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底松”的审美和文化意蕴

2015-02-12 03:16
阅江学刊 2015年1期

王 颖

(安徽建筑大学,合肥 230601)



“涧底松”的审美和文化意蕴

王颖

(安徽建筑大学,合肥 230601)

摘要:左思《咏史》其二首创涧底松意象,以典型的形象、浓缩的笔墨概括出西晋门阀制度下寒士的境遇及其不平与抗争,涧底松成为才秀人微者的象征。涧底松意象由贞刚到超逸,由愤世到乐观,而且被比拟为寒门俊才、蛰伏之士、迁客逐臣和烈女贞妇等,人格拟喻的变化,使象征意义更如鲜明独特,并不断丰富和深化。

关键词:涧底松;道德品格;情感内蕴;人格拟喻

涧底松是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意蕴。涧底松不只是才秀人微者的象征,它处幽绝尘、淡定从容似隐者高人;风雨沉沦、穷且弥坚似迁客逐臣;岁寒不改、贞心有节似义士烈妇。梳理涧底松意象的创作历程,推究涧底松意象生成发展的原因,对于全面认识涧底松意象的内涵,深刻理解时代文化特点和创作主体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涧底松意象的形成

涧底松意象最早出现在晋左思《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诗以“涧底松”与“山上苗”比兴现实人生。“涧底松”郁郁苍苍、枝繁叶茂,虽身长百尺却所托非所,徒具良材美质、清韵雅操而无人得知,更被“山上苗”以“径寸”之茎“荫”之蔽之。“地势使之然”一语双关,在物指所处的地理位置,这是造成自然界中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在人指门第出身,即承自祖先的血统,是当时的门阀制度荐取人才的关键。诗人借涧底松感遇咏怀,抒写才高位卑、不为世用的悲慨和对不平等现实的抗争。涧底松郁郁苍苍的生长态势,百尺凌云的气势力量,卑而不屈的顽强意志,无不折射出主体精神的光芒。诗中的涧底松意象有着丰富的包孕性和鲜明的指涉作用,即使有关涧底松的物色刻画和外部描绘也对应着抽象的情愫与哲理,从而使形象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左思以一己之体验,创造出涧底松意象,以典型的形象、浓缩的笔墨高度概括出西晋门阀制度下寒士的境遇地位及其不平与抗争。涧底松意象出自左思之手而非同时代的其他人,这与左思个人的状况有关。左思文才出众,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他对自身才华也充满自信,渴望能够有所作为。然而,理想与现实却相差甚远。左思生活的西晋社会,正是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时代,门第家世成为选取人才的关键。左思出身寒微,“貌寝,口讷”,*房玄龄等合著:《晋书》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76页。不擅交游,仕途很不得意。寒族的家庭背景、生理上的缺陷与他对自身才华的自恃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他带来很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形成其强烈的自尊心。面对社会压力,左思并没有沮丧自怜,而是表现出与现实相对抗的姿态。社会贵贱等级的品评体系在他眼里不屑一顾,他心中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咏史》其六,李善等注:《文选》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88页。他心中真正倾慕的是鲁仲连、段干木那样“功成耻受赏”的高义之士,*左思:《咏史》其三,李善等注:《文选》卷21,第387页。是高渐离、荆轲那样轻生死、重然诺的英雄豪杰。这种人生态度表明,人的贵贱尊卑的社会地位是由他人和社会决定的,但人的尊严是由自己来决定的。跻身上流社会,将相王侯的富贵荣华并不代表个人价值的实现,凭借自身的才智排解急难、解决纷争、成就高名,不受势位羁累,追求心灵自由,这才是左思渴望的理想人生。《咏史》其二可以说是左思代表天下寒士向不合理的社会发出的抗议书,其中涧底松意象的创造正是其以精神的自我提升,作出个性化反抗的成果。

涧底松意象之所以会在西晋时产生,西晋时的政治制度、用人标准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西晋社会正是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时代,出身门第,即承自“冢中先骨”的血统,成为门阀制度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士族子弟通过中正制入仕,可成为世代相传的贵胄,寒门庶族几乎失去入仕的机会,士族和庶族之间的对立和不平等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社会矛盾。左思《咏史》其二以有意味的比兴、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这种不平等现象及其根源所在,以文学的手段反映了西晋时期的社会现实。

