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满足“老漂族”精神需求的对策

2015-02-13 20:20田璐琳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老漂族漂族子女

□谭 皓,田璐琳

(1,2.广西师范学院 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0)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满足“老漂族”精神需求的对策

□谭 皓1,田璐琳2

(1,2.广西师范学院 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0)

伴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及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的发展趋势,“漂族”中的老年人群体日益增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从农村进入城市,由于社会政策及老年人自身心理等方面的弱性,他们在城市里边生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孤独、茫然、失落、无助,难以融入城市。跟随子女一起居住,虽然经济上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但在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满足“老漂族”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社区;老漂族;精神需求

“老漂族”,也称“漂族”老人,是指随子女迁居到城市生活的农村老人,是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产生的新群体。“老漂族”具有这几个特征:一是远离家乡,随定居在城里的子女到城市生活的农村老人;二是进入城市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照顾第三代或者是应子女的邀请进城“享受”的老人;三是拥有农村户口的60岁以上的公民,并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这里的“老漂族”的精神需求是指内化于心的、为排遣消极情绪感受的需求,实现欢乐、充实和尊严而产生的物质需求[1]。具体包括情感需求、交往需求、娱乐需求。

一、“老漂族”在精神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情感需求

1.代际互动不够,情感空虚

情感需求始终是老年人心里最为强烈的一种需求,渴望子女的陪伴,儿孙绕膝承欢,有老伴相濡以沫[1]。虽然现在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但家人依旧是多数老人需支助的基本支持力,对于“老漂族”更是如此。年轻子女为了维持生活,整天忙于工作,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老漂族”对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情感需求理性上是理解的,但内心对与情感的需求会使得他们压抑、不愉快。“老漂族”希望子女忙完工作回到家之后能陪陪自己说说话,陪自己看一些家庭剧或者偶尔去散散步,但这些在老人眼里觉得简单的事很多子女都借故工作忙、累而不能同行。对于孙子女,老人希望他们能多和自己说说话而不是一回家就看电视,对自己不理不睬。

2.与配偶异地而居,精神上得不到贴切的关怀

从前面对“老漂族”家庭结构的分析可以知道,很多老人为了进城照顾子女和孙子与自己的老伴分居两地,这样对“老漂族”的情感需求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俗话说“子女再好也比不上跟自己相依、相助、相守了一辈子的老伴”,老伴会比子女更懂得体贴自己。与老伴分居,会给老人带来无尽的相思与苦恼。

(二)交往需求

“老漂族”伙伴缺乏,社会交往呈现“零”状态。这里的交往需求主要是指交友的需求,伙伴能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帮助。面对城市的陌生、闲暇时间的充裕,老人希望能有一些可以经常交流所见所闻、所学所得的朋友,这样可以让生活变的充实而快乐。从前面对“老漂族”伙伴情况的分析得知,“老漂族”的故土伙伴逐渐减少,而社区伙伴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他们在与社区居民进行交流时遇到什么问题呢?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南宁市江南区五一路社区进行调查发现:有44.9%的老人选择“对对方不了解,不敢多问”;31.4%的老人选择“社区居民的防备心理强,不信任我”;选择“语言不通”、“不熟悉,担心受骗”的老人均占11.9%。这些数据说明,“老漂族”有与居民进行交往的意愿,但他们出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等级”关系看法而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主动去和居民交流。这个在对“如何改善与社区居民关系”上的调查可以知道。在改善关系上39.0%的老人选择“他们能邀请我进入他们的娱乐圈,充实生活”;33.9%的老人选择“他们能够信任我,和我成为朋友”;14.4%的老人选择“他们能主动和我交流,相互帮助”;更有12.7%的老人选择“他们能接受我,帮助我融入这个社区”。“老漂族”期望能结交朋友,满足其交往需求。

(三)娱乐需求

闲暇生活的充裕与娱乐活动的缺乏使得“老漂族”的娱乐生活非常单调,甚至独守空房。“老漂族”年轻时为了家庭而辛勤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今退出了工作圈子,跟着子女进城过上较好的物质生活,但却要在孤寂中打发大量的闲暇时间。正如前面的分析,老人们不想整天呆在房间里,他们想去串门,想加入社区居民的团队,想参加娱乐活动,让生活变得充实,为此老人对娱乐生活的需求非常的强烈。“老漂族”娱乐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家庭组织活动的缺乏。“老漂族”对家庭的关注胜过其他的一切,他们渴望和家人一起,即使是简单地坐在一起,看着听着家人们嬉戏说话,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家人陪伴在身边,“老漂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都会瞬时觉得开心。但家人忙于工作无暇组织活动与老人一起参与。

第二,社区组织活动的缺乏。通过前面对“老漂族”闲暇时间的安排、和居民交流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对改变与居民关系的调查分析可以知道:“老漂族”是很想和社区里的居民相互熟悉,一起互动的,而社区活动的开展是最能促进社区内居民的交流的。只是社区组织的活动形式单一,且多为应付式的活动,没能真正调动“老漂族”的兴趣,也妨碍了为“老漂族”拓展交际圈。

