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祥先生与浙东文献

2015-02-13 00:35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5年3期
关键词:四明黄宗羲明文

曹 亮

(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浙江 萧山 311203)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内篇二《浙东学术》里曾对浙东、浙西两个学派的治学特点加以概括,即“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张宗祥先生是浙江海宁人,地属浙西,他的治学路数也步武乡贤,以博雅为宗,在版本学、目录学、古籍校注、中医药等很多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浙东文献的收藏、整理和研究,只是先生诸多成就中的很小一部分。我们从手头已有的材料出发,对其贡献略作阐述,以缅怀这位可敬可爱的文化大师。

1 张宗祥与张寿镛

1.1 携手搜集乡邦文献

张寿镛(1875-1945)字咏霓,号约园,宁波人。他既是教育家,也是藏书家。1922年,离浙六年的张寿镛再度出任浙江财政厅长一职,张宗祥则从京师图书馆回浙江出任教育厅长。张寿镛有一段回忆说:“余自壬戌(1922)冬历癸亥(1923),以迄甲子(1924)秋,与张冷僧同官武林。”①可见他们的密切交往始于1922年的冬天。在这之前,他们虽有过初步的接触,但肯定算不上知己。二张均喜蓄书,惺惺相惜,互相视为“畏友”。

有一次,他们相约寻访张钧衡适园藏书,找到一本《授书随笔》,封面题“黄梨洲著”。在张寿镛的记忆中,此书的卷数很少,但这本书却有十七卷。书首又有“门人万斯大述”,初步判断应该是黄宗羲的作品。张宗祥发挥自己的专长,欣然接过了抄书的任务。张宗祥抄完后发现,书中有“履按”等字样,甚为可怪,怀疑是坊间冒黄宗羲之名所作的伪书。张寿镛后来从上海购得方中履所撰《古今释疑》一书,与此书校对,一点差别也没有,“爰告冷僧,相视一笑”。②他们的考证结果,比1971年台湾学者余英时《方中履及其〈古今释疑〉——跋影印本所谓黄宗羲〈授书随笔〉》的结论要早半个世纪。

张寿镛还利用业余时间常去张宗祥家阅读、搜集乡邦文献,经常有意外发现。如他所收藏海昌费景韩写的《复斋遗集》,是由张宗祥亲手抄写的。张寿镛阅后感叹:“得此不特海宁之文献具在,即四明之文献如魏之《息贤堂集》,周之《识山录》皆可考见。且魏之殉明始末,亦于斯可证。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之卷类皆寓焉。”③这本书不仅有海宁的文献记录,又有四明文献的踪迹,包含的史料价值非常丰富,张宗祥后来将此书送给了张寿镛。

1.2 助力编辑《四明丛书》

1927 年,去职后的张宗祥蛰居沪上,惟以整理钞录、校雠《罪惟录》、《说郛》等古籍自娱。版税收入所剩无几,再加足疾复发,日子窘迫到了“举家食粥”的地步。时任江苏财政厅长的张寿镛介绍老友担任了上海地区一个税务所所长的职务,每月可有四五百元的收入。不久,张宗祥调任到江苏宝应、高邮,两年后,因税局停办,回到上海,二张重逢。1931年,张寿镛辞去国民政府财政次长的职务,有了编辑《四明丛书》的念头。张宗祥得知此事后,多有襄助,不仅为《四明丛书》题签,无偿提供底本,更参加了校勘、审订等工作,对《四明丛书》的出版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宗祥为《四明丛书》提供了许多善本、精抄本。如第七集有《赵宝峰先生文集》,张宗祥曾详细记录了该书刊刻的底本《赵宝峰集》的源流。如称该本过录自旧钞本,后有嘉靖甲寅六世从孙赵文华跋,刻本没有,“想恶其人而弃之也”④。《铁如意馆手钞书目》又云:“末有嘉靖十一年嗣孙、广东佥事赵继宗序,六世孙赵文华嘉靖甲寅、嘉靖癸卯二跋,跋皆叙梓书事。知不足斋本无癸卯一跋,从另一旧钞补录。”⑤尽管赵文华认严嵩为父,是个奸臣,但他的序跋对了解《赵宝峰集》一书的刊刻始末有重要作用。张宗祥过录的跋语为后人提供了这些珍贵的线索,张寿镛于是在《赵宝峰先生文集》末特意用整页记录张宗祥对此书的贡献,以示感谢。⑥

