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的词汇化及其语法化

2015-02-13 02:32叶建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句法结构连词语气

叶建军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果真”的词汇化及其语法化

叶建军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果真”先由一个句法结构词汇化为语气副词,再由语气副词语法化为假设连词。语气副词“果真”来源于糅合句式“(S)果真VP”中的语气副词“果”与“真”组合而成的跨层结构。“果真”词汇化为语气副词的动因是韵律规则、高频使用,机制是重新分析。语气副词“果真”不仅可以用于现实句,还可以用于虚拟句。在省略假设标记的虚拟句“(S)果真VP”中,语气副词“果真”吸收并逐渐固化了假设义,具有了假设连词的关联功能。“果真”由语气副词语法化为假设连词的动因是高频使用,机制是语境吸收。直至现代汉语,假设连词“果真”的语法化仍不彻底。

“果真”;糅合句式;词汇化;语法化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果真”的用法同“果然”,可以用作语气副词,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1]254例如:

(1)不记得什么时候同一友人谈到青岛有种苦老酒,而他这次竟从青岛带了两瓶来,立时打开一尝,果真是隔了很久而未忘却的味儿。(台静农《谈酒》)

在现代汉语中“果真”也可用作假设连词,用于假设小句,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1]254例如:

(2)果真结成百年之好,也称得上郎才女貌。(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语气副词“果真”与假设连词“果真”的来源是怎样的呢?连词用法与副词用法之间是否有衍生关系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衍生关系呢?我们认为,“果真”原本是一个句法结构,在近代汉语中词汇化为语气副词,并进一步由语气副词语法化为假设连词。本文拟对“果真”的词汇化及其语法化历程、动因与机制等进行探讨。

二、“果真”的词汇化

(一)“果然”义副词“果”与“的确”义副词“真”的来源

要探讨“果真”的词汇化,有必要简要分析与之密切相关的“果然”义副词“果”“的确”义副词“真”的来源。

1.“果然”义副词“果”的来源

“果”的本义是果子、果实,名词。《说文·木部》:“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果实是植物的花受精后子房逐渐长大最终形成的结果,通过隐喻机制,“果”引申指事情的结果、结局。这种意义的“果”常用于VP前,即“果VP”。例如:

(3)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国语·晋语四》)

(4)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例(3)(4)中的“果VP”可以理解成主谓关系,“果”为主语,VP为谓语。如果要以VP的施事为话题,那么施事置于“果VP”前,充当句子的大主语,形成句式“S果VP”,“果”可以理解成小主语。在上古汉语中“S果VP”用频较高,小主语“果”经常处于VP前的状语位置,这为“果”语法化为副词创造了句法条件。如果事件的结果或结局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完全在意料之中,那么“果”不仅表示一种客观性的结果,而且还具有了肯定、确认的语气,带上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情感与认识,即具有了主观性。“果”在语用中推导出来的这种肯定、确认语气因 “S果VP”句式有较高用频而得到凸显、固化,并导致句式“S果VP”发生重新分析,“果”由句子的小主语变成状语,对VP起肯定、确认作用,从而语法化为“果然”义语气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果”早在上古汉语中就已语法化为语气副词了。例如:

(5)史苏朝,告大夫曰:“……彼得其情以厚其欲,从其恶心,必败国且深乱。乱必自女戎,三代皆然。”骊姬果作难,杀太子而逐二公子。(《国语·晋语一》)

(6)楚人使宜申来献捷。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为执宋公贬。……终以乘车之会往,楚人果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

2.“的确”义副词“真”的来源

“真”原指未经改变的本原、本性。例如:

(7)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庄子·内篇·齐物论》)

事物如果改变或丧失了“本原、本性”,就是失去了真实性,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事物。“真实”是“本原、本性”的属性之一,通过转喻机制,“真”由名词引申为形容词,义为“真实”。符合事物本原、本性就是“真”,不符事物本原、本性就是“伪”。下例中“真”与“伪”连用,“真”为“真实”义形容词。

(8)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汉书·宣帝纪》)