左思《咏史》其二首创借咏史以咏怀之路,为后世诗人提供了效法的范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其“创成一体,垂式千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11,清乾隆十三年刊本。此诗取得这一成就的关键在于涧底松意象的创造。左思通过涧底松意象,连接起历史与现实,诗中的涧底松意象内涵丰富,既用以比喻屈居下位的前朝俊才,也用来隐喻诗人自己,是左思融合历史感怀、个人境遇、才能自诩、胸怀性情而生成的形象,成为才秀人微者的象征。

二、涧底松意象的发展

涧底松是诗人借以感遇咏怀的物象,其中寓托着才高位卑、不为世用的悲慨和对不平等现实的抗争。而这种不平等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广泛存在的现象,由此引发后人强烈的共鸣。左思之后,吟咏涧底松的作品不断出现,涧底松意象无论是在比德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的内容和格调,成为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一)比德:由贞刚到超逸

涧底松意象在发展前期主要是以坚贞刚劲的形象出现的。首先,文人一再强化涧底松不畏霜雪、劲挺郁茂的特征,这也是松的传统美德。唐王勃《涧底寒松赋》言其“磊落殊状,森梢峻节,紫叶吟风,苍条振雪”,*王勃:《王子安集》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页。唐阙名《幽松赋》中“孤山曲涧之幽松”,也是“雅操也昂藏,可以振雪凌霜。向日贞心擢,临风足气扬”。*陈元龙编:《历代赋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474页。对于涧底松来说,风雨霜雪不再是肆虐狂暴之物,反而助其声威,添其意气,更能显示出高于其他草木之处。其次,清高不俗、孤傲不群也是涧底松贞刚品性的一个方面。涧底松虽出身卑微,却并不自轻自贱,如唐刘希夷《孤松篇》中描写的那株孤直自尊的南涧松:“青青好颜色,落落任孤直。群树遥相望,众草不敢逼。灵龟卜真隐,仙鸟宜栖息。耻受秦帝封,愿言唐侯食。”唐徐夤将大夫松与涧底松对比后云:“五树旌封许岁寒,挽柯攀叶也无端。争如涧底凌霜节,不受秦王号此官。”①毙焘:《大夫松》,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11,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671页。

其三,自强不息、穷且弥坚是涧底松贞刚品性的核心价值。这就是身处卑贱之地、沉沦之境,而“挺操弥贞”;“虽厄岩峦之下”、饱尝压抑之苦,却终成大材。唐徐夤《涧底松赋》所称扬正是这样一种高格:“碧涧千仞,青松几年。岂天生之有异,盖地势以居偏。挺操弥贞,虽厄岩峦之下,抡材倘鉴,合居樗栎之前。”这种刚强、自信也是贯穿于涧底松意象整个发展过程之中的,至清代叶方蔼《万柳堂即事》依然云:“涧底贞松郁千尺,为经霜雪更菁葱。”

涧底松意象发展到宋代,在比德这一意义上明显获得了新的因素,文士常用之寄托超旷淡泊之志与恬静优雅之趣。黄庭坚笔下的涧底松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特点,《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其九:“松柏生涧壑,坐阅草木秋。金石在波中,仰看万物流。肮脏自肮脏,伊优自伊优。但观百岁后,传者非公侯。”涧底松仿佛一位阅世老人,几经寒暑、仰观万物,体会到盛衰之无常,穷通之有定,自然多了一些淡然和通达,不再执着人生的荣辱得失,其自我超越的内在精神,颇得道家之三昧。又如《四月戊申赋盐万岁山中仰怀外舅谢师厚》:“长松卧涧底,桴溜多裂璺。未须论才难,世人无此韵。禅悦称性深,语端入理近。涣若开春冰,超然听年运”,以涧底松为喻,称扬外舅谢师厚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诗中的涧松禅悦深性、超然听命,颇具佛家超逸之风神。《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诗则以“涧松无心古须鬣,天球不琢中粹温”,颠覆了涧底松先前贞心有节的传统寓意,打造出超然自若、淡定从容的新形象。此外,像陆游的《涧松》曰:“涧松郁郁何劳叹,却是人间奈废兴。”吕本中《赠谢无逸》曰:“桃李一笑随春风,百年涧底终自若。”着重体认的都是涧底松超尘越俗、萧散闲逸之风神。

