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主要特征和思想资源

2015-02-11 05:19王洪树
党政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参政党民主理论

〔摘要〕

新时期民主党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定位,对参政党提出了新的理论建设要求。参政党理论建设既不同于西方在野党的理论建设,也在一些具体方面异于中国执政党的理论建设。对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参政党理论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同时又对域外资源广采博纳。这将有助于建设既具民族政治特色又有世界政治文明意涵的参政党理论,推进中国政党政治在激活存量民主的基础上能够获得良性的增量发展。

〔关键词〕

参政党;在野党;执政党;政党理论;政党政治;依宪参政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1-0056-08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民主党派在新时期的政治定位被明确为“参政党”。〔1〕2013年在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佳节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地将各参政党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2〕为了厘清政治定位转换后的政治角色和明确新时期的政治使命,参政党就面临着开展理论建设的时代要求。在此背景下,各参政党“为了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普通加大了理论研究的力度”。〔3〕但是,如果对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主要特征和思想资源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参政党理论建设就难以在正确的政治定位中有效开展。

一、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主要特征

中国政党政治中,参政党是一个既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在野党,〔4〕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执政党的独特政党组织。它们虽然没有执掌国家政权,但却又是国家政权的分享者和监督者。这种政治特质,决定了参政党理论建设也具有不同于在野党和执政党的特征。

(一)参政党理论建设与在野党理论建设的区别

参政党和在野党存在于不同性质的政党政治中。参政党存在于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中;在野党存在于资本主义政党政治中。不同的经济基础、社会状况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们的理论建设具有本质性的差异。

1.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它们各自理论建设的深层动因有差异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多元参政党存在的深刻经济根源。多元社会利益需要多元政治力量的代表、维护和增益。所以,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发展,各参政党又逐渐具备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对中国经济生活分化的自觉政治认知,是参政党理论建设有效开展的深层动因。但是,非公有制的存在,是为了释放所蕴含的生产力和促进公有制的更好发展。对非公有制地位和作用的自觉政治认知,则是参政党将多元政党理论建设最终聚焦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设和巩固这一政治目标的思想前提。所以,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参政党在自觉认知自我政治发展的经济动因基础的同时,又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明确赖以依存的经济基础的历史地位和发展使命,自觉参与到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过程中来。换言之,参政党的政治地位是由多元所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决定的。这种意识的自觉,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出发点。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是私有制为主体。多元分化的私有利益,成为数量庞杂的在野党存在的深刻经济动因。这种意识的自觉,成为资本主义在野党理论建设的出发点。不仅如此,而且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代表不同经济利益的在野党运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手段谋求对国家政权的掌控。因为,政治是一个社会中分配资源最为权威的手段。通过对国家政权的掌控,代表不同经济利益的在野党成为执政党后,都会争相为其所属的经济成分创造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所以,如何通过上台执政谋求狭隘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在野党理论建设的核心目的。

2.不同的社会状况决定了它们各自理论建设的主体动力和内容有差异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为主体多元所有制并存,决定了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是工农阶级为主体、多种新兴社会力量并存。而这些多元新兴社会力量,既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而诞生的,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力之一,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5〕目前,各参政党的社会基础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这就决定了各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主体具有共同的政治价值取向,即推动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历史性复兴;此外,它也决定了各个参政党的理论建设在具体内容上也存在某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根源于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界别群体。

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的所有制结构,“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6〕这一方面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各在野党的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都是如何更好地将自我狭隘的利益包装成全民利益,在以虚幻的共同利益欺骗人民群众的同时,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它又决定了资本主义内部在野党理论建设的主体是多元分化的。产业、行业差异与地域、民族和信仰差异相混合,形成了资产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与不同利益和价值群体。不同阶层与不同利益和价值群体进行政党组合,形成了与执政党相对应而存在的多元在野党。在野党理论建设的基础内容,就是以特殊的价值理念凝聚党员和它代表的资产阶级人士,探索所属资产阶级特殊阶层利益最大化的政治途径、方式和方法。