又如《四明丛书》第二集有明末魏耕的《雪翁诗集》。张宗祥早年得到了《雪翁诗集》的家传稿本,十分欣赏魏耕的人和诗,他为此书作序称:“诗文之道,关乎气节,出之性情”,故“气节衰,性情薄,举世混浊,即有鸣者,亦寒蝉凡鸟耳,力竭声嘶,岂有可听者哉”。他还以明末为大义而死难的史可法、张苍水等人为例,认为他们的诗文“振臂一呼,慕义者云合而景从”,是“正气感人之深”的缘故。《雪翁诗集》所记载的这十四卷诗文中,同样是“气节性情,随在可见”⑦,因此听到“张君咏霓欲刊《四明丛书》,力劝之将此集刊入”⑧。

再如《四明丛书》的第一部书《任子》、第六集中《虞征士遗书》的成书,也与张宗祥有关。张寿镛注意到,汉代任奕所著《任子》一书“今存者寥寥三百八十字”,而晋虞喜撰《志林》,据记载原有二十四卷,今多散佚。唐代类书《意林》载有二书的部分文字,通行本多为五卷。张宗祥藏有谭献手校《意林》,又依宋刻补钞为六卷,是正宗的文选楼本,比较完备。张宗祥抄写了一本送与张寿镛,寿镛称:“最可贵者,即此六卷之本,凡《意林》阙目,赖此以全。”⑨而《任子》和《虞征士遗书》正是从这部《意林》中辑出的。

另外,张宗祥不仅协助张寿镛对《四明丛书》进行校勘,还参与了部分书籍的审订工作。如第二集《雪交亭正气录》,“又得李君续川、张君冷僧同为细斠”。张寿镛在《四明丛书凡例》中感谢张宗祥等良师益友的帮助,称他们“分文字编辑及征求之劳,或访寻指示之雅”,尤为难得。

1.3 其他文献交流

我们还发现,张宗祥对浙东文献,尤其是宋明浙东文献收藏较富,且有深入的研究,深得张寿镛钦佩。例如《范文正公别集》四卷,寿镛云:“《(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外有《别集》四卷。此为吾友张冷僧印宋刻,手钞以赠余者也。”1930年张寿镛在镇江得到《范文正公集》二十卷,拿出来与张宗祥所钞本对勘,又“尝邀冷僧纵论,喜而不寐”,认为“冷僧钞写之精,尤殆可佩。”《四明丛书》第三集收入楼钥所编《范文正公年谱》,即以张宗祥赠本为校本进行校勘的。

张宗祥对待文献及史实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以上文提到过的明代慈溪人赵文华为例,《铁如意馆随笔》、《铁如意馆手钞书目》中对《赵氏家藏集》(张寿镛所藏称《赵尚书集》)进行著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不轻易下结论。张寿镛援引张宗祥对《赵氏家藏集》的评论说:“民国五年得明钞《赵氏家藏集》八卷,脱误至多,借钞后得秦氏石研斋钞本校勘一过,略可观览。秦本卷三、卷四、卷五末页皆脱,亦非善本。今此本虽参校两本,然误夺之处,两本相同者,明知其误,未尝臆改,惧失真也。”⑩二是据史书考证史实。如《赵氏家藏集》卷首有“探花及第中极殿大学士大冢宰徐阶阅选”,又有“赐进士第少保兼太子太保大司空奉敕督师荡寇建城加爵世荫尽瘁事国致仕归里没而谕祭谕葬赐谥襄成慈溪赵文华著”等字样。张宗祥认为,徐阶任中极殿大学士时,不独赵文华下台,“(严)嵩亦败矣”。以徐阶如此聪明之人,不大可能会为赵文华阅选文集。另外,因为赵文华被黜为民,“谕祭谕葬、赐谥襄成”一说令人怀疑。张宗祥认为,是书为慈溪赵氏家集,可能历史上确有“赐谥”一事,是否是史官讨厌赵文华的为人而故意削去了,还有待考证。[11]

此外,张宗祥、张寿镛二人还将各自的著作赠送对方,表达了以文会友的情谊。如张寿镛在《约园杂著三编》中记录了张宗祥所赠的二本著作,分别是《张冷僧订并手钞高注三书异同订》和《千卷楼随笔》,“皆冷僧著述,且手写以赠余者。”张寿镛认为《高注三书异同订》“冷僧之论,尤宜细味”,且盛赞《千卷楼随笔》“于目录之学考之綦详,凡所见书均各志其大略,使后人有所考证,实可足与王渔洋《居易录》相敌。”[12]后来张寿镛的《四明经籍志》完成后,也送与张宗祥审阅。[13]1930年,张宗祥还为张寿镛的生圹写了一篇《约藏记》,二张交流之频密,可见一斑。

