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授的题画之词

2015-02-12 22:12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林纾题画西溪

李 剑 亮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民国教授的题画之词

李 剑 亮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民国教授题画词所题对象,大致有两类:一为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作品,二是属于词学史范畴的填词图。这些题画之词,表现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既有对自己与人交往的纪录,也有对他人成就特点的评论。因此,这些作品既有较强纪实性的,又有一定的议论性。这种以词题画的写作方式,在表达民国教授词学观的同时,也丰富了民国词学批评的形式,因而具有一定的词史价值。

民国教授;题画词;词史

我们这里所说的“题画之词”,是指词人为某一图画题写的词。从文艺发展历程的角度看,题画词由题画诗发展而来。题画诗与其所题之画,一为语言艺术,一为视觉艺术,两者在构思、立意上有着不可替代之妙。对此,清代孔衍栻在其《石村画诀》中有这样的表述:“画上题款诗,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如左有高山右边宜虚,款诗即在右。右边亦然,不可侵画位”。[1]所谓“补画之空处”、“不可侵画位”,是给题诗款在画面上的定义。但在实际的创作中,诗人的题画诗,就其创作形态而言,既有题于画上者,也有不在画上题写的。我们这里所说的题画之词,其表现内容与画本身之意相互补充、相互阐述,但大多并没有题于画面之上,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词籍文本得以实现。

民国教授题画词所题对象,大致有两类:一为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作品,二是属于词学史范畴的填词图。

一、题画之词

民国教授的题画之词,首先是为一般意义上的绘画作品而作。教授词人们在欣赏了画家的作品后,将自己的心得以词来表达,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题画之词。如龙榆生的《水龙吟》(题高奇峰画《易水送别图》)、《南乡子》(题林畏庐画西溪图)和陈匪石的《倦寻芳》(题孙正刚《岁寒词隐图》)等,都属于这一类题画词。

这里我们以龙榆生的《南乡子》词为例,探究民国教授题画词的表现内容及其创作背景。词曰:

何处最宜秋,拨棹西溪且信流。波皱绿鳞风骤紧,飕飕,未白芦花也白头。烟景望中收,零落诗魂好在不。凭仗丹青留幻影,悠悠,衰柳残阳万古愁。

据词序“题林畏庐画西溪图”可知,龙榆生此词为林畏庐的西溪图而作。

林畏庐,即林纾(1852—1924)。林纾与西溪之渊源有其诗文可证。文即《游西溪记》两篇。

两篇游记的题识皆曰“己亥九月”,即光绪二十五年已亥(1899)九月。由此可知,林纾在1899年秋天游览过西溪,并据此写了两篇游记。

诗有《西溪杂咏》一首,曰:

倚山靠水翠重重,迎面层然山更浓。寂寞溪南风日丽,道人不打午时钟。

诗的题款曰:“用王烟客笔法,并录《西溪杂咏》一首。宣统三年岁次辛亥秋,畏庐林纾。”据此,林纾的这首《西溪杂咏》诗,是他“并录”在其“用王烟客笔法”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之上。诗既是“并录”,则诗的写作时间当早于画的创作时间,最晚也与画同时,即宣统三年(1911)秋。

“王烟客”,是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1592—1680)。王时敏,号烟客,早、中期的画,风格比较工细清秀,如37岁作的《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韵味。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则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至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其昌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如72岁的《落木寒泉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而又清润的艺术特色。林畏庐所谓“用王烟客笔法”,即表明其效仿王时敏之画法而创作。

综上所述,我们推测,龙榆生所题之林纾《西溪图》,当是林纾宣统三年(1911)秋“用王烟客笔法”所作之画。

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林纾本人对这幅《西溪图》更多的介绍文字。但陈三立的《西溪图记》专为此图而写。全文如下:

杭之西溪背西子湖,别专幽胜。溪受分金、淡竹二岭,余溜狭流澄澈,港汊环回,棹拨万绿葳蕤中,迷惘出入,莫曙所向。上临秦望、大、小和诸山,迤逦数十百里,峻薄云表,霁旭照耀,飞光倒景,澜漪暖暖如文鳞。穿十二桥,抵交芦庵。交庐庵者,尤为高人逸客栖游啸咏之地,厉樊榭、杭堇浦辈遗迹存焉。绕行里许得隙圵,周梦坡居士始筑秋雪庵,祀浙东西词人。岁时会饮一楼,尽揽西溪之胜。芦荡错落列槛下,花时披飚四照,白波素霙,动摇起伏,浩荡控银海无极,“秋雪”之名以此。自是仕女裙屐类,舍交芦而趋秋雪矣。往者闽人林畏庐翁来游,曾写《西溪图》,而秋雪庵犹未建。畏庐翁文学擅一世,多艺能。余前后凡三至西溪,验以所历。岩峦涓浍,云岚竹树,村坞寺舍,绰约天设,谓之夺化工可也。畏庐翁故颇自憙,秘纳箧笥。既没,遗孤无以自存,且计垂久远,于是居士及叶揆初、高梦旦、李拔可、沈崖山诸子醵金六百,购而置诸秋雪庵,以比图经资掌故、娱过客,其好事有足称者。然而畏庐翁亦一作痴人也,魂气所凭依,庶几与无穷来者寻绎万化冥契于终古云。丙寅腊日,义宁陈三立记。[4]

据文末题款,陈三立此文作于“丙寅腊日”,即民国十五年(1926)夏历十二月初八。此时林纾已故。此画在林纾过世后,由周梦坡等人“醵金六百,购而置诸秋雪庵”。龙榆生的这首词,当作于1911年之后。张晖《龙榆生先生年谱》将此词编年为1931年,[5]词的上阕,侧重对画中场面的描述,词人以“拨棹”、“波皱绿鳞”、“芦花”等意象再现秋日西溪之迷离景象。下阕,“零落诗魂好在不。凭仗丹青留幻影”两句,由读画而怀人,表达了龙榆生对林纾其人其画的感慨与欣赏。结尾“衰柳残阳万古愁”一句,则表达了词人由画中景到心中情的转变过程。

那么,龙榆生为林纾此画题词的原因是否也可考究呢?检阅民国词籍,我们发现,当时为林纾《西溪图》题词者不只有龙榆生一人。举例来说,有袁思亮、袁荣法叔侄两人的同题词。

袁思亮(1880—1940),字伯夔,号蘉庵。湖南湘潭人。其《蘉庵词》有《浣溪沙》(题林畏庐西溪图)词二首。其一曰:“王气销沈羁业湮。一谿风月属词人。故应西子有长颦。梅鹤不传家国恨,芦鹭空写水云痕。画中幽怨向谁论。”其二:“泼墨穷年苦作痴。护持遗迹到荒祠。多情微许夜台知。一镜明漪摇古唾,万花情学乱秋悲。月中鸾鹤下来时。”

袁思亮侄子袁荣法(帅南)的《玄冰词》中也有二首《浣溪沙》。其一:“涡水依回直到门。芦花高下不遮村。黄边消息共谁论。无数云山争供养,多情烟树与氤氲。此中端合著吟魂。”其二:“晴雪千畦月一湖。白蘋风急浪花粗。更从何处问茭芦。劫后丹青能妩媚,眼中朱碧总模糊。画师曾费泪痕无。”其二词末有自注:“西溪以秋雪、茭芦二庵为最胜。茭芦燬于咸丰庚申之乱,今惟秋雪独存。”

除袁氏叔侄外,还有郭则沄和夏敬观等人的题画词。郭则沄《龙顾山房诗余》有《南浦》(题林畏庐翁西溪图,兼讯忉盦溪游)词,曰:“摇曳一湾秋,指词仙隐处,溪云迷晓。西堰旧通潮,荒庵畔、古雪沈沈谁扫。清游最羡,酒瓢稳载瓜皮小。弹指楚天愁几许,凭问旧时芳草。分明图就残山,引归心早是,越莼香了。凭讯冷红踪,清波路、果否控鸾重到。梅塍梦渺。微吟愁对瓶枝悄。今夜水窗风絮影,白上鬓丝多少。”

