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2015-02-12 23:41毕雪莹张英魁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家庭

毕雪莹,张英魁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毕雪莹1,张英魁2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的美好愿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美好愿景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终归宿。青年群体作为践行主体中的特殊主力军,如何发挥青年群体的作用,如何在个体、社群与国家等不同层面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立足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与中国青年群体的现状,可从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状况两个维度,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层面,分别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如此有力量,是因为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千辛万苦的过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2]

当前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着眼于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论证其内容与结构的科学性;第二类则是将视角集中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三类是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路径。其代表性理论有创新条件论、理想信念关键论、宣传教育途径论、社会思潮引导论等。无论是关于科学性还是问题、原因的研究,其本质还是为了将意识形态更好的转化成行为,显然路径研究承载着重要任务。路径研究也是多种多样的,但目前学术领域针对不同主体的具体研究并不明确。青年的担当意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笔者选取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个人意识、家庭、社会和国家作为践行领域,分别探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主观世界的改造实践:观念、思维与精神

生命是人存在的首要前提,对此恩格斯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地自我更新。”[3]同样具有生命,但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是观念化的人,是社会和政治的动物。简言之,主观世界的观念、思维和精神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改造主观世界:从基本观念到精神气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正确解决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出发,认为观念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但是,观念不仅反映客观现实,而且还能根据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提出问题。其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在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最后,精神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支撑,民族前进的源泉,个人发展的动力,因而是主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物质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把赚钱看作是人人都必须追求的自身目的,看作是一项职业”[5],“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有可能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还可能使整个社会生活市场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资本化、货币化”[6]。当代青年只有积极改造主观世界,关注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国家发展,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个人接受某种思想”,只能想方设法将这些思想“深入到他们的心坎上”[7]。

(二)青年主观世界改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主要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青年主观世界既包含青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体现在青年人的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整个过程。因此,这必然关系到青年人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相应的态度和应有的担当。

当前,我国青年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普遍怀有奉献意识和爱国热情。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一方面,当代青年缺乏问题意识,即主观世界中缺乏自主性。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曾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8]青年人的主观世界中只有具备问题意识,才能主动去思考和践行。另一方面,当代青年主观世界中功利性、自私性、世界性相应出现。“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这些多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存在”。[8]除了这种由于经济变革导致的意识改变之外,青年人的思想同时经受着强权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此,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更好的认识世界,完善并拓展思维方式以更好的改造世界,培养新青年的精神气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以更好的丰富世界,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

(三)青年主观世界改造的途径与方式:意识形态的正能量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9],价值观发生作用的机制“更多地是通过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自觉、依靠人内心的力量来实现的”[10]。著名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威廉斯曾这样理解,真正理想的传播应该能够促进每个个体的“所见、所知和所感”自由地得以表达,并且使得所有信息和观念自由地得以共享。每一个人都需要从个人、集体和国家层面,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观念,培养广阔、深刻、独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保持阳光的精神状态。这不只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11],只有这样,青年人才乐于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把内在精神因素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个人角度出发,当代青年要培养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这要求当代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能正确地面对挫折,积极地把握机遇,以良好的社会心态和人生态度面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

从社会角度出发,当代青年要发挥思维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的优势,发现问题并承担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当代青年要开拓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善于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与国家问题。要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并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

从国家角度出发,当代青年要引领政治、经济和道德观念的方向,为国家发展贡献应有之力。在政治建设过程中,民主、平等以及法治是我国政治民主进程中的一贯追求。当代青年整体知识层面较高,思想活跃,要树立科学的政治观念,更好地从事各种政治活动,推进人类不断进步;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当代青年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经济观念;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维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各种关系的内在法度。

二、自我家庭的行动实践:爱亲、孝道与感恩

家庭美德的行动实践主要包括爱亲、孝道和感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层面的细化。

(一)青年在家庭中践行核心价值观:主观世界的第一考量

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场域。所谓自我家庭的行动实践,是指青年作为家庭一份子,在家庭活动中做到爱亲、孝道与感恩,做好分内的事情并承担因没有做好分内事情而产生的相应过失,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家庭层面。爱亲、孝道和感恩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指导个人成功迈向集体生活的基本准则。

