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建设创新研究
——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

2015-02-13 21:01刘贤芬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德语硕士研究生

江 山 刘贤芬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

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建设创新研究
——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

江 山 刘贤芬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

将德语专业学习和生态文明理论教学相结合是南昌航空大学德语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种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尝试。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德语系自身的优势,为本专业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的开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不仅符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为中德经济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态文明理论;课程建设创新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这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和高教事业的创新与发展相结合,如何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并让其结出丰硕的成果,这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在江西,围绕着十八大所提出的总发展战略,“绿色江西”、“生态江西”等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核心理念等一一提出并不断创新发展,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建设已进入到崭新的阶段,它的规划、实施和建设势必将为江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机遇,同时也为迎头赶上先进省份创造一个更优越的条件。有鉴于此,作为江西省高校中唯一一个德语硕士生设立单位,如何利用我们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所需要的德语专业和生态文明研究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已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另外,从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来看,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类的人才,尤其是高学历的人才更成为企业和教研机构的抢手对象,所以,南昌航空大学德语硕士点的开设正迎来了发展机遇。那么,培养这类生态文明研究人才的自身优势有哪些呢?还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规划这类课程的开设呢?另外,这类人才培养的前景展望又是怎样的呢?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二、南昌航空大学德语硕士生培养现状

截至目前,南昌航空大学德语专业已先后招收了三届共10名硕士研究生。在平时的专业课开设中,我们和其他高校的德语专业一样,所开设的也无非是德语文学理论、德语断代文学、德语诗歌、德语修辞学、德语语言学、德语翻译理论等这些传统的德语专业课程。在提高研究生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平方面,这些课程无疑为学生们打下了深厚扎实的日耳曼语言文学功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中德交往的不断加深,以及日耳曼人许多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思想的不断影响,学生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已越来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再加上国内日新月异,他们感到现有所学的专业知识已很难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所以,如何与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接轨,做到学以致用、洋为中用,这已成为外语专业研究生课程开设需思考的问题。在平时和这些研究生的交流中,他们认为,日耳曼民族先进的环保思想和理念可作为他们专业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二战后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曾走过一段弯路,然而,日耳曼人凭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和对未来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他们在环境立法、技术利用和开发、职业培训、环保教育等方面为全人类树立了榜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另外,在硕士生(包括博士生)培养方面,德国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环保教育课程,这不但开阔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工理论研究和作实践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舞台。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在和从事有关生态理论研究的国内高校的交往中,德语硕士生成为很多高校博士生导师的青睐对象,如山东大学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衷心以及厦门大学生态文学团队等都对我们的硕士毕业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希望我们的硕士生课程开设能多和环境保护和生态批评紧密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无疑将具有先天独特的优势,这将为他们下一步的博士学位攻读和相关研究提供最便捷的平台。除了可从事这些博士攻读和理论研究外,这些复合型人才也成为许多与环保类相关政府机关、公司企业等的青睐对象。在平时和这些部门的交往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这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南昌航空大学德语专业培养生态文明研究人才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2013年4月和去年年底,朱虹副省长在视察南昌航空大学时作出指示:“要把大学办成有自己特色的大学”,“要创出学校特色品牌,为江西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当然,这个“特色”就是指“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比如,同济大学的德语硕士生主要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北京大学主要偏重于文学类人才培养、北京外国语大学主要偏重于外交和经济交流人才培养、北二外主要偏重于旅游经济类人才的培养等,这些高校的培养目标都非常明确,然而,生态文明类实用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在国内目前仍是个空白点,而这方面既是德国的优势,也完全符合我国十八大所提出的发展战略,所以,这样的机遇很难得,也正是我们专业发展提升的一个大好时机。我们很高兴的是,通过这些年我们这些硕士生导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自身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源质量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培养方向已越来越明确,所以,我们感到自身已具备了打造这种特色品牌的优势,再通过一至两年的努力,我们完全可以在全国德语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率先走出一条德语专业和生态文明理论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来。这条道路是否能成功,这个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应该说,我们自身已完全具备了这样的培养优势,这从以下四点可以看出。