3.不同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它们各自理论建设的终极政治目的有差异

社会主义社会中,参政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以自己独特的政治作用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开展,建设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供最大多数人享有的真实民主和这一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价值共识基础。所以,参政党和执政党拥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这成为它们之间无私合作、共建民族复兴大业的政治基础,有助于最终建构以“每个人自由且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理想政治社会,引领人类未来的发展。endprint

资本主义社会中,在野党最直接的历史使命就是代表资产阶级内部不同的阶层上台执政;如何获取执政权,成为在野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政治目标。而在野党,无论是通过选举等方式上台执政,还是做所谓的“忠诚反对派”,其间接历史使命就是维护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对整个社会的统治;这就是在野党理论建设的最终政治目的。所以,无论是哪个资产阶级政党上台所组建的国家政权都“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7〕

(二)参政党理论建设与执政党理论建设的区别

参政党是在当代中国政党政治中存在的独特政治概念,它是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相对应而存在的政党组织。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在核心政治价值信仰和政治理想方面存在根本的一致性,它们都视社会主义宪法为最高政治权威和共同遵守的根本政治准则。这就决定了参政党理论建设和执政党理论建设在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等基本方面是相同的。正是这种共同的政治追求和活动原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各参政党通力合作的政治基础。但是,作为具有自我独特政治历史和现实社会基础的各参政党,它们的理论建设在根本方面与执政党理论建设趋于一致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性。〔8〕

1.不同的历史经历构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政党理论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都居于主导地位。它不断地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都成为特定时代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发挥了突出的凝集民众、指引方向、推动发展的时代作用,对各民主党派(参政党)的理论建设也产生了积极有益的思想影响。它们不仅构成了执政党结合时代使命进行理论创新的丰富而又坚实的认知基础,甚至在某些时期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党)进行理论建设的指导性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民主党派(参政党)襄助革命和参与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因代表的社会基础和政治诉求不同,在政党理论上也都独树一帜;它们在反帝反封建政治共识基础上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主张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现存的八大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了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布召开新政协的《纪念“五一”节口号》,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组新中国,并在思想纲领方面承认以新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为共同的政治行为准则。自此,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以《共同纲领》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的思想纲领。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推进,1954年新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于《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主党派(参政党)的政治目标、活动原则、界别群体等等的规范,各民主党派(参政党)的理论建设与执政党的理论建设在根本方面一致的同时,也在不同时期或强或弱地展现出了界别群体的政治诉求特征。各参政党这种独特的理论探索经历,构成了它们在新时期多元分化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理论建设的独特历史基础;这将指导它们在再次确认社会基础的同时进行新的理论创新。

2.独特的社会基础形成了不同的政党理论建设主体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从狭义的角度看,是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这“为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9〕从广义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则比较广泛。它将随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阶层也纳入其中,主张新兴社会阶层人士中“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也可以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10〕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社会基础,就决定了其理论建设的核心主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治领袖和思想家;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就保障了作为其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具有先进性,引领着其他政党思想理论创新的方向。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的社会基础,是特定的社会界别群体。这些社会界别群体的首要政治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就决定了他们基本的政治价值取向——即认同现行政治结构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共享的基本政治价值取向,构成了各参政党进行理论建设的价值指导和核心内容。他们的次要政治身份是参政党成员;这就要求它们自觉凝聚独特社会界别群体的公共意见、代表他们进行政治表达、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分享国家权力;以此政治实践活动为对象,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建构着具有自我特质的政党理论。因为,独特的社会基础,不仅赋予它们以独特的理论建设主体,而且赋予它们以独特的理论建设取向——即所谓代表谁、为了谁的政治问题。

3.不同的政治功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建设内容

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处于领导地位。为了引领社会各界参与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一方面要彰显先进性;因为,正是这种先进性,保证了它能高瞻远瞩地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政治上引领其他社会阶层和民主党派(参政党)前进,赢得它们在政治上的情感和价值忠诚。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系统性,使之能够经受住各民主党派的理性审视和批判,赢得它们的理性认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可行,能够带来积极的政治绩效,进而巩固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对共产党理论的政治忠诚、理性认同和自觉践行。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则发挥着襄助革命和参与建设的政治功用。具体到建设时期,参政党的政治功用就进一步被明确为凝聚功能、表达功能、沟通功能、参政议政功能和民主监督功能。这些功能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思想理论的指导。这就要求各参政党总结上述功能发挥的经验得失,将之做一般性的理性概括和提炼,进而形成各参政党独特的党内建设思想、党内民主思想、表达沟通思想、参政议政思想和民主监督思想。endprint

