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生命哲学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2-13 13:56邓志敏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统一哲学个体

邓志敏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以传统生命哲学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邓志敏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中国传统生命哲学包蕴了深厚的众生平等万物同源的思想,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都统一于宇宙大生命中。同时,人作为宇宙仁心的代表,追求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并要求人将内圣之道践行到外王的实务中才算完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生命哲学个体向度与社会向度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三个倡导,其国家、社会和个人层次也需最终落实在个人层次。因个人的完善以求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是传统生命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点。

传统生命观;个体向度;社会向度;内圣外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方面是充分肯定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也是认识深刻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也是立场坚定的。目前,学界显然对用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很认可,因为任何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能孤立产生,它既是一定社会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也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体现一定的国情和民族精神。但是就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如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的进程,价值观念层面的要素也总是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紧扣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成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活水之源。本文拟分析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背景下人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使之成为涵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一、从生之平等看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宇宙论”是西方哲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而中国哲学历来特别注重人事,对“宇宙论”的研究一向较少。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基本很少言及宇宙与自然,道家虽然谈到自然,但最后也是要落实在政治和个人修为上。《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国将兴,听于民;将忘,听于神。”人生论与社会规律的研究一向是中国哲学花大力气所关注的。关于宇宙论和生命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生命观和宇宙观的思想出自《周易》。可是也正是《周易》,将中国哲学的层次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现代新儒家代表方东美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有伟大的文化,与其宇宙论是息息相关的。

《周易》的哲学思想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又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所以“生”是整个宇宙的首要特征,也是《周易》的核心内容,“生生不息”是宇宙生命体的常态。《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将乾坤两卦视为阴阳两极,乾坤及阴阳二气通过交互作用而产生万物。”[1]《易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又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为大生,坤为广生,乾元为生化万物的元始动力,坤元为成就万物的母体。所以无论是太极、八卦、还是乾坤,总之它肯定宇宙有个万物之源。天下万有、有情众生的生命皆根源于这大宇长轴、万物之源的“大化流行”和“生生不息”,正所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不过这同源于“一”的每一个生命个体也都是一个个自成的世界。方东美在阐释《易经》的“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时说:“根据中国的哲学的传统,本体论也同时是价值论,一切万有存在都具有内在价值,在整个宇宙之中更没有一物缺乏意义。各物皆有其内在价值,是因为一切万物都参与在普遍生命之流中,与大化流衍一体并进,所以能够在继善成性、创造不息之中延绵长存,共同不朽”。[2]万物同源、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众生之平等观念是中国传统宇宙观与生命观的应有之义。所以,我们要以平等的爱心对待每一个生命,并产生一种深厚的同情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地、人三极,其中最被

重视的是“三极之道”的“人道”。因为人能法象天地以求真,赞天地化育以求善,以一己之仁心体天地生化之理,发扬创进不已的生命精神。同时,也因为这源自“生生之德”的仁心之朗现,个人能体会生命的普遍性和创生性,能尊重他人和自然。在儒家看来,个人的生命是宇宙生命的中心和主体,但个人价值的体现却要在人类社会的价值中实现,这便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在道家看来,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还不是最高的价值,而要在儒家所追求的人类社会价值标准之上,再向上面追求,不断地超脱解放,向上面寥天一的高度发展。这便可以看做是人有意参天道,以求与自然、宇宙相统一。正如庄子所追求的至人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个人与无限之本身契合无间,以个人之生命体味宇宙之奥妙,能极高明、致广大、尽精微。从此处可以看出,无论是儒家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还是道家的个人与自然和宇宙的统一,中国传统生命哲学里的人都是对象与自我统一的人,而且最后他们都力求统一于天地生命的广大和谐中。在这个和谐里,他人与自我可以二而一,自然与人可以二而一。正如方东美所说:“内在的生命与外在的环境流衍互润,融熔浃化,原先看似格格不入的,此时均能互相涵摄,共同唱出对生命的欣赏赞颂。”[2]所以,《周易》等传统哲学里包含了深刻的众生之平等的思想,也包含了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思想。

二、从内圣外王看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从上文可以看出,天与人和谐,人与人相通,人与物均调皆源于大化流行的自然之生生之道。人虽然与众生同源且平等,能体恤、善待万物,但人毕竟是万物之灵长,是唯一能与天地参赞化育的主体,所以,能“继善成性”的也唯有人。《系辞上》中说,唯有圣人才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断天下之疑”。《文言传》中说,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庸》中说:“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3]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王阳明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里指出,《周易》正是以个人生命之来源为根据,类推万物之来源。以“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之事实,类推而定为“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之原理。畅然的自然生机和大化流行普遍存在于自然之中,但若没有人心与之交感,即没有人的意识,它的存在便无法揭示。正如马克思说,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直接的感性的自然界直接地就是人的感性。自然界本身是如何的我们并不能知道,我们能知道的只能是人感性中的自然,以人的感知范围为限。

