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古琴制作工艺的创新意义

2015-02-13 02:32邹宝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丝弦琴弦古琴

邹宝明

(吉林省文化科技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1)

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古琴制作工艺的创新意义

邹宝明

(吉林省文化科技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1)

中国古琴诞生于3000多年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有着鲜明的工艺特点和源远流长的艺术风格,2003年成功申报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国古琴技艺,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只有通过挖掘传统、明晰传承内容继而进行工艺创新才是重点,其中对琴弦工艺技术的创新是关键。

中国古琴;工艺特点;保护传承;丝弦创新

一、引言

1977年8月20日,为寻找宇宙空间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的高等智慧生物,由美国发射的越过太阳向银河系进发的“旅行家”号宇宙飞船上,携带一张镀金铜板声像片和一枚金刚石唱针,它可以保存10亿年,上面有用54种人类语言向外星智慧生物发出的问候语,还有117种地球上动植物图形与长达90分钟的各国音乐录音,每120分钟播放一遍,其中包括中国传统古琴名曲《流水》。这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是中国春秋时代音乐《高山流水》片断,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 “挥琴以谢知音”动人故事,由邝平湖演奏,成为中国太空音乐的代表作。[1]这些地球之声至今还带着人类期望回荡在宇宙空间,希望它能遇上外星生命。

在接下来的全球化运动中,古琴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符号,而古琴及其制作工艺也在2003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鸟巢中央场地,中国故事从千变万化的画卷缓缓展开,画轴上隐现的墨迹展现着山水画的写意韵味,随着古琴悠扬隽永的音调,形象生动地阐述着东方古老国度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而优雅的华夏文明之路。敦煌绝美的飞天、楼兰古国的神奇往事诉说着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而这一切都是在古琴音乐中叙述的,这音乐最初产生于3000年前。现今古琴广陵派传人陈雷激端坐于“画卷”之上扬手抚琴弹奏,通过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向全世界传播。

2009年,在深圳音乐厅举行了 “復古殿的传奇——陈雷激古琴音乐会”,这位9岁就师从古琴大师龚一的音乐家,艺术风格上豪放跌宕与清丽委婉融为一体,意味无穷。千年名琴“復古殿”清淡悠远的琴声直接打动了观众的心灵,一口气演奏了《流水》《梅花三弄》《龙翔操》《广陵散》《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多首古琴经典曲目。据陈雷激介绍说,目前已知流传下来的古琴琴谱有1000多首,现在能弹的只有约100首,而真正广为人知的可能只有那么十几首。

“復古殿”是宋代古琴琴名,宋太祖赵匡胤御笔亲题“御书之宝”篆刻于此琴之腹。太宗、真宗、徽宗等历代北宋帝王均视之为案上之宝。宋室南迁后,高宗赵构在都城临安(今杭州)兴建“復古殿”将此琴供奉殿中,亲题“虞廷清韵”与“復古殿”于琴腹,是为琴名。此琴的琴名就是这么来的。2006年此琴现身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步长集团总裁赵涛以4,936,000港元拍得此琴,将此琴相借于陈雷激,才有了这个音乐会,才有了这次古琴音乐的传播。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为了全面落实保护古琴的制作工艺,确立了“传统古丝弦原材料处理及制作工艺研究”的课题,课题组长是罗成金。其主要研究内容为:古琴丝弦原材料的分类、选材、处理和传统丝弦制作工艺的研究,恢复和传承中国传统丝弦的制作、生产;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获取古琴丝弦的最佳技术参数、制作的标准数据,最终实现中国古琴丝弦的制作工艺的再传承。

二、中国古琴的历史与传承

2003年11月,中国古琴作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之国内外掀起了“古琴热”。追溯古琴的历史能更好地认识今后保护古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古琴的产生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从《诗经》《尚书》等古文献对古琴的记载来看,《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棠棣》中“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这里的“琴瑟”都是指古琴。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益稷》等篇章中记载了尧舜时代的古琴。如《尚书·益稷》记载舜帝说“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向往“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将这种典雅的音乐和治国联系起来,我们由此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开始有七弦琴,东汉三国时期,古琴为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开始稳定,延续至今。[2]

周代,周公“制礼作乐”,以古琴为代表的乐教形成系统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授学生,以古琴为主的乐教居六艺的第二位,所以《左传·昭公元年》云:“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慆心也。”以古琴为代表的乐教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政治使命。孔子自己也刻苦学琴、弹琴,并创作琴曲,孔子的众弟子不少会弹古琴。在这种艺术氛围下,出现了一大批琴师,如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中出现了新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乐曲,反映出古琴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3]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的记谱方式在中原开始流行,古琴谱有了自己的记谱方式,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入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4]晚唐时期曹柔鉴创造了减字谱,大大简化了古琴谱的阅读难度,并沿用至今。

宋代是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与民间音乐的互动,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没有被湮没,而是起伏曲折地发展着。[5]

明、清时期大量琴谱刊刻流传,目前可见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单明代琴曲就有三百多首,音乐理论也更加完善。如明初琴家冷谦所作《琴声十六法》,是对古琴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方面的理论阐述。[6]