通过与西方在野党和中国执政党在理论建设方面的差异比较,参政党理论建设将获得明确的政治定位、具有牢固的政治定性和强大的政治定力。这将有助于它们以开阔的政治视野辩证审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各类思想资源,坚持拿来主义博采众长,推进参政党理论建设。

二、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思想资源

如果参政党要将自我从理论上建设成为一个既具中国政治特色又符合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的现代政党,就必须要有广阔的思想理论视野。它们应借鉴世界范围内政党理论建设的民主思想和理论,以他山之石以攻玉,增加参政党在思想理论方面的现代性;所以,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就强调,为了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仅如此,而且它们更应该整合国内有关政党理论建设的思想资源,使参政党理论贴近中国政治实际、服务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国外理论资源的借鉴

第一,参与式民主思想: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动力分析。参与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思想,是在反思自由主义民主(即代议制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对共和主义取向的直接民主思想进行探索的理论成果。该思想主张一个民主政治若要存在,就应建构一个参与型社会,实现所有人最大程度的政治参与;民主的社会化即民主的社会训练必须在尽量多的领域中展开。〔11〕而且民主社会化过程中大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是平等的,这里的“‘政治平等指在决定决策结果方面的权力平等”。〔12〕此种平等的政治参与,不仅具有教育功能,培育特定的政治心理品质、民主技能和参与能力,而且还具有民主整合功能,有助于相关公共决策的大众接受和社会执行。

参政党对参与式民主思想的学习和借鉴,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参政党理论建设提供动力支撑。一方面,参与式民主思想的渗透,将有助于作为干部型政党的参政党建构一个内部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将引导参政党自觉吸纳普通党员平等参与党内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进而使参政党的理论建设具有广泛的党员基础和多元的主体参与。另一方面,参与型政治文化将有助于参政党以多样的平等政治参与展开对普通党员的政治训练。在一个民主初生的国家里,最好的民主素养提升方式就是展开切实的民主训练。这种民主训练,不仅能够优化参政党普通党员的民主素养技能,而且能够巩固它们对民主共和的信仰。坚定的民主共和信仰和优良的民主素养技能,将是参政党理论建设最坚实的基石;它们有助于参政党理论建设深入的、可持续的展开。

第二,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思想: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容剖析。在民主政治中,政治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核心的两种参与方式就是投票选举和话语协商。〔13〕投票选举,是当代自由主义民主政治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甚至被夸大为唯一的方式。在选举式民主理论看来,“选举不制定政策;选举只决定由谁来制定政策。选举不能解决争端,它只决定由谁来解决争端”。〔14〕票决选举以多数同意的民主原则,程序化地解决人们对不可分割政治资源——如政治职务——的争夺,赋予产生的政治权威以形式上的政治合法性。“尽管选举是民主体制的核心,可单凭它不足以构成民主”,〔15〕因而作为当代共和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最新成果的协商民主,被视为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有力补充。许多学者都认为:“民主政体需要现代意义上的政治讨论。”〔16〕话语协商,以公共理性为标准对多元分歧展开辩论,或妥协、或放弃,形成公共决策的基础——理性共识。它使得民众能够参与政治权力的运作全过程,使民主不再是断点式的而是过程性的,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效。

参政党理论建设活动,根源于对参政党内部主要政治活动的理性提炼。而投票选举和话语协商,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所以,对选举式民主理论的学习和借鉴,将有助于参政党内部选举活动的理性概括,进而推动选举票决更加民主、真实和有效的程序化展开,提升票决权威的党内政治合法性。对协商民主理论的学习和借鉴,将有助于参政党更加自觉地开展党内过程性的公共事务协商活动,建构协商平台,吸纳党员参与多元公共讨论,进而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话语协商思想。而对于选举票决和话语协商各自领域、功能与互动关系的理性思考,将最终形成参政党党内票决民主和协商民主的科学互动机制,引导它们协调高效地开展。这不仅有益于形成丰富多彩的参政党党内民主活动,而且将形成中国特色的参政党党内民主理论。