在现实中,人类对自然、社会或人性的理解并不是随便以某个人的感知为限,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尽性知天,但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理论上君子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个方向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即儒家的圣人,道家的至人。他们在平等、博爱、和谐的人人关系、人物关系中,尽性践形、止于至善,他们行动伟大、智慧充溢。他们善体广大和谐之道,并旁通统贯于他人与它物,顺积极的精神而创造,其精神气象与天地同流;他们能尽性成物,更能与大道至善相互辉映。这种人格精神的追求便是中国哲学和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圣外王。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指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而圣人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个人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功用说。

对于这种人格精神的追求,历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做过深入的探讨和论述,他们基本都认为,这是十分偏重人生论哲学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这里不多赘述。此处专提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特别强调的一个观点,即“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他说,这种内圣外王是一个合命题,二者不是分立,而是统一的,也即是入世和出世的矛盾统一。这与西方书斋里的哲学家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相区别。中国的理想人格是内圣之道必须践行到外王之实务中,他不一定要真正成为王,但是他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不在书斋中,不在头脑里,而在行动中。所以看似“内圣”只是个人修养,但它必须依赖具有社会性的“外王”才得以存在。“内圣外王”是立己立人、成己成物之仁的一体两面。所以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是真正的实践哲学。马克思认为,人在自由自觉的的实践活动中才成为人,人只有在实践中才具有社会的人性和类本质。中国先哲们也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满自己的人性和人格,将自我的修养和推动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方东美认为,根据中国哲学,人之所以伟大,乃是可以坚韧奋发,实践所有潜能,所以伟大的成就即是价值的实现,这就是人生之根本意义所在。[2]这便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里包含的深刻的个人尺度与社会尺度的统一。

三、三个倡导统一落实于个体向度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次,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第一个倡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第

二个倡导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第三个倡导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三者分别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清楚明了。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分与合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分三个层次来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种程度上是应逻辑清晰和方便理解的需要。现在,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不要将三个倡导僵化理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条,都是可以跨层次理解的,而且必须跨层次理解。[5]例如“和谐”,“文明”这两个概念,不是作为公民层次提出的,但却绝对不能离开公民而自动实现,不能只讲国家层次的文明、和谐,而不讲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文明与和谐。另外如“自由”、“诚信”等概念也是如此。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机制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价值观,可以通过行政指令和社会宣传的方式传递给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人,并使其接受内化为自觉行为。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宣传活动也正是如此操作的。有学者认为,“在这种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形成机制中,个体看似是价值观形成链条中的最末端,却是社会价值观成败的关键一环。”[6]“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7]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群体价值观落实的核心是社会个体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最终也应落实到第三个层次,即公民个人的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是不是真的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是不是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都在于个体的真正接受并践行。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完善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个体向度是三个倡导中最根本的部分,而且个体向度还要和社会向度统一和谐,和三个倡导统一和谐,这样,自上而下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彻底贯彻。那公民个人层次的价值观如何能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和谐统一呢?个人作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要让个体能自觉追随一种群体价值观,激发个体文化血脉中与之相同、相似的成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上文我们已经指出,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个人人格的理想追求,基本上相当于现代社会个体向度的价值取向。内圣外王的实现是将个人人格的完满和价值的实现完成于创进不息地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这便是个体向度与社会向度的一体化和同一化。显然,这从中国传统生命哲学里开出的个体向度和社会向度的统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统一是具有一致性的。

另外,我们若在传统生命哲学的背景下,具体分析从中国传统生命哲学里开出的个体向度,即内圣的人格修养,便会发现这主要体现为在平等博爱的社会里,实施“生生”之仁道,表现出一种“向善”和“进取”的精神。这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次修养的主要精神相通一致。所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加强个人修养的精华,并将加强个人修养与推动社会进步统一起来,对于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的关系,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建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1]张文智.试论《周易》中的生命哲学[J].周易研究,2007,(3).

[2]方东美.东方诗哲方东美论著辑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4]侯敏.现代新儒家美学论衡[M].济南:齐鲁书社,2010.

[5]顾钰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4).

[6]张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意蕴[J].云南社会科学,2013,(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 Nourish Socialist Core Value

Deng zhi-min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 of China included the thought that all lives are equal and everything homologous.The human,society and nature all originated from the university.The huma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versity who pursued inner cultivation and exterior action.That means the human’s ideal should be practiced in reality life.The thought above expressed the unification of individual orientation and social orientation about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 of China.Socialist Core Value put forward three advocate.The value of national,social and individual all will be practiced by human.They are unified in individual Orientation and social Orient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Promoting the progression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rough the perfection of individual is the resonance point of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individual orientation;social orientation;inner cultivation and exterior action;Socialist Core Value

D64

A

1672-0547(2015)05-0070-03

2015-09-08

邓志敏(1981-),女,湖南岳阳人,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学与文艺学。

2015年度铜陵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5tlxy25)。

猜你喜欢
统一哲学个体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菱的哲学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统一数量再比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