二、满足“老漂族”精神需求的对策

(一)增进“老漂族”与社区组织的相互了解

第一,了解“老漂族”的基本情况并建立档案。进入社区进行居住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应立即入户或是让他们到社区居委会进行基本信息的登记,重点了解他们的年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并建立档案。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在社区内搜索能为他们提供哪些资源的帮助,比如介绍他们加入棋类小组、戏曲小组、歌唱小组等丰富他们生活的一些兴趣小组;社区还可以为他们争取交通上的福利待遇及医疗方面的帮助,使他们在社区里生活有家的感觉。

第二,帮助“老漂族”了解社区组织。“老漂族”在社区内会觉得孤独,而不像在村里边自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社区不了解。帮助他们了解社区,主要从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入手。对于地理环境的了解,社区既可以让其子女做向导认识社区,又可以组织社区老人一起开展“手拉手”游社区的活动,让社区老人带领“漂族”老人去认识社区。这样不但会让他们更快地了解社区,而且可以促进“漂族”老人之间、“漂族”老人与社区老人之间的交流。让他们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有了团队之间交流,慢慢地便会加深对人文环境的了解。

(二)成立老年娱乐小组,建立“老漂族”社区归属感

“老漂族”有娱乐的需求,而娱乐小组的建立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是老年人交往活动的主要陪伴者,也是老年人发生家庭矛盾和心情抑郁时的倾诉对象。[2]“老漂族”从农村进入城市,很多老人的心中会有轻视自己而抬高城市老人的想法,会变得不自信、不主动,加上文化水平偏低、性格等的原因,很多老人在社区活动这种大的活动中是很难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的。但是小组不同,建立小组可以为老人营造平等意识和共同归属感;提供老人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3]。社区工作者可以根据“老漂族”的性格爱好、文化程度等引导他们、他们与社区老人组建成各类小组,如:歌唱小组、花卉种植小组、舞蹈小组、剪纸小组等,促进“老漂族”与社区老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学习,在休闲娱乐中提升生活满意度,建立社区归属感。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的文化建设是整个社区建设的核心,关系到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主要体现在治安管理、居民关系、相关政策及疾病的宣传与教育。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社区内倡导尊老、爱老、助老的文明新风尚。鼓励社区居民在搭乘公共汽车时给老人让座;教导社区居民要尊重“老漂族”,不得歧视他们;鼓励社区居民多帮“老漂族”,多倾听他们话家常,主动和他们交流。

第二,根据节气、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在社区内进行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信息的宣传与教育。特别留意“老漂族”对这些信息的接受率,保证他们消息的畅通无阻。

第三,整合社会资源,为“老漂族”倡导以“准居民”的身份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老漂族”从农村进入城市居住后,由于户籍和社会政策的限制,不能享受城市老人的福利待遇,如公园免费、搭乘公车免费等[4]。这使得“老漂族”被排除在制度的保障之外,尤其在医疗方面,身体的健康与否会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社区工作者可以根据“老漂族”群体队伍的大小及其经济情况向社区倡导,让“老漂族”以“准居民”的身份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实现医保异地报销,并且简化报销手续。

总之,“老漂族”的社会交往、人际互动、精神生活、情感交流的空间都依托于社区,社区是家庭之外“漂族”老人能过找到的最重要的支持力量。[10]在家人忙于工作,“老漂族”无法从年轻子女身上获得充分的精神支持和精神慰藉的时,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角度满足“老漂族”精神需求不失为良策。当然,这还要结合不同城市、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才能从社区文化服务空间当中,挖掘出能够满足“老漂族”精神需求的有效资源,使“老漂族”更好的安享晚年,以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旨。■

[1]明艳.老年人精神需求_差序格局[J].南方人口,2000,(15):56-60.

[2]SCHWEIZER T,SCHNEGG M, BETZBORN S. Person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in a multiethnic commun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J]. Social Networks, 1998,(20):1-21.

[3]向飞,杨晖,张博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07.

[4]祝银,李拉,刘慧涵等.北京市流动老人生活状况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0-10,(28).

【责任编辑 谢明俊】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piritual Need of the Old Migra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Public Culture Service

TAN Hao1, TIAN Lu-lin2
(1, 2.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7000)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iniaturization and core of the family, the number of “Old Migrant” is increasing and they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group. Due to the social policy and the psychological weakness, the elderly people may feel lonely, confused, lost, and helpless and find it hard to adapt to the city when they enter a new city from countryside.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y can improve their living standard with their children, there still exists a lack of spiritual need. It is beneficial and meaning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by satisfying the spiritual need and improving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Old Migrant’.

community; Old Migrant; spiritual need

C913.9

A

1004-4671(2015)01-0052-03

2014-12-01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MSB018。

谭皓(1990~),河南平顶山人,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管理与社区文化。

猜你喜欢
老漂族漂族子女
“老漂族”的类型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认知-行为”双维度框架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UNDER ONE ROOF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老漂族”我们如何安放你们的生活
“老漂族”生活适应情况调查
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与个案工作介入
“老漂族”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