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2015-02-12 17:16吴瑾
图书馆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素养信息能力

吴瑾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4)

新媒体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吴瑾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4)

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新媒体形态的出现使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提升大学生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特点的分析,剖析了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的新特点,从评价指标体系、教育资源、学习模式和教学形式等方面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变革策略。

新媒体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媒介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地发展壮大。近几年,Web2.0带来的分享机制和去中心化,以及3G时代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造就了新媒体的时代背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对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新媒体时代及其信息传播特点

1.1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都可以称为新媒体。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它具有很多特征,让当今时代完全处于数字化信息环境中。

1.2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①海量性。传统媒体中报纸、电视、广播的版面或者时间是有限的。而数字时代信息的存储与传播方式决定了信息的爆炸性增涨。数字化的存储方式使一个小小的硬盘就可以存储数亿汉字的信息量,灵活的传播方式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再加上传播主题的多样化以及能够将一条信息网状扩展的网络媒体超链接功能,都使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②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及形式的丰富多样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媒体,信息的载体形式可以是文本、音频、视频、图像等各种形式,博客、论坛等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信息中涉及各类生活、学习、工作等等的讨论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几乎展现了目前人类所有的文化形态。③时空延伸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依托于数字、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其信息的传播完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者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信息。新媒体超强的时空能力将全球变成了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难以想象和实现的[2]。④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互动方式是单向的,信息受众被动地接收信息,没有对信息的反馈,是一种静态的信息传播方式。借助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新媒体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即时反馈。即时反馈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推动力,因而,人际传播的交互性是新媒体信息传播另一特征。而且,有些新媒体传播更能体现平等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身份限制,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容易,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播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2]。⑤分众化。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新媒体随时进行信息传播,并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形成一个个志趣相投的小团体。传统媒体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在新媒体中开始分割为志趣相投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2]。

1.3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环境呈现:①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接收与发送终端广泛应用使得多种传播媒介相继投入使用,新媒体已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载体形态已从文本转化为承载更多信息量的声、像、图、影等多种形态,数字网络技术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与维度发生令人惊叹的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及所获得信息形式的不断更新。②信息环境更为复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具有无所不在性、透明性和智能性等特征,形成了泛在开放的信息环境。新媒体时代,用户获得信息更为方便、容易,但纷繁冗杂的信息中,正面的、负面的信息并存,都在左右着信息使用者的思想,使用者需要学会评判、选择、拒绝信息。③用户的信息能力对新媒体应对不足。一是对于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多数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地辨识,对信息的评判力较弱,对信息的接受存在盲目从众性。二是对媒介认知不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依赖搜索引擎,缺少利用其他媒介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存在对信息接受者与发布者间的角色转换不适应及媒介道德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3]。④缺少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前后,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以标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制定依据,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这三个标准共同认定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4]。在2011年,英国SCONUL标准又发布了新的版本,创造性地把每一要素都划分出应知(un⁃derstands)、应会(isable to)两部分,将意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分别列出,使价值要求贯穿于信息素养教育始终。⑤2005年,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体系,研讨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2 新媒体时代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

信息素养已经与阅读、写作和数学并列为大学生必备的四项能力,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成为一个人能否适应信息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养委员会主席总报告》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识别、查找、评价和有效地使用信息[5]。”1992年的《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更加详尽地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并在批评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6]。”由此看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呈现许多特点。

2.1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更加宽泛

信息素养已经被定义为一种综合素养,除了信息获取、评价的能力外,还涵盖了计算机素养、科研数据素养、视觉素养、媒介素养、移动信息素养、出版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因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能再局限于文献资源的检索,还应向大学生传递如何分析、判断科研数据;挖掘、掌握社交工具和移动版应用程序;创建、使用可视媒体;了解、利用新型出版方式等多种知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敏感性。

2.2关注人的信息通用技能教育

信息素养既是一种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人文、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媒介形式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呈现新的特点。传统的用户教育注重于对图书馆的资源、某种工具书或数据库等产品的使用,而信息素养教育则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准确地确定信息源,如何有效快速地在不同的信息源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更强调通用能力的培养[7]。

