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天然万古新

2015-02-11 10:36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5年46期
关键词:明喻空明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以真情实感为依托,用洗练的语言,新颖的比喻,深刻的反问,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的境界。

【妙语品味】

1.语言洗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文章起笔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精练简洁,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1

2.比喻新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显然化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不过,作者不是用普通的明喻,而是先不出现喻体一月光,写人们的错觉,用“庭下如积水空明”这个隐喻先声夺人。接着进一步写水中的藻、荇,它们参差错落,互相交接。这样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院子里怎么会有“空明”的“积水”呢?又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天空中的月亮,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空明的积水是一泻千里的月色,水中的藻、荇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这样运用比喻修辞别出心裁,自然让入耳目一新。

3.反问深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临照?哪里没有竹枝与柏影?作者连用两个否定的反问句式,将冬夜寻友出游欣赏月夜美景的情致推展开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吾两人”是“闲人”,那别人便都是忙人。正是这“闲人”一词道出作者的身世与处境。寥寥数语,却把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作者此时种种微妙复杂的心境深刻地刻画了出来。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陵使至汝州

[唐]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間,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这首纪行诗是王建一次出差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今河南临汝县)时写的。整首诗寓情于景,洗练明快。试对“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两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

水仙子 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

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

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饮涧,

玉龙下山,

晴雪飞滩。

这首小令写的瀑布能如此生动形象,原因之一是运用比喻修辞写瀑布之壮观,比喻艺术极为高超。“___”“___”“___”是借喻,“___”“___”“___”是明喻。多角度、多层面的比喻,既描画出瀑布的动态,也写出它的静态,还写出它的色相。更为难得的是写出它流走飞动的神韵。由于多种比喻效果的产生,虽然曲中不见“瀑布”二字,但瀑布的奇观韵味却极为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下面对“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元·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先为全曲奠定怀古伤今、悲哀深沉的感情基调。

B,“鹧鸪啼处”,从听觉上渲染凄清的气氛。“东风草绿,残照花开”,反衬出物是而人非、物盛而人衰的悲痛。

C,“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是作者情感蓄积之后的爆发,其意境也从苍茫悲凉转向幽深痛楚,成为全曲感情的最高点。

D,曲子以反问作结,意味无穷。“当时明月”,将眼前之景与历史事迹再次巧妙地关联起来,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何处飞来”,问得颇为无理,却得无理之妙——诗人或许在幽怨、伤心之际,明月更惹烦忧;或许在深思、失落之后,明月成为警示。

4,请将下面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并作简要赏析。

西藏美在哪里?这是一百个人会得出一百种答案的问题。布达拉宫的千盏佛灯美,造山运动喷涌起的珠穆朗玛峰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美,被誉为天上绿宝石的纳木错湖美……归根结底,最美的还是创造了美的西藏各族人民。只要你走近那些穿着氆氇袍、蹬着长筒靴、挎着镶有绿松石藏刀的藏胞,你就会得到许多故事,明白许多事情,获得许多营养!

——王宗仁《大美西藏》

猜你喜欢
明喻空明闲人
在水边
江岚诗词二首
月夜里的“遇见”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闲人
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