宋人对涧底松意象这一层面的开拓,在元明清文学中得到了延续。如元程文海《送扎法经历赴山西幕》曰:“寂寂涧底松,苍然岁寒中。朂哉君子心,庶用存始终。”涧底松不随时变、岁寒常青象征着君子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明陶安《涧底松》将涧底松清逸出尘的一面表达得更为充分:“涧底松,安可贱,地位虽卑独无怨。不愿用于汉家未央宫,不愿用于唐室含元殿,久无帝舜作岩廊,甘分沉沦羞贾衒。自从长养数百年,绝彼斤斧全吾天。未央含元虽壮丽,回首瓦砾凄寒烟。君不见,牺尊青黄木之灾,至宝不琢真奇哉。”诗中的涧底松虽卑无怨,安分随时,注重养生,不求材用。其中“牺尊”一典,出自《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樽,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樽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②王先谦注:《庄子集解》卷3,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73页。百年之木被锯为两断,一段刻成牺樽,另一段被扔在沟里,两段木头虽有尊卑美丑之别,但同样都失去了本性。意思是说,即使最为尊崇的材用也是对木之自然天性的扼杀,借对涧底松意象的描写表达了独特的人生观和对儒家传统用世观念的消解。

总之,涧底松继承发展了有关松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仔细体味这一形象,可以感受到其中有一种精神气格在起着主导作用:以刚强反抗压迫,用超逸应对沉沦,这就是古人由涧底松的生存状态中体味出的人生哲学。

(二)情感:由愤世到乐观

在情感方面,涧底松意象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前期文人主要借助涧底松意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表达抑郁委屈之意。从晋左思《咏史》其二中“郁郁涧底松”始,初唐王勃《涧底寒松赋》感叹“托非其所”,刘希夷《孤松篇》“吁嗟深涧底,弃捐广厦材”,刘得仁《赋得听松声》“不知深涧底,萧瑟有谁听”,刻画的都是郁郁不得志的涧底松,从这些嗟叹声中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愤激不平之气。

涧底松所蕴含的情感倾向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和文人心态的变化慢慢地发生着转变,唐人笔下的涧底松幽怨愤慨渐少,乐观昂扬居上。如徐夤《松》曰:“涧底青松不染尘,未逢良匠竟难分。龙盘劲节岩前见,鹤唳翠梢天上闻。大厦可营谁择木,女萝相附欲凌云。皇王自有增封日,修竹徒劳号此君。”流露出的是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对清明社会的期待。李白《送杨少府赴选》:“山苗落涧底,幽松出高岑。”柳宗元《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曰:“青松遗涧底,擢莳兹庭中。”阙名《幽松赋》云:“代何材而不用,材何代而不生。”*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145,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672页。诗意中都洋溢着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体现出大唐帝国惠及万物、泽被苍生的的胸怀气魄。在宋人笔端,涧底松意象更翻出一层新意,达观与超脱成为情感的基调。如范仲淹《睢阳学舍书怀》云:“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陆游《纵笔》云:“老松涧底虽终弃,霜雪元知不解侵。”黄大受说得更好:“松柏生涧底,岁久还干霄。禀质自不同,托身奚必髙。”*黄大受:《偶成》其二,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303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6088页。都是自出心裁,道出前人未道语。

三、涧底松意象的人格拟喻

涧底松的象征意义鲜明独特,在意象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被比拟为寒门俊才、蛰伏之士、迁客逐臣和烈女贞妇四类。人格拟喻的变化,带来了象征意义的逐步丰富和深化。