汉代恒谭《新论》说:“八音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就是说古琴是古代乐器的贵冠,原因是其音域之宽居首:古琴的音域共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同一个乐音可以在七条弦的不同音位发出,有按音音位147个,泛音音位91个,加上散音7个,总共有245个音位,再加吟揉绰注、上下撞逗所得音,古琴音位之多,就连西方的钢琴也比不上。

这种音乐特色为后来圣贤、哲士、英雄、文豪所继承所喜爱,如荀子、庄子、司马相如、蔡邕、阮藉、刘勰、李白、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岳飞、文天祥、耶律楚材、王阳明、李贽、王船山、谭嗣同等人无不喜爱古琴,甚至他们的高风亮节也受古琴音乐的影响而孕育。由此,著名的古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被及时载入史册,至今还能流传。

总之,我国古琴及其音乐在世界文化史中是独一无二的,古代有关思想家、教育家等把演奏古琴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手段,其音乐沉静、精致、好听不闹,有别于其他乐器——如其音乐效果是“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它不是大众的表演艺术,而以“自娱”养生之修行为主旨,承担着“教化”德育的音乐作用。

三、古琴的历史流派及制作工艺特点

1986年,曾经为文化部代部长、时任第四届全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在镇江南山清音馆为古琴作诗云:“江山不老琴不老,素女熏风韵最娇。一往情深三千载,更可人心是今朝。”他一语中的道:古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纯的一种乐器。[7]

古琴文化本身的特征形成了众多的琴派。如汉朝有蜀山派,晋代有竹林派,唐朝有吴声派、蜀声派等,宋朝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明朝有江、浙、闽派,清朝至近世的古琴派别多以地区来划分与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还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等。[8]

晋顾恺之的斫琴图(宋人摹本)展示了琴底、琴面、槽腹及施漆法,是我们研究古代造琴技术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此后,传统造琴技术又吸取了南北朝、隋的技艺成就,到了唐代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仅四川雷氏一族,就有雷霄、雷迅、雷文、雷绍、雷震、雷焕等众多造琴名师,从现存的古代名琴来看,如 “九霄环佩”“鹤鸣秋月”等都源于唐代的“雷琴”,可见其影响。此外还有张越、郭谅、沈镣、冯昭、李勉等造琴名手。宋代继承了唐代的造琴经验,设置了官办的造琴局,制琴名手有朱仁济、卫中正、金道、马希亮、施木舟、梅四言等。元代以朱致远、严古清为代表。明代制琴名手有祝公望、张敬修、方隆、惠祥、朱权、朱祐宾等,单明代藩王潞王监造的琴就有200多张。清代几乎是中国造琴技术史上的空白时期。晚清到民国年间,才出现杨时百、徐元白等制琴名手,他们主要是取法唐人。[9]

古人造琴的经验除了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外,主要收录在一些琴书中,如有《太音大全集》《斫匠秘诀》《断琴记》《太古遗音》《碧落子斫琴法》《茅亭客话》《琴苑要录》《风宣玄品》《乐经律吕通解》等。[11]

古琴造型优美多样,常见的有伏羲式 、仲尼式、连珠式 、落霞式 、月型式5种。 以纹理均匀条达,木质软硬适中,润滑光泽,而无节疤者为制琴良材。有断纹的琴,音色透澈,外表美观,成为传世名琴,如绿绮、春雷、冰清、太古遗音、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古琴用五声音阶,是儒家“中和雅正”和道家清虚淡静的风格的统一,表现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意境。[12]

由于古琴乐器的形制、音色、结构等工艺特点,其音乐风格倾向于含蓄的古典美,适宜于夜深人静时在湖畔弹奏,实现了“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的完美结合,被称为“琴道”,只能长期在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流传。

四、创新制作工艺是古琴传承保护的关键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古琴早已从古代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流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要成为全中华民族共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文化符号,还需要及时解决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近10余年来,在我国音乐演出团体中,真正专职搞古琴独奏的不超过十人,兼搞古琴理论研究的人也很少。在对南京一部分学生的调查中,5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民族音乐,79%的人认为古琴和古筝是同一乐器,这是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传播仍然没有成功的例证。

丝弦是古琴乐器必不可少的构成部件。古琴丝弦韵味悠长、柔和饱满、敏感细腻,是现代钢弦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南朝谢希逸在其《谢希逸造弦法》中说“如琴重厚,宜用细弦;若琴薄怯,即用粗弦,鼓则鸣;不厚不薄,即用不粗不细弦,审其厚薄好恶施弦,必可矣。”明代人弹琴用弦已经根据每张琴之特性,张上不同规格琴弦,以求达到最好音响效果。明清以来,最好的琴弦首推杭州回回堂,因抗战爆发于1939年停业断市。60年前使用的古琴弦是苏州方裕庭制造的“今虞琴弦”。始于1943年,其生产一直延续到“文革”之后,直到八十年代后期,除极个别的香港订单,“今虞琴弦”基本停产。琴弦的停产使古琴的传承面临困境,也是古琴得不到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各音乐院校都开始设古琴专业,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掀起古琴热。青少年习琴者日益增多,保守估计全世界有数万人之多,而且国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购琴难,购良琴则更难。琴弦的优劣决定古琴的整体质量。缺乏优质琴弦会造成古琴传承的困难,因为有人采用,才谈得上整体传承。古琴传承遇到了琴弦这个新的“瓶颈”问题。

