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当代转换*

2015-02-12 15:53刘亚玲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西安710063
图书馆 2015年11期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范式

刘亚玲(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 西安 710063)

·学术论坛·

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当代转换*

刘亚玲
(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 西安 710063)

〔摘 要〕实践存在论,引入实践的概念,以“回到事实本身”、“存在先于本质”的思维方式,超越了本体论范式的形而上学性和价值论范式的主观主义的缺陷,主张用“超越性、开放性、生成性”动态的关系性实践思维去建构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新形态。

〔关键词〕图书馆本质 图书馆价值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实践 范式

自托马斯·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这个概念以后,社会科学界就一直把寻求和探索适合本学科发展的范式作为学科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和核心。但对“范式”的外延和内涵,学界却有些模糊不清。库恩认为,所谓范式,就是学术共同体认同的思维方式。[1]格林(green)和卡拉切利caracelli,1997)则认为范式是知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能力和理由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假设或基点,它奠定或引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决定研究的问题方式。[2]还有些学者认为范式是引导研究者的“世界观或揭示世界复杂性的一种方式”,或“指导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及学科研究的一系列基本信念”[3],等等。虽然,学界对范式的定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有一个共识就是:范式是一门学科建制和学科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对“范式”的前理解不同,学者的研究旨趣和方法甚至大相径庭。受此影响,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学范式的研究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图书馆学传统思维方式有很大的本体论和实体主义倾向,认为纷纭复杂的图书馆现象背后都存在一个本质,图书馆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发现和揭示这个本质,然而,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忽略了图书馆学现实存在的关系及关系现象,造成了人的价值的失落。后图书馆学者,试图用后现代主义重新建构图书馆学研究范式,主张摒弃图书馆学本质观,用差异、多元、开放、不确定性的视角揭示具体、当下、真实的图书馆现象。但由于对实践观点的庸俗化理解,即忽略了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向度,而把它看作工具理性和实证经验基础上的实用活动,对其加以完全客观化的技术性和科学性分解,把实践的存在论意义遮蔽了,因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本体论“旁观式”的思维缺陷。人本主义价值论范式立足于人的主体价值,解蔽了传统本体论范式和后现代主义范式基于知识论和工具理性的偏执和囿见,实现了人的价值回归。但却过分强调基于“主观”的价值想象,削弱了图书馆学研究的科学规范性。事实上,图书馆实践活动不仅是工具理性和实证经验层面的实用活动,也是价值理性和超验精神层面的人文活动。因此,建构超越传统本体论,后现代解构主义,人本主义价值论范式的新型范式将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历史必然。

1 图书馆学范式转向的逻辑前提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图书馆学科思维方式也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从主客对立的“对象性认知思维”走向“主客统一”的“价值思维”。“关系”范畴代替了“实体”范畴。学科研究不仅关注图书馆本身,更关注图书馆与“人”的关系,即图书馆对“人”的价值。这里的“人”既包括馆员,也包括读者;既指个体,也指全人类。

其次,从“客体思维”走向“主体思维”。即由对图书馆本质、研究对象的追问走向对图书馆与人二者辩证关系的反思。“世界没有人,世界是盲的;人没有世界,人是空的。”[4]人的主体性成为图书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

第三,从“一元”思维走向“多元”思维。即由单纯的主-客关系,走向主-客关系、主主-客关系、主-主客、主主-主客等多样性、多面性、多维性交互关系。[5]

第四,从静态直观思维走向动态变革思维。传统图书馆学思维把图书馆看作一个静止的“实体存在物”,致力于解释图书馆现象背后的本质及其属性。也就是“图书馆是什么”;现代的图书馆学者关注它的“存态”,也就是图书馆“如何是”的问题,更多的用“存态”去解释“存在”,也就是把“是”与“如何是”统一起来。是一种具体化、动态化、实践化的思维方式。