第三,合作主义:参政党理论建设的路径探索。在反思“多数原则的民主”对边缘群体和少数群体的排斥以及这些被排斥群体社会抗争的基础上,合作主义逐渐诞生并在北欧等国家获得了广泛的政治实践。合作主义一方面主张“平等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基于对对方的尊重和信任,在公平的程序面前谋求利益的妥协或认知的一致,最终达到参与各方互惠共赢的目标”;〔17〕另一方面它在民主政治中的渗透形成的“合作式民主”,反对多数至上原则基础上的“零和政治”,主张在“联合同意原则”基础上发展“正和政治”,使政治共同体内的少数派也能有效参与政治并获得保护。〔18〕所以,现实政治中,合作主义通常主张建立两方(社会矛盾冲突的当事方)或三方(矛盾冲突的当事方和仲裁方)委员会,来解决矛盾达成妥协,维护社会的秩序。

对于合作主义思想的学习和借鉴,将在两个方面有益于参政党对理论建设路径进行探索。其一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离不开与执政党的理论协调。合作主义思维,有助于引导参政党积极地与执政党就自身思想理论建设展开以合作为导向的有效协商。一方面,参政党接受执政党提供的政治理想和价值信仰指导,另一方面就在具体的思想理论方面保持一定的特色达成双方的政治共识。其二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离不开党内多元政治派别的思想合作。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任何一个政党内部,由于政治主张激进程度的差异总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派别特征。可怕的不是政党内部存在派别,而是党内不存在派别之间冲突的政治底线和协调的民主机制。所以,参政党党内派别合作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具代表性的参政党主流思想,明确参政党的价值和理论共识,而且有助于民主地遏制和协调内部冲突,把多元力量引向合作共赢的党内政治目标。endprint

第四,共识民主思想: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目的解读。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分化,多数民主思想的竞争性、排他性、对抗性的政治缺陷和弊病日趋明显。在此背景下,以包容性、妥协性和协商性为政治特征的共识民主思想越来越适应多元分化社会进行政治整合的时代要求。它“以在政治社会的各种势力之间维持和扩大‘共识为重点运作政治”。〔19〕所以,利普哈特也将之称为“谈判式民主”。〔20〕它主张多元主体参与权力分享,使对立或冲突各方通过相关民主制度和程序达成妥协和共识,形成更具宽容度和温和性的公共政策,实现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稳定。据此,国内有学者就认为:“共识民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可以借鉴共识民主模式中的一些合理因素。”〔21〕

具体到参政党理论建设,追求更大的理性共识和更稳定有序的政党组织生活是它的重要目的。而对共识民主思想的学习和借鉴,则有助于上述政治目的的实现。一方面,以追求共识为政治运作目的的共识民主思想,有助于参政党理论建立在更为广泛的民主参与和更为坚实的理性共识基础上。参政党内部多元主体,都能在相关公共平台上对党的理论建设进行平等的理性探讨,通过理性交融形成基础更为广泛的理性共识;以此共识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参政党理论,具有更高的政治科学性和党内认同度。另一方面,以包容、妥协和协商为特征的共识民主思想将有助于形成具有相关民主特质的参政党思想理论。它既能包容各方,又能以党内民主程序规范各方的民主参与,形成充满理性张力而又具内聚力的参政党理论。

(二)国内理论资源的整合

中国特色的参政党理论,虽可借鉴外国思想,但它本质上是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活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孵化的理论成果。所以,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核,是对国内相关思想理论资源的高效整合和民主提炼。

1.依宪参政: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政治指导

追求和实现民主政治,〔22〕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政治目标之一。新中国诞生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宪法问题和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的总结”。〔23〕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思想,一方面就是要在政治生活中将宪法确定为最高的政治权威。“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4〕另一方面,它就是要以人民权利来限制约束和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明确国家权力之间的分野和制衡,以最终保护人民权利和权力获得切实的政治实现。