家庭是核心价值观功能发挥的基础,也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良好的自我家庭行动实践对于修身养性、家庭融合与社会凝聚是必要和重要的,符合价值观的要求。以爱亲、孝道和感恩为基本价值追求的家庭伦理观念,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孝文化。恩格斯在谈到波兰的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时指出:“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在自己家里完全自主的时候才能实现。”[12]在这个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精粹。自我家庭的行动实践不仅检验并考量着每个社会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改造活动,而且是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不仅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形成的源头,而且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一个连亲情都可以抛弃的人,怎样去谈友情和爱情,又怎能去谈报效社会和国家呢?

(二)当前青年在家庭中的不良行动:从意识到行动的双重弱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上为国家层面提供意识形态,从微观方面为个人提供行为准则。家庭作为我们生活的第一场所,既为个人行为提供考核机会,也是奉献社会的直接桥梁。社会现实状况和家庭实际情况均为在家庭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要求。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社会现实状况要求青年人在家庭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不可置疑,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13]。据社科院权威发布,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另一方面,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所以,在这种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家庭养老毋庸置疑的需要承担起这一重任。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爱亲、孝道与感恩在自我家庭行动实践中的重大意义。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当代青年正在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在家庭中产生了诸多新问题。首先,观念不同,家庭代际矛盾出现。在父辈的观念中,家长是家庭的主人,子辈理所应当服从要求。但是,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强烈追求人格独立。随之而来的是父辈与子辈的互相指责,矛盾重重。其次,沟通缺乏,代际矛盾更加突出。随着信息技术和虚拟空间技术的发展,当代青年大部分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出去学习、工作,很少与父母交流,缺乏对父母精神世界的了解和关心。再次,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意识淡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代青年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或者兄弟姐妹并不多。从出生,他们便享受家庭提供的服务和优待,“啃老”、“傍老”屡见不鲜,不可能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份子应承担的责任,更不会有敬老爱亲的具体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分为不同的层面,而家庭是公民活动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因此,弘扬和传播孝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因素,也是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之一。

(三)家庭践行行动的途径与方式:爱心与行为比翼双飞

正像吉登斯所说:“传统并不完全是静态的,因为它必然要被从上一时代继承文化遗产的每一新生代加以再创造。”[14]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层面,当代青年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树立敬老爱亲的意识,另一方面要用实际行动落实尊敬老人的观念,从物质和精神等多个方面去孝敬老人。

爱亲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爱亲、孝道和感恩意识。诺丁斯认为,“关心其实是一种关系,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不管一个人声称他多么乐于关心,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创造了一种能够被感知到的关心关系”[15]。青年人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强调幼敬长、下尊上,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尊重、赡养老人,这种精神支持同样发挥作用,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贯穿华民族的繁衍过程,当代青年要做好沟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实家庭的行动实践。良好的沟通是彼此了解和换位思考的前提,不要因为对网络的迷恋、工作的忙碌影响父辈与子辈的沟通。“行孝是不能等的,我们要抓紧时间给老人尽孝!”这是中央电视台“乡约永福———走进长寿之乡”栏目组现场采访时感动全场的话。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为长辈“盛一碗饭”、“端一杯茶”、“洗一次碗”、“道一声问候”、“洗一次脚”、“捏一次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都将有效地提升我们个人修养,促进家庭团结和睦,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感恩是炎黄子孙应有的情怀,当代青年要丰富自我家庭行动实践的内容。除了孝敬和感激家人,我们还要推恩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兼及他人的父母长辈,使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尊互爱,和谐相处。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将孝道文化精神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当前社会的融入实践:关注、责任与担当

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以勇于担当的意识融入社会实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社会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换言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实现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价值的必由之路。”[16]同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社会化为大家领会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社会是扩大化的组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当代青年融入当前社会实践。

