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言不值一杯水”说开去
——论文写作在教师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2015-02-13 20:59湖南省常德市外国语学校夏峥嵘
语文知识 2015年10期
关键词:论文老师课程

☉湖南省常德市外国语学校 夏峥嵘

从“万言不值一杯水”说开去
——论文写作在教师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湖南省常德市外国语学校夏峥嵘

2014年底,某省特级教师评审结果揭晓,我的一位朋友顺利通过评审。他是我市学科带头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多篇。问起评审经过,他却连连说:“万言不值一杯水,论文一文不值。”他反复叮嘱我:“不重学术,不重学术,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一样一文不值。”

我查看了特级教师评审标准,发现有如下表述:

二、加分条件

(一)师德师风(40分)

任职期间,个人或所任职学校集体师德师风先进事迹获得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表彰,或被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的,国家级加40分,省级加20分,市州级加5分……加满40分为止。

(二)教育教学(40分)

任职期间,个人或所任职学校集体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奖的,国家级一等奖加40分,二等奖加30分,三等奖加20分;省级一等奖加20分……可累计加分,加满40分为止。

(三)援藏援疆及农村工作经历(20分)

有援藏援疆工作经历的,每满半年加1分,每满一年加2分;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的,每满一年加1分,不满一年,但超过六个月的,可按一年计算。援藏援疆及农村工作经历累计加分不超过20分。

朋友所说得到证实。联想起近几年来的职称评审,论文的分值逐年较少,层次要求逐年降低,弄个一抓一大把的省市级一等奖或二等奖就可以加到满分,高枕无忧。

这种变动让人担忧,特级是教师职业发展和追求的最高荣誉,特级教师评比机制的变更势必带来教师发展方向的变动。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道: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指出:师资建设重在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待遇。

好教师是如何产生的呢?论文写作是教师提升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论文写作——提升教师素养的必要途径

朱永新《“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中所说的“每日三省自身,写干字文一篇”的倡导,曾经让那么多的教师找到教育教学的乐趣,并走向成功、优秀甚至杰出。在评价机制中弱化论文的举措是低估了论文在教师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一)写作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写作

1.写作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与理论素养的提升,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形成,全面提升教师的素养

写作,是一种知识的更新和完善。论文的写作必须经历一个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观点——形成文字的过程。在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的视野会被打开,知识面得到扩展,知识结构得到更新,也就是说写作促进了教师个人知识的新陈代谢。

论文写作中需要文献佐证。孔子曾说过:“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要佐证,必须要文献。很多老师的阅读量就是这样形成的。而阅读对教师的提升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无法想象,一个不写作的老师会保持阅读的习愤。

同时,在对文献进行概括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的思考、辨析随之进行。这个过程会使浑沌的思维变得清晰,使迷糊的认识变得准确,教师从具体的、零散的、带有个性特征的经验中提炼出具有系统性、原则性的理论,直抵本质规律。这样的过程经历得越多,思维能力越强,职业敏感性越强,理论素养越深厚。丰厚的理论素养反过来又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所以写作本身能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

李镇西老师就将自己的工作状态归结于“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可见,写作对老师来说是一项长期的日常的工作。

教而不研则空。教师科研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科研实践,具体来说有两种途径,一是课题研究,二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其实是一种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微课题研究,它形式自由,内容广泛,主题丰富,是一种极好的研究形式。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深入教研最合适的方法。

相对于课题研究的实际来说,教育写作作为一种教育科研的形式具有更多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

(1)主题更具有多样性

教育写作是一种研究,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相对于课题研究来说,教育写作类的教育研究主题更丰富,课堂模式、学生分析、教法钻研……都是教育写作的内容。对文本的探究发现、对教材的编写建议、对教育规律的总结……都可以成为一线教师研究的内容。教育写作拥有无限丰富的主题,因而具有无限丰富的特色,具有教师鲜明的个性,可以展现百花齐放的特色,因而更具有活力。

(2)更具有教育教学的适切性

师范院校或社科院的教育研究是一种研究,在教室里办公桌上的研究也是一种研究,并非师范院校或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就是高大上,而教室里办公桌上的教育科研就是矮矬穷。

相对于课题研究而言,教育写作与教师的教学关联更密切。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性,而教育写作具有当下性,是最能体现实际、最适合教师发展的一种教育科研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开始教育写作,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可以说,教育写作是他教育科研最重要的形式。

2.写作会促进教师积累、反思等良好习愤的形成,会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波斯纳有一个著名的教师成功公式:经验+反思。教师每天都在教学,但不是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因为面临的学情不同。在写作中,把自己的日常教学的点滴存储起来,日积月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写作的过程中,还会对课堂教学的信息进行甄别与筛选,对一些好的做法会强化印象,而对一些不足的行为与方式还会矫正,这种甄别与筛选、强化与矫正的过程就是反思。写作既积累经验又促进反思,是促进教师成功的最重要的途径。

写作是创作教师自己的教育史的过程。佩索阿曾写过“写下就是永恒”,唯有写下,才会让我们的经历永恒。很难想象,一个不写作、不反思、不阅读、不积累的教师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说,没有写作,就没有教师的成长。

3.教师写作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提升教师心理素质与职业追求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写作是最简单也是最便利的教育科研方式。

在当前的教育生态环境下,由于受集权化、精细化、制度化的学校管理模式以及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的功利化等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普遍偏低,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教师的身心亚健康状态高于普通人很多。阅读和写作就是从职业危机中自我救赎的最好的方式。

我们需要文字的引领,文字会赐予我们一个广阔的世界,让我们不至于陷入蝇营狗苟而不能自拔。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是一种唤醒,那么教育写作就是一种自我唤醒。唤醒的是我们内心对于崇高的向往,唤醒的是我们对自己职业乃至生命的积极认同和追求。写作强大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境界。