夏敬观《吷庵词》有《念奴娇》(左南生游西溪观芦花,次稼轩韵见寄,念往辄同游,自顷避兵海隅,遂负秋雪,因倚声寄感,付杭邮,即以题畏庐西溪图卷)。(夏敬观《吷庵词》,民国二十八年,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

上述词作中,值得关注的是袁荣法的词序和夏敬观的词序。这两则词序,交代了两人为林纾《西溪图》题词的背景。一曰:“周梦坡文属题林畏庐西溪图卷,将归之西溪秋雪庵两浙词人祠”,一曰:“因倚声寄感,付杭邮,即以题畏庐西溪图卷”。这与陈三立《西溪图记》中关于周梦坡等人“诸子醵金六百,购而置诸秋雪庵”的记载相符。据此,龙榆生的这首题画,当在此背景下所作。由此可见,包括龙榆生在内的上述教授词人的题画之词,对丰富西溪秋雪庵两浙词人祠堂的文化内涵起到了积极作用。

两浙词人祠堂是西溪秋雪庵的一部分。秋雪庵始建于宋代,原名资寿院。据明代释大善的《资寿院》“诗序”记载:“在西溪东北蒹葭深处。宋潼军节度使为资寿岩禅师建别院于此。万历间,沈瀛州、沈思溪延灵寿寺僧道宗一公、澄之洪公重复古迹,初置秋雪庵。盖取秋芦作花,远近联白耳。”[6]明代张岱的《西溪记》,对秋雪庵也有描写:“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其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7]然而,至清末民初,秋雪庵已日渐破败。对此,周庆云在《灵峰寺下院秋雪庵记》有如下描述:“其时,庵仅四楹。中供佛像,旁屋二椽为僧寮。又一椽为香积厨,屋瓦仅存,飘摇风雨。虽有瘠地数亩,鱼荡几区,而无人耕渔。孤僧枯坐,似有不可终日之态,因与明圆约曰:‘他日如离此庵,必告余为之策画。’盖付托非人,则胜迹湮矣。僧亦颔之。近年偶一经过,荒芜满目,不禁叹息。至戊午之秋,僧凂灵峰寺立成、交芦庵月辉两僧,走告余曰:‘明圆去志已决,愿将庵产仍以所得之价出顶。’……明圆云:‘庵旧为沈根荣出顶,当付顶价银币二百圆。’余乃如其数与之。爰将是庵施为灵峰寺下院,他日有所卜筑,不必踵事增华。但得西溪秋雪常在蒹葭深处,不没眉公命名之雅,亦云幸矣。”[8]为改变秋雪庵“屋瓦仅存,飘摇风雨”、“孤僧枯坐,似有不可终日之态”的破败面貌,周庆云接收并重建之。

周庆云重建秋雪庵的具体内容,据王蕴章《历代两浙词人祠堂碑记》记载:“拓维摩之十笏,弹指华严;舍大士之双林,增辉龙象。更于庵左,别构三楹,颜曰‘历代两浙词人祠堂’。”[9]可见,周庆云重建的内容有二,一是修缮秋雪庵的建筑本身;二是在秋雪庵内设历代两浙词人祠堂。重修秋雪庵,其意义在于弘扬佛教。而在庵内修建词人祠堂,则体现了周庆云对历代词人的崇敬之情,具有丰富的词史意义。为了充实历代两浙祠堂的文学内涵,周庆云又出资购得已故画家林纾的《西溪图》,并邀请词人为该画题词。于是,便有了上述词人的题画之作。

二、题填词图之词

填词图,是指以现实的词体创作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谢章铤《酒边词》卷八《百字令》(张韵舫僖太守眠琴小筑填词图)“一笑迦陵开样本”句自注:“填词图始于陈其年。”至民国也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填词图,如郑文焯的《冷红簃填词图》、冒广生的《水绘庵填词图》、林葆恒的《讱庵填词图》、沈祖棻的《涉江填词图》和詹安泰的《漱宋室填词图》等。

