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完秩,补阙到文澜——张宗祥与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半个世纪情

2015-02-13 00:35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澜四库全书浙江

朱 炜

(德清县图书馆,浙江 德清 313200)

张宗祥先生,字阆声,号冷僧,浙江海宁人,是中国图书馆界的尊者。其一生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一心致力于古籍整理、保护,抄校珍稀善本近万卷,抢救了一批重要的历史文献。举其荦荦大端,如主持抄补文澜阁《四库全书》,参与阁书西迁而东回,成为浙江文化史上的千古佳话。

1 争得红楼藏阁书

清乾隆朝编纂的《四库全书》,涵括经、史、子、集四部类,堪称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整理,成书后先后分两次抄存“内廷四阁”(宫内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文溯阁、热河文津阁)和“江南三阁”(杭州文澜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不同于内廷四阁的是,江南三阁有乾隆晓谕准许各省士子借阅,由此嘉惠士林,变为天下之藏书。可惜文汇、文宗二阁皆毁于兵火,唯文澜阁独存,但也毁散甚多。尽管如此,寄居于外西湖广化寺的青年马一浮还是静阅了文澜阁《四库全书》,始将治学重点由西学转向国学。

1910年6月至1911年,德清俞陛云任浙江图书馆监督,接收文澜阁及所藏《四库全书》等。1912年12月,位于西湖孤山的浙江图书馆落成,文澜阁《四库全书》移藏于此。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民国新立后,浙江文化开始了其新的发展历程。张宗祥与阁书的最初交集,便是在浙江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的提议下,同军政府有关方面斡旋,请时任教育司司长沈钧儒出面,力挺浙图打通孤山馆舍西侧的红楼、白楼一墙之隔,将阁书悉数迁往红楼内以为稳妥。殊不知,红楼原是大清国为迎接德国皇太子威廉来杭而建造的国宾馆,结果人家没来,反被民国新贵们占做聚饮赌博的私人会所,谁能说得动得?张宗祥竟真的说服有司,通过决议,划红楼给浙图,以专藏阁书,彰显正用,为他与阁书的半个世纪情播下种子。

2 癸亥标年记墨痕

“世慕昔贤境,书爱众香薰。”1915年,当钱恂在杭州主持以公款合捐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时,张宗祥正忙于参与编纂逊清史籍(即《清史稿》),与俞陛云是同事。几年后,张宗祥履新京师图书馆主任,自述在该馆的工作是“日拂拭尘土中,以求遗佚,检查旧目,修整残编,检校谬误”。此期间,德清俞箴墀入馆,负责整理敦煌写经。庶几可说,以钱恂、张宗祥、俞箴墀等为代表的我国第一代的图书馆人颇多从旧式读书人家走出来的饱学之士,他们在古籍整理、保护工作中,价值观念明确,建树卓著。“江南有完秩,补阙到文澜。”1923年,张宗祥回杭改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第一件事就想到了文澜阁《四库全书》。鉴于阁书在咸丰年间被损毁,后虽经丁氏兄弟等搜集补抄,缺书尚多,终不为美,张宗祥深感不能抱残守缺,一边积极奔走于沪、杭之间向浙人募款,找周庆云、张元济、蒋抑卮等名流共襄此举,他甚至不惜立军令状,除了死亡,补抄阁书的事,他一定管到底;一边节省自己工资筹划经费,委托学生堵申甫组织人力对阁书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三次补抄。张宗祥自任发起人兼总务干事,下设会计干事、评议干事、稽核干事等,在杭者利用浙图所藏善本,寓京者则借用文津阁本,所用的纸为故宫博物院旧藏抄录《四库全书》誊纸,费时两年,共抄211种,凡4497卷,计2046册,合称“四库癸亥补抄”,书签都是张宗祥亲笔题写。后,他又将丁氏光绪抄本分部分运北平校对,部分亲自校勘,基本厘清阁书的版本问题。此“役”始告竣,文澜阁书大体复旧,成了名副其实的百衲本,是“四库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其间,周庆云辑有《补钞文澜阁四库缺简纪录》一册。对于周庆云的担纲补阙之功,张宗祥有诗赞曰:“文澜残佚愿重抄,筹款春申力倍劳。一卷补遗书目在,几回展阅几魂销。”张宗祥诗中未提他个人只字,他的老友夏敬观在《为周梦坡题文澜补阙图》诗中却直陈:“冷僧继兹得君助,急促蒇功良足贵。”这蒇功的背后,若无周庆云,是真的一时难为;倘使少了张宗祥,是真的各种难成!需知,主持没有相当的名望、才干和远见,是无法担当此任的。

