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世界体系进程中的改革开放和“南巡讲话”

2015-02-12 08:31李优坤
延边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人大国改革开放

【摘 要】历史证明,开放的心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强大的重要基础。近现代史证明,打破“天朝大国”的迷梦,积极融入世界是中华复兴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打破了国人的大国迷梦和守旧心态,打开了中国融入世界的阀门。“南巡讲话”则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让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不可逆转,让中华复兴的进程更加顺利。同时,改革开放决策和“南巡讲话”由于推动了中国这个大国和世界体系的良性互动而在体系层面具有了重要意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352(2015)04—0010—04

【收稿日期】2015-05-25

【作者简介】李优坤(1973—),男,河南宜阳人,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外交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中期成果,基金编号为12BGJ003;重庆三峡学院人才资助项目“邓小平国际思想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中国是在“中国的世界”迷梦中,逐渐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中国”的,并在此基础上主动融入世界体系之中。改革开放决策和“南巡讲话”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体系的演进,都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证明,开放的心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强大的重要基础

世界历史本就是散居五洲四海的各种文明,以加速度不断融合的过程。不管是欢迎还是反对,痛恨还是喜欢,都无法改变这种趋势。所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拦”即此意涵。从中国历史发展也可以看出,从夏、商、周,直到秦汉,中国这个不断壮大的国度本身就是在各种民族不断融合和交汇中形成的。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哪个朝代,哪个统治者能有开放的博大胸怀,就能长治久盛。

汉武大帝凿通西域,不仅带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也带来了大汉王朝与周边,乃至世界,较为密切的交流,更带来了大汉帝国无与伦比的数百年强盛。甘英到达对古代来说绝对是天文距离的“大秦”(即罗马帝国)。这对于从汉武大帝开始,周边民族终数百年之久,不能对汉民族构成根本性威胁非常重要。唐太宗李世民以惊人的胆魄,任用各种少数民族,甚至日本和朝鲜人为官,更是为大唐帝国数百年的长治久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国人很早就有的、世界少有的“中国的世界”历史观——也即认为世界是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的历史观,开始逐渐阻碍中国和世界融合的脚步。商周时期,国人就认为,宇宙是规范而有序的。天与地相对,而天与地又由对称和谐的中央和地方构成。中央的地位高于地方,四方必定环绕于中央。古代的国人很早就相信,占据中心就可以控制四方,成为天地宇宙的中心。 [1]而中国就是这种天地宇宙的中心。汉唐的强大更加重了国人的这种自信。

唐代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权开始,以一种封闭的心态,来应对周边少数民族日益加大的威胁,并维持对周边弱小政权的文化和心理优势。宋代开始,中国甚至不允许知识的向外传播。但就在此时,世界文明融合的进程开始加快,遥远的阿拉伯,甚至西方国家都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逐渐来到中国身边。但中国,不管是汉族为主体的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掌控中原,却无一例外地运用封闭手段,禁止文化传播,阻止中外交流。以至于到了明清,“闭关锁国”开始成为基本国策,国家开始在封闭中“安享”自造的“天朝大国”迷梦。但宋朝国防的不堪一击,明朝“倭寇”的泛滥和葡萄牙、荷兰的开始骚扰,清初俄罗斯开始在北方的虎视眈眈,都说明外来危机在大国迷梦中开始“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近现代史证明,打破“天朝大国”的迷梦,积极融入世界,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出路

“天朝大国”的迷梦,不能阻止世界范围日益加快的融合步伐。以殖民大航海为标志,西方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带来的先进民主体制和市场经济,用科技革命带来的枪炮和廉价工业品,迅速地打开了一切古老民族守旧的“万里长城”。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有多少不道德的举动,我们不得不承认,是“万恶”的西方把资本主义这种崭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带到了世界,开始了世界范围的各民族大融合和交流。

庞大的、守旧的中国封建王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懵懂无知中被强行拉进了世界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之中。而且是一下子被拖到了国际体系的最低端,没有人能帮你,也没有人愿意帮你,一切只能靠自己。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外交就试图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但成效了了。中华民族只能在自我的反思中,在艰难的探索中,自己爬起来,往上走。这就是大家所说的“艰苦卓绝的民族复兴之路”。