(二)教师写作促进教学经验的传播、教育理论的发展,促进课程建设

1.写作促进教学经验的传播与传承

教师的写作是教师的反思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促进了教师业内的交流。

钱梦龙老师的“三主一线”的教学方法,蒋澄清老师的点拨法,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民主的教育思想,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模式,魏书生老师的“语文知识树”的教学技巧……都是在写作中得以流传。如果没有了写作,这些教师的宝贵经验何以得到广泛的宣传,何以被广大教师采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更是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一线教研员在引领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名师的作用还激发了广大教师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悠情。

2.个别优秀的教师经由写作走入教育教学理论建设队伍中,成了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可贵的桥梁,为教育教学理论建设提供了新鲜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参与了课程的建设,他们的成功也离不开写作,因为写作是最为重要的反馈方式。

首先是参与了课程标准的编写与重新修订。2011年版的新课标在原课标的基础上作了很多变动,如: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这些新增加的内容使课标更具有适切性,更加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还有一线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2011年新语文版教材就有了较大的变动。比如新增了《河中石兽》一文,填补了初中语文古文选文中缺乏科学类题材文章的缺漏;增加了庄子的《郢人》与列子的《伯牙善鼓琴》等古文,宣扬真挚淳厚的友谊,填补了文言文选文主题的空白。还有很多的校订,包括一些注释的重新修改,甚至习题的重新设置。凡此种种,应该说都是吸取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智慧。有些杂志开辟了“文本研读”的栏目,吸收了很多一线教师用论文的形式贡献的思考。

参与教师用书编写的教师就更多了,还有的教师自行编写一些校本教材,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悠情是空前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部分优秀教师因为写作而卓越,脱离了中学教师的岗位,走上了教学研究之路,成为教研员或师范院校老师,从事专门的教学研究或教师培养,影响力更大了,比如余映潮、郑桂华、魏志渊等。

教师通过写作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发挥多元主体的综合作用,为课程资源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课程资源更接地气,其作用不可小觑。

二、教师评价不重论文、不重学术,是一种退化

教育是科学,不重论文、不重学术、不重教研,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对教师的职业认识的退化,弱化了新课程建设的力量

不重学术会导致教师从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沦为“教书匠”。因为匠人不需要创新,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反复的勤勉的劳作。而教师却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绝不应该再次定位为“匠人”。

新课程培训中说到“现代教师角色转换”时强调:“(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成为课程的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理论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新课改以后,中国教育界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教师,他们注重阅读与写作,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积极投身于课改浪潮,为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新课改盘活了中国教师和中国教育。

这一切,如果没有写作,都将成为空谈。可以说,建设中国自己的课程、建设中国自己的教育学离不开教师的写作。

(二)对教师的引领的失误,将对教师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不重学术重师德,教师的职业只需要悠情不需要技巧,只需要奉献不需要艺术,只需要苦干不需要科学。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

良好的师德是基础,是最基本的要求。而特级不应该只停留在师德阶段,特级不是怜悯,不是体恤,而是一种荣誉。教师需要奉献,教师职业不仅仅是奉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成为一股滔滔不绝的清泉,这清泉需要知识,需要创新。

特级评审中不重论文其本质是一种媚俗与妥协的表现。写作能力是当代公民必备的一种素质。写作能力是教师的一种基本的能力,即使是非语文学科的教师也需要这种素质,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合格的表达能力,何况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我们不能媚俗,不能因为少部分拥有教学技巧但写作能力低下的教师不能突出出来,就对教师的科研能力降格以求,我们更不能因为教师科研能力不强放弃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引领与考核。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个别老师为了评审而弄虚作假,但那毕竞只是个别的现象,这样的教师也不是优秀教师;我们也不能排除个别刊物利用职称评审来收取版面费,但那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我们也不能排除个别正规刊物的个别编辑利用论文来谋取私利,但那也是极个别的现象。至于刊物是不是正规刊物,甄别的方法十分简单,新闻出版总署对正规刊物的刊号都进行了公布。

而且,绝大多数老师是爱惜自己的声誉如同爱护自己的生命,绝不会弄虚作假;而绝大多数语文教育类杂志对入选论文的要求十分严格,他们爱惜自己的声誉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

因为论文刊发过程中的个别不和谐的音符而否定论文的作用,那实在是因噎废食之举。

我们担心,不重视写作会导致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其实,多数教师对有教研能力、有文章发表的老师都高看一眼,甚至比申报一个课题更高看一眼,因为期刊需要无数读者的眼睛和头脑的检验,而现在我们的论文评选省级一等奖的分值居然比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更高。

特级更应该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认可,对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一种肯定,特级更应该重视学术。

(三)会导致教师行业伦理的混乱

如果没有了论文写作,教师的职业发展将走向庸俗化和技术化,特级将成为特技,优师将成为庸师。

教育也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教育的魅力也就在于它时时刻刻都是新的,有所作为的教师总是在不断的写作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我们需要这样的教师。

教育是科学,教育的过程干变万化,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教育行政的过度干预是对教育的一种戕害,其出发点自然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可是其思维方式本身确实简单,是对教育规律的无知、漠视。

教育是良心的事业,教育是社会的良知。如果我们改变制度以迎合某些尸位素餐的人庸俗而功利的要求,在科学的领域里加入权力因素,淹没了教育的良知,将会贻害无穷。

“有道无术,术消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勤苦的老师,更需要有能力的老师。忽视论文,忽视学术,忽视教研,忽视教育规律与科学,将会导致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下降、教学理论的匮乏与不接地气、教学艺术的全面萎缩与僵死,贻害无穷。

猜你喜欢
论文老师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