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2015-02-12 18:57余明霞
图书馆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座谈会图书

余明霞

1 1966-1971 年文革对图书馆事业的破坏

文革时期对图书馆性质和职能的认识扭曲,图书馆业务基本停止, 图书馆学教育和研究停滞, 图书馆事业严重倒退[1]。 特别是1966- 1971年是极左思潮最为盛行、 社会秩序最为混乱、 对科学教育事业破坏最严重的时期, 我国图书馆事业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2]。

1.1 图书馆性质、职能被严重歪曲

1958 年9 月中科院召开图书馆工作会议,将“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确定为图书馆工作的首要任务, 高校馆掀起“ 拔白旗、 插红旗” 运动[3]。 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图书馆系师生揭开批判资产阶级图书馆学运动的序幕。 图书馆沦为全面专政的工具。

1.2 图书馆规模大大缩减

许多图书馆关闭或撤销, 不少图书馆合并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全国县以上公共馆由1965年的573 家减少到1970 年的323 家, 高校馆由1965 年的434 家减少到1971 年的328 家[4]。上海10 家区图书馆和全部县图书馆被撤销, 江西1969 年有80%县市图书馆被撤销;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被撤销, 270 万册藏书移交给首都图书馆[5]。

1.3 藏书建设被破坏

在“ 破四旧” 和“ 除毒草” 运动中, 大批古今中外优秀书刊被视为“ 封、 资、 修毒草” 而遭禁锢或焚毁, 能外借的书刊基本是马列主义著作、 毛泽东著作、 政治读物和极少数科技图书。文革期间, 辽宁、 贵州和河南分别丢失损毁图书247 万册、 近200 万册和100 多万册[6]。

1.4 图书馆队伍被摧残

大批图书馆员被批斗或下放农村、 五七干校, 部分被迫害致死。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1968 年有工作人员101 人, 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全馆干部先后下放到省文艺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69 年工作人员仅32 人[7]。

1.5 图书馆规章制度被废止

图书馆规章制度被诬为资产阶级的条条框框, 其中书刊采购制度被视为在修正主义路线指导下, 由所谓的专家、 教授凭个人爱好选定书刊, 追求大、 古、 洋、 全, 而被废止, 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无章可循。

1.6 图书馆学教育和学术研究遭受破坏

图书馆学的专业刊物全部停办, 学术研究停止。 北大、 武大图书馆学系1966- 1971 年停止招生, 在校学生停止上课。 根据“ 再教育、 给出路” 的知识分子政策, 1969 年大批专业教师下放到工厂、 农村[8]。

2 座谈会召开及与图书馆相关内容

文革初期出版事业同样遭到巨大破坏。 全国出版图书1965 年20143 种, 1966 年降到11055种, 1967 年猛降到2925 种, 1968- 1970 年每年均为三四千种; 全国出版期刊1965 年790种,1969 年仅剩下《红旗》 《 新华月报》 等20 种[9]。

1970 年9 月17 日周总理第一次召见出版口的领导小组成员, 要求制定出版计划, 恢复出版业务。 1971 年2 月11 日周总理第二次召见出版口的领导小组成员, 决定召开全国出版会议, 以排除干扰, 部署出版工作。 1971 年3 月15 日,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以下简称“ 座谈会” )在北京召开, 来自各省份的200 多位代表参加[10]。 国务院于1971 年2 月27 日发出的开会通知中表示会期约两周, 实际上7 月30 日才结束, 会期长达138 天。 会后出台的《关于出版工作座谈会的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经毛主席批示同意, 于8 月13 日以中发[1971]43 号文下发。《 报告》 肯定了图书馆的价值, 提出了图书馆的工作任务, 指出了图书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随后, 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召开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 既传达座谈会和《报告》 的精神, 也讨论本地出版和图书馆工作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2.1 提出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重要意义

