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文化认同的德育路向

2015-02-13 09:55刘文文吴连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消费大学生文化

刘文文,吴连勇

(1. 绥化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黑龙江 绥化 152061;2. 哈尔滨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8)

勤俭文化认同的德育路向

刘文文1,吴连勇2

(1. 绥化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黑龙江 绥化152061;2. 哈尔滨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8)

勤俭美德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孕育积淀出来的文化信念,现代勤俭观更多地指向一种人生态度、进取精神、务实作风和责任担当。勤俭文化蕴含着对劳动价值、消费文明以及生态环保等多方面的观念认同,张扬勤俭洁行之风,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勤俭文化育人的正能量,是地方高校创生德育实践资源题中的应有之义。

勤俭美德;文化认同;德育路向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承载着一定的价值理念,体现为具体的德性诉求,作为传统修身美德延续的勤俭文化也不例外。相较于古代社会实现“温饱人生”的朴素初衷而言,现代勤俭观已凝结出其独特的品性内涵,更多地指向一种人生态度、一种进取精神、一种务实作风和一种责任担当。勤俭文化蕴含着对劳动价值、消费文明以及生态环保等多方面的观念认同,张扬勤俭洁行之风,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勤俭文化育人的正能量,不仅为新生代青年树立理想境界提供了鲜活的文化滋养,也为90后大学生重塑信仰追求提供了坚实的价值根基,更是地方高校创生德育实践资源题中的应有之义[1]。

一、识读勤俭品性

“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从字面本义来解释,它就是勤劳俭朴的意思。作为澄明高洁的品德修养,它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勤,懿行也”,与“惰”相对,着重强调勤勉劳作、多生产的一面,意在修养勤奋好学的刻苦行为习惯;“俭,美德也”,与“奢”相对,是指俭约节用、少浪费的一面,体现为一种理性而有节制的朴素生活态度。勤俭连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现代更多地代表人们的意志品行,“勤”延伸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俭”内含着廉洁自律的品质生成,勤因俭而贵、俭因勤而诚,用勤自强明志,用俭修身促廉,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是开源与节流的关系。古人云:“一勤天下无难事,百俭堂中有太和。”勤俭文化体现了个人努力奋发进取、珍惜劳动果实、合理消费资源财富的良好态度,表征着高超素养催生的人文自觉。“业广惟勤,奢俭由势。”勤俭文化的道德指引充满着人生哲理,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断向上践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

勤俭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一个人在道德上的素养和对生活的热爱。古代先哲们认为民生在勤,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勤俭与个人的贫富状况无关,它是个人自然本性向社会理性回归的一种态势。人的生存发展要靠自己辛勤耕耘,勤劳有素、节俭成习、勤俭质朴的生活习惯能够涵养人的心性,陶冶人的道德情操。与许多美好的习惯相伴,勤俭是所有美德的基础,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营造崇勤尚俭、抑奢弭逸的社会风尚,用积极的态度去追寻人生正确的价值理念。

勤俭是一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常表现为对自身所从事的事业尽心竭力和孜孜不倦的态度与行为。许多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而有节制的进取精神,“勤以励志,俭以养德”,在注重个体道德内省的同时,加强勤俭洁行教育,让勤俭从理念转变成日常行为,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之中。作为青年人成才的重要法码,勤俭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通过长时间的持续践履,将勤俭自强视为达到理想人格的必要条件,真正体会到勤俭文化的重要创生意义。

勤俭是一种勤恳求真的务实作风,像韩愈在《劝学》中所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倡导勤俭洁行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福祉,勤俭洁行“犹如掘进开矿,能够洞开汇集财富的渠道,能够辟建积累财富的平台”[2]。天道酬勤努力奋斗,不要过分追求个人名利,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奉俭抑奢踏实做事,践行节用而爱人的情操,将豁达的勤俭精神转化为自觉行动;从我做起勇于开拓,大力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名创造人类幸福和社会财富的实干家。

勤俭是一种自觉践履的责任担当,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文化需求的精神支柱。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其社会实践紧密相联,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用勤俭精神“躬行践履”才能使人认清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风范,才能让大学生更好地担当社会责任。在当代勤俭洁行已经升华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塑造“以勤为美,以俭为荣”的良好道德风貌,克勤克俭,让勤俭洁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是现代人勤俭于事、文明养成的内在诉求与进步象征。

二、倡导“三观”认同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既是文化素养也是德性情操,它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执著前行,认真解读勤俭文化独特的民生意义,需要人们不断倡导积极的劳动价值观、科学文明的消费观以及和谐的生态发展观。

1. 倡导积极的劳动价值观

传统意义的“勤”离不开劳动,对于生产者、劳动者来说,“勤”主要是要求人们勤于生产劳动,要求劳动者在体力上耐得住劳苦,正所谓“吃苦耐劳”,这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人们要以解决温饱为首要任务,离不开对辛勤劳作的大力提倡。与之相对应,传统的劳动价值观普遍以人们在岗位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为标准。现代意义上的“勤”不专指体力劳动,而是指体力和智力的结合,“勤”的涵义当中相对包含更多的脑力劳动和效率上的概念。在当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中,“无私奉献”精神虽然还要重点提倡,但已不再是衡量劳动价值的关键指标,“科技创新”“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了人们评价的首要标准。而这种变化就如赵锦山所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3]。