第一,本校德语系与国内外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如何对研究生进行生态文明理论指导和培养,在和欧洲环境史学会主席、维也纳大学环境史学专家维尼瓦特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人类历史学和人文生态中心主任赫尔曼教授、慕尼黑技术大学蕾切尔·卡逊生态研究中心主任毛赫教授的交流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这些专家学者们都认为,如果对这些硕士研究生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培养,仅注重日耳曼文学研究还远远不够,还要不断让他们站到一个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日耳曼民族在人与环境方面曾做过哪些成功和失败的探索,以及他们在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究竟应承担哪些职责,这才是今后这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和重点。[1]另外,在和国内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中,中国社科院生态哲学专家余谋昌教授、北大世界环境史专家包茂红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史专家夏明方教授、山东大学生态美学专家曾繁仁教授和程相占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批评专家王诺教授和夏光武教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专家鲁枢元教授、南开大学环境史专家王利华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史专家梅雪芹教授等也都给出了许多中肯和鼓励的建设性意见,他们认为在德语专业中开设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既可以开拓研究生们的思路和视野,同时也可为社会输送这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探索与尝试无疑也可为其他德语硕士点高校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随着与这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不断交流和探讨,我们设立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已有了充分的学术保障。

第二,南昌航空大学德语专业教师均具有较好的学术背景和教学能力。本专业5名教师中,3名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也具有较好的学术背景。他们长期从事与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和德国生态文化研究,其中的一名副教授曾留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在国内该领域属为数不多的德国生态文明史研究学者。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出版专著1部,译著5部,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省级课题10项、校级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相关重要的研究成果有个人专著《德语生态文学》,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研究德语国家生态文学的专著,也属厦门大学生态文学团队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同时,该部专著还荣获2012南昌市第14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及2013年江西省第1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其翻译的生态小说有瑞士作家马丁·苏特《厨子》、奥地利作家君特·施瓦布的小说《与魔共舞》摘译、德国浪漫派文学丛书《水妖》(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及土耳其作家马里奥·莱维的《当黑暗来临时,你们在哪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在课题方面,2010年获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德国生态意识文明史研究》将团队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该项研究成果最终也将以个人专著形式出版。在其它省级课题研究方面,2010年江西省“十一五”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二战后德国生态文学研究》、2012年江西省“十二五”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德国青少年儿童生态文学中的生态启蒙教育思想研究》和2014年江西省“十二五”人文社科规划课题《施瓦布生态思想与生态批评研究》等都为本校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理论研究基础,许多研究生也都直接参与了课题研究,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高。不仅如此,他们还参与了有关论文写作,并和导师一起先后在《外国文艺》、《云南社会科学》和《江西社会科学》等国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这些论文包括《<与魔共舞>:“人类中心主义”的声讨书》、《塞内加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德国生态诗研究》、《西方环境危机根源考》、《德国环境史研究综述和前景展望》和《二战后德国环保运动之肇端与演进》等。所以,师生的共同努力为今后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先决条件。

第三,硕士研究生积极要求开设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另外充足的图书资料也是他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础。仅单纯地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这无疑会给自己今后的就业带来压力,因为这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文学研究或语言研究的机构领域还相对较少,甚至很多人不得不被迫放弃自己多年的专业学习而进入与专业无关的企事业单位就业。所以,考虑到这样严峻的就业现实,他们想去德国或留在国内继续攻读生态文明理论类博士学位,或进入政府部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为此,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如在导师的引导下听学术报告、阅读有关资料、翻译相关作品、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撰写论文报告等,这些都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并希望能继续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除此之外,我们每年还花费大量的资料建设费从德国购进相关书籍资料,以确保师生们的研究之需。由于我们和德国驻中国大使馆、歌德学院等机构单位长期保持合作联系,所以,他们也经常提供各种学术资料给我们,让我们了解和掌握德国当前最新最前沿的发展形势。另外,由于我们还和德国有关环保协会、大学图书馆、教会等有密切联系,所以,他们也向我们捐赠和提供大量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应该说,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们的图书资料收集工作已初具规模,尤其是生态文明类书籍资料在国内应属于收藏比较多的教学单位,可以说,这些基础性工作为我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四、南昌航空大学硕士研究生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建设创新构想

