 〔11〕 不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摆脱“小富即安”的观念,才能摆脱有些干部心中的不想改革、改革累了的观念。正如列宁当时在领导革命时期那样,“我们的策略是不断向工人解释他们的真正的阶级利益,清楚地向他们指出社会现实以及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的头脑愈来愈注意当今世界的现实”。 〔12〕 当代中国,同样需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了解他们的真正利益和梦想,了解这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在与实践发生关系和作用中更加注意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3〕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内容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学术界就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提炼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也产生了多样性的观点。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议题,目前学术界的提炼有很多种,内容繁多。据有关学者统计,目前已经有二十多种观点。有学者提出一些观点,认为 “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团结和谐、开放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14〕也有学者认为“民主、公正、和谐”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等等。尽管学术界有几十种提炼,但是均没有达成一定的共识,仍然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中。

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有着那么多种、甚至是混乱式的提炼(即各个内容之间的层次不一样),或许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理解有密切关联。要进一步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有必要弄清楚它的指称(reference)。指称不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6〕即简称为“三个倡导”,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内容。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十八大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17〕从中央文件精神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内容是“三个倡导”,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要以“三个倡导”为基本遵循。所谓基本遵循,就是要遵从、依照、不违背更不能随意杜撰内容。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特殊的指称,从而回应了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甚至是纠正了一段时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过度解读”。

二是必须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讲究层次性要求。“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论述价值目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遵循这个逻辑。并且,明确什么内容是针对国家层面而言,什么内容是针对社会层面而言,什么内容是针对个人层面而言,尽管这个分法不是绝对的,各个层面的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分工明确,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里迈出了重要一步。

因此,我们也必须看到,培育“三个倡导”对当代中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是推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提炼和凝练还没有最后形成时,培育“三个倡导”无疑是一大进步,也开拓了系统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空洞无物,而需要给予一定的内容,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炼和深化。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逻辑

如何理解和把握“三个倡导”,关系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败,也涉及到当前社会价值世界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提出“三个倡导”的内容,总是基于一定的逻辑。换言之,“三个倡导”是依照什么样的逻辑提炼出来的?这个问题十分关键。许多学者给出了丰富的诠释。有学者认为,提出“三个倡导”是与“中国梦”的逻辑结合起来的,应从“中国梦”的角度去厘清它们的逻辑关系,“三个倡导”是推动“中国梦”的精神支撑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道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梦”的社会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主体。〔18〕这就从“中国梦”的角度来诠释“三个倡导”提出的逻辑。的确,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席卷神州大地,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有精神支撑,需要价值指引。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逻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中国要到哪里去,它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富强指向经济目标,民主指向政治目标,文明指向文化目标,和谐指向社会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自由彰显人的个性,平等呼唤公民尊严,公正提供社会良知,法治保障正当权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准则。爱国体现社会公德、敬业突出职业道德、诚信彰显人伦美德、友善重在个人品德”。 〔19〕总之,众说纷纭,给学术界留下很大的解读空间。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从而至少体现了以下几个逻辑:一是理论发展的逻辑,二是实践发展的逻辑,三是文化发展的逻辑。

首先是理论发展的逻辑。从理论上看,实践发展到什么程度,理论就会紧跟实践的步伐,与时俱进,这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实践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如何进一步使之更加突显、更加容易为群众理解,理论上的发展也就成为一种趋势。自2007年以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理论的发展,必定推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和归纳。因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发展的进一步提升。“三个倡导”的提炼,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初步提炼,也体现着理论的成熟。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发展有着自身逻辑,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

其次是实践发展的逻辑。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传统中国的神人交往关系及其信仰,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业已成为中国人面对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价值基础,同时也能使中国人的信仰实践模式呈现出一种与家族、伦理、权力之间重迭、互动,乃至相互嵌入的层级关系,使中国社会中的信仰关系呈现一种多层复合的实践逻辑。” 〔20〕 当代中国,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生产力发展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也必须不断丰富,其中,就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提炼。经过几年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其实践和传播也为广大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驾驭各种更加复杂的核心价值观念,就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基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总之,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化解群众的价值困惑、价值风险等各个实践领域的问题而提出的实践逻辑。

最后是文化发展的逻辑。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邃的价值思想、深厚的价值观念内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精髓的发展逻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优秀的价值观。当然,现在重新提起来,并非回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价值观,而是汲取精华,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涵、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内涵等。因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体现了优秀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将不断深入发展。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路径

第一,坚持培育与践行内在统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践行中得到体现、总结和提升。培育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本身也是一个践行的过程,两者内在地统一于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重在培育,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能否掌握群众,关键在于人民群众是否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群众并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就体现了培育不是一种线性行为,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即在践行过程中不断得到培育,在培育过程中不断得到践行。它们之间内在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进而言之,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践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能忽视培育。因此,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联系在一起,本身包含着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通过践行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此,要创造条件,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提出明确的践行要求,在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要对国家治理、社会市场运行以及个人工作生活交往明确提出践行要求,不能只学不用,而要学以致用,并以用来衡量“真学、真用、真信”的问题。

第二,内强素质,凸显理论本身的魅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决于两个因素:理论的主体性和理论本身的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谁,关系到理论本身的性质和方向,也关系到理论本身的生命力问题。目前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央提出来的命题,其主体当然是中央。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人民实践,是人民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成果,经过执政党的高度总结和理论提炼形成,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应该是人民,这也是我们党的理论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21〕共产党是人民的核心领导力量,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意愿,起到引领、带领、轴心作用,是人民的主心骨。基于这一逻辑,可以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的一种自觉的理论行动,从而区别于那些只认为这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灌输和宣传的工具论,因为它本身就体现了人民作为主体的意志和理论自觉。只有这样才能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理论本身的魅力关系到其自身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培育的效果。只有来自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并体现人民的主体意志和愿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展现其理论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具有什么样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可回避地要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该如何提炼和把握?

第三,营造良好环境,化解各种价值观念的干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有效引领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准备把握社会思潮,应对各种思潮冲击带来的风险。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社会价值观念不断涌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观念的全球化,给地方性价值观念的培育和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而且外部多元社会思潮的冲突本身也会“殃及池鱼”。为此,一方面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力量,另外一方面还必须营造良好的国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包含对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把握,必须要在国家层面上准确把握当前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及其冲突,把握社会思潮的冲突及其影响,不断提高在思想领域、价值观念领域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必须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凸显“核心价值”的主导性地位,增强在多元价值观念交流中的话语主导权;必须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传入的一些结构性的社会价值观,要坚决抵制腐朽思潮的吞噬民心,扰乱民心,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不断赢得群众认同和支持的过程中,积极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其自觉信仰。

〔参考文献〕

〔1〕〔7〕〔8〕〔13〕〔17〕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 , 2013-12-24.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9,209.

〔4〕宋庆龄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71.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84.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4.

〔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214.

〔11〕〔12〕列宁全集:第5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376,376.

〔14〕柯缇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红旗文稿,2012,(1).

〔15〕韩震.“民主、公正、和谐”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及其原则〔J〕红旗文稿,2012,(6).

〔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18〕祝福恩,谢璐妍.“三个倡导”助推“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03-02.

〔19〕李中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内在逻辑与践行原则〔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02-28.

〔20〕李向平.中国信仰的实践逻辑〔J〕.学术月刊,2010,(6).

〔2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