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忠孝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解析

2015-02-13 09:40曹俊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孝经家庭政治

曹俊萍

(喀什大学 法政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孝经》忠孝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解析

曹俊萍

(喀什大学 法政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孝经》对中国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孝经》中的忠孝思想,不仅在当时发挥着巩固封建王朝统治和促进民间家庭和谐稳定的作用,而且它所包含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它蕴含的基本精神在现代文化的渲染下更具实用价值。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调适,使其在一定领域一定条件下发挥正确的价值指引作用。深刻理解《孝经》中的忠孝思想,借鉴《孝经》中忠孝思想的合理内容,有助于培养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孝经》;忠孝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第一次把孝与忠联系起来的就是《孝经》,它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其忠孝思想不仅是儒家及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忠孝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才逐渐形成了忠君爱国、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以及各种书刊、影视、媒体与网吧等负面事物和现象的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近年来,新闻媒体播报关于大学生杀父弑母,少年酿造血案,令人震惊。这些事例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高校青年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所以,在大学生初涉人生的关键时期,继承和发扬《孝经》忠孝思想精华,并将其融入当今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去,这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十分重要。

一、《孝经》中的忠孝思想及其传统价值分析

在唐代,《孝经》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儒家思想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占据独特的地位。由于它通俗易懂且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堪称是一部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孝经》认为孝不仅是规范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标准,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是天经地义、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则。还有,《孝经》所倡导的尊老、养老、敬老、亲老、送老等思想,也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对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提倡和发扬。

(一)忠孝思想在《孝经》中的基本含义

1.“孝”“忠”基本内涵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孝”是立德之源,为人之本。《孝经》也以孝为中心,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的道德行为。一般来说,我们把子女善事父母,也就是子女怀着爱心去敬养和顺从父母,侍奉和赡养父母作为通常意义上孝的含义。准确地说,孝,不仅是子女爱护孝敬父母、善待父母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反映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一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孝经》不仅明确指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1]17还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3“人之行,莫大于孝。”[1]23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孝经》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孝治理国家,所以提倡孝道不仅仅在于维护家庭的和睦,更是治理国家的需要。《孝经》始于孝亲,终于忠君,“忠”首先属于伦理范畴,它是由伦理关系及伦理范畴引申而成为政治范畴的。尽心尽力是忠的本义,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要竭尽所能,尽职尽忠、报效国家。

2.“孝”在《孝经》中的具体内容

孔子经常与弟子们谈论孝,认为孝高于一切,理所当然的,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的德行就是家庭的孝悌。在孔子的思想中孝也被赋予了具体的内容:一是“养亲”。这也是“孝”的最初内涵。《孝经》指出善事父母为孝,奉养父母、孝顺父母、扶助父母、为父母尽心尽力做事就是孝。二是“敬亲”。 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能仅仅限于生活上的赡养,更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也就是“以敬尽孝”。三是“谏亲”。孔子反对一味盲从地愚忠愚孝,他提倡“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1]38他认为只要是不义的事,都应该毫无顾虑相劝,无论是什么人做的。四是“泛爱众”。《孝经》指出“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1]35孔子认为对于孝,我们还应该从社会的角度、整体的角度加以审视,对孝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人们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这种亲情普及开来,推己及人。五是“忠”。“孝”与“忠”密切相关,因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为国尽忠,家是起点,国是目的,先孝后忠,由孝达到忠。《孝经》明确指出,尽忠尽职、报效国家是孝的提高与升华。

