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下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5-02-12 17:16王丽雅
图书馆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投稿图书期刊

王丽雅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168)

软环境下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为例

王丽雅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168)

基于现实软环境,阐述本科院校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服务途径。指出图书馆的运行发展、服务读者,不能唯经费谈发展,需创新思路、借力而行,才能谋求图书馆的生存之路。

软环境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

近年来,应用到图书馆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包括电子阅读器出借、3D打印技术应用、RFID技术应用等。图书馆在接受现代技术与设备带来的发展与冲击同时,需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塑功能来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之路,以求在新技术推动下,不迷失、不跑偏、不盲从。由于图书馆经费紧张与技术实现、设备采购之间出现极大的矛盾,作为非211、985院校的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不能唯经费谈发展,只有以软环境为突破口,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途径,坚定图书馆服务信念,才能更好地满足师生日新月异的信息需求。故而,笔者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沈建大馆”)为例,提出图书馆在服务师生科研过程中的主动服务思路与创新途径。

1 图书馆软环境的内涵

1.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始终坚持的服务宗旨,尤其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从重藏轻用转移后,“用户需求至上”“读者驱动主导服务”等理念,无不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把以人为本作为办馆理念和立馆之本,树立服务是灵魂、服务是核心、服务是基础,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思想,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设施,创造人性化的环境,开展人性化的服务,时时为读者着想、处处为读者分忧,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到图书馆日常工作[1]。

1.2揭示馆藏文献、宣传服务项目

图书馆馆藏类型多样,不仅有纸质图书、期刊,还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在没有一站式整合检索系统时,这些资源都分散在图书馆书目系统、远程网络服务和本馆镜像服务器中,甚至有的只能以实物形式展示。为此,在浅阅读、快速阅读的时代,图书馆对馆藏资源的揭示与宣传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

1.3发挥图书馆员的专业优势

图书馆员是文献的揭示员,是信息利用的导航员,是知识的发现者。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学科馆员服务发展日盛,其专业优势更加明显。他们掌握了专业的检索技巧,有明晰的信息筛选与去重能力,在长期的用户服务工作中,他们积累的丰富经验,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判断用户需求,以提供全而准的信息推送服务。利用与发挥图书馆员的专业优势,将促进图书馆服务快速发展。

1.4统计数据指导图书馆工作

统计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图书馆实行量化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其随着图书馆的发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它研究图书馆领域内各种变化过程中的数量规律性,探索图书馆现象过程中的量变规律及其对质变的影响,用数据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2]。通过各类统计数据,了解读者阅读倾向,把握资源使用量,明确读者需求,这样,在制定图书馆的年度经费预算分配时,才能有决策依据,才能提高图书经费的使用效率、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2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途径

2.1面向师生实施主动、实时服务

2.1.1建立实时在线信息服务群

图书馆采取了团队配合的学科服务模式,即来自馆内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并针对用户相对复杂的需求开展协同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馆员的能力和专长,确保学科服务能力持续提高[3]。自2012年开始,沈建大馆建立了学科服务队伍,建立了沈阳建筑大学纵横文献服务体系,横向服务于建筑、土木、机械、环境等各个学院、科研院所、职能部门,纵向服务对象包括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目前,沈建大馆有5名学科馆员,其中专职2人,兼职3人。信息服务群24小时在线答疑,负责处理文献传递请求、发布培训与活动通知、解答咨询、共享信息指南和检索课件等。目前,图书馆建立了4个信息服务群,深入8个二级学院教师工作群。

2.1.2指导师生快速准确的投稿

网络信息纷杂的时代,投稿网站真假难辨,各期刊官方的投稿要求不一。为此,沈建大图书馆制作了北大核心期刊投稿指南,按本校重点专业所属学科发布,内容涵盖论文版本格式、投稿形式(如纸质版、电子版、电子邮件、信件邮递等)、是否有投稿系统、审稿周期、参考文献格式要求等。图书馆将投稿指南以共享形式供师生下载,并组织专门人员定期检查与更新,以确保投稿指南的精准性。投稿指南服务给本校师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仅省时省力,还避免了误投、错投、漏投等给个人带来的经济和学术损失。

2.1.3助力教师远程获取文献

基于教师课业繁忙,科研任务多的现实,沈建大馆主动开展文献传递服务。通过利用网络开放资源,扩大教师的资源检索范围,如Elsevier、DOAJ、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这些文献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进行访问,用户根据文献内容决定是否进一步传递。教师需要的某些文章有时存在于某几个大型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库通常采取年度收费的方式,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这种获取与传递弥补了图书馆电子资源不足的现状,避免了整体订购数据库价格昂贵且利用率不高的尴尬,实现了“以最少的支出、获得最大收益”的效果。