形容词可以充当VP的状语,因而“真实”义的形容词“真”可以用于VP前作状语,表示对VP的真实性的判定。伴随着句式“(S)真VP”使用频率升高,“真”的主观性开始增强,表示对VP的肯定、确认,表明事实确实如此,于是语法化为语气副词,相当于“的确”。“真”在中古汉语中就已语法化为语气副词。例如:

(9)京师沙门好胡法者,皆就摩罗受持之。戒行真苦,难可揄扬。(《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

(二)句法结构“果真”的副词化

“果真”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不过不是词而是句法结构。例如:

(10)蔡和曰:“吾二人乃曹公使来诈降者。二公若有归顺之心,吾当引进。”宁曰:“汝言果真?”二人齐声曰:“安敢相欺!”(《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

例中“果真”为状中关系的句法结构,“果”为“果然”义语气副词,“真”为“真实”义形容词。句法结构“果真”用于疑问句中,充当谓语,询问话语的真实性。

用于疑问句的状中关系的句法结构“果真”中间还可以加上起肯定、确认作用的焦点标记 “是”,即“果是真”。例如:

(11)天师道:“前日有信,闻说道朝廷营建北京,有迁移之意,果是真么?”(《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九十八回)

状中关系的句法结构“果真”也可以用于现实句中,表示已然的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例如:

(12)方欲出门,只见门外又有一伙人,提着行灯进来。不是别人,却是虞公、单老,闻知众人遇鬼之事,又闻说不见了张委,在园上抓寻,不知是真是假,合着三邻四舍,进园观看。问明了众庄客,方知此事果真,二老惊诧不已。(《醒世恒言》第四卷)

用于现实句的状中关系的句法结构“果真”中间也可以插入起肯定、确认作用的焦点标记“是”,说成“果是真”。例如:

(13)乃与士兵都头商议,向山谷僻处屯住数日,回来禀知李太守,道:“汪革反谋,果是真的。庄上器械精利,整备拒捕。小官寡不敌众,只得回军。伏乞钧旨,别差勇将前去,方可成功。”(《喻世明言》第三十九卷)

状中关系的句法结构 “果真”也可以用于虚拟句,假设未然的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不过虚拟句有假设标记,并跟有后续句表示在假设的情况下出现的后果。例如:

(14)包公道:“只恐此事不的。倘是果真,明日互对之时,你将此事一一详说,看他父亲如何处置,我必拘他女来对证。……”(《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一卷)

无论是用于疑问句、现实句,还是用于虚拟句,“果真”都是状中关系的句法结构,充当谓语,意思是“果然真实”。我们把这种用法的“果真”记作“果真1”。语气副词“果真”不是直接来源于“果真1”,而是直接来源于另一个“果真2”。

句法结构“果真”词汇化后,首先是作为语气副词来使用的,所以其词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副词化的过程。副词主要用于VP前,“果真”要词汇化为语气副词,在句法位置上必须是用于VP前,即出现的句式为“(S)果真VP”。如前所述,“果”与“真”经过语法化均可用作语气副词,用于VP前,在语气上起肯定、确认作用。我们认为,语气副词“果真”应该是直接来源于句式“(S)果真VP”中都是语气副词的“果”与“真”形成的句法结构“果真”,我们把这个“果真”记作“果真2”。

句法结构“果真2”参与形成的句式“(S)果真VP”在明初开始出现,意思是“(S)果然的确VP”,语气副词“果”与“真”各自的意义都在句法结构中得到了体现。句式“(S)果真VP”中起肯定、确认作用的语气副词“果”与“真”在线性顺序上紧邻,似乎可看作同义连文,但是,这只是表层的词汇现象,二者能够紧邻其实有深层的句法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S)果真VP”实际上是一个糅合句式,是由句式“(S)果VP”与“(S)真VP”糅合而成的,正是句式的糅合使语气副词“果”与“真”能够在线性顺序上紧邻。

“果”与“真”均有语气副词用法,用于VP前形成句式“(S)果VP”、“(S)真VP”。“(S)果VP”与“(S)真VP”糅合生成“(S)果真VP”,完全遵循句式糅合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语义相近原则、时代先后原则和成分蕴含原则。[2]首先,“(S)果VP”与“(S)真VP”在语义上均是肯定、确认VP,语义相近。其次,“(S)果VP”与“(S)真VP”分别在上古汉语、中古汉语中出现,而“(S)果真VP”直到明代才有用例。最后,“(S)果真VP”蕴含了“(S)果VP”与“(S)真VP”的所有成分。