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既包括具体课程的设置,同时也包括实践教学的许多环节。参考德国有关和国内有关高校的做法,结合南昌航空大学实际,在生态文明理论课程建设创新方面,我们拟提出如下构想:

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单从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说,生态文明理论类包括生态批评、环境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生态经济学、环境教育等课程,它包罗万象,涉及门类广泛。由于硕士研究生课程在两年时间内总体课程设置有限,所以这类课程最多每学期只能开设一门较为适宜。所以,我们开设的重点将放在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生态批评类课程,这方面的国内外教材都比较成熟,如厦门大学王诺教授的《欧美生态文学》[2],该书将作为主要教材在课堂上使用,另外辅助教材有他的《欧美生态批评》[3]、德语专业江山副教授的《德语生态文学》[4]以及德国学者克吕格尔的《生态文本分析》[5]。《欧美生态文学》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西方从古至今生态文学的思想根源及其发展情况,另外还对西方各国经典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生态责任、生态整体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论观点。第二部分,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这部分最重要的教材当属中科院肖显静副教授的著作《环境与社会》[6]。这本教材是国内第一部针对高等院校环境与社会通识教育的教材,同时,也是中科院研究生院所使用的教材。该书系统地分析阐述了环境与社会、科技、人口、伦理、宗教以及战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中国生态文明进程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的诸多独特论点。另外,余谋昌教授的《生态文明论》[7]、《环境伦理学》[8]和《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9]以及德国学者克斯特斯的《德国环境政策》[10]等著作可作为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第三部分,生态美学课程,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的《生态美学导论》[11]这部权威著作融中西生态美学的思想为一炉,详细阐述了生态美学的内涵,并对生态美学的建设提出了诸多反思。另外,内蒙古师范大学张子程副教授的《自然生态美论》[12]以及德国哲学家格尔诺特·布默的《生态自然审美》[13]等可作为辅助教材进行研读参考。第四部分为环境史教材,北大包茂红教授的《环境史的起源和发展》[14]可作为课堂教材,它将环境史研究置于全球视野下,在理论建设、研究方法及其该学科国际新动向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另奥地利环境史学家维尼瓦特教授的《环境史》[15]以及慕尼黑技术大学于尔克特教授的《19和20世纪德国环境史》[16]可作为重要的学研参考资料。应该说,通过这四部分课程的组合搭配,我们的硕士研究生将具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基础,他们既能学习到西方先进的生态文明理论,同时又能将其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为实践服务。

第二,在学术活动方面。除了参加在本校国内外专家所做的学术报告外,我们的硕士研究生还应该积极走出去,和导师一起参加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在这一方面,人民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比如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学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在周琼教授的带领下,不但自己出版刊物,在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交流研究成果,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认真听取当今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学术观点,撰写心得,提交会议报告,和许多国内外一流的知名专家学者直接进行对话。正由于此,它们才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巨大的成功,这些也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另如海峡两岸每年一次的生态文学研讨会、山东大学每年举办的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讨会、人民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举办的环境史学术会议等,我们都可以参加交流和学习。