随着填词图的流行,又出现了为填词图创作的词作。民国教授词人的题画之词中,有一部分就是为填词图而创作的,如龙榆生《水调歌头》(为林子有题填词图)、陈洵《水龙吟》(海绡楼填词图。往者彊村翁尝欲使吴湖帆为之。余曰,不如写吾两人谈词图,吴画遂不作填词。今年秋,黄子静游杭,复请余越园为之。去翁归道山行一年矣。独歌无听,聊复叙怀,欲如曩昔与翁谈词,何可得哉)、陈匪石《清平乐》(题冒鹤亭《水绘庵填词图》)、吴梅《念奴娇》(追题郑叔问(文焯)《冷红簃填词图》)等,都是颇具个性的题填词图之词。这里,我们从上述作品中选取几首展开讨论。

(一)陈洵《水龙吟》词

陈洵的《水龙吟》有一词序曰:“海绡楼填词图。往者彊村翁尝欲使吴湖帆为之。余曰,不如写吾两人谈词图,吴画遂不作填词。今年秋,黄子静游杭,复请余越园为之。去翁归道山行一年矣。独歌无听,聊复叙怀,欲如曩昔与翁谈词,何可得哉。”词云:

看人如此溪山,等闲消与填词老。流尘换镜,天风吹籁,危阑自好。南渡斜阳,东篱旧月,古今怀抱。算承平去尽,笙歌梦里,浑昨日,非年少。金粉旗亭谢了。剩伤心、紫霞凄调。新绡故素,啼红泫碧,不成春笑。湖水湖烟,余情分付,又随风渺。望千秋、洒泪同时,怅断掩霜花稿。[10]

据词序,陈洵该词为《海绡楼填词图》所题写。而《海绡楼填词图》表现的正是陈洵本人的填词生涯中的一个片段,由其友人余绍宋(越园)所绘。余绍宋之所以绘此图,又是因黄子静之请。

陈洵由此联想到昔日吴湖帆所绘的一幅画,那是以自己与朱孝臧1930年在沪上谈词情景为表现内容的。当时,陈洵曾创作了一首《应天长》词记录此事,并在词序中交代创作背景:“庚午秋,谒彊村翁沪上。日坐思悲阁谈词。吴湖帆为图以张之。赋此报湖帆,并索翁和。”词云:

“王风委草,骚赋怨兰,危弦思苦谁说。坐对素秋摇落。芳菲与鹈鴂。吟壶永、双练发。悄未觉,翠销红歇。镇闲写,解带披襟,满坐香发。长恨付梨园,似锦湖山,南渡最凄咽。况是泪枯啼宇,冬青更愁绝。斜阳事,人世别。怎料理、此间情切。画图展、后视如今,何处风月。”[11]

翌年,彊村和词一首,词序曰:“海绡翁客秋北来,坐我思悲阁谈词,流连浃旬。吴湖帆为作图饯别。翁示新章,借起句答之。”词云:

“王风蔓草,歧路乱花,萍蓬逝水迟合。老去庾郎萧瑟,相思素笺叠。哀时意、悭问答。漫料理,曼吟囊箧。梦回处,一笑南云,卷送帆叶。同抱岁寒心,旧赏新欢,弦外最清发。作弄断鸿踪迹,凉风动天末。芳馨在,双醉颊。悄未隔、美人明月。待飞盏、共酹前修,随分闲业。”

1931年冬,彊村逝世。故而,陈洵的这首《水龙吟》词,其表现内容涵盖两个方面。上阕描写余绍宋为自己所绘《海绡填词图》之意。下阕将笔墨更多地倾洒在对朱孝臧先生的思念:“金粉旗亭谢了。剩伤心、紫霞凄调”几句,谓如今再也不能与彊村谈词。此时,朱孝臧先生“归道山行一年矣”。“金粉”喻江南之地。“旗亭”喻词人雅集之处。“紫霞凄调”,指彊村遗作。周密《玉漏迟·题吴梦窗霜花腴词集》有“锦鲸仙去,紫霞声杳”句,彊村晚年专力梦窗,故陈洵以“紫霞凄调”为喻。“新绡”与“故素”,前者指余绍宋今日所作之《海绡楼填词图》,后者指吴湖帆昔日所作之《思悲阁谈词图》。词尾“怅断掩霜花稿”之“掩霜花稿”,也是指彊村词稿。吴文英将其自编之词集定名为《霜花腴词》,故陈洵以梦窗词集代指彊村词稿。龙榆生《陈海绡先生之词学》对此有如下评语:“朱、陈文字相知,观于上述各词,深情可见。在昔朱彝尊、陈维崧,有‘朱陈村词’之刻。虽二人并世齐名,而词风各异。不似彊村、海绡两先生之同主梦窗,纯以宗趣相同,遂心赏神交,契若针芥也。”[12]

