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内涵的界定及其应有之义

2015-02-13 03:21吴光章龚映丽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责任心界定创造性

吴光章 龚映丽

(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教育教学]

素质内涵的界定及其应有之义

吴光章 龚映丽

(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素质;主动性;创造性;责任心

“素质”一词是中国教育20余年变革的关键词。虽然“素质”一词被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广泛使用,但使用者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容易产生歧义。可以说,“素质”的概念仍未明确。因此,从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日常话语的视角梳理这个概念,素质的概念内涵应该是指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

20多年来,“素质”一词是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词。大家或许都注意到了,不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还是在纷扰繁琐的学术词汇里,“素质”一词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该词高频率出现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自身素质的一种精神诉求;另一方面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然而,对于“素质”的内涵是什么,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素质”的概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然而,在中国轰轰烈烈地推行了20余年的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仍未明确。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教育领域的典型表现。我们知道,概念明确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素质”概念不明确的情况下,我们竟然进行了20余年名之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接受了所谓“素质教育”的学生达数亿之众,对于中国,尤其是教育,可谓是影响深远。

“素质”,一个被人们广泛使用、几乎人人都能琅琅上口的词语,虽然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一旦超出了本学科的范围,对其定义就显露出了不足,很难令人信服。

一、“素质”一词内涵的几种界定

关于“素质”一词,中西方学者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如:西方学者对于素质有很多论述,但最为国内学者津津乐道的就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厄的观点,他说:“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①转引自:余一彦.到底什么是素质[EB/OL].转引自http://blog.sina.com.cn/yixinmin2008.国内的学者也表达了对于素质的理解: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白玉刚先生认为,素质就是一个人的能力,是他(她)在社会中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的基本能力。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认为,素质乃是人们一系列先天具有的特点(生理的和心理的)与后天获得的品质的有机结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特别是实行素质教育以来,国内许多学者都对“素质”一词的内涵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产生了影响。然而国内学者非常认同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的观点:认为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这个关于素质的界定的确不同一般,既简洁明了,又充满智慧。给国内学者探讨素质的内涵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但无可否认,任何一个定义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物理学家劳厄关于素质的定义中,总觉得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素质就是一旦拥有,就不会忘记和丢失。事实上,素质也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变的。素质也是可以被忘记和丢掉的。因为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对素质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只具有一种素质,就能一劳永逸地独步天下。

二、素质经典定义的梳理

对于素质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多年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和实施,“素质”一词,更是被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场合广泛使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也都做出了相对应的研究,但至今仍难达成共识。换句话说,关于素质,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对各种观点进行梳理分析,以求客观、准确的界定素质内涵十分必要。目前,在中国关于素质的定义有很多个,学者们从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日常话语中对素质的内涵,已经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基本成果。笔者经过梳理分析,认为在中国关于素质的经典定义有四个:一是文化学上的定义;二是心理学上的定义;三是教育学上的定义;四是日常话语上的定义。

文化学上关于素质的定义 如果从文化学的视角观察,虽有很多关于素质的定义,但最为经典的界定,当数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先生的观点。周远清先生在《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说:“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①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周远清先生对“素质”的界定,是经过10多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中国学术界多数人认同的一种界定。这一界定对于教育而言,对于人才培养来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①素质是一种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③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素质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笔者以为,周远清先生对于素质内涵的界定,是比较全面而完整的,如果仅仅从文化学的视角看,这个定义是完美无缺的。受到这个定义的影响,在理论界,有的学者就把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这个界定超出了文化学的范围,就表现出了其自身的局限性。

心理学上关于素质的定义 对素质的研究,最早是基于心理学视野。早期心理学派认为,“素质”原本就是心理学名词,其原始或最初的理解为“遗传素质”或“天赋”。“素质”一词在《辞海》中被界定为“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①转引自: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素质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个体的神经系统,尤其是人脑的特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素质的研究更加深刻,素质的外延与内涵得以丰富和发展。现代心理学派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性概念,是指个体在其禀赋基础上,经先天禀赋以外的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心理学上关于素质的定义也有很多,但较为被认同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的观点。林崇德教授认为:“素质亦称‘禀赋’、‘天资’、‘天赋’。人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感觉器官、运动器官、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特征等。研究认为可能包括脑和感觉器官的微观结构、大脑皮层细胞群的配置、神经细胞的结构、神经类型特征等。主要由遗传决定,亦受胎儿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②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04.林崇德教授关于素质的界定,是比较完整的,也是心理学界普遍认同的。如果仅仅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是非常全面的。笔者认为心理学对素质的界定虽然承认外界环境会产生影响,但其指谓也仅仅局限于人的遗传素质或先天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特别强调了素质的先天性,这就决定了这个定义的局限性。