《报告》 第9 条指出:“ 图书馆担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重要任务, 要加强对图书馆的领导,充分发挥它的作用。”[11]概括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图书馆的价值得到承认。《 人民日报》 1972 年4 月24 日发表《办好图书馆, 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南京图书馆注意转变作风,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改进管理工作》;《 包头日报》 1973 年10 月17 日发表《为工农兵服务,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 市图书馆越办越好》;《 浙江日报》 1973 年11 月9 日发表《慈溪县图书馆积极抓好建立农村图书流通站的工作, 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 黑龙江日报》1973 年12 月24 日发表《肇源县图书馆帮助农村生产队和工厂建立图书室, 牢固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 这些新闻均表明当时国家对图书馆价值的认识。 显然, 明确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意义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有正面影响。

2.2 指出图书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报告》 指出:“ 目前很多图书馆停止借阅的状况应当改变。 要积极整理藏书, 恢复借阅, 要根据图书内容、 读者对象和工作需要, 确定借阅办法并加强读书指导。”[12]尽管这种认识不全面,但仍然为当时图书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使图书馆在社会动荡下走向正常化。《 新华日报》1973 年11 月1 日发表《适应全省图书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南京图书馆培训县市图书管理人员》;《 山西日报》 1973 年11 月28 日发表《加强图书管理, 搞好借阅工作, 我省图书馆工作蓬勃开展》;《 甘肃日报》 1973 年11 月16 日发表《省图书馆举办马列主义讲座, 市图书馆为厂矿培养学习辅导员》;《 新华日报》 1974 年1 月4 日发表《徐州市图书馆设立儿童阅览室, 用毛泽东思想占领儿童校外阅读阵地》, 这些新闻反映了座谈会后图书馆事业开始得到恢复。 然而, 由于《报告》 由分管宣传和文教工作的姚文元修改、 张春桥定稿, 塞进了周总理并不同意的“ 两个估计”:出版界长期被反革命修正主义的黑线专了政, 出版界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或还没有得到很好改造。“ 两个估计” 使“ 文艺黑线专政论” 在出版界“ 合法化”, 长期成为出版界及图书馆界的精神枷锁。 直到文革结束, 经过拨乱反正,“ 两个估计” 的消极影响才被肃清。

3 座谈会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1 改善了对图书馆的领导

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和各地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举行后, 开始改善对图书馆的领导。 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于1972 年9 月7 日下发《关于认真做好图书馆和文物工作的通知》 ; 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于1973 年9 月8 日下发《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

3.2 图书馆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开始恢复

1972 年北大和武大图书馆学系恢复招生。1977 年北大、 武大图书馆学系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78 年起,山西大学、 内蒙古大学、 湖南大学、 辽宁大学、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等高校设置图书馆学专业。为满足当地或本系统图书馆人才需求, 部分学校开办临时性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13]。

图书馆学术研究和交流有一定的恢复。 1972年12 月北京图书馆编印《 国外图书馆工作》 ,1973 年初内蒙古图书馆编印《 图书馆工作通讯》, 1975 年3 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创办《图书馆工作》。 图书馆学期刊增多, 学术研究开始活跃。

3.3 图书馆恢复开馆,图书馆业务逐渐恢复

图书馆逐步恢复开馆, 比如1971 年5 月北京图书馆恢复开馆, 7 月首都图书馆恢复开馆;12 月内蒙古图书馆恢复开馆。 与此同时, 逐渐开展全行业的业务建设。

(1)编制《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1971 年4 月在北京图书馆倡议下, 由36 所图书馆等单位参加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编制工作启动, 1973 年编成《中图法简表》, 1975 年10 月出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第一版。

(2)编制《汉语主题词表》。 1974 年8 月国家计委开始建设“ 汉字处理系统工程”, 作为配套项目,《 汉语主题词表》 于1975 年5 月开始编制。通过5 年努力, 完成了这部大型文献检索工具书, 填补了我国大型主题词表的空白。

(3)开始研制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主要体现在“ 汉字信息处理工程” 的研发和机读目录的引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合作, 利用该所研制的QJ—11 系统输入用主题词标引的英文文献, 或用汉语拼音输入和检索中文文献信息, 为我国计算机情报检索奠定了基础。