(二)陈匪石《清平乐》词

陈匪石《清平乐》词曰:

高山流水。不是闲宫徵。祖砚相承三百禩。一样沧桑身世。白头诗酒生涯。连年泛宅浮家。梦里影梅庵在。经冬老树初花。[13]

该词词序曰:“题冒鹤亭《水绘庵填词图》。”《水绘庵填词图》,一作《水绘园填词图》。据乾隆《如皋县志》:“水绘园,冒襄栖隐于此,易园为庵。中构妙隐香林,一默斋,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小浯溪,鹤屿,小三吾,月鱼基,波烟玉亭,湘中阁,悬霤山房,因树楼,涩浪坡,镜阁,碧落庐。一时海内巨公知名之士,咸游觞咏啸其中。”冒襄(1611-1693),字辟疆。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和《影梅庵忆语》。

冒鹤亭为冒襄后人。冒鹤亭《水绘庵填词图》由顾鹤逸绘制。为了请顾鹤逸绘制此图,冒鹤亭曾作诗相邀。诗曰:“冬至关河万木枯,太行西去路崎岖。请君换我伤心泪,更写明皇幸蜀图。(钱仲联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卷》卷二冒广生条目)诗歌末句“明皇幸蜀图”传为唐人李昭道所作。今收录在:《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第九册,4397页;《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12页和《故宫书画图录》,第一册,39-40页。此图在《石渠宝笈三编》著录为《宋人关山行旅》,乾隆题诗认为“此宋近乎唐”。后依近人考据,改名为《唐人明皇幸蜀图》。其内容为描写唐代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玄宗幸蜀避乱之事。冒鹤亭诗中“请君换我伤心泪”,是因为其先人冒襄所建之水绘园,几经变迁,也落入他人之手。至民国六年(1917),冒鹤亭才将其赎回。据《冒鹤亭先生年谱》,顾鹤逸为其绘制《水绘庵填词图》的时间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5月。顾鹤逸山水师法王麓台、王石谷,而兼有诸家之法。冒鹤亭“谓此卷烟云满纸,外祖季貺叹为二百年无此者也。题咏甚多,有费屺怀、郑叔问、易实甫、由甫兄弟、程子大、张璚隐、曹君直、金溎生等人。”[14]

陈匪石这首题画词中“祖砚相承三百禩。一样沧桑身世”两句,即指冒氏家族与身世。据《冒鹤亭先生年谱》之《谱前冒氏世系表略》:“第八世祖冒承祥(子履之)任南京光禄寺监事,生六子,分授六宅于如皋县城集贤街之东西,富甲一邑,遂以集贤街改为冒家巷,沿此至今,约四百五十年。至第十二世祖冒鸿(字麟洲,太学生)时,家已中落……与冒鸿同辈行,第十二世祖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司李不就,与其父冒起宗(字嵩少,湖南副使,后乞休归)以及其子孙辈均世居冒家巷。明亡,冒襄不仕于清,与董小宛结合,移居县城南郊别业,即影梅庵。董小宛殁后四年,水绘园为明文学冒一贯别业,在如皋县城东北隅,归冒起宗、冒襄父子,成为文人荟萃之地,宾从燕游,一时之盛。至清康熙初期,园已荒废,……冒家巷冒襄旧宅已为他姓占有……迨至民国六年(1917年)(冒鹤亭)先生赎回冒家巷西街之冒襄旧宅,重建家园。”[15]陈匪石词的最后两句“梦里影梅庵在,经冬老树初花”,即喻指包括水绘庵在内的冒家旧宅重归冒家的历史变迁。