2. 倡导科学的文明消费观

勤俭的民生意义在于倡导科学的消费观,一方面,科学消费观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攀比、大讲排场、追赶潮流;另一方面,节俭并非等于小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质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必要的支出是应当的,适度的消费也会促进生产,而过度压抑人的消费欲望更是不可取的。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当中强调的就是如何理性地进行消费,而不是传统意义上需要在物质上的“节衣缩食”。换言之,现代意义上的“俭”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水平,而是要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大学生作为在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的群体,更要不断增强勤俭意识,合理消费,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倡导和谐的生态发展观

当前,在消费上盲目攀比、将超前消费当成时尚的观念已被相当一部分群体认可,这种消费在本质上属于不负责的非理性消费,当它与真实需求完全失去联系时,就会变成一种异化消费,或者称为畸形消费,其后果是在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的同时,大大刺激再生产,从而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非理性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则依赖于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环境,自然界也因而成为人实现自身利益的对象[4],其后果是直接导致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解除生态危机,关键在于转变当代人们的消费道德观念,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勤俭的意义在于不要放纵自己的消费欲望,而要通过节俭意识合理利用资源,通过节俭理性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终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勤俭认同的德育路向

1. 在德育课堂中明确勤俭意识

除了借助传统文化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主渠道,将勤俭教育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融入其中,还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在课程设置中开拓更为广泛的德育教育空间,弥补单纯靠“两课”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单一局面。以绥化学院为例,自2008年起,学校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开设传统美德与大学生人格修养及专业伦理等课程,结合课下实践教学环节,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更为系统地灌输给学生。注重在相关课程中将勤俭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勤俭美德作为一种时尚和理想扎根于信念之中,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勤俭认同。

2. 在日常管理中弘扬勤俭精神

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工作思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勤俭习惯。为此,应积极宣传,树立典型。通过借助“世界勤俭日”等契机,积极宣传勤俭节约知识,重现雷锋、焦裕禄等先进模范人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通过邀请当代勤俭节约的典范人物来作现场报告,为大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在校园内寻找勤俭的先进典型,并予以表彰,为全校师生作出表率,从而树立现实版的良好范例。建立奖惩,鼓励节约。通过奖惩机制制度,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计划消费及记账的好习惯,让大学生在总结自己账单花销情况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在消费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3. 在合力育人中培育勤俭习惯

多措并举,在合力育人中培养大学生的勤俭意识。高校应和家庭、社会形成联动、互动的统一体。将勤俭教育融入家庭。高校通过及时沟通与反馈,与家长在勤俭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引导家长改变对独生子女溺爱纵容的态度,培养年轻人的健康心态和独立人格。灌输多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思想,请家长多从日常起居等细节方面以身作则,将生活中节水、节电、节能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引导大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将勤俭教育融入社会。“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倡导政府和媒体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对于社会中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消费场所,应给予高度关注,要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正确的消费取向上进行正面引导,用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勤俭氛围。

4. 在校园活动中形成勤俭文化

通过节约型校园文化的建设,将节约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从教学、实验、后勤、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观念的宣传,将崇尚节约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网络平台、校园广播、学生论坛、社团组织、主题班会等多种渠道,开展以勤俭为主题的活动。如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寝室文化艺术节,利用废旧物品装饰寝室,激发大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生动的环保宣传栏、海报,自制废旧电池回收箱、制作节水节电的温馨小提示牌等,提倡人人成为环保的践行者,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勤俭文化氛围。

5. 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勤俭美德

以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践行勤俭美德。带领大学生参加劳动,组织大学生走访革命老区感受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大学生切身感受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感受到父母为了自己上大学挣钱的不易,在帮助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自身劳动带给他人帮助的快乐,可以体味到奉献、付出的意义。设置社会实践学分,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逐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体验到勤劳节俭的益处,在心理上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而逐步形成勤俭的行为习惯,这对大学生在未来求职就业过程中,用质朴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克服眼高手低、怕苦怕累、吹毛求疵等不良心态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 庄严,刘晓霞.开展情感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5-8.

[2] 刘金祥.释放出勤俭节约的正能量[N].深圳特区报,2013-03-12(3).

[3] 赵锦山.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悄然变化[N].桂林日报,2009-04-30(3).

[4] 何小青.生态伦理与绿色消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 (5):46-49.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The Moral Orientation of Thrift Cultural Identity

LIU Wen-wen1, WU Lian-yong2
(1.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China; 2. Marx Doctrine Institute,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Thrifty virtue is the Chinese nation’s cultural belief. And the modern concept of industry and thrift points to a kind of life attitude, enterprising spirit, pragmatic style of work and responsibility. Thrift culture contains the identity of idea of civilization labor value, consump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e emphasis on thrift cultur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thrifty virtue; cultural identity; moral education approach

G416

A

1009-9115(2015)03-0128-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3.033

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3207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青年专项课题(GBD1212073)

2014-09-11

刘文文(1982-),女,山东滕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消费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40年消费流变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新消费ABC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