因此,现代思维方式颠覆了图书馆传统思维的两个误区:一是图书馆不是被动地、客观地、静止地放在那里,等待我们去认识的,而是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生成的”动态的关系型存在。二是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主客体不再是单纯的主体认识或改造客体,而是一种相互生成的交互关系,客体是主体化的客体,主体也是不断客体化的主体。这种生成性思维与交互主体性关系的确立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学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思维的局限性,为新的图书馆学范式的建构提供了逻辑前提。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建构图书馆学新型范式的理论基石

无论是传统本体论范式,后现代解构主义范式,抑或是人本主义价值论范式都是从理论形态“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以往的图书馆学研究一方面总是把图书馆的本质、意义引入到神秘的概念系统,而忽视了图书馆是人的文化实践活动所构成的现象性存在。另一方面又把实践观庸俗化为万能的公式和绝对法则,使其固有的开放性和超越性被遮蔽。其突出表现是把图书馆实践活动看作是知识论视野下认知法则的抽象形式、工具理性的现实操作和价值中立的科学观点,忽视了实践的存在论意义。从马克思实践观看,图书馆与人不是对立存在,而是共同呈现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这一共同呈现的平台就是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离开了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图书馆本身的实体性和客观性就不构成问题,就没有意义。只有当自然对象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和实践的对象与内容,它的存在才有意义。离开了实践,离开了人的感性活动,图书馆一切理论都是空谈。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构建图书馆研究范式最基本的理论支撑。

3 从“存在”到“存态”——图书馆学范式发展的必经过程

具有舶来品性质的“存在”( ontology)一词,是带有相对性质的历史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流变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内涵。当“ontology”这个词被译成“本体论”时,它指称的是具有形而上学性质的“本体”、“本原”、“存在”,学科研究的任务就是在此前提下追问“存在者”背后确定不变的“实体”或者“本体”,这就是传统本体论的研究范式,即从存在者出发,以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论方式去诠释存在的意义,重在对“存在者”本身的研究。当这个词被译成“存在论”时,就指由海德格尔所指明的存在问题的新维度。即“存在”和“存在者”两层涵义:一是作名词的“存在”即存在物、存在者;二是作动词的“存在”即事物存在的方式、存在状态,也就是如何存在,哲学上称之为“存态”。较传统本体论、价值论,存在论能够把“存体”与“存态”结合起来,实现“是”与“如何是”的统一。即不仅能够真实面向存在本身,而且能够澄明存在意义及存在价值。[8-9]由此可见,存在论构成了对本体论的超越,突出了关系范畴和价值意蕴。

4 实践存在论——图书馆学范式转向的必然选择

当代图书馆的发展,具有纵横交替的特点。图书馆作为一个巨系统,有其静态的系统架构,制度、规则组织结构,也有其动态的运行机制、工作方式、发展态势等。体制与机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社会地位。这就要求图书馆学研究者在“实然”和“应然”交互关系中去寻找适合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路径。

4.1 实践是连接“实然”与“应然”的桥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实然、应然和实践的关系做了明确阐述“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10],所以,动物没有“应然”;而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内在尺度”,“并且懂得怎样处处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1],这里,“内在尺度”就是指人的主体需要。图书馆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离开了人的主体需要,图书馆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存在了。图书馆价值就是它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社会对图书馆需要越多,图书馆价值越大;反之亦然;图书馆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发展变化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图书馆价值的认识水平和主体需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服务层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重心也在不断深化和改变。从内容上讲,图书馆经历了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智慧服务的嬗变;从服务方式上讲,图书馆经历了以藏为主——藏阅结合——以阅为主(电子时代),从服务场所上讲,图书馆经历了物理空间——物理、虚拟空间相结合——多元化文化空间等等,总之,伴随人类对图书馆需要的多元化,图书馆服务模式、方式、层次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而这两者的统一,都要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落实。书馆共同构成的“境遇性”存在,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从“共在性”看来,人与他人不是相互隔绝的抽象对立的个体,而是具有“类”主体特征的统一整体。因此,在实践存在论看来,图书馆学研究既要立足于历史性基础上对图书馆经验现象的外在反思,还要立足于“境遇性”、“共在性”基础上对人与图书馆存在关系,以及人与他人“类存在”关系的深层反思和内在超越。因此,实践存在论超越了图书馆本体论范式本质主义的窠臼,让图书馆研究从形而上学回到实践、现实中来,也超越了价值论范式主观主义、精神人文万能论的误区,赋予图书馆价值论以客观性基础。图书馆价值是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主客体关系。图书馆的价值既有现实价值,也有理想价值,既有个体价值,也有整体价值,既有实用价值,也有人文价值等等,总之,图书馆价值不是主体凭空臆断出来的,而是建立一定现实基础上的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主客体关系,随着社会发展,人类主体需求的多样化,图书馆价值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4.3 实践存在论实现了图书馆本体论范式与价值论范式方法论上的互补与融合