但是要想让拥有长达数千年大国梦,拥有近千年封闭、守旧史的中国认识到自身的封闭和不足是极其困难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惨痛的失败并未带来国人的反省。零星的、微弱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随着《海国图志》的被遗弃而被很快断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彻底失败,仅仅迫使国人承认了西方武器的先进,“中体西用”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直到被昔日的小学生——日本打得体无完肤,才使得国人不得不承认,西方不仅仅是军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比中国先进。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长期屈辱的情况下,被迫开始了和西方各方面的交流,和世界的融合。维新、革命、“新文化”…都是这一屈辱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接受世界先进文明的产物。

历史雄辩地证明,与世界的学习和交流,开启了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阀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学习西方和爱国为主题,开始了中华民族从国际体系低端向上奋起的过程。即使在积贫积弱的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有各种因素作用,但中国能够位列“四大国”之一,本身就说明中国开始再一次在世界秩序的构建中处于重要地位。

但封闭、守旧的惯性,仍不时折磨着古老的中国。必须强调的是,即使在“甲午战争”后,真正承认中国比西方落后也仅仅是国人中的少数。“甲午战争”直到“辛亥革命”后,介绍和学习西方的人物几乎是屈指可数。甚至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提倡学习世界的先进分子也是在同庞大的守旧势力作“天人交锋”般地斗争。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试图通过仅限于对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学习,通过充分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不与西方交往的情况下,在不长的时期内克服与西方并不太大的差距(自认的)。“大跃进”及对“自力更生”的过分强调,无一不反映出中国对于西方差距的极端不相信,以及大国的自尊。而“文化大革命”则是“在一个想像中的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为起点的世界革命中,中国人似乎重温了那种中国是‘世界中心’的旧梦”。 [2]这些无不反映出国人无时不在的“大国迷梦”和封闭本能。

三、改革开放打破了国人的“大国迷梦”和守旧心态,打开了当代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阀门

改革开放首先打破了国人长久拥有的“天朝大国”迷梦。从改革开放启动之初,邓小平就反复向国人强调,中国是大国,仅仅是因为“人多,土地面积大”而已。“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比较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00美元”才更重要。邓小平还力图使所有国人明白“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最主要的” [3],这些话语对于长期沉迷与“天朝大国”迷梦的国人来说绝对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以这种振聋发聩的声音,邓小平赋予了改革开放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邓小平反复告诫国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3]并认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 [3],“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3]。邓小平以这种方式开始唤醒早已习惯于“闭关锁国”的国人。

邓小平还提醒国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4]以这种方式,邓小平逐渐消除国人心目中残留的大国自尊,消除这些对改革开放的阻挠。

邓小平的对内改革也启动了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内部准备工作,此即改革是“开放政策的继续和发展”的意涵。早在70年代末期,邓小平就敏锐的觉察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搞活经济为目的,邓小平开始探索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融入市场经济成分。从“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国在不自觉中开始和世界体系中的市场经济相衔接。同时,围绕着经济搞活,党中央也开始启动政治体制的改革。从强调“权力不宜过分集中,兼职、副职不应太多和着手解决党政不分问题”开始,中国的政治体制开始逐渐融入了民主和法治的内容,并和传统的苏联模式拉开了距离。可以说,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一样,是我国融入世界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步骤,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改革是“对内的开放”。

20世纪70年代末期,邓小平对毛泽东外交政策的调整也主要出自“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围绕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思想,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放弃了一直以来的理想主义的“革命外交”,开始以主动姿态和世界各国,包括曾经认为是“万恶”的帝国主义国家交往。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以“不结盟”为主要特色的“无敌国”外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4]。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十年”。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进程的启动,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都从中国的这一进程中获得了可观的实质利益。1989年,中国对外贸易达到4100亿元,对外依存度已达到24%以上,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关系已相当紧密。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也有了“质”的飞跃,中国原有的激进的“革命者”形象也开始褪去。这也是中国在冷战后复杂国际环境下,能够打破西方制裁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整体向好的方向转化的趋势已在中国和世界越来越紧密的相互依赖中确立。这并不会受到一两个国际事件,即使如冷战结束这样的大事的影响。

四、“南巡讲话”让当代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步伐不可逆转

但冷战结束之际,特别是“89事件”后,西方对中国的制裁和敌对毕竟是明显的。这给中国深化改革,加快开放,继续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带来了极大威胁。因为对于中国这个有着大国传统和自尊又饱受西方侵略之苦的国家来说,“左”的与西方敌对的政策,以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吸引力是难以估量的。因此,“89事件”后,中国再一次出现了“左”的思想的回潮,中国又一次面临着关闭大门的危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试图进一步冲破长年束缚国人的诸多传统思想,推动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