当对古琴的音质优劣有了客观标准之后,就得考虑如何制琴能达到这一标准。其中制作工艺和材料是影响乐器音质优劣的两个主要方面。由于古琴具有3000年的历史传承及工艺,制琴师对古琴的制作工艺已经基本掌握清楚,重点就是解决有关 “琴弦”的问题。为此,琴弦项目针对古琴的音质特点,通过反复实验,终于认清了材料的结构参数与制备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乐器制造的可控性。探索解决乐器音质的有效途径是:一方面,从材料声学特性及发声原理着手,研究蚕丝的微观结构、物理特性和声学传递原理;另一方面,从实验着手,研究传统丝弦的制作工艺。

琴弦项目创新的技术路线是从现有的古琴钢弦、尼龙弦的数据入手,同时借鉴古琴藏家手中的古丝弦尺寸,以此作为基本参照数据进行实验研究。采用以下几个关键制作工艺步骤:

1.测量现有不同品牌的古琴钢弦、尼龙弦的实际数据。

2.测量藏家手中的古丝弦尺寸。

3.采购国内、外古琴丝弦,分析优劣,找出致命弱点和缺点。

4.研制制作丝弦的专业配套设备。

5.试制标准尺寸的尼龙弦,以此为基础试制丝弦。

6.针对丝弦的抗拉强度较差、易断、缠绕欠平易脱缠、音准不稳、表面光洁度粗糙等缺点,寻找理想的解决办法。

7.研究、确定丝弦专用胶的配方。

8.实验、基本确定古琴丝弦1-7弦的尺寸和制作工艺。

9.成品弦试用,调整和完善丝弦的标准尺寸和制作工艺,最终达到标准化。

在4年的反复试验中,课题组实现了传统古琴丝弦制作中的原材料选择,设计出丝弦的专业配套设备,确定了丝弦天然材料专用胶的配方。

新琴弦通过多种渠道与中国古琴协会、国内知名古琴家、收藏家、琴行、琴社等建立良好的咨询、合作关系,及时把各阶段试制的丝弦请他们试用,从中获取了许多宝贵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经反复试用,反馈的信息为:用新琴弦的古琴具有圆润、悠长的传统韵味;音色、音质俱佳;丝弦富有弹性且抗拉力强,不易断;工艺合理符合使用要求等。大家建议在表面光洁度方面还有提升的必要。新琴弦经过了如下国内知名琴行等组织的雅集①琴人间举办的互相交流的琴会,称为“雅集”。活动鉴定:

(1)2013年多次参加北京燕京琴社的雅集。

(2)2013年10月参加江苏无锡古琴协会组织的雅集。

(3)2014年2月参加吉林长春书社举办的古琴专场雅集活动。

(4)2014年3月参加江苏苏州吴门琴社雅集。

通过多种交流形式,新琴弦得到了权威专家的充分肯定,对新研制的丝弦产生了强烈的购买需求和购买意向,为落实古琴制作工艺的全面保护开辟了新的前景。

结语

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既是儒家“乐教”中的“中正平和”的大雅之音,又是道家“温柔敦厚”的高雅音乐。吉林省文化科技研究所的古琴琴弦的研究成果,为全面保护古琴解决了主要难题,为改变传统音乐的边缘化做出了贡献。

[1]《中国乐器》编辑部.千古琴韵传清醇,今逢盛事会知音——由刘少椿先生古琴纪念会见今日古琴热的兴起 [J].中国乐器,2002(4):30.

[2]刘芳.浅析道家思想对古琴艺术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 (2).

[3]张计.论古琴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J].学术交流,2007(9).

[4]苗建华.古琴美学中的儒道佛思想[J].音乐研究,2002(5).

[5]叶明媚.静远淡意趣盎然——古琴音乐的空间美感[J].中国音乐,1988(4).

[6]胡文胜.中国古琴音乐的浪漫风格[J].音乐探索,1990(2).

[7]巍峙.在镇江梦溪琴社成立大会上的讲话[R].中国古琴艺术联谊中心,1986-07-06.

[8]章华英.古琴音乐与东方哲学[J].中国音乐,1991(3).

[9]王永昌.浅谈古琴音乐的审美价值[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 (4).

[10]彭岩.对古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9(2).

[11]冯光钰.古琴音乐二章[J].音乐探索,1995(3).

(责任编辑:章永林)

G112

A

1008—7974(2015)03—0042—04

2014-12-05

2011文化部项目“传统古丝弦原材料处理及制作工艺研究”(28-2011)

邹宝明,河北南宫人,工程师。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05.009

猜你喜欢
丝弦琴弦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河北深州西辛庄村:“老丝弦”焕新生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湖南辰溪丝弦的音乐形态与表演特征
我把雨丝当做琴弦
阿炳与二泉映月
额头上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