(一)寒门俊才

左思在《咏史》其二中结合自身遭际,创造出“郁郁涧底松”形象,以比拟才秀人微的寒俊之士。这一象征意义以后一直相沿不衰,成为涧底松意象最基本的人格寓意。涧底松“生在涧底寒且卑”*白居易:《涧底松》,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8页。的处境,“冒霜停雪,苍然百丈,虽髙柯峻颖,不能逾其岸”的命运都与沉沦下层的寒门俊才有共通之处。文人在表现涧底松的这一象征意义时,开始多是自我比况,后转而拟喻他人。如唐王勃《涧底寒松赋》中那“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的涧底松明显有自我写照的意味。又如唐李山甫《遣怀》:“长松埋涧底,郁郁未出原。孤云飞陇首,髙洁不可攀。古道贵拙直,时事不足言。”既以“遣怀“为题,诗中那深埋涧底、落落寡合的松树多少也有诗人自己的影子。唐郑谷《叙事感恩上狄右丞》:“顾念梁间燕。深怜涧底松”,以涧底松自喻,感激狄右丞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以上言涧底松可谓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30页。

更多的是从旁观的角度来描写涧底松。在唐代文人中,白居易是对涧底松倾注较多感情的一位诗人,听松时言:“松声疑涧底”,栽松时曰:“苍然涧底色”,《赠卖松者》亦云:“一束苍苍色,知从涧底来。”一念系及,闻声见色,皆有所感。其《涧底松》(念寒儁也)、《续古诗十首》其四、《悲哉行》皆以涧底松为主题,白氏以以旁观者的身份,饱含同情的笔调写下“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的诗句,*白居易:《续古诗十首》其四,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卷2,第19页。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至于“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谕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白居易:《涧底松》,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卷4,第48页。将笔锋直指现实,批判贤愚倒置的社会秩序。宋洪迈批评白居易《续古》其四“语意皆出太冲,然其含蓄顿挫,则不逮也。”*洪迈著,鲁同群、刘宏起点校:《容斋续笔》,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第260页。指出白诗过于浅切直白,无含蓄之美,其实,这正是白居易批评现实之作的特色。又如宋王禹偁《感兴》即景兴感:

吾尝入深山,溪谷寒且冱。杉桧颇凌云,岁月自朽蠧。般输日不见,何由用斤斧。东山大夫松,中岳金鸡树。秦政本独夫,则天乃淫妪。名号被常材,所幸因一顾。为木岂有命,偶然生要路。谁取涧底松,上作明堂柱。

大夫松和金鸡树本木中常材,因生于要路而得君王一顾,从此名扬天下。涧底松具凌云之材,却因生于深山溪谷之中而无人得知,只能随岁月流逝而日渐朽蠹。此情此景,不由得让诗人想起与涧底松命运相似的下层文人,由此兴发感叹:“谁取涧底松,上作明堂柱。”表达了对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合理的思考。这类诗歌都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抒写对寒俊之士的怜悯与劝诫,可谓是“将自身站在旁边”。*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第930页。

(二)迁客逐臣

松乃栋梁之材,却被弃置荒僻偏远之地,埋没于深涧幽谷之中。“寒山夜月明,山冷气清清”,*刘希夷:《孤松篇》,《全唐诗》卷82,第407页。“亭亭涧底松,干凌雪霜孤。既无鸾凤翔,鸟雀来喧呼”,*傅察:《次韵杜无逸西园独坐九绝句》其五,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1727,第19477页。这孤独、凄清、冷落的形象与迁客逐臣流落异地时失意、孤寂的境遇多么相似。涧底松虽隐沦不遇,依然直节青青,不染纤尘,正如贬逐之臣即使不被理解、处在困境中,也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唐权德舆在从舅被免职后,作《寄侍御从舅初免职归东山》,对其进行宽慰:

靡靡南轩蕙,迎风转芬滋。落落幽涧松,百尺无附枝。世物自多故,达人心不羁。偶陈幕中画,未负林间期。感恩从慰荐,循性难絷维。野鹤无俗质,孤云多异姿。清泠松露泫,照灼岩花迟。终当税尘驾,来就东山嬉。