3.移孝作忠、忠孝合一思想

《孝经》认为忠、孝思想是一体的。《孝经》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3这是指“孝”的最初状态表现为“事亲敬亲”,将其进一步扩大到政治层面则表现为“事君尽忠”。“事君尽忠”就是要求臣民要对皇帝忠心耿耿,尽忠尽职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最后则是终于“立身”,最终达到事业有成,光宗耀祖的目的。历代统治者鼓吹和倡导孝道,他们这样做,与其说是为了让老百姓明白“为子之道”“为人之道”,从而更好地孝敬尊重父母,不如说主要是为了让臣民顺从和忠诚,它是通过把子女对父母的“孝”移植、转移为臣民对君王的“忠”来实现的。由于“孝”的含义和作用逐渐扩大,再加上统治者的极力提倡和鼓吹,“孝”便开始了其社会化的过程,而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便是 “移孝于忠”“忠孝合一”。实际上就是把家庭伦理道德规范运用于治理国家之上,从而巩固封建统治的相对稳定和君臣之间的关系,即如《孝经》中提出的“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1]在历史上,凡是孝忠关系和谐,则社会相对繁荣、稳定,反之则动荡、衰亡。孔子也明确指出,报效国家、尽忠尽职为国家做事是孝的主要内容,也是孝的提高与升华。可知,孝与忠在伦理方面是一致的、通融的。在这个意义上,孝即是忠。《孝经》所提倡的“移孝作忠”“忠孝合一”思想,完全适合了历代统治者的需要和国家建构意识形态的政治需要。从古至今,它们都是一体的,孝是实现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与提高。

(二)《孝经》忠孝思想的传统价值分析

《孝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关于孝理论的总结和概括。历代统治者把《孝经》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有力武器,而且也被普通老百姓作为衡量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各朝的皇帝都把它视为治世圭臬,利用《孝经》来教育自己的子民,广泛传播忠孝思想,以达到维护王权统治及巩固宗法家长制度的目的。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孝”,它在封建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当予以肯定。但是,它所带有的封建主义色彩,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主要表现在:第一,过于绝对化的传统孝道。传统孝道直接服务于“父为子纲”,这表明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子女独立的人格,从而维护了家庭中的尊卑制度。在父母与子女的家庭伦理道德关系中,父慈一般不予重视,却把子孝绝对化。统治者这样做是为了巩固传统的家庭制度,这也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第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们提倡“移孝作忠”、“忠孝合一”,要求传统孝道与忠君思想相结合,使之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就说明“孝”直接关系到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巩固。第三,“孝”礼仪过于繁琐。关于孝子的言行礼仪,《孝经》明确规定:“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1]28本来这已经规定得非常具体,但后世却将“孝”的礼仪更加繁琐化,要求子女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孝道,这就把生动活泼的人束缚成为“愚忠”“愚孝”的讲话的木偶,遏制了臣民,子女的进取精神和聪明才智,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虽然《孝经》忠孝思想有其局限性,但它在中国古代对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拾《孝经》中丰富的道德智慧,从新的角度研究和评价忠孝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的忠孝思想,剔除其中封建的东西,从中发现对现代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给忠孝思想注入现代化新的活力,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将其发扬光大,使忠孝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其现代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忠孝思想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位

表现为过分溺爱孩子,使传统的家庭美德开始有意或无意地淡出家庭教育的内容。我国现在独生子女众多,他们受到了来自家庭的过分宠爱与保护。而且越来越多的长辈溺爱孩子,总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提出的要求从来不拒绝。但父母这些“过度”的爱并没能赢得子女的敬重和关心,反而使得大部分的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缺乏自理能力。他们不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有时父母的行为稍不合孩子的意愿,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还有一些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这样,渐渐地导致孩子在家庭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导致了他们家庭伦理道德意识的模糊,一些传统的家庭美德就与之渐行渐远。同时现代家庭教育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占据重要的地位,仅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伦理道德的教育,加之有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忠孝思想的认识,自己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孝亲、敬亲的榜样,这也是导致家庭教育缺位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缺位

表现为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实践,没有形成有效的德育生成动力及其外部环境,导致忠孝等中国传统美德丧失内生性价值认可。在学校教育中,很多学校只重“教”而不重“育”,只注重“唯理教育”而缺乏“情感教育”。学校和老师往往盲目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即使高校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和教学目标,但高校制定的这些课程和教学目标大多都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少涉及对学生忠孝等中国传统美德的专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涉及到有关忠孝等传统美德的内容时,也只是蜻蜓点水,不会花大篇幅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讲解。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知与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除此之外,考试制度与社会评价也偏重于学生分数和升学率,学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重视智育开发,轻视德育的培养。这样,学生也很容易对此丧失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从而导致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忽视了对忠孝等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三)社会教育缺位

表现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崇物化的经济行为和功利意识使大学生短暂的道德获知被社会大课堂所消解。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导向,使一部分学生过多的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成分。他们在外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下,爱国意识淡薄,伦理道德观念减弱,致使传统孝德遭到了中断和失落。再加上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以及各种书刊、影视、媒体与网吧等负面事物和现象的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得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一些负面影响的出现不断左右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得传统的伦理道德及审美情操在学生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淡化。