2.3重视信息评价和利用能力培养

新媒体时代,信息异化使大学生信息道德偏离,产生信息焦虑、信息迷惑、信息依赖、信息盲从等现象。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培养大学生信息评价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质疑。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取得的信息思考其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该信息所在信息源的权威性以及对所搜索主题的价值,让学生在不断阐明和判断自己观点的过程形成分析、判断、总结和质疑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要具备灵活支配信息的能力,能够对所掌握的信息有效利用,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4强化信息道德意识和良好信息习惯

对于信息素养的内容,国内外已达成共识,除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外,信息道德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获得和使用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便捷,因此,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既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合法地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要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积极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知识,倡导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信息习惯。

3 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变革策略

3.1建立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评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标准,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确立、课程规划、课程内容设立、教学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我国至今仍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我国需待通过信息系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明确对高校学生分析信息需求、制定信息获取策略、辨别信息有效性以及组织管理和使用信息等能力的要求。完整、详细、具较强操作性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会使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能力科学化、具体化、明细化,是构建系统化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与关键。

3.2重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

目前,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问题:一是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多以与文献检索课和数据库使用培训相关的图文资料和演示课件为主;二是开放程度不高,在各高校图书馆的网站中,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多是培训时间、授课内容等相关信息的发布安排,只有少数学校共享了相关的授课课件、视频。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明显滞后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信息能力的需求。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重构教育资源,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技术,依托慕课、微课、私播课等网络教学形式,广泛吸纳优质资源,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开放共享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信息源,助力大学生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能力的提升[8]。

3.3倡导自主性新型学习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学中应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模式,通过“信息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引导者、导师、咨询员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学习的作用,在教学任务驱动下,在文献检索的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文献检索技能得到真正提高[9]。“信息素养教师应激励学生温习并思考如何运用技能,引导他们学会制定一个目标实施计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困难预估、进程掌控和有效获取信息评估等任务,并最终培养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息处理风格[10]”。

3.4嵌入学术研究全过程

近十年来,国内高校陆续开展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检索课程嵌入到专业课程中去。但因国内高校的本科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嵌入到专业课中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偏离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以解决专业问题为信息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要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技能。因此,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更注重对整个科研过程的体现,纳入更多关于文献管理软件、知识产权、文字和口头归纳、撰文、了解出版流程等与学术技能相关的内容,以完成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驱动,使信息素养教育完整地嵌入学术过程,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获取信息、创新信息,还要学会传播、分享信息,成为学术链条上的一个活跃节点。

3.5融入整个专业教学体系

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已经从信息获取的技能扩展为一种综合能力,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生存的基本素养,是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英国SCONUL2011年新修订的信息素养标准中,强调了应把信息素养视为持续性的、始终贯穿整个科研乃至终身学习和工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可迁移技能[7]。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宽泛,教育目标更着眼于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信息素养教育者有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同时,信息素养不是仅靠文献信息检索一门课程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在各个学科的学习、科研实践的不断积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锻炼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有效利用已有信息的创新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针对专业教学的嵌入式教学服务,但仅仅都是在专业课堂中加入几堂文献检索课讲授内容,并没有真正嵌入到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协助学生的科研过程。因此,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图书馆与各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各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整个教学体系[11]。

总之,信息素养是人适应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尤其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信息创新行为、自主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会一成不变,图书馆工作者需要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环境的变化探寻更合适的信息素养要求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使大学生更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1]百度百科.新媒体[EB/OL].[2015-02-24].http://baike.bai⁃du.com/.

[2]蔡盈洲.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J].新闻界,2007(6):104-105.

[3]陈慧羲.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3):32-35.

[5]刘航,刘秀丽,王江.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情报科学,2013(11):42-45,50.

[6]李丽萍,韩庆年.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J].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教育,2002(1):28-29.

[7]杨鹤林.英国高校信息素养标准的改进与启示——信息素养七要素新标准解读[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43-148.

[8]邓佳,詹华清.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调查及建设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6):96-100.

[9]陈清文.国外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综述及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125-128.

[10]MarklessS·Threedecadesofinformationliteracy:Redefiningtheparameters[EB/OL].[2015-03-01]. http://www.informat.org/pdfs/Streatfield-Markless.pdf.

[11]张晓娟,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5-101.

吴瑾女,硕士。研究馆员,副馆长。

G258.6

(2015-09-20;责编:徐向东。)

猜你喜欢
素养信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