(4)馆际合作逐渐恢复。 通过馆际交换, 互通有无; 建立图书馆委员会等合作组织, 使馆际合作制度化; 恢复统一编目工作。 1974 年北京图书馆编印《中文图书著录条例》 (试用本), 向全国发行中文图书统一编目卡片, 为我国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打下了基础。

(5)对外交流开始恢复。 1971 年10 月我国恢复了联合国席位, 图书馆界开始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 1972 年12 月, 联合国总部图书馆恢复北京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为联合国出版物保存馆。 1972 年3 月美国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访问天津市人民图书馆。 1972 年9 月, 应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 以北京图书馆馆长刘季平为团长的代表团访问华盛顿、 纽约等地的图书馆。

3.4 重新制订规章制度

图书馆规章制度重新确立。 关于图书馆发展的行政性规范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暂行条例》、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 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布的《省、 市、 自治区图书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关于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的文件有中国科学院颁布的《对外交换科技书刊等工作的暂行规定》 , 国家文物局下发的《关于北京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的请示报告》《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对地方图书馆涉外事宜的处理意见》 《 关于图书开放问题的请示报告》 等。

4 座谈会的历史意义探讨

座谈会召开于文革中期, 文革初期的大混乱刚刚过去, 各项社会事业遭受严重破坏, 人心思治, 座谈会的作用远非今天安定环境下的人们所能想象。 从历史角度考察座谈会对图书馆事业恢复的意义是客观认识座谈会的基础, 也对我们重新认识图书馆政策的历史性具有启迪意义。

4.1 我国图书馆事业受政治影响大,法制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

过度政治化会影响图书馆的专业性追求。 受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在政治挂帅的特殊历史阶段, 任何在政治上的消极和迟疑都可能会给个人带来无法预料的伤害。 或是出于恐惧, 或是被动裹挟, 或出于盲从, 文革时期很多图书馆人的政治热情很高, 正常的业务工作放在次要地位。 与此同时, 图书馆学研究的政治化也使该时期的制度化建设及科研具有政治导向特征, 图书馆事业规划、 馆藏建设、 对外服务、 队伍建设等都受到政治环境的极大影响。 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 宜将意识形态的指导限定在思想指导框架内。 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起, 泛政治化贯穿于社会生活, 社会事业均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 以政治角度去建设、 管理、 评价, 被赋予特定的政治意义, 文革时期的政治挂帅、 以阶级斗争为纲达到登峰造极, 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图书馆事业的兴旺需要坚持图书馆发展规律, 需要走法制化道路。 图书馆事业的法制化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4.2 图书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 提出, 图书馆“ 是教育、 科学、 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事业发展得不好, 表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这一部分工作没有做好; 图书馆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说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这一领域获得发展。 今天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这种共识的获得既来自于图书馆事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也来自于特定时期图书馆事业遭到破坏的沉痛历史教训。 在我国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今天, 这一共识显得特别重要。

5 结语

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是20 世纪70 年代初我国文化事业中的大事, 周总理的关怀和推动是座谈会成功举行和《报告》 顺利通过的关键。 座谈会的举行和《报告》 的颁布抵制了左倾错误对图书馆事业的干扰, 推动了70 年代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恢复, 为文革结束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40.

[2]黄宗忠.新中国图书馆事业三十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9(5):68-76.

[3]徐洪升.简评“大跃进”时期的中国图书馆事业[J].图书馆理论与践,2009(10):70-73.

[4]黄宗忠.中国新型图书馆事业百年[J].图书馆,2004(2):4-8.

[5]杜克.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45-47.

[6]范兴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回顾[J].图书与情报,2009(1):1-9,27.

[7]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志[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15.

[8]彭斐章,谢灼华.评建国四十年来的图书馆学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95,110-115.

[9]方厚枢.当代中国出版史上一次特殊的会议[J].出版史料,2007(1):1-18.

[10]张惠卿.周总理和1971年全国出版会议[J].出版发行研究,1998(5):24-26.

[11][12]中国科学院.周总理对图书馆工作的关怀[J].图书馆工作,1977(1):2-4.

[13]李纪友.图书馆学教育情况介绍[J].黑龙江图书馆,1979(8):1-5.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座谈会图书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图书推荐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16日)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班里有个图书角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