(一)青年社会实践: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

所谓当前社会的融入实践,是指青年在社区参与实践的基础上,随着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增强,进一步迈向更高层次和更宽阔的领域,关注社会问题,担当社会责任,并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当前社会实践,以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观世界和自我家庭的行动实践水平为社会实践的进行提供思维和实践的必要条件。同时,当前社会的融入实践效果也会反作用于其他两个层面。正所谓唇亡齿寒,没有安定、和谐、健康的社会运行状态,个人和家庭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社会现实与自由、平等、公正以及法治等政治理念还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处理不好将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因此,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能力,关注社会问题,担当社会责任以及培养责任意识成为义不容辞的任务。

(二)青年社会实践的现状:公共性的缺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增强,我国社会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快速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进程中,物质的极大充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生平,相应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美国的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有句名言:“历史将会记录,在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小悦悦事件、摔倒的老人无人敢扶、产品质量安全、腐败、“劣币驱逐良币”,种种引起公众关注的事件和现象,显示了当前社会许多领域基本道德失范问题。

作为青年群体,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问题之一是就业。巨大的待业人口基数,单一的就业途径,畸形的就业观念等等,严重影响着青年群体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稳定。公平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教育公平、养老公平、收入分配公平诸如此类的字眼屡见不鲜。当然,公平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平均,而是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保证相对平等。

在民主法治日益发展和完善的今天,许多违背民主法治的事情时有发生,腐败问题比比皆是,高官相继落马。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4年10月发布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表。数据显示,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各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共计24521起,处理30420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92人[17]。此外,环境保护、教育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青年群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最先掌握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思维开阔,应当继续开阔视野拓宽途径,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贯彻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价值理念。

(三)青年社会践行的途径与方式:完善个人,奉献社会

培育和践行某种价值观并不能完全脱离利益来展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8]。因此,具体到青年群体的利益问题,择业、就业事关青年的切身利益。

当代青年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问题,要将祖国需要与个人发展统一起来,要将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结合起来,要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塑造联系起来。一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的,当代青年需要深切理解个人职业选择只有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国家需求,个人才能取得更大进步与发展,所以在做职业规划时一定要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深刻把握国情,青年人要自觉将自身职业前途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结合起来,这样职业规划才更科学、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城乡二元模式以及贫富差距加大的现实说明,广阔的农村需要大量的知识青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离不开青年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建设过程“旨在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能否充分认识并有效凝聚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知、意愿和公共需求,事关农村社区建设能否顺利推进。而在这一认知建构过程中,农村青年发挥了思想带动作用。”[19]

当代青年要广泛开展志愿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更多的是引领正确的社会风尚。志愿服务是道德实践活动的载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通过强化志愿服务理念、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所想、所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人们心中,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例如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奖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在扶危济困、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志愿服务的献身精神,在照顾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各个方面表现出志愿服务的利他精神,真正让志愿服务进入社区、深入乡村、深入家庭。

四、现代国家的治理实践:爱国、奉献与承担

崇高的主观意识,爱老敬老的家庭意识,主动承担的社会意识,分别从个人、家庭与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完善的爱国主义体系。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0]因此,青年人要热爱祖国,在奉献和承担中参与国家治理活动。

(一)青年的政治责任与政治角色:国家前途的生力军

所谓现代国家的治理实践,是指当代青年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热爱国家、奉献社会并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参与个人、家庭和社会实践的最高追求和本质目的。在现代国家的治理实践中,爱国和奉献主要体现为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奉献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与行、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合一,从而屹立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民族之林。承担主要体现为当代青年应主动关注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内发展状况,关注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以及宗教等问题,并履行相应的义务。爱国、奉献与承担意识指导下的现代国家治理实践,植根于主观世界的改造活动,砥砺于自我家庭和当前社会的各种实践,是意识形态和实践活动的升华。