2 张宗祥与《明文海》

浙东大儒黄宗羲所编《明文海》成书后,因为只有抄本传世,部头又大,所以流传不广,研究者不多,张宗祥是少数钻研此书的学者之一。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张宗祥与黄宗羲在某些方面十分相似,如康熙三十二年(1693)编成《明文海》时,黄宗羲已是84岁的高龄。[14]张宗祥于1965年停止《明文海》新增作者、篇目的工作,也恰是84岁。不仅如此,黄宗羲与张宗祥都有身处时代鼎革的经历,并且黄宗羲“情至之物、情至之语、情至之感”的选文宗旨,与张宗祥“诗文之道,关乎气节,出之性情”的观点基本一致。

2.1 增订《明文海》缘起

对其增订缘起,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张宗祥是鉴于黄氏父子编辑的《明文海》在体例、选文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才“以整理和增订《明文海》为己任”。[15]第二种观点认为,张宗祥觉得《明文海》所收录的明晚期学者的文章较少,故而发愿增订。如周采泉说:“先生博览群籍,尤精晚明史,以为私家别集中,可以取以证史者多,尤以明代遗民著作,或为梨洲所未见,或为清代‘禁书’,近始公世者。故发愿补编,其重点在征集史料,对明人的文章,则并不十分欣赏。”[16]姜亮夫也说:“我看到他‘抄’第三部是补写黄宗羲的《明文海》,他说黄宗羲的《明文海》,明代有许多事情他没补进去,而这些事情是应该补的,补写的《明文海》能够重印的话,对我们现在是有很大用处的。假如单独看黄宗羲的《明文海》,我们只能了解明代,而明代以后的是非得失我们不能了解,所以他要补。”[17]

我们认为,张氏增订《明文海》,与他长期从事文献收集、整理的工作有关。他说:“昔在一九二七、八年间,蛰居海上,静安、不庵劝予编辑《全宋文》,予亦怦怦心动,继觉其难。予曰:‘我所最难定者,为各家语录,语体文自然当列入,而且其中理识丰富,史实极多,安可舍去?既列入而书又名《全宋》,其势不能删节,则卷帙将不胜其繁,此事实最为难。’……将来如编全明、全清文,此一难题,亦复存在。在《全明文》未能着手编辑之前,则《文海》一书,尚有整理行世之必要。”[18]因为他对宋明文献一直以来密切关注,对有明一代文章、史实多有研究,故借此对黄宗羲能录未录、未见未录的内容进行增补。同时,按朝代来编文选,有许多问题并未解决,张宗祥此论可能是想借整理《明文海》之机为将来编全宋、全明、全清文等积累经验。

2.2 增订整理的内容

张宗祥增订《明文海》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深厚的功底,完成了全文过录和增补篇目的工作,其稿本有35袋之多。增订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增订了黄宗羲当录未录、未见未录的明代文献。张宗祥说:“余独怪黄先生殁于康熙后期,陈卧子辈所编《明经世文编》,明崇祯时已刻行,宜无不见,书中亦搜辑明人文集七百余家,当有可采之处,何以一语未及?其时船山匿迹山中,著述固不可见,至若亭林、玄恭、青主之文章,皆在人间,且较朝宗为高,何以侯则入选,顾、归、傅均未选及,岂有所避忌耶?”[19]张宗祥先生的分析较为有理。黄宗羲晚年撰著较少,汇编文献较多,本身就有避忌文祸的意思。《明文案》《明文授读》与《明文海》一样,对敏感人物的文章多有隐略。据徐由由《张宗祥与增订本〈明文海〉》一文统计,增订本共选录5603篇文章,较通行本多出千余篇,且增补的内容以罕见的明末文章为多。因此,张宗祥先生的增订工作不仅有益于《明文海》,更保存了有明一代文献。