三、《孝经》忠孝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封建社会对《孝经》忠孝思想的重视,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已经超出了家庭伦理的范畴,甚至逐渐扩大到了政治范畴。但是,作为“孝”“忠”的最初本义——尊老敬老,忠诚爱国,我们应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继续与发扬。

(一)树立现代家庭观念,推崇感恩和报答

现代家庭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血缘伦理关系,传统家庭的宗法制度、等级差序和尊卑有别的价值认知受到现代民主思想的冲击和建构,平等观念已渗透到家庭关系的方方面面。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树立现代家庭观念,推崇感恩和报答,将《孝经》中的忠孝思想融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1)强化家庭文化功能。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将《孝经》中的孝亲、敬亲的精神作为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孩子对父母形成感恩和报答的情感,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家庭中教育中倡导孝亲、敬亲的精神,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2)强化家长身教功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以及心理健康,家长自己要做到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父母,做孝道的亲身实践者,为子女作出表率,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就会养成理解父母、爱护父母、关心父母的行为,自觉形成“以尽孝为荣,以不孝为耻”的孝道荣辱观。因此,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弘扬孝亲、敬亲精神,并将这些优秀的忠孝思想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在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营造知恩图报、敬爱父母的文明风尚,才有可能最终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社会安定有序,这也对构建当代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形成尊师、重友、护生的良好校园道德文化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将《孝经》忠孝思想中的合理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去,特别是要求高校教师能够继承和发扬《孝经》所倡导的“泛爱众”思想,要为人师表、爱护关心学生,并教导学生遇事能够多为别人着想,多换位思考等等。同时,要求大学生讲协作、讲团结、讲互助,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当代大学生应做到把《孝经》中的孝敬父母推广到尊师敬长上来,树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敬长的传统美德,在学习生活中尊敬师长,关心朋友,乐于助人,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形成尊师、重友、护生的良好的校园道德文化环境,从而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学校应将《孝经》中所说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敬亲之情推广开来,不断融入到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全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能够爱朋友,爱同学,爱身边的每个人,并将这种“泛爱众”思想作为全校师生为人做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校园道德文化,而大学生也能在其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三)培育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吸收《孝经》中忠孝思想的精华,使大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思想的过程中,在其实践中养成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等良好的公民意识。因此,大学生应在掌握好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积极加强自身现代公民意识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实现自身全面的提升与发展。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巨大的工程,我们在培育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时要不断挖掘《孝经》中的合理内核,并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来培育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我们应做到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在思想政治课中结合 《孝经》中的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等良好的公民意识思想,从而真正地将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落实到实处,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其人生价值。

(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经》中的忠孝思想也反映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因此,我们要重拾《孝经》忠孝思想,与现代所提倡的“八荣八耻”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渠道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学生思想与行为相融合、相一致。促进社会、家庭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健康发展。在高校教育中我们也应提倡《孝经》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积极思想,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效渠道,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可以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孝经》中忠孝思想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忠孝”作为传统伦理观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强大的凝聚力在巩固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和促进民间家庭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它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中它所包含的许多道德智慧至今尚有现实的生命力。《孝经》中的忠孝思想所包涵的道德教化思想及其内容,不仅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更凸显出其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在现代文化的改造下的塑造价值。我们应该借鉴《孝经》中忠孝思想的合理内容,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使其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正确的价值指引作用。

[1]赵萍主.孝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2-04-03)[2015-01-09].http://www.people.com/cm/GB/paper39/11612/1046675.html.

[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2007-10-24)[2014-08-2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

[4]杨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2010方案”出台之背景考察[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06)104-108.

[5]周建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J].长春大学学报,2013(7):881-884.

(责任编辑:吕增艳)

G641

A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章编号:1

1008—7974(2015)06—0058—04

2015-10-11

2013年广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立项 “民族地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研究”(2013LSZ030)

曹俊萍,女,河南商丘人,在读硕士。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1.013

猜你喜欢
孝经家庭政治
近20年来明末至清中期《孝经》学研究述评(2001—2020)
《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讨论中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政治攀附”
家庭“煮”夫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