教育学上关于素质的定义 自从中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关于素质的讨论是最热烈的,“素质”一词被广泛地使用,给“素质”一词下定义的人很多,几乎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有自己对素质的理解。其实,教育工作者都有这么一个判断,一个人的素质,也有一半以上来自天赋,过于强调后天,就天然地忽视或抹杀了主体间的差异。

在教育学上有很多关于素质的定义,笔者认为比较经典的定义,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的观点。他说:“素质是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点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为遗传素质,亦称禀赋。素质对于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素质对人的性格、气质形成也有影响。如果缺乏必要的学习和训练,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有良好的素质,也不能发展为优异的才能和良好的个性品质。”③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顾明远教授关于素质的定义,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①先天只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先决条件,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才是素质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②素质不是外界自然促成的,需要主体的自身努力才能内化而成。外界只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外部因素,素质养成的主体还是受教育者。③素质虽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之物,但却可以通过观察其一言一行而觉察到,所以素质是能够通过言行评判的。

笔者以为,如果仅仅站在教育学的视角看,那么,顾明远教授对素质的定义是完美无缺的。但这个关于素质的界定,一旦超出了学科范围,局限性就在所难免了。

日常话语中关于素质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谈到素质,比如:“某某的素质比较高”,“这个人的素质非常低”,“中国人的国民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等等,这些话语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然而,当我们追问什么是素质,就不一定清楚了;即使作出了回答,答案也可能很不一样。正如德国思想家黑格尔所言,越是熟悉的,反而越是陌生的。“素质”,对于普遍的人们而言,就是熟悉中的陌生词。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大家日常话语中的关于素质的定义,首推顾明远教授的说法,他认为: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④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494.这个“素质”的定义,特别突出了“素质”的后天性,教育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素质”不仅表现为个体素质,同时也表现为群体素质。素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日常话语中关于素质的界定,虽然普遍地被使用,但其局限性在于抹杀或忽视了主体间的差距。

当然,有的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人的素质,从个体发展看,是个体积极社会化过程中养成的品质;从人类的发展看,则是人类文化以个体为对象的再生产。”①郭文安,王道俊.试论有关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1994(4).通过以上对中国语境中关于“素质”一词经典定义的梳理分析,笔者认为,素质从来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静止的,没有必要追求对素质理解的整齐划一。因此,可以这样说,“素质”一词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三、素质内涵的应有之义

基于“素质”是一个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概念,以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和认识,对人素质内涵的理解,应当结合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来界定。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这样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机会稍纵即逝的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中国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轨道。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要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就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那么,什么才是高素质的人才呢?早在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中国召开了“21世纪人才素质理论研讨会”,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7条标准:第一,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第二,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五,有终身学习的本领;第六,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第七,具有和他人协调与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在1999年,一项面对21世纪人才的调查发现,全球数十位著名跨国公司总裁特别强调的人才的基本素质是:责任心,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因此,对于什么是高素质人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应该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总是在社会中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我们撇开不同学历、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差异,高素质人才总是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素质已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一个人的素质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据此,笔者以为,素质的内涵可以界定为:所谓素质是指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可以说,主动性是一种基本品质。主动性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创造性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人的内在潜力的一种外在发挥,是一种与人的主观态度、主动性紧密相联的品质。责任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当然,三者虽有区别,但三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主动性是创造性的前提,创造性是主动性的结果,主动性和创造性统一于责任心,责任心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灵魂。

由此笔者认为,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这个关于素质的定义,特别强调素质与先天、专长、专业、阅历、学历有关,但素质绝不是先天的遗传,也不是专长、专业的代名词,更不是阅历、学历的别名。一个人可以受过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也可以没有受过教育,但不能说,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素质,就一定比受过教育的素质低。当然,也不能反过来说,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素质,比受过教育的人的素质高。一个人有没有素质,关键是看他的主动性、创造性、责任心在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发挥,以及表现和发挥的程度。一个人的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就体现为一个人的基本品质、基本观念和基本能力。

因此,一个人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素质是一种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素质是一种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精神;素质是一种关心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情怀;素质是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素质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素质是一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这些恰恰是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的综合表现。

四、结 论

素质就是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一个人的素质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人的素质是各不相同的。教育所培育的素质就是一种气质、精神、情怀、品位、气度和人格。这就是现代人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是需要教育的濡化、熏陶,需要一种真诚、公平、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Proper Meanings of“Quality”

WU Guangzhang GONG Yingli

(School of Education,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quality;initiative;innovation;sense of responsibility

“Quality”has been a key word in China’s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and it has been so broadly used in various contexts that ambiguity is frequently produced.Obviously,“quality”is not a clear concept yet.We studied its meanings in culture,education,psychology,as well as its common use in daily life,and concluded its connotations are initiative,innovation,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吴光章,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与传统文化研究。

G02

A

1009-9506(2015)05-0053-05

2014年12月10日

猜你喜欢
责任心界定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伴侣责任心强,工作更出色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
乡镇高三学生责任心状况及与自尊的相关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