今天看来,如果没有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的言论,以及对“姓资”、“姓社”新标准的提出,国内的改革会处于长期的停滞或“牛步”状态;如果没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言论,中国或许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摸索几十年;如果没有对“关键是发展经济”的强调,对中国经济“每隔几年要上一个台阶”的强调,中国的大战略是否会转向,也会有疑问;对精神文明和教育问题的重视,对政治路线的强调,对现在的改革开放也仍然有现实意义。可以说,邓小平“南巡讲话”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同时,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冷战结束之际的中国外交,可以发现“韬光养晦”战略实际上是和“南巡讲话”完全一致的,也和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一脉相承。其主旨就是继续已基本成型的超然于冷战之外的“无敌国”外交,为中国继续更深入地融入国际体系做准备。这也是邓小平为什么在对“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3]的企图很清楚的情况下,却始终坚持“同苏联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美国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欧洲日本也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 [3]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韬光养晦”战略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对激进外交的彻底转型,中国融入世界体系进程的不可逆转。

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和“韬光养晦”战略的出台和得以坚持,西方对中国外交可能逆转的疑虑也开始淡化。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西方在内的整个国际体系对中国的逐渐接纳,中国的国际环境整体日渐好转。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才进一步融入了世界,从体系中找到快速发展的动力。今天,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普遍受益的情况下,已没有人否认改革开放,融入世界体系的必要性。正如李光耀所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再也关不上了” [5]。

五、改革开放和“南巡讲话”的体系融合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土地面积也居世界第三位,这是中国不管如何变革都可能给世界体系带来深刻影响的重要原因。即使中国在国际体系最低端挣扎的20世纪初,对中国的争夺,也是国际体系最有影响的大事之一。一战结束后的“华盛顿体系”实际上就是围绕中国问题展开的“中国体系”。而二战期间,在国力羸弱情况下,仍能位列盟国的“四大国”之一,中国作为大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影响是重要原因。

建国以后,西方敌视社会主义的中国,中国被迫以“革命”的姿态回应西方的敌对,给世界体系的稳定和进步带来了伤害。中国尽管依旧积贫积弱,却依然能成为西方的“心腹大患”。美国冷战期间的“远东”政策就是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大三角”格局,也说明中国是世界冷战中重要的“第三方”。而20世纪60年代,中国更具浪漫色彩的“革命外交”更让世界许多角落感受到“革命”中国的影响。

尽管没有刻意的安排,但改革开放和中美建交的几乎同步,既为中国融入世界体系提供了条件,也为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各国与中国展开理性互动提供了可能。这次以国家发展道路调整为基础和主要动力的对外战略调整,推动了中国前所未有地加入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之中,并开始给世界各国提供越来越大的发展和合作机遇。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外交调整,也在亚太地区缓和了冷战带来的紧张局势,并带动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热潮,这对加速世界文明的融合和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邓小平“南巡讲话”在世界体系层面的重要意义在于,在西方不怀好意的敌对面前,在中国大国自尊和“左”的诱惑面前,中国仍然继续了融入世界体系的进程。后来的历史也表明,在邓小平“韬光养晦”战略的保证下,“南巡讲话”带来的第二轮改革开放,让中国进一步融入了世界体系,给世界体系带来了前进的动力。历史上,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不开世界体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世界体系产生如此多的积极影响:经济贡献已成世界第一;对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供越来越多的援助;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投资;在世界越来越多的热点地区派出了越来越多的调停“特使”和维和人员;在反恐、环保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多的贡献;在国际金融和经济的机制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重要的是,当中国宣布要做国际体系“负责任大国”的时候,已经说明中国已越来越把国际体系的稳定与自身国家利益的维护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可以被这个世界体系长期接纳的基础,也成为中国和这个国际体系良性互动的基础。今天,即使挑剔的美国学者,也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接受现有的国际体制,成为国际体系的支持者、稳定者和改革者” [6]。认为中国不可能从根本上颠覆现存的国际体系 [6]。这对于维护中美及中西方关系的稳定,对于世界体系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融合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简短结语

历史早已证明,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世界文明互动的进程,是世界体系演进过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决策及“南巡讲话”在打破国人的封闭心态,让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的重要意义。它通过中国自身的变革,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融合和进步。

今天,在改革开放已历经36年,中国的改革又一次到了攻坚阶段。能否拿出魄力和勇气,进一步推进国内改革,加速开放,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不仅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着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体系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必须以万分的勇气,把改革开放的事业推进下去。正如有学者所说,现在我们宁要不完美的改革,而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7]。

猜你喜欢
国人大国改革开放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被嫌弃的宋国人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