4.2 实践存在论是对本体论与价值论的超越

本体论是研究图书馆本质的,即图书馆“实然”问题;价值论是研究图书馆价值的,即图书馆“应然问题”。但如何实现“理想层面”和“事实层面”的统一,还要在现实层面去解决问题。本体论把图书馆抽象为一个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本质”,图书馆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阐释这个“本质”并揭示它的规律。这种思维方式消解了图书馆发展的历史性、多样性和丰富性,造成了图书馆研究的一元化和同质化倾向。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图书馆价值论,致力于探讨关乎图书馆生态与命运的一系列顶层理念设计,从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等多角度阐释图书馆价值,但由于过分强调主观想象,忽视了图书馆现实存在,造成了图书馆价值论研究缺乏科学客观性,观点杂陈,莫衷一是,尤其对图书馆核心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探讨充满了矛盾和争议。这种理论上的迷茫很难对图书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图书馆价值论研究仍然停留在意见、建议的层面,并没有形成具有客观说服力的理论体系。实践存在论,引入实践的概念,以“回到事实本身”、“存在先于本质”的思维方式,超越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性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误区,主张以“超越性、开放性、生成性”动态的关系性实践思维去建构图书馆本体论研究范式,成为图书馆本体论范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践存在论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作为名词的存在”,研究图书馆本质及其属性;第二个维度,作为动词的“存在”, 也就是“存态”,在图书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去探寻图书馆的存在方式。二者的关联,就是实现图书馆与人类社会主客体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也就是说这里的主客体是一种相互生成的交互关系,客体是被主体化了的客体,而主体是不断客体化的主体。用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实践存在论消解了传统本体论和价值论“旁观式”的思维方式的缺陷,凸显人与图书馆的“境遇性”、共在性”、“历史性”[12]。在实践存在论看来,图书馆不是脱离于人类实践活动之外的对象性存在,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建构起来的属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自身存在的“历史性”、人与图书馆关系的境遇性”和人与他人关系的“共在性”三重统一。从历史性”的角度看来,图书馆是现实的、具体的、动态发展的历史性存在,不存在超现实的、抽象的、静止的图书馆;从“境遇性”看来,人与图书馆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性存在,而是人参与到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去,与图

长期以来,图书馆学界一直存在着科学主义方法与人文主义方法两大阵营。[13]根植于传统本体论范式的图书馆学,一直高举科学主义的旗帜,非常重视对图书馆学本质和规律的探求并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学术成果。如: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文献说、信息说、知识说等。这些学说虽各执一端,争持不下,但在方法论上,都有一种理性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性化;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性化,三是研究建制的理性化,也就是学科研究的层次化。总体看来,这种理性化就像一张强大的网,让图书馆研究越来越专、越来越深。但这种理性由于过分强调经验与技术,忽视图书馆现象的社会性,导致图书馆学研究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本主义价值论清醒地认识到科学主义方法论研究的缺陷,企图用人本主义价值论视域建构图书馆研究新的方法论,但正如科学主义过分强调科技精神的重要地位一样,人文主义由于过分强调人文精神的主体地位,导致图书馆学研究泛文化学现象,进一步拉大了图书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14]真理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理性与非理性、定量与定性、科技因素与人文因素等成为图书馆学争论不休、又相持不下的话题。实践存在论颠覆了图书馆学本体论研究对普遍、一般方法的不懈追求,用超越性和开放性的实践观来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之间的对峙。图书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客观性特征决定了它研究方法上科学实证性,图书馆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历史性、境遇性、共在性”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是纯粹性科学活动,必然涉及价值、伦理等人文因素,需要人文主义方法来进行研究。[15]科学关照事实,人文关照价值;科学研究存体”,人文研究“存态”,二者相互补充,融合统一于人类改造图书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在图书馆学发展史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唯一的范式,它总是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图书馆的实践不断发展变化,也与人类总体思维方式的变革紧密相联。自马恒通[16]、王子舟[17]、白卉、蒋永福[18]在学界引入范式的概念之后,有关范式的理论研究就不断深入、成熟。储流杰[19]从客体的维度,熊伟[20]从客体、中介、主体的维度,初景利[21]从技术的维度,段小虎[22-23]、周芸熠[24]等从第三空间的维度,展开对图书馆学范式的不懈探索,为图书馆学范式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傅荣贤[25-26],不仅反思了传统实在论与价值论两大范式的缺陷,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反本质主义范式的新思维,为图书馆范式的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总之,图书馆学范式研究虽然五花八门,但仍然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逻辑周延性,人类思维方式经历着客体思维——主体性思维——关系思维的变革,图书馆研究范式也经历着本体论范式——价值论范式——实践存在论范式的转变。