参政党的理论建设,要自觉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宪参政思想的政治指导,必须在宪法精神和原则的指导下展开。首先,理论建设要以宪法追求的政治目标为参政党的最高政治追求。宪法规定:中国人民奋斗的政治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25〕它应该成为所有参政党共同的政治理想。其次,理论建设要以宪法的根本价值原则为主要政治原则指导。宪法倡导的民主、共和、团结、进步等应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核心精神和原则。最后,理论建设要以宪法规定的核心任务为主要内容。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6〕这就决定了参政党理论建设要以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为思考对象,积极研究参政党在这些重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和功能。总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部分的参政党,其理论建设必须在宪法的政治指导和宏观规范下具体展开,进而使之成为宪法的模范遵守者和坚定践行者。

2.矛盾学说: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哲学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看来,在任何时候任何事物都处于一个矛盾体系之中。毛泽东就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27〕唯物辩证法要求直面事物中存在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这种思想则构成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哲学基础。首先,它要求参政党直面自身存在的重大思想和理论缺陷,自觉意识到理论建设对于政党建设的重要引导作用,增强理论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它要求参政党以自身和社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在上述自觉意识基础上,参政党一方面要辩证分析自我,抓住参政党内部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展开理性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提炼党内建设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参政党要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围绕它们展开特定党派视角的理性思考,形成具有某种理论特质和思想价值作用的系统观点。最后,它有助于参政党形成一整套解决相关矛盾和问题的思想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促进理论创新由可能变成现实。由此可见,以矛盾学说作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哲学基础,不仅有助于增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自觉性,而且有助于参政党找到理论建设的视角,形成一系列理论建设的科学方法。

3.人民民主思想: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思想根源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本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8〕人民可以通过不同组织形式、途径和方法享有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29〕参政党,是人民群体在不同的政治层面实现内部民主自治和外部民主参政议政的重要政治组织,是人民民主在微观政治领域中的组织化贯彻。所以,人民民主思想构成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思想根源。它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参政党的理论建设。首先,民主成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核心政治理念。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灵魂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民主,保障相关社会群体的民主权利,使他们过上真实有效的民主生活。其次,理论创新中的党内民主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政治特征。参政党是精英式的干部型政党,内部成员具有较高的民主政治素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参政党理论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即理论创新中的党内民主,是参政党理论充满活力的重要保障。最后,多维民主路径探索是参政党理论建设重要的内容。“在中国,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票决民主)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30〕所以,探索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及其它们之间的政治互动在参政党内的多维政治实现,也就成为参政党内部民主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endprint

4.党际民主思想: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功能分析

党际民主思想,是指民主国家中各个政党在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就重大政治问题或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进行平等地协商沟通,力求凝聚更大政治共识过程中形成的民主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更是形成了丰富的党际民主思想。新中国的奠基者毛泽东就一再强调:“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31〕所以,执政党“一定要学会打开大门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方法”,“一定要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32〕不仅如此,而且在管理国家的过程中,“好的事情都应该欢迎,不管行之何方,出之何党”。〔33〕党际民主思想在参政党理论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渗透,就表现为参政党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对人事参与分享政权、政协平台公共议政、其他渠道民主监督等体现党际民主的活动方式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种理性思考的系统集成,就既是对过去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功能政治实践经验的一般概括,进而形成参政党系统的党际民主思想;它又是对更好开展党际民主活动的科学指导。

5.党内民主思想:参政党理论建设的路径方法

民主政治中,任何政党都应以党内民主为党的生命力源泉。党内民主思想,是指一个政党在调动普通党员参与党务公共生活、创新党内民主形式和提升党内民主水平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思想。对于以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爱国者为基础的参政党而言,“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34〕可见,党内民主思想一方面主张正确对待党内工作中的争论。“工作中的争论总是有的,它并不是坏事,而是工作前进过程中必然不断发生的”,但“只要大家都提倡服从真理的精神,任何争论都可以有合理的结论”。〔35〕另一方面,它主张以党员的普遍积极参与,平等理性的民主对话消融思想分歧,汇集思想共识,为参政党理论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党内民主思想,为参政党以端正的政治态度、丰富的民主方法展开理论建设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借鉴。