3 牵挂阁书回家路

抗战军兴,故宫国宝分五批秘密南迁,文澜阁《四库全书》统一装箱西迁。张宗祥时在重庆效命,心犹系阁书安危。某日,当学生郑晓沧对他言阁书迁贵阳,他即以诗纪之:“七阁文澜一阁存,中原文献忍重沦。咸同历劫馀灰迹,癸亥标年记墨痕。笔札百人载寒暑,鲁鱼十辈校黄昏。牛车万卷今西去,梦绕牟珠夜夜魂。”为保障阁书存放地的安全和回家之路的顺畅,在重庆的浙人成立了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有委员八人,张宗祥忝列其中,另有时任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浙江图书馆馆长陈训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浙江通志馆馆长余绍宋等。阁书辗转到贵阳,藏在地母洞里,每年必须晒书一次,而每晒一次书,张宗祥的学生祝文白就写信跟他汇报一次。张宗祥亦自语:“他们知道,只要是《四库全书》的事情,我是无论如何都要第一时间知道的。”1944年1月14日,张宗祥不顾在重庆的家毁于炮火,先往青木关阅视阁书,未发现散失佚落,乃归。回忆起这段往事,六十四岁的张宗祥写道:“文澜阁书因黔境独山都匀为日寇游骑所扰,搬运至渝。押运者毛君春翔来见予,备述经过,且言书已到,现藏青木关教育部中。有保管委员会之设立,欲请先生任委员……正月十四日赴青木关视阅书籍,幸各无恙,会中设一秘书,即以毛君充之。余甚望此书能早返湖上,且能筑屋以贮之也。”七十八岁那年,他专门作了一篇《补钞文澜阁<四库全书>史实》,收录在《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余话”中有一句特别感人的句子:“在数千里之外,兵荒马乱的时候,忽然见到此书,真似他乡遇故知一般,说不出的高兴和感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欲将文澜阁《四库全书》运往南京,张宗祥以该书补抄时全用浙籍人士募捐之资,未用政府一笔一纸的理由相抗议。他义正辞严地以外交辞令对答:“这一部书多多少少有一部分是属于浙人公有的……你何妨向政府建议征求浙江父老的意见看是如何?”后浙省参议会代表民意,电告南京政府力争,此议才作罢。几经周折,文澜阁《四库全书》在颠簸流离八年后,终于西迁而东还,回到西湖孤山,结束了书与阁的分离。多年之后,据说口口相传,人们对张宗祥的评价是两个字:有种。1948年1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副馆长克莱普访问杭州,指明就要观看文澜阁《四库全书》。

4 执掌浙图建新功

1950年3月6日,张宗祥任浙江图书馆馆长,之后十年中又收到原抄本库书三、四十册,谈何容易。是年,他为俞樾的高足章太炎安排了葬礼,称章太炎是必传之人,只留数弓以建墓,墓上附一碑,大书姓名。他认为:“人为群众服务而来,不是为个人权利享受而来。学问、政治须时时去其陈腐,发其精义,方能有益于世、有益于己。此七十年来处世持躬之旨也。”1954年,文澜阁《四库全书》整体搬迁至孤山之巅的原国民党将领杨虎别墅青白山居庋置,得到妥善保护。对此,张宗祥甚为喜悦,他说:“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支持,又将青白山居房屋拨归图书馆,房屋在山上,光线足,空气流通,材料是钢骨水泥,真是一所最合格的书楼,现在就请它住在里面……我个人的意思将来专建一屋贮藏,自然是好,否则就让它住在此庄;文澜阁的原额可以移过来装上。”1957年秋,暂领阁书的吴藕汀建议“阁书归阁”,得馆长张宗祥,同事夏定域、毛春翔等十余人签名赞同。张宗祥执掌浙图期间以德治馆,颇受馆内外同仁敬重。晚年的他愈加谦卑,宁可在家挥汗抄校如常,也坚持婉辞省政府邀他上黄山或莫干山避暑。他自云:“分明岁月同奔马,收拾心情作蠹鱼。”正因为有这样熠熠闪光的品格,所以有如此蒸蒸日上的事业。温故而知新,从张宗祥身上,吾辈感到了一种伟大的责任,简言之,即专精业务功底,完善道德规范,加深文化素养,发扬务实精神。

2015年适逢张宗祥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又赶上文澜阁《四库全书》修订影印本面世,其意义不止在纪念和传承。诚如浙江图书馆研究馆员袁逸所总结的:“今天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与国内现存的其他几部《四库全书》相比,虽缺少了乾隆原装的名分和贵族气,却也因其历代补配的‘组装’特色而别有所长,以内容论,许多详全之本及未经删改之本胜于它书;以数量论,多达36917册,足以称冠。作为浙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一百年来她也是最亲近平民读者的一部。”据不完全统计,《四库全书》中德清籍作者所著的书籍有四十二种之多,蔚然可观,约占全书的千分之十二。近年来,德清县图书馆一直在做《四库德清文丛》项目,与浙江古籍出版社合作,参校文澜阁本与诸本,已出《女红馀志 簪云楼杂说》、《龟溪集》、《绿杉野屋集》四种三辑,旨在使《四库全书》的部分精华遍播千家万户,以期全社会都来重视乡邦文献,赓续地方文脉。这必是宗祥先生希望看到的。

〔1〕郑绍昌,徐洁.国学巨匠—张宗祥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顾志兴.文澜阁与四库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3〕袁逸.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悲险传奇〔A〕//高学栋.邂逅太阳:中国珍贵文物蒙难纪实〔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4〕赵一生.四库德清文丛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文澜四库全书浙江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Reflections on American Society
“文澜杯”全国诗词大奖赛获奖作品
二手婚姻,一手爱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