陈匪石《倦鹤近体乐府》中还有一首写给冒鹤亭的词《换巢鸾凤》(送疚翁之广州)词,可见,陈匪石与冒鹤亭多有往还。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民国教授词人为填词图所题写的词作,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叙述自己与填词图创作主体之间的交往经历,以此表达对填词图创作主体的思念之情。二是介绍填词图的相关信息,借此来肯定填词图创作主体的创作特色与词学成就。

三、题画之词的评价

以上,我们就民国教授词人的题画之词的不同个案作分析,探究其题画之词的类型、性质及表现内容,进而考察其词学史价值。

(一)揭示创作的原生态

这里所说的创作原生态,是指与创作活动相关的各种要素,如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创作方式等。

从创作背景看,上引龙榆生《南乡子》词,便是他阅读林纾的《西溪图》之后而写。换言之,林纾《西溪图》中的景与情,令龙榆生产生联想,从而激发起其创作的欲望。

从创作动机看,民国教授的题画之词有些是为了记录一段人生,叙述一段经历。如陈洵的《水龙吟》词,为自题《海绡楼填词图》而作,即是对自己词创作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可见,这些题画词都在不同方面揭示民国教授词创作的原生态。因为,词人创作这样的作品,一是为了完成其某种实用的功能,同时,也为了实现其相应的抒情功能。因而,这样的作品,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文学审美价值。如果我们将民国教授的创作活动置身于民国词史的大背景下,则不难推见,这其实也是众多民国词人创作的一种原生态。

(二)丰富词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法

民国教授词人的题画之词,表现内容也相当丰富。其中,既有对自己与人交往的纪录,也有对他人成就特点的评论。因此,这些作品既有较强纪实性的,又有一定的议论性。

其纪实性特点,表现为教授词人们以艺术的手段记录了自己与当时词坛的交往情景。如陈匪石为冒鹤亭的《水绘庵填词图》所写的《清平乐》词等,就是其与民国文坛的交往的一种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词史价值。

上述题词词的议论性特点,则表现在词人对所题对象的评价上。如陈洵《水龙吟》词中的“紫霞凄调”和“剩伤心、怅断掩霜花稿”词句,将朱彊村词与吴文英词类比,体现了陈洵对朱彊村词史地位的一种评价。

当然,这样的评价,大多是采用印象式的批评方式,主观性较强,与词史实际抑或存有差异。但这种以词论画的批评方式,在充分表达民国教授词学观的同时,也丰富了民国词学批评的范式,因而具有一定的词学批评价值。

[1]叶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中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9.

[2]郑振释.晚清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78.

[3]林纾.畏庐文集.民国丛书(第四卷)[M].上海:上海书店 1989,64.

[4]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12.

[5] 张晖.龙榆生先生年谱[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8;忍寒.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37.

[6][8][9]周庆云.西溪秋雪庵志(卷四).西湖文献集成(第18册)[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158.

[7]张岱.张岱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5.

[10][11]陈洵.海绡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74.

[12]龙榆生词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81.

[13]陈匪石.陈匪石先生遗稿[M].合肥:黄山出版社,2012,126.

[14] 冒怀苏.冒鹤亭先生年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11.

[15] 冒怀苏.冒鹤亭先生年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25.

(责任编辑 闵 军)

Ci Poetry Painting by the Professo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 Jian-l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There are many Ci Poetry about the Painting created by the professo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tent of those works classify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works, the others is figure lyrics (tian ci tu). The topic of those ci poetry is very rich. Some records their communication, and some others reflect the judgments about the success of other professor's works. Therefore, the way of writing of these works is also enriched the form of literature review. Thus this kind of Poetry has plenty of values in the Ci poetry history.

The professo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i Poetry Painting; Ci poetry history

2015-05-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751036)。

李剑亮(1963-),男,浙江平湖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

I207.23

A

1672-2590(2015)04-0045-06

猜你喜欢
林纾题画西溪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明 徐枋题画诗》
杭州西溪湿地
沈鹏《题画人物》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