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共性技术视角研究区域科技创新

2015-02-12 08:31许卫
延边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共性科技企业

【摘 要】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视角来探讨区域科技创新,由于产业共性技术具有多重复杂特征和多元的供给系统,决定了科技创新也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本文通过以政府为主体、以产学研为载体、以企业合作形式的三种共性技术供给模式,相应地提出了科技创新的一些思路,最后结合区域创建省级科技体制示范区进行分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352(2015)04—0051—04

【收稿日期】2015-06-05

【作者简介】许卫(1981—),女,浙江新昌人,中共新昌县委党校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近年来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和追前,开始向市场化竞争前阶段转变,即开始取决于产业共性技术。区别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是已经或未来可能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研究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在研究上共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这两个概念一般不作区分 [1]。共性技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发展的状况和进程,这种竞争形态的推前对科技创新提出了相应的更高要求,也是提供科技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虽然很多文献专注于研究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共性技术,但纵观文献发现,共性技术与创新体系的研究从借助方式上来看,鲍健强、陈玉瑞和项浙学通过利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的特征,以浙江“块状经济”为研究对象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2];胡平、鲍健强、陈玉瑞从技术学、经济学角度来讨论共性技术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提出科技创新体制的构想 [3]。而杨善林、操龙灿认为应该构筑以政府为主导的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4];王琦、罗芳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复杂的适应系统,从而决定了其具有涌现性功能,基于涌现性上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型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模式与组织形式 [5]。而本文的话尝试通过共性技术的特征及供给模式来探讨科技创新,动因主要出于两点:一是产业共性技术作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最先应用,基础科学与科技创新是一脉相承的,共性技术的特点成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关注焦点;二是共性技术研发主体的多元性和技术界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 [6],给科技创新提供了众多的辩证视角,使得研究科技创新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产业共性技术的特性及供给模式

产业共性技术本身具有多层次的特征,但是我们认为比共性技术特征更为重要、更值得研究的是其背后的供给模式。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模式不仅决定了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如何扩散和应用的问题,更是提供了提高科技创新的切入口。

1.以政府为主体的研发供给。共性技术构成产业的技术基础设施,是集群企业专有技术研发、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基础 [7]。企业只有在共性技术上获得了突破,才能推进发展,推动企业后续技术研发,从而实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拥有专有技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共性技术的基础性从而决定了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共性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共享性,决定了其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因而投资共性技术投资存在高风险性,中小企业一般不愿意介入共性技术研究,从而决定了大部分以政府资助为主 [8],同时大财团作为政府除外的另一种有效供给主体的介入,使得共性技术拥有了“准公共物品”性质。

以政府为主体的共性技术的供给,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从国家层面上讲的建立国家技术研究院,通过国家资金全额或者大部分拨款来进行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扩散。这种方式服务的范围广、等级高、资助金额大。但从区域层面来讲,更多的是由地方科技部门牵头建立区域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也就是第二种形式。这种方式主要根植于产业集群内部,能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科技服务。而第三种是成立共性技术开发基金,但从目前来看,这种通过融资扩大吸收社会资金的形式还只刚刚起步,运作模式还不成熟,并且在全国搞的试点也很少,主要是浙江和广州,还没有全面铺开。

2.以产学研为载体的研发供给。从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中,共性技术经历了应用研究和竞争前的实验发展,不仅是迈向市场的第一步,而且相对专有技术来说是“竞争前技术”,这种“超前性”决定了基础研究成果能否成功转化成商业开发,带来商业效应 [9]。但从共性技术的研发过程来看,共性技术的研发费用往往较高,偿还的周期长,单纯靠政府的力量比较薄弱,不能有效地完全加以解决,从而大学、科研院所等成为了共性技术供给不可忽视的创新源。

这种以产学研为载体的共性技术供给模式,借助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有效衔接了科研成果与生产力之间的转化,使得成果转化更加直接,“两化”融合更加深入具体,充分发挥了三方联盟所带来的好处:既降低了成本,减少风险;又提高了研发能力,增加了成功率。但这种模式与政府为主体研发供给模式相比,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特殊性更加明显,市场需求更加强烈,一般是成长型企业或规上的龙头企业遇上的技术瓶颈,这种技术在市场运作中具有共性技术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没认识到其重要性 [10]。而政府为主体的研发供给模式更偏重于那种明显制约整个产业发展、明朗的、普适性的共性技术,解决这类共性技术从当前来说刻不容缓,影响后续整个产业的发展。

