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言文教学中让“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

2015-02-11 01:06张晓涛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9期
关键词:文言文作家文本

张晓涛

【内容摘要】本文就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提出自己的策略:牢牢抓住“以生为本”这个纲,课教学设计按照“初读——悟读——诵读”的方式,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读”中进入文本情境,进入作家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悟文本中的语言和情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关键词】文言文 作家 文本 课堂

文言文教学要讲究“实”,要把教学过程聚焦在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上,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然而,文言文教学又要“活”,要让学生进入情境,提起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备课,策划课堂流程,预设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等等。而文言文不好懂,有些字词与现代汉语出入大,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兴趣,导致师生对课堂学习都不满意,教学与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谈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的具体做法。

一、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抒情小品文,该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字,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意境,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文章情趣盎然,适合于诵读,又适合于品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上品。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品味语言能力来说,本文堪称学习的经典。教学开始时学生不翻教材,教师用PPT打出没有断句的原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出示朗读的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要求学生先尝试给文章断句,然后再打开书本对照,根据教师出示的提示,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设计意图:教师告诉学生,文言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的,后人根据文意作的断句,教师让学生去尝试断句,学生会有一种新鲜感。

2.教师将配乐朗诵展示给大家,师生根据朗读的要求来评一评,议一议。设计意图:本文短小,适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

二、悟读全文,体会情意

1.品读

学生自读全文后,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自己的看法,并在组内自由地交流。预设准备:文中有这样一处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品一品,这个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①小组讨论交流:全句没出现一个“月”字,作者运用怎样的写作技巧描绘出如此朴素而华美的月色?小组代表交流讨论结果。②教师讲解:将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翻译后的句子“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作者运用比喻正面描写月色。在文章中作者的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互错的种种水草。庭院中怎么能有藻和荇这样的水中之物呢?举头一望,见竹和柏,同时也看到了挂在天空的一轮皓月,这才醒悟:这哪里是“藻、荇”,而是月下的竹柏影子。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创设出了异常美妙的亦真亦幻的仙境。

设计意图: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是理解这个句子的抓手。理解这个描写月光的核心句子是理解本文内容的关键,当然也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之所在,更是检验教师能否作出正确有效的引导之关键。

2.悟读

主问题一: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呢?①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从原文中找一找作者出游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的心情如何?②找一找文章中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和朋友的“闲”?③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注释是“清闲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主问题二:有人说,《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预设准备:①有一种童心之趣。据查证,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当时穷极无聊,无可自遣,为此月夜之游,等于苦中作乐。苏轼此时苦中作乐,也可以说是“巧于居贫”。从他当时的处境看,本来是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的。“乌台诗案”后的苏轼,有童心之趣,与他对事处之泰然有关,非一般人能如此。②有一丝谪居后的忧伤。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但始终释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报国之志。所以,自己遭贬谪内心自然有一丝感伤。③有一种豁达乐观之态。从文本来看,苏轼当晚“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说明他非一般谪者。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是志同道合之谪人。其实与苏轼类似的欧阳修被贬后却“与民同乐”,其心胸之廓然、胸怀之宽敞,高山仰止,令后辈肃然。

三、朗读全文,当堂成诵

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教师在品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按照“夜游的缘由” ——“夜游的过程”——“夜游的感悟”这一条线来背诵,最后落脚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学生会当堂成诵。

四、推荐好书,伴我成长

(1)林语堂《苏东坡传》;

(2)余秋雨《东坡突围》。

五、结语

《记承天寺夜游》仅仅八十余字,内涵却十分丰富。按照“初读 ——悟读——诵读”的方式来学习本文,对苏轼个人的了解,以及作品所渗透出的情感的理解会更深入,可见,让“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方式是值得一线教师去实践的。本文为一家之言,以期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爱梅. 将文言文的朗读训练精致到底[J]. 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2).

[2] 金国海. 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J].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0(5).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载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文言文作家文本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