诗以幽涧松比喻从舅,涧松身长百尺,直立无附,自甘幽独,落落寡合,虽然材不得用,却能全真保性,免受世俗羁累。勉励从舅开阔心胸,安享闲逸,怡养身心。宋黄庭坚《古诗二首上苏子瞻》是写给贬谪中的好友苏轼的,其二曰: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人言可医国,可用太早计。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以涧松比喻东坡,虽然暂时沉沦,总有出世之日,其时必又重当大任,威名远播。目前既然材不得用,那就修心治性,养根固本,不必为一时的失意而烦恼。以上都以幽壑涧松比方迁谪之臣,他们大材堪任栋梁,正直反致沦落,与涧底松正可引为同类。

(三)蛰伏之士

涧底松置身荒僻、偃蹇蛰伏,虽遗世独立、藏朴守拙,但并未泯灭用世之心,犹如蛰伏之士随时准备待时而出,一展雄才。涧底松不受秦封之“清”,幽居涧底之“逸”,正与蛰伏之士的志趣相合。唐徐夤《涧底松赋》曰:“三公之梦犹阻,岂万乘之封尚遥,何殊孔明之先主未迎,空怀良策;吕望之文王非猎,不到终朝。”*徐夤:《钓矶文集》卷2,载道楼重刊本,第40页。直接以未遇明主的孔明和吕望为喻,隐则为高人,用则是贤相。《寄华山司空侍郎二首》是徐夤写给隐居华山的司空图的,诗曰:

金阙争权竞献功,独逃征诏卧三峰。鸡群未必容同鹤,蛛网何由捕得龙。清论尽应书国史,静筹皆可息边烽。风霜落满千株木,不近青青涧底松。

将司空图比喻为涧底松,一是称扬其不慕权势富贵,追求山林野逸,犹如涧底松一般超尘越俗;一是赞扬其具备安邦治国之才,像松一样,乃栋梁之选。元侯克中《秋夜》一诗比喻犹为新颖:“山头有苗高且崇,下荫涧底百尺松。良才偶处荆棘丛,岁寒岂与蒿莱同。我知富贵皆王公,谁云草泽无英雄。”将涧底松喻为“草泽英雄”,虽然平时默默无闻,上有山苗相荫,下与荆棘共处,但待到岁寒之日,草木枯凋,涧底松却郁茂青葱,傲视自然万物,关键之时方显英雄本色。

(四)烈女贞妇

岁寒、劲节是松最基本的比德寓意,元谢宗可《松枝火》将这一比德推崇到了极致:“余烬尚留霜后节,死灰难灭岁寒心。有时焰气随风转,犹是苍龙涧底吟”,即使枝干化为灰烬,也不能泯灭其气节操守,这份岁寒贞心与节烈贞妇差可堪比。元陈旅《韩节妇诗》以“宁为涧底松,不作道旁树。道旁众所怜,涧底人不顾”称扬节妇刘氏盛年独守之操。明谢肃《朱娥咏》描写一位“临难愿代母”的少女朱娥,以“稚松生涧底,已擢凌寒姿”来誉其孝义之风。明孙一元《题许氏夫妇节义》赞扬守节至老的许氏妇“白发映青裙,投老志愈烈。磊磊涧底松,凛凛岩上雪”。这一类型的人格拟喻与“涧底”毫无干系,纯粹是着眼于两者品德的相似。

总之,涧底松拟象的发展体现了由外部条件、境遇的相似向内在操守、品格关注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对涧底松认识、评价的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渠红岩〕

·审美文化研究(植物审美专辑)·

Aesthetic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Pine at the Gully Bottom

WANG Ying

(AnhuiArchitecture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ZUO Si created imagery of pine at the gully bottom with typical image and concentrated words summarizing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poor scholar in Western Jin Dynasty family system. Later on, imagery of pine at the gully bottom got some new content and style in its development. The pine at gully bottom got symbolic significance which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been likened to poor talent, dormant scholar bureaucrat, the banished minister and virtuous woman, being a literary image and cultural symbols with strong personality and multiple meaning.

Key words:pine at the gully bottom; moral character; emotional implication; personality metaphor

作者简介:王颖,女,博士,安徽建筑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107);安徽建筑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2012)

收稿日期:2014-10-23

中图分类号:I206.2; G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5)01-01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