3.以企业合作形式的研发供给。共性技术往往涵盖着多学科的知识点,关系着产业发展过程中多个部门所需的共有技术,尤其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靠单个企业不能完全控制和收获效益,况且共性技术还存在外溢性,所谓美国高级经济学家唐纳德·埃文斯认为的,在科学—技术—生产互动过程中存在着科技投入的“死亡谷” [11]。一项共性技术的研发往往需要多产业部门多人员的共同参与,同时共性技术往往代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指引了技术创新的方向,这些集成性决定了共性技术的研究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否则就难以胜任。

这种以企业合作提供共性技术的模式,解决的是产业集群中某项共有的技术难题,而合作的方式使得集群企业之间共同参与、共同承担风险和共同享受成果,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得企业之间的对话更加地灵活和有效 [12]。由于直接关乎企业的自身利益,所以企业之间合作的积极性较高,从寻找合作伙伴到监督对方行为,再到研究成果融入生产等过程都会比较顺畅,尤其是独享研究成果的外部性减小,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不推自广,直接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三、基于产业共性技术角度研究区域科技创新出路

以上三种共性技术的供给模式,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具有各自的特色,但三者又相互联系,存在补充。基于共性技术特点及供给模式视角,区域科技创新需要政府、大学和研究院所、企业三个方面进行发力。

1.提高政府支撑服务保障。共性技术的特征决定了如果没有政府的干涉或介入,科技创新就会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产生“组织失效”和“市场失效”的现象。政府通过资金资助、政策倾斜、专家引荐等多方面支持共性技术开发,可以减少共性技术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稳步前进 [13]。而政府在推进科技创新上主要做好三方面的服务工作:一是加大科技大市场建设。搭建和引进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技术交流,缩短解决技术难题的周期。同时加强基础教育中心建设,为技术突破和攻关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二是加快科技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加快电商平台和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交易中介,推动企业开展专有的“云”服务,推广组织企业在网络上进行科技交易和销售,减少交易成本和时间。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同时,必须全面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加强内控制度,加大企业研发中心、实验室等技术研发重点领域商业秘密保护,并通过警企联合协作方式,实现从打击保护向企业内控保护转变。

2.加强产学研融合发展。科技创新的源泉是学习研究,而出路在于应用,产学研的战略联盟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的一条龙服务,尤其是加快共性技术的攻关和应用,能够让一切技术知识人才智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加快“两化”融合。在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起着关键重要作用,决定了科研成果如何加以投产运用。加强产学研融合促进科技创新需要做好:一是制订科技对接方案,开展科技精准对接,每年组织开展专项科技对接活动,将生产和科研成果统一起来,降低研究共性技术的风险,加快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改变从上到下的管理方式,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由企业出题的科技立项管理制度,制订出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和激励政策,确保产学研内部正常健康运作,以及保持制度的延续性。

3.突出企业主体意识。共性技术关系到一个企业甚至是产业的发展成败,同时也关系着科技创新的空间,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必须培养好企业的主体意识。一是全面实施在企业建设重点研究院的制度。研究院在企业的建设,是推动技术攻关、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加强内部激励分配的摇篮,有利于做好技术推广梯度承接,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二是加大对企业家培训。每年组织企业家们集中进行培训,这既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企业家精神,又有利于增进企业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推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三是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创立与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是一股新鲜的血液,具有规模小但有创新力强的特点,增强他们的活力将有助于推动产业科技提高,推进民间资本进入科技领域创业,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业人员带入到创新发展上来,促进创业资本和科技成果进行结合。