一个词的引申义与其源词义总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虽然句式“(S)果VP”“(S)真VP”中的语气副词“果”与“真”在语义上的共性都是增强肯定、确认的语气,但是由于来源不同,二者在语义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副词“果”侧重于从事情的结果方面来增强肯定、确认的语气,而“真”侧重于从事情的真实性方面来增强肯定、确认的语气。如果说话人既想从事情的真实性方面来增强肯定、确认的语气,又想从事情的结果方面来增强肯定、确认的语气,那么“(S)果VP”与“(S)真VP”就自然地糅合在一起,通过省略重叠成分生成句式“(S)果真VP”,即:(S)果VP+(S)真VP→(S)果真VP。

正是因为“果真”在线性顺序上紧邻不是简单的同义连文的结果,而是句式糅合的结果,所以“果真”属于跨层结构,语气副词“果”与“真”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二者均是修饰限制VP的。不过,我们在认知心理上往往会忽略这种特殊性,将“(S)果真VP”视作一个一般的句式,其结构层次可以分析为:(S+)[果+(真+VP)]。

韵律规则在“果真”的词汇化过程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动因。汉语的两个音节构成一个标准音步,一个标准音步就是一个标准韵律词[3]78。句式“(S)果真VP”中常常省略的S是一个语义模块;VP是句意的重心,也可以看作一个语义模块;“果真”虽是一个跨层结构,但却是一个标准的音步,即一个标准的韵律词,自然可以看作一个语义模块。

使用频率也是句法结构发生词汇化的一个重要动因。一个句法结构在话语中出现得越频繁,越容易词汇化。高频使用是诱发“果真2”发生词汇化的一个重要动因。“果真2”在明初的文献《剪灯新话》中仅有6例,但是在明万历廿六(1598)戊戌年三山道人刻本《三宝太监西洋记》中已有151例,使用极其频繁,且均用于现实句中。例如:

(15)即时披发仗剑,步行而出。只见荒草坡前果真有千百头野物,姜金定坐在马上,又是这等撮撮弄。(《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三十一回)

(16)那道长只说是打死了金碧峰,看了一会,恰好老爷的头皮儿也不曾红一红。金毛道长吃了大惊,说道:“这个和尚果真有些本事,比那道士老大的不同。”(《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五十五回)

(17)青脸鬼说道:“亏你还有一双眼,连鬼门关也认不得。”唐状元转眼一瞧,果真是那一座小小门上写着“鬼门关”三个大字。(《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九十回)

在韵律规则、高频使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们对 “(S)果真VP”进行了重新分析:(S+)[果+(真+ VP)]→(S+)[(果+真)+VP]。经过重新分析,韵律词“果真”的语法分界模糊、消失,在形式上粘合、固化了,同时在意义上也发生了融合,语气副词“果”的“果然”义与“真”的“的确”义融为一体,共同加强肯定、确认语气,“果真”词汇化了。重新分析是“果真”词汇化的重要机制。上面例(15)—(17)中的 “果真”可以认为已词汇化了。因此我们认为,最迟在明末“果真”已词汇化为语气副词了。

三、“果真”的语法化

“小句的连接标记来源于名词、动词、副词、代词、格语素(包括前置词、后置词)、派生词缀,以及这些成分的短语组合。”[4]177我们认为,假设连词“果真”是由语气副词“果真”语法化而来的。

语气副词 “果真”一般用在VP前,形成句式“(S)果真VP”。“(S)果真VP”一开始是现实句,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也就是说,“(S)果真VP”前往往有表示所说或所料的先行句,“(S)果真VP”作为后续句出现,其句意完足。明代中叶以后,“(S)果真VP”也可以是虚拟句,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有某个假设,就往往会有某个相应的由这个假设导致的结果,因而虚拟句“(S)果真VP”句意不完足,往往是作为始发句,其后跟有后续句(后续句也可以是多个分句)。在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果真”用频不高,仅有1例,不过用于虚拟句,且无假设标记。例如:

(18)(九公)沉吟半晌,对婵玉曰:“我儿,你是我爱女,我怎的舍得你!只得天意如此。但我羞入西岐,屈膝与子牙耳。如之奈何?”婵玉曰:“这有何难!姜丞相虚心下士,并无骄矜。父亲果真降周,孩儿愿先去说明,令子牙迎接。”(《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例中“父亲果真降周”是虚拟句,意思是“假如父亲果真降周”,句意不完足,因而跟有后续句“孩儿愿先去说明,令子牙迎接”,说明在假设的情况下出现的相应的结果。例中的“果真”在省略假设标记的虚拟句中临时吸收了假设义,最易语法化为假设连词。但是这样的用例在明代偶见,上例中的“果真”仍是语气副词,其假设义是语境临时赋予的。

在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语气副词“果真”已有14例用于虚拟句中,用例明显增多。在这14例中有9例使用了假设标记“若”等。由于使用了假设标记,“果真”的语气副词性质没有改变。例如:

(19)晁夫人道:“你倒说的好!皇帝到利害,百姓到软弱,那百姓反了,皇帝也就没法儿了!”晁老道:“若果真如此,一发接到衙门罢了,叫他外边住着做甚?”(《醒世姻缘传》第七回)

(20)晁源依旧见神见鬼,一些没有效验。你道却是为何?若是果真有甚闲神野鬼,他见了真经,自然是退避的,那护法的诸神自然是不放他进去。晁源见的这许多鬼怪,这是他自己亏心生出来的,原不是当真的甚么鬼去打他。(《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

(21)相大妗子也进房看望,说道:“你原是风流活动的人,把你关闭在衙舍里面,怎怪你害闷着急。外甥回家,只怕有事羁绊,又且不能就回。我与你小叔子商议,不然且送你回家,你可散心消闷。万一屈处出你病来,好意翻成恶意,也叫外甥后来抱怨。”素姐道:“若大妗子肯果真送我回家,真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八回)

在《醒世姻缘传》中“果真”已有4例用于省略假设标记的虚拟句中。“果真”在省略了假设标记的虚拟句中临时吸收了假设义,相当于“假如果真”。例如:

(22)众人问道:“你是甚人,知得如此详细?”黄巾后生道:“我就是圣姆脚下的管茶博士。”众人道:“果真如此,你也就是山中的神道,生受你传言与我们。”(《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三回)

(23)吕德远道:“听老爷这般说,这两个婆娘,止于新来的奶奶喜他,老爷是恼他的。果真如此,事有何难!老爷依小人的算计,不叫老爷在衙受恼,又替老爷出了昨日的怨气。”(《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六回)

有意思的是,这4例虚拟句均是“果真如此”,相当于“假如果真如此”,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果真”在虚拟句中吸收了假设义。语境吸收是“果真”由语气副词语法化为假设连词的重要机制。伴随着省略假设标记的虚拟句“(S)果真VP”的使用频率的升高,“果真”吸收的假设义就会逐渐明确化、固定化,而其原有的肯定、确认的语气就会逐渐弱化,“果真”因而逐渐具有假设连词的关联功能。可以认为,最迟在清代中叶以后“果真”已由语气副词语法化为假设连词了。下面例中的“果真”均可认为是假设连词,既可用于谓语前,又可用于主语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4)且说黛玉先自回去,想起金石的旧话来,反自喜欢,心里说道:“和尚道士的话真个信不得。果真金玉有缘,宝玉如何能把这玉丢了呢。或者因我之事,拆散他们的金玉,也未可知。”(《红楼梦》第九十五回)

(25)话说林之洋向通使道:“老兄果真舍得令爱教俺妹夫带去,俺们就替你带去,把病治好,顺便带来还你。”(《镜花缘》第三十一回)

不过,我们认为假设连词“果真”的语法化并不彻底,其语法化程度并不高,并未完全丧失语气副词的性质。虽然假设连词“果真”有假设连词“假如”或“如果”的意义,但是这个假设的事实是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在意料之中,因而假设连词“果真”仍然或多或少保留了语气副词“果真”的“果然的确”义。如例(22)-(25)中的“(S)果真VP”,实际上都可以在“果真”前或S前加上假设连词“假如”或“如果”等,“果真”的语气副词的性质因而得以激活,而句意并未改变。假设连词与“果真”共现于一个虚拟句的用例在清代中叶以后乃至现当代汉语中仍见用例。例如:

(26)贾政听了,原不愿意,只是贾母做主,不敢违命,勉强陪笑说道:“老太太想的极是,也很妥当。只是要吩咐家下众人,不许吵嚷得里外皆知,这要耽不是的。姨太太那边,只怕不肯;若是果真应了,也只好按着老太太的主意办去。”(《红楼梦》第九十六回)

(27)当下也就怒道:“本真人误中你等诡计,这也是我偶尔不明。你等若果真让我回山,本真人若不来报此仇,也不算生于天地之间。”(《七剑十三侠》第一百五十三回)

(28)假如天堂与地狱果真有天渊之别的话,那么天与渊之间所差的只是一个虚存的观念。(《巴西狂欢节》)

“果真”如果是一个纯粹的假设连词,就不会与另一个假设连词同现于虚拟句中。由此可见,直至现代汉语,假设连词“果真”的语法化仍不彻底,其语气副词的性质并未完全丧失。

四、结论

“果”“真”分别在上古汉语、中古汉语中语法化为语气副词,均表示肯定、确认语气。“果真”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不过不是词而是句法结构。语气副词“果真”不是直接来源于充当谓语的“果然真实”义句法结构“果真1”,而是直接来源于句式“(S)果真VP”中都是语气副词的“果”与“真”形成的跨层结构“果真2”。句式“(S)果真VP”实际上是一个由“(S)果VP”与“(S)真VP”糅合而成的句式,正是句式的糅合使语气副词“果”与“真”能够在线性顺序上紧邻。在韵律规则、高频使用等动因共同作用下,“(S)果真VP”发生重新分析,韵律词“果真”词汇化了。重新分析是“果真”词汇化的重要机制。最迟在明末“果真”已词汇化为语气副词了。

在清初语气副词 “果真”用于虚拟句的用频较高。“果真”在省略假设标记的虚拟句中吸收了假设义,相当于“假如果真”。语境吸收是“果真”由语气副词语法化为假设连词的重要机制。伴随着省略假设标记的虚拟句“(S)果真VP”的使用频率的升高,“果真”吸收的假设义逐渐明确化、固定化,而其原有的肯定、确认的语气逐渐弱化,“果真”因而逐渐具有假设连词的关联功能。最迟在清代中叶以后“果真”已由语气副词语法化为假设连词。不过直至现代汉语,假设连词“果真”的语法化仍不彻底,语法化程度仍不高,其语气副词的性质并未完全丧失。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叶建军.“X胜似Y”的来源、“胜似”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13(3):235-249.

[3]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Hopper,Paul J.&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2001 Grammaticaliz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责任编辑:章永林)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Guo Zhen”(果真)

YE Jian-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Zhejiang 325035,China)

“Guo Zhen”(果真)first by a syntax structure lexicalized into modal adverb,again by modal adverb grammaticalized into hypothetical conjunction.The modal adverb “Guo Zhen”(果真)came from the amalgamative structure type “ (S)Guo Zhen(果真)VP”of the modal adverbs “Guo”(果)and“Zhen”(真)combination of cross-layer structure.The causes of“Guo Zhen”(果真)lexicalized into modal adverb were rhythm rules,high-frequency use,the mechanism was re-analyzed.The adverb“Guo Zhen”(果真)not only can be used in realistic sentences,can also be used in the virtual sentences.In the omitted hypothesis-markers virtual sentence “(S)Guo Zhen(果真)VP”,the modal adverb"Guo Zhen"(果真)absorbed and gradually solidified the subjunctive,with the correlation function of the hypothetical conjunctions.The cause of “Guo Zhen”(果真)by the modal adverb lexicalized into hypothetical conjunction was high-frequency use,the mechanism was context absorption.Until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hypothetical conjunction“Guo Zhen”(果真)is still not completely.

“Guo Zhen”(果真);amalgamative structure type;lexicalization;grammaticalization

H03

A

1008—7974(2015)03—0023—05

2015-01-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12BYY086)

叶建军,安徽宿松人,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05.005

猜你喜欢
句法结构连词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解读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基于英汉句法结构对比下的英语长句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