(2)提出了进一步整理的方法。张宗祥认为《明文海》是黄宗羲以遗民身份,选定故国一代文字。但在清朝统治者残酷的文化专制下,黄宗羲对所选文章是有所避忌的,因此选择了以《文选》一书的体例为参照,将“赋”、“书”等文章居首,不把带有政治色彩的“诏表”、“奏疏”等放在前面。不过黄宗羲这样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各类中所分小类命名不当、次第混乱且矛盾等等。张宗祥详细考证、批评了《明文海》的文体安排,参考了历代文选的编辑方法后,提出了两套整理方案:一是改编原书,分为“诏令”、“表”、“奏疏”等32大类,提出“诏令”可查各朝实录补选,“跋”、“书后”可从原书“序”类中分出等。如为便于检查,可以考虑对原来的大类稍加修改,但不可全用旧名。至于原来不全的部分,亦可补选,但各补选之文,必须于题下注明“补选”字样。而且补选的文字,必须要把明末清初的文章再好好调查一番。第二种整理方法是次序不动,仍以“赋”居首,但改“奏表”为“诏表”,移居“奏疏”之前。他提出删掉“诸体文”一类,并入“文”类。“序”类下添“小注”、“跋”、“书后”附等,“稗”类改名“小说”。子目名号不妥者改定之,文体归类不当者移易之,不再补充。[20]从现存张氏增订本来看,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案,但因其未卒业而亡,增订稿中应该还有一些未改好的地方。

(3)对《明文海》的目录和增订的部分进行校勘。浙江图书馆藏张宗祥增订稿的天头上有“蓝笔据万历本校”字样。首有《增订明文海总目》一册,总目末尾有张先生题跋,云:“右目据五桂楼本迻录,四库本删阙甚多,然五桂亦有误处。录毕,又以原书校对一过,凡有目无文者标于目上。”可知张宗祥先以五桂楼本为底本,参校四库本,又对目录与正文进行核对。不仅如此,他还对其增订部分进行了仔细校勘。不过此项工作也因先生病故尚未全部完成。

尽管张宗祥未能如愿完成庞大的增订任务,但先生此举弥补了黄宗羲《明文海》的不足,保存了珍贵的史料,而且为后人按时代汇编文献提供了十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3 结语

当然,张宗祥先生对浙东文献的收藏、考证、评论远不止于此。如《张宗祥文集》中还记录了其为宋代高似孙《砚笺》《剡录》,明代范钦《范氏奇书》、薛冈《甬东薛氏世风删》、戴鲸《四明雅选》,清代柯琴《伤寒方翼》、周骧《东山外纪》以及近现代浙东名医周岐隐《温病条辨歌括选》、《周岐隐辑经验方跋》、《浙江历代名医录》等书所题写的序跋文字等,对考证浙东文献的传承与发展均大有裨益,有待于进一步展开研究。

注释

①③ [12] 见《约园杂著三编》卷二。

②⑩见《约园杂著三编》卷三。

④⑤⑦⑧[11] 《 张宗祥文集》第67页,第266页,第351页,第67页,第37页。

⑥《四明丛书》第七集《赵宝峰先生文集》卷末有一页只有33个字,上书:“二跋原书皆无,或因人废言之故,然无跋则书之刻印源流无考,今特补录。张宗祥记。”

⑨《约园杂著三编》卷一。

[13]今浙江图书馆藏《四明经籍志》刊印本,有题识多处,疑即张宗祥手笔。

[14]吴光:《黄宗羲著作汇考》,台湾学生书局,第211页。

[15]徐由由:《张宗祥与增订本〈明文海〉》。《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4期。

[16]周采泉:《张宗祥先生传略》,《张宗祥先生纪念册》,海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第16页。

[17]姜亮夫:《阆声先生门下问学散记》,《西泠印社·张宗祥研究、西泠印社壬辰春季雅集专辑》总第34辑,第14页。

[18][19][20]《读四库五桂两种明文海目录书后》,《张宗祥文集》第347~348页。

〔1〕张宗祥著;曹锦炎编.张宗祥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张寿镛著.约园杂著三编〔M〕//《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

〔3〕吴光著.黄宗羲著作汇考〔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

〔4〕海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海宁人物资料》第五辑.张宗祥先生纪念册〔M〕.海宁:海宁印刷厂,1992

猜你喜欢
四明黄宗羲明文
汉江河口区四明滩段四明上护岸坍岸修复技术
“四明”护航创业板 “十点”读懂注册制
黄宗羲一生勤奋
奇怪的处罚
黄宗羲与柳馨远改革思想之比较
奇怪的处罚
黄宗羲 “风雷之文” 诗学思想内涵浅析
四部委明文反对垃圾焚烧低价竞争
续幽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