四、区域科技创新的一些实践

新昌在工业发展中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进步,实现了从贫困县到小康县、再到全国百强县的历史性跨越,长期注重科技投入,始终坚持“小县大科技”“资源不足科技补”的战略,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关注的焦点。今年新昌作为省级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区,县委、县政府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基于新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为出发点,做好科技创新主要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加强打造以政府为主体的平台建设。新昌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通过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高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水平。一是打造园区发展平台。加快高新园区和新昌工业园区两大省级园区发展,加大公共服务配套,两大园区所属区域实行教育、卫生、公交等公共设施同城化配置,提升园区承载力。重点加快高新园区发展,围绕科技新城的目标,突出特色化、集约化、绿色化,以省级高新区转型升级和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试点为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形成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布局。同时严格项目准入,建立以科技、效益、集约等为主的项目综合评估机制,实行以科技为导向的差别化用地价格机制,力争全县95%以上经济总量向大平台集聚。二是打造公共创新平台。设立500亩的核心科创区,重点加快工业设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检测平台等建设。同时建立检测平台共享机制,提升国家级轴承质量检测中心,创建省级制冷设备、智能纺织印染装备、汽车零部件等检测平台,并积极推行“创新券”,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改革,激活各方动力和活力。三是打造科技服务平台。优化科技服务,建立创新技术成果市场化配置机制,组建新昌网上技术市场公司,大力引进专利商标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切实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优化金融服务,设立和引进天使基金等科技投资风险基金,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推动科技企业在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优化政府服务,重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成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公安局知识产权保护中队,设立警企联络室,在规上企业全面建立知识产权内控体系,实现从打击保护向企业内控保护转变。

2.促进“两化”融合力发展。把握信息化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的共性技术水平。新昌大力推进“五换”行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打造工业4.0版。一是开展“产品换代”专项行动。依托企业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开展紧密合作,建立由企业出题的科技立项机制,形成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利益共同体。加快信息技术在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开发中的应用,力争每年开发100只以上升级换代新产品。二是开展“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加大技术改造,在汽车部件、制冷装备、轴承等行业积极推进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应用,每年实施100只机器换人的重点项目。三是开展“制造换法”专项行动。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每年建成数字工厂、无人车间20个以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利用产学研用机制,突出企业需求,编制“五张清单”,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使中小企业与大院名校“结亲联姻”,重点加强与杭州国家高新区、宁波材料所、浙江理工大学等双层双向合作,每年组织开展一批大型科技对接活动。四是开展“商务换型”专项行动。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大力开展网上销售,实现网上和网下联动发展。五是开展“管理换脑”专项行动。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行专有“云”服务,设立企业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在中小企业推行ERP等信息管理系统,增强管理的系统性,减少管理上出现的漏洞。

3.提高以企业为需求的创新力。新昌强化企业主体意识,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制,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家精神,攻克高科研产业的共性技术水平。一是致力培育创新企业。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创新型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手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要素上倾斜,政策上扶持,促进创新主体从大企业为主向大中小企业共同推进转变。通过努力打造形成拥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出国内行业领先的创新型企业,构建起以创新型企业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梯队。二是致力做强研发机构。加强企业研究院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梯队培育机制,创新关键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内部激励分配等机制,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高端科研机构,支持企业采取多研发中心模式,在智力资源富集地区设立企业研发楼、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在高新园区高标准建设科创区,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并且促进这些机构之间资源的流动,加强企业横向的交流和合作。

总结与思考

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成为了当前提高区域竞争和做强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本文通过产业共性技术的视角来研究科技创新,可以说抓住了科技创新的风向标,研究发现:(1)共性技术的多重性决定了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复杂而多层次性,涉及政府、企业等方面,科技创新需要迎合共性技术的供给模式做好相应的决策,有效地进行对症下药。(2)共性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科技创新需要降低研发共性技术的成本和风险,从而使得共性技术研发有利可图,推动科技成果的转换和应用,使研究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同时文章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科技创新与共性技术之间的内部联动机制本文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只从共性技术特点和供给模式作为切入口,提出了带给科技创新的一些启示。(2)文章在最后一部分实践探讨过程中,引入了区域当前的一些做法,但对于这些做法收到咋样联动效果没有进行评估,科技创新的实践还在路上,作为省级科技创新示范区的区域经验推广还需实践进一步检验,各地需要因地制宜。

猜你喜欢
共性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共性
科技助我来看云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