6.统一战线思想: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组织导向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凝练了统一战线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核心,是在多元力量并存的政治背景下,执政党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大范围的政治团结,推动各个时期主要建设任务的全面实现。所以,邓小平强调统一战线就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36〕参政党,是统一战线和统战组织的重要工作对象。统一战线思想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发挥着实实在在的政治导向作用。在思想导向方面,它要求参政党在理论上将自我建设成为一支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自觉主动地围绕不同时期国家的重大任务进行理论建设,团结所属社会功能界别群体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在组织导向方面,它要求参政党通过内部的组织理论建设和政治实践,将自我打造成为内部高度民主外部积极有为的参政组织力量。总之,统一战线思想,将分散的参政党从思想、组织和行为上都汇集到一个高尚的政治目标上来——即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对分散的参政党力量进行组织化的有序思想引导。所以,统一战线思想对参政党力量的思想整合好坏,直接影响到不同时期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对此,长期从事统战工作的周恩来就认为:“凡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就胜利,反之,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遭受挫折。这是一条用沉重代价换来的历史经验。”〔37〕

7.多党合作思想: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政治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运作过程中形成了多党合作的政治思想。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政治合作,源于对共同利益的追求。因为“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了”。〔38〕与此同时,多党合作还源于任何政党都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不论中共也好,其他政党也好,错误总是免不了的”。〔39〕为了尽量消除错误,推进政治任务的实现,各个政党都需要其他政党的政治建议、民主监督和政治合作。多党合作思想对参政党理论的渗透,将在三个方面促进参政党的理论建设。首先,参政党要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形成共识性的政治目标,并通过理论建设将该政治目标内化在参政党的指导思想中。这将构筑参政党与执政党进行合作的政治共识基础——即具有共同的政治追求。其次,参政党要对执政党释放出来的合作空间进行理性的思考,探索合作方式和合作技巧,将政治合作由思想变成现实,进而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最后,参政党要促进整个政治社会形成一个宽容的政治思想氛围。政治宽容,需要执政党和参政党都要有较高的民主觉悟和理性自觉。主体理性有限和多元意见并存,是民主社会的常态。所以,毛泽东强调:“人总是要犯错误的。”〔40〕刘少奇则认为:“我们的一切国家机关中,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总是有的。”〔41〕而这种错误或缺点,是前进中出现的人民内部问题,具有非对抗性,不仅“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42〕而且即使暂时不能解决,也能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实现有政治尊严的和谐并存。

结束语

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与西方在野党理论建设比较研究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理论建设厘清了政治行为边界,不是要建设一个体制内以上台执政为目标的反对党,而是要建设一个体制内以政权分享和政治合作为目标的参政党。在与中国执政党理论建设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理论建设明确了政治定位和政治使命,就是在总结理论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界别群体为基础进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党理论探索。相关政党理论探索,将在借鉴国外理论资源和整合国内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展开,以最终建设一个既具民族特色又有世界文明意涵的参政党理论。endprint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N〕.人民日报,1989-12-30.

〔2〕习近平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3-02-18.

〔3〕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76.

〔4〕梁琴,钟镇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16.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6〕〔7〕〔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274,490.

〔8〕杨爱珍,等.考量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三大维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

〔9〕〔10〕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5,286.

〔11〕〔12〕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39.

〔13〕〔17〕王洪树.协商合作视野下的民主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20.

〔14〕〔18〕 〔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3,263-265.

〔15〕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

〔16〕谈火生.审议民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8.

〔19〕 〔日〕山口定.政治体制〔M〕.韩铁英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185.

〔20〕〔美〕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21〕陈炳辉.多数民主与共识民主——利普哈特的民主理论〔J〕,江淮论坛,2012,(1).

〔2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2,738.

〔23〕〔41〕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3-134,159.

〔24〕〔25〕〔26〕〔28〕全国人大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5,3,4,4.

〔27〕〔34〕〔40〕〔4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209,330,213-214.

〔2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30〕虞崇胜.人民政协:中国式共识民主的最好实现形式〔J〕.理论研究,2010(4).

〔31〕〔3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810.

〔33〕〔39〕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3,153.

〔35〕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44.

〔36〕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9.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40.endprint

猜你喜欢
参政党民主理论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尼日利亚 民主日
盛满理论
建构科学合理的政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创新思路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