第三,在学术论文撰写方面。高水平团队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学术保证,这类基础建设工作绝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关系到他们今后是否能由此成为一个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高尖端人才。在这一方面,我们已做出了许多成功有益的探索。在这三届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他们的论文写作,要求在前两年就应该发表至少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比如在上德国浪漫派文学这门课程时,结合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诞生的历史、国家、社会、哲学自然等背景,重点分析经典作家代表作中的自然书写内容,并要求每位同学选取一部作品进行生态批评分析。这种尝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已有五位同学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文章,这也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和进一步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第四,在文学作品和学术论著翻译方面。除了发表论文外,进行文学作品和学术专著的翻译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学术研究锻炼。在这一方面,厦门大学生态文学团队就对硕士和博士在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在学习期间翻译出与自己学术有关的文学译作或学术译作,因为只有这样,这些学生一方面可学习到作家作者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可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成果。为此,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比如近期我们的两位在读硕士研究生就成功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了德国学者鲁特·哈罗的博士论文《被掳掠,被强奸,被遗忘:二战时期及战后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日军“慰安妇”生存状况——一种双重创伤?》一书,以纪念今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70周年。她们的翻译水平获得了出版社的充分肯定,也由此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研究信心。虽然这篇学术论文不属于生态批评范畴,但这无论如何是个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练笔,也为其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第五,在社会调查实践方面。仅有理论研究还不足以锻练学生们的成长,他们还需要积极参加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可以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可以真正检验自己是否将书本上所学得的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为此,在本科生培养阶段,我们就注重在“三小”实践活动方面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开展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这也为他们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比如,今年这一届硕士研究生就积极申报硕士生“三小”研究课题,他们已将研究内容和自己所学的生态文明理论结合起来,也即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对当今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进行一次调查测评,并和当今德国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情况作一对比分析,以检验两国大学生之间环境意识水平的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关的意识培养对策和建议。

五、德语专业生态文明理论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前景展望

南昌航空大学德语专业生态文明理论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由于我们自身具备许多这方面的优势,特别是我们已做了大量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实践检验,我们相信,这样的理论课开设尝试一定会取得成功,并结出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结合国家当前发展的大好形势,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已深入人心的现状,所以,这样的实践探索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而且也必然会得到社会广泛的支持。目前,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点都对我们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产生了兴趣,因为我们这些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德语功底,同时也进行了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学习实践,所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还可以继续将日耳曼人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国内,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即使这其中的有些学生不再继续读博,但在进入社会其他的部门单位后,他们仍可以继续在这一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宣传并身体力行这一理论。21世纪是生态文明社会进步的世纪,这些人才无疑站在了时代的前列。我们相信,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在为绿色江西、生态江西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一定会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时代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1]Mauch,C.Mensch und Umwelt.Nachhaltigkeit aus historischer Perspektive[M].Oekom verlag,München,2014.57-69.Herrmann.B.Umweltgeschichte.Eine Einführung in Grundbegriffe [M].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2013.VII-X.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江山.德语生态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5]Krüger,J.unter sterbenden b umen.Eine Grüne Literaturgeschic hte von 1945 bis 2000[M].Tectum Verlag,Marburg,2001.

[6]肖显静.环境与社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8]余谋昌.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余谋昌.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10]K sters,W.Umweltpolitik.Themen,Probleme,Perspektiven[M]. Olzog Verlag,München,2002.

[11]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2]张子程.自然生态审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3]B hme,G.Für eine kologische Natur sthetik[M].Suhrkamp Verlag,Frankfurt a.M.1989.

[14]包茂红.环境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5]Winiwarter,V.und Knoll M.Umweltgeschichte[M].B lau Verlag,K ln,2007.

[16]Uek tter,F.Umweltgeschichte im 19.und 20.Jahrhundert[M].R. Oldenbourg Verlag,München,2007.

Studies on Innov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of Eco-Civilization Theories for Postgraduates of German:Taking the NCHU as Case Studies

Jiang Shan,Liu Xian-fen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63,China)

It is a proactive and beneficial attemp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of German in the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CHU)to combine German specialty with the teaching of eco-civilization theori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esent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n connection with the advantages in the NCHU,a lot of preparatory work has been done for the initiation of courses of ecocivilization theories.We believe,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in this regard not only complies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yang Lake Ecologic and Economic Zone,but also facilitates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german specialty;postgraduates of german;eco-civilization theories;innovation of course construction

G643

A

1672-0547(2015)04-0125-05

2015-06-11

江 山(1965-),男,安徽庐江人,南昌航空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团队兼职教授,日耳曼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德国生态文明史;刘贤芬(1982-),女,湖北武汉人,南昌航空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日耳曼语言文学。

2013年江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JXYJG2013086);南昌航空大学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建设创新研究”(YJG201312)。

猜你喜欢
德语硕士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