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让高中生“爱”上鲁迅
——整体性阅读在《鲁迅作品选读》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2015-02-13 19:57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于建锋
语文知识 2015年8期
关键词:鲁迅笔者文本

☉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 于建锋

格式塔整体性原则认为,对于某一具体事物,人们总是先留下整体印象,然后才去观察、探究其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新课程背景下,过分肢解文章,繁杂琐碎的教学模式固然会影响教材文本的美感,但粗枝大叶、囫囵吞枣又难免挂一漏万,顾此失彼。教学《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时,笔者以“整体性”思路为指导,注重内容的“整体性”,采取“整体性”教学方式,删繁就简,让高中生“爱”上了鲁迅,解决了多年来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一、思路“整体”,融会贯通,突破教学难点

诚如教材开篇“致同学们”所说,鲁迅是与我们最贴近的,读鲁迅的文章,总能让我们联想到身边的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但又不同于伙伴间的絮絮而谈,它似乎能揭开我们心灵中的某块伤疤,让人觉得疼,但又给我们以警醒。一般而言,教学鲁迅的文章,它的难点在于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体验他所具有的历史的高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设计了“整体性”教学思路,融会贯通,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利用教室里的班班通电教设备,我给学生播放了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播出的电视散文《鲁迅先生》的视频资料。播放之前,我要求学生留意节目中渗透的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思想、成就等信息,并做好记录。课堂上,学生收看得非常认真,并写下了下面这些感言:

1.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从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中可见一斑。绍兴街头不停叫卖的小贩,还有白墙灰瓦的房子,脚下的石板路,潮湿处无限生机的苔藓,都能让我们回忆起儿时的文学梦想,依稀瞥见那个孤独、矍铄的身影。

2.从王树增、张同吾等获奖者的感言来看,鲁迅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笔文学财富,还有丰厚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如同两万五千里长征一般,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每一位炎黄子孙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

3.我对初中课文《故乡》中的闰土这一人物有着深刻的印象,现在能看到章运水先生——闰土的人物原型——的孙子章贵出现在视频当中,他给我以无尽的思考,思考今后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这堂课上,尽管笔者做了精心剪辑,但还是花费了不少的课堂时间,但它却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鲁迅先生,对《鲁迅作品选读》这本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是值得的。

在播放视频的基础上,笔者接下来设计的是揣摩目录、文本阅读、选择选题这样的“整体性”思路。根据“感受鲁迅”“阅读鲁迅”“研究与言说鲁迅”为线索,根据文章题目,学生先预测文本内容,然后在“文本阅读”环节加以验证,最后根据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解读,选择选题进行论证,并整理成字数不等的小论文。

简而言之,“整体性”设计思路最大程度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高中生的个性思维与创新品质,而这应该与鲁迅先生的精神内核、与课程改革的初衷一脉相承。

二、内容“整体”,粗略勾勒,领悟文本主题

《鲁迅作品选读》以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代序,扑面而来的就是他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还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在“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之外,粗略勾勒,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有血有肉、喜怒哀乐俱全的立体式鲁迅。阅读这本教材,无论是“父亲与儿子”“儿时故乡的蛊惑”,还是“睁了眼看”“生命的路”,每一组文章都是一个整体,都于某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艺术成就,抑或思想发展。教学时,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体性”安排,在以单元主题为“整体”集中阅读之余,还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措施,引导学生迅速地领悟了文本主题。

(一)“人物”整体

阅读《夏三虫》,我们不仅仅了解了几种昆虫,更认识了当权者、政治家、资产阶级帮闲、他国帝国主义分子、反动文人与官绅等多个人物形象。鉴于鲁迅先生的行文风格、语言特点,还有那个年代的政治形势,部分想象力较差的学生会觉得空洞、晦涩,有些不够一针见血、酣畅淋漓。这时,我们可以将这篇文章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我的第一个师父》,甚至是《祝福》《范爱农》《故乡》等小说整合在一起,以一个“整体性”人物群像集中摆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饕餮式阅读中深入理解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二)“时期”整体

《雪》创作于1925年,此时正值南方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一派喜人景象之际,作者以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未来中国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北方的革命斗争也能如火如荼地展开。联系这一时期《孤独者》《野草》中的许多作品,尤其是那篇《论他妈的》,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降低阅读难度,让学生“爱”上鲁迅。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以体裁、表达方式、地点、笔名、身份等不同角度“整体性”设计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迅速领悟文本主题,激活他们阅读鲁迅文章的积极主动性。

三、方式“整体”,比较感悟,升华阅读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群文阅读课堂模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肯定与赞誉,它在拓展阅读广度,提升阅读速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有效实施“整体性”阅读理念的不二选择。群文阅读,即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一“关联点”为基本,连缀多篇文章集中阅读,多元比较,触类旁通,对培养高中生的思维意识、自学能力大有裨益。教学《鲁迅作品选读》时,笔者就以群文阅读为基础,主要采取比较感悟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升华了学生们的阅读意识。下面,笔者就以教材第一版块“父亲与儿子”为例,阐述一下自己的整体性教学方式。

教学中,笔者将《我家的海婴》《五猖会》《父亲的病》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几篇文章一并交给学生,没有具体的要求,只是让他们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恣意遨游,捕捉心灵深处最真实的阵阵涟漪,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记录下来。

生1:在我们日常的印象中,鲁迅先生始终以冷峻、坚强和无畏示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战士形象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骨髓里。但读过这几篇文章以后,我的眼前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鲁迅”,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父亲、儿子,尽管在父亲即将病逝的床前还在考虑着反抗封建礼教,尽管他当前对海婴流露着无限的慈爱,背后却点燃一支烟,思考着“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么严肃、永恒的课题……

生2:读了《五猖会》,我似乎明白了《我家的海婴》一文中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够蹲下身来称呼儿子“海婴氏”“海婴男士”了,因为念念不忘五猖会前“背书”这件事造成的创伤与痛苦,所以他对海婴更多的是慈爱,希望“在将来之教育,国无常经”,并洋洋洒洒写下《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对于向来惜字如金的鲁迅来说是非常罕见的。我也由此深刻地体会到,任何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有其一定的时代特点、作者个性、生平经历的影响,都不会凭空而来……

生3:这几篇文章有一个相同的话题,那就是“父亲与儿子”,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津津乐道的话题。它们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从体裁来看,《我家的海婴》属于语录体,这种体裁除了《论语》之外,我很少看到;从表达方式来看,《五猖会》《父亲的病》以记叙为主,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议论为主;从主题上来考虑,《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的主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父亲与儿子”的范畴,更多地将视角伸向人道的衰落、人心的死寂,赋予了“病”更深刻的含义……

从学生们的阅读笔记就可以看出,“整体性”阅读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升华了阅读意识,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单元整合的基础上,“整体性”阅读方式的范围还可以再广一些,比如教学《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将必修教材中的《祝福》,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故乡》《孔乙己》,还有课外阅读之《狂人日记》《药》等鲁迅作品整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比较感悟中深化阅读意识,提升自己的解读能力和思维境界。

猜你喜欢
鲁迅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老师,别走……
鲁迅,好可爱一爹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