2.2馆藏资源建设推出创新利器

2.2.1采取读者需求决策采购策略

沈建大馆图书经费额度固定,基于博士点的建筑专业图书价格高,为了优化图书经费使用效果,图书馆执行了“读者需求决策采购”方案,优化图书采购策略,将购书选择权交到读者手中,通过带领师生到供货现场采选图书、网上目录推荐图书的方法,采选专业图书、精品图书,既满足了教学科研对文献的需要,又兼顾到专业评估指标要求。图书馆严格把握经费分配方向,对经费投入与产出比做出预评预判,改变了以往图书采购靠传统、靠经验、靠惯例的做法,为馆藏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2.2.2借力出版单位,发挥图书馆育人功能

沈建大馆与出版社、供书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图书馆场地举办图书展销活动,向广大师生展示专业图书、畅销图书和经典图书。一方面,方便读者浏览图书、足不出校选购图书;另一方面,发挥了图书馆空间优势,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发挥了图书馆育人功能作用。最重要的是,图书馆要求书商提供更多的图书目录,供读者浏览与选择,这些数据将作为图书馆采购新书的重要参考。同时,图书馆获得了书商赠与的畅销图书、专业期刊等,补充了馆藏资源,丰富了馆藏品种。

2.2.3统计数据为馆藏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移动阅读技术与设备的出现,网络期刊数据库为期刊的检索浏览带来极大的便利,加之大学生阅读行为的改变等,这些都导致纸质期刊的阅读需求不断降低,相应的订购数量也需大幅削减。图书馆可利用的资源包括传统文献信息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通过评估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图书馆能及时了解本馆读者的需求,调整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文献资源的拒借率,提高网络与数字资源的利用率[4]。

首先,通过流通系统,对图书借阅量进行统计,分析出借阅量较高的图书所属专业,对图书采购重点方向进行及时调整。其次,对于借阅量较高的图书,查看其复本数量,对于复本量较少的进行补充采购或购进同种图书的其他版次,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第三,对于已订购的中外文电子数据库,按照出版商提供的数据或在线统计数据,查看师生对单个数据库的浏览、检索、下载量,收集读者利用的反馈信息,决定下一年度是否续订。第四,对于在订的纸质期刊,每次读者阅读前,自行扫描期刊条码,再由学科馆员对所有订购期刊的利用次数进行统计排名,利用率较低的下一年度不再订购。

2.3文献揭示提升图书馆利用效果

2.3.1对电子文献进行对比揭示,提升点击量

沈建大馆将电子图书目录进行分专业推介,制作了建筑、土木、环境、信息、材料等新书目录,根据后台点击量,决定哪些电子图书入藏。对于已订购的电子图书,也以分专业形式,推出阅读量排行榜在主页上发布,以此构建好书分享、相互影响的阅读氛围,使更多的图书被发现、被传播、被利用。对于种类繁多的新增数据库和电子图书,先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试用,对比应用数据,优选利用情况较好的数据库。同时,从电子数据库的利用篇数和访问速度角度,估算其性价比,最终决定是包库、镜像还是部分访问的方式。

2.3.2分主题设立新书展示专区,提升流通量

根据朱小玲等在浙江部分高校所做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目前总体有22.3%的人阅读在半小时以下,甚至于不阅读,特别是大一新生,这样的阅读状态竟占25.3%。阅读在1~3小时以上的只占43.2%[5]。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导致了他们功利性阅读和浅阅读行为突出,为此,沈建大图书馆组织专人设立专题新书展示区,或心理,或管理,或专业,或经典,参展图书注重图书内容、装帧设计、网络评价等,以主动揭示与推送形式,向大学生展示新书好书,以迎合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图书馆的利用效果。在图书展示方面,图书馆还借外力壮大展示规模,增加图书品种,争取到读库、北京尚善公司、北京光华基金、世图心理等单位的捐赠图书,这些举措大大丰富了图书馆文化。

3 结语

作为普通本科高校图书馆,其事业经费投入、硬件设施配备、专业人才补充、文献资源订购等,与国内“211”“985”院校图书馆均有一定差距,但在软环境建设上,通过图书馆人的创新思考,另辟蹊径、借力而行,与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出版单位等共同合作,互助共赢,进而实现图书馆“读者第一”的发展目标。

[1]徐丽蓉.以人为本彰显服务——人本服务理念在专业图书馆中的体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8(S1).

[2]康峻松,张学君.试论统计工作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情报,2004(10).

[3]张玲.寻找学科服务新项目的基础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24).

[4]麦敏华.软环境——衡量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硬指标[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4).

[5]朱小玲.高校师生阅读行为嬗变与阅读引导——基于浙江省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问卷调查[J].图书情报知识,2012(4).

王丽雅女,1965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馆长。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G252

(2015-06-20;责编:杨新宽。)

猜你喜欢
投稿图书期刊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投稿要求
投稿选登
欢迎投稿
图书推荐
期刊问答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