国家治理活动离不开人们的热爱和奉献之情,这种感情是人民对祖国的信任之情,调整人民与国家关系的纽带,支撑民族精神的支柱。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国内现实,把握国际局势。“在当今中国,至少有四种价值观并存和流行,它们是西方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21],“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被列为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情况和人们的复杂心态”。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之时,正如余英时所说:“20世纪的中国经验却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社会大转变时代,文化认同并没有捷径可循,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集体,都必须在长期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才能找得到适当的方向。所谓‘全盘西化'或‘全盘本土化'都只能是少数人的主观想象,可以成为理论上的‘理想型'或‘模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决无可能出现。以常态情形而言,文化认同必然是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其间本土的成分和外来的成分互为作用,保守和创新也相反相成,折衷是无可避免的结局。”[22]因此,我们继续增进爱国情感,努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国家治理与青年参与的必要性:生力军在危机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层面主要包括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意识形态构成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于是,它决定了我们解释世界的视阈,或者说它确定了我们理解自己与社会环境的框架,也决定了我们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活动方式。”[23]爱国、奉献、承担指导下的国家治理实践是维护国家主权,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需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当代青年对国家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是否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否有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然而,当代青年在现代国家的治理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当代青年主权意识和民族归属感呈现动摇态势。在全球化大趋势下,加之网络虚拟与现实的交相呼应,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国家会随着跨国公司等全球性机构的出现而逐渐消亡,经济全球化时代已无需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认同西方社会炒作的“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国家主权无能论”、“全球民主化论”等观点。

当代青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意识得到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淡薄。战争早已成为历史,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种思想和意识已广泛被青年认可和接受。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世界和平的一面,忽视世界和国家仍然存在着不安定的因素和充满危机的事实。例如,我国面临的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及敌对国家的威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问题,国内暴恐问题等。

当代青年情感和行动呈现脱节趋势。除了以上不健全的意识之外,当代青年并未能把正确的意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出国热”、托福、雅思、GRE考试等等,目的是出国,而出国之后真正回来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切实的行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黄志坚教授提出了对当代青年的忧虑:德智分离、义利分离、知行分离,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另外一套,爱国爱民的文章做的比谁都好,但涉及到个人利益便防护森严。

(三)青年参与国家治理的途径与方式:与国同在,与时俱进

在参与国家治理实践过程中,当代青年首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意识形态,热爱祖国。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当代青年要坚持奉献精神,勇于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当代青年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穿的统一体,它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它们,才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只有它们,才能成为引导各种价值观倾向和社会思潮的标尺;只有它们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青年要坚持奉献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为自己行动准则。结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除了研究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外,还急需对那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越来越产生重要影响的大众文化加以深切的关注。“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和普及性特征迫使施教者在某种主导价值观的指导下重新布局新的整合策略,以完成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24]。因此,目前在开展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时要让大学生能在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优秀文化作品,包括优秀的流行音乐、影视等大众文化作品中一方面获得思想上的启迪、理论上的感召,另一方面也能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当代青年要认清国情并把握国家发展规律,为国家建设尽一己之力。基本国情是社会性质的根本体现,“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5]。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不成熟、不发达、不完善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一现实阶段,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犹如社会主义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掌握历史必然性基础上的一种自觉运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等待我们去发现的某种先验存在,而是基于历史运动规律及人们价值实践的一种自觉践行”[26]。虽然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变,但国内外正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青年人把握国家发展规律[26]。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要用正确的观念、思维和意识引领个人的主观世界,继而用爱亲、孝道与感恩指导家庭的行动实践。在个人观念日益健康、家庭行动日臻完善的基础上,当代青年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在国家治理和现代化过程中,用爱国之心、奉献之情承担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任务。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公民的长期共同努力。“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坚守这一信念,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过程中,当代青年要从改造主观世界做起,爱亲孝亲,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把爱国意识统一到爱国实践中,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践行。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3]章剑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话语方式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1.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7]江畅.论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4).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0]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2006.

[11]周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三个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国家统计局,2011.4.28.

[1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5]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6]胡相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文化路径选择的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

[17]邓科.南方周末:后台(第二辑)[J].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1).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

[19]何绍辉.谁才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J].乡镇论坛,2008,(5).

[2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21]李德顺.价值观的“主流”与“边缘”[J].人民论坛,2010,(5).

[22]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3]R·贾基.反思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5).

[24]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

[25]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6]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构建[D].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1.

(责任编辑高云)

D64

A

1671-0681(2015)02-0072-08

毕雪莹(1989-),女,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张英魁,男,南开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2014-11-23

2010年国家重大招标课题“当代中国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研究”(编号:10&ZD049)的子课题“政治文明与当代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家庭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