(来稿时间:2015年5月)

参考文献:

1.(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 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9

2. GREENE J C. Three views on the nature and role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In Guba E C(Ed),The paradigm dialog.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90:235

3. PATToN M Q.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ition.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1990:7

4.陆挺, 徐宏.人文通识讲演录.哲学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29

5. 刘亚玲.人文化成——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理性回归.图书馆建设, 2014(9):7-10

6, 7.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6

8.杨学功, 李德顺:马克思主义与存在论问题.江海学刊,2003(1)

9.贺来.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 2002(5)

10, 1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7

12.高广旭.境遇性、共在性与历史性——重释马克思辨证存在论的实践哲学基础.江西社会, 2013(1):28-31

13.刘亚玲.图书馆基础理论的解构与重建. 图书馆论坛,2012(5):6-9

14.刘亚玲.“价值立场”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中的冲突及其科学建构.图书馆学研究, 2013(11):2-4

15.刘亚玲.走向主体间性的图书馆价值评价.图书馆,2014(6):20-25

16.马恒通.再论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8(6):2

17.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质疑——与马恒通先生商榷.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0(4):11-12

18.白卉,蒋永福.图书馆学范式初论.图书情报工作,2009(1): 34-37

19.储流杰.论图书馆学范式的当代转换.图书情报工作,2004(3):43-47

20.熊伟.建国后中国图书馆学的学科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图书情报工作, 2003(1):37-41

21.初景利.图书馆的未来与范式转变.图书馆论坛,2011 (12):68-72

22.段小虎.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图书与情报, 2013(5):35-38

23.段小虎,王稳琴. 基于体验的认知:图书馆文学中的学术思考.图书馆论坛, 2015(4):40-46

24.周芸熠.基于第三空间的图书馆范式转换.情报资料工作,2013(3):40-43

25.傅荣贤.对图书馆学研究中两个基本范式的反思.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1):42-46

26.傅荣贤.论当代图书馆学范式的转变.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1):23-29

〔Key words 〕Library essence Library value Scientism Humanism Practice Paradigm刘亚玲(1974-),女,研究生学历,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信息部主任,发表论文12篇,研究方向:图书馆基础理论。

〔分类号〕G250

〔作者简介〕

*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基础研究” ( 项目编号:13A023 )、陕西省图书馆学会课题“基于建设多元化、多问题跟进的图书馆哲学基础新生态”(项目编号:13105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YJA87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Paradigm

Liu Yaling
( Library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

Practical ontology, concept into practice, the way of thinking to “back to the fact itself”,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beyond the subjective of the metaphysical paradigm and value theory ontology paradigm. This paper sup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orm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paradigm by Practical thinking of dynamic relationship of “transcendence, openness, generative” .

〔Abstract 〕

猜你喜欢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范式
反科学主义与“